高校教育传统文化探析(5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教育传统文化探析(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教育传统文化探析(5篇)

第一篇:高校英语教育传统文化传承

一、高校英语教育中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现状

目前,在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方面,对于语言专业技能培养和外来文化传播效果明显,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对外的传播有所欠缺。当前高校英语教育注重对于外国语言的教育,很少提及中国本土文化,这种情况甚至导致学生以为外国文化是先进的文化,崇洋媚外心理也有一定产生。我们应该加强本土文化在语音文化教学中的应用,以顺应全球化进程的趋势。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严重欠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更好的体会英语语言风格和文化特色,教师也鼓励学生阅读英语著作、观看英文电影、积极与外国人口语交流等。长期的沉浸在国外文化的氛围中,难免使学生产生英语更加优越的错觉,以及西方文化更加优秀的想法。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也应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做出应有的贡献,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积极的做出引导,积极的宣扬我国传统文化并创建更加适合我国外语教学的全新模式和理念,让传统文化国际化,走出国门影响世界。

二、高校英语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1.传承与传播的主体。

随着世界各国间经济贸易的不断交流发展,英语不仅仅是语言交流工具,还负责这文化传播的责任。教师则是最直接的传统文化传播主体,提高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积极传播传承也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师对于中英语音的掌握是有很深的基础的,也深刻理解中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所在,那么久需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客观的进行理解和判断。举例来说,对于“dragon”的理解就显示出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东方文化中,龙是祥瑞之兆,在中国更象征着神的力量,而大多与龙有关的成语也多涵盖褒扬的意思,如“龙马精神”“龙凤呈祥”等等。但是在基督教中“dragon”是罪和异教的象征,在西方文化中通常表示邪恶力量。所以我们应该客观的对待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正确的理解。

2.传承与传播的内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诗词歌赋、书法水墨、楹联、建筑、饮食、节日等等多方面文化元素,而西方也有着伦理、价值、风俗习惯、艺术等等多个层面的文化组成。中西方文化有着很大差异,这就要求我们辩证的去传播文化和正确的进行理解。例如在汉语中,仅称谓语就有9种之多,而适用范围也有不同的要求和效果。而西方文明是以“个人本位”“自我中心”为核心价值观,故而称谓关系就没有中国文化这么广播深奥。在国外有着不同的宗教和信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引导者人们的行为,而我国也有诸子百家等文化思想流派和伦理思想产生等等各方面的影响。我们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更客观更全面的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吸收,最终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进行理解和欣赏,而并不是直接的认同或否定。

3.传承与传播的媒介。

高校英语教育应多方面进行传播和传承。首先需要利用好课堂教育,这是最直接的向学生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途径。然后是利用好网络教学平台,如QQ、微信、微博等等社交媒体媒介,可以间接的推广和传播,从而影响更多的人。最后,可以引导并鼓励学生通过影视作品等,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了解,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博。

4.传承与传播的受众。

学生是接受传播的最直接的受众群体,他们肩负着传承、继续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针对当前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不要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完善。首先可以开设兴趣社团,比如成立协会,吸引更多的兴趣爱好者,多组织活动和互动,感受文化的浸润。其次,可以定期举行学术讲座,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生理特点,进行跨文化交际领域的中西方文化交流讲座,可以在特定的时期对学生进行指导。另外,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制定多样化的授课方式。还可以就爱好情况,丰富课外研修内容,课下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作品进行欣赏品鉴,提高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加强学生文化交流的意识。

5.传承与传播的效果考核。

传统文化与传播的效果考核可以采取形成性和终结性两种考核结合的方式进行。形成性考核是指对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全过程中进行全面的测评,这种考核方式可以对学生不同过程的学习效果进行阶段性考核。终结性考核是指通过书面试卷考试的传统形式,也可以采取竞赛知识问答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考核。通过考核测评,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也注重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弘扬传统文化。

三、结语

高校英语教学不只是教授学生这门语言,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多维性人才,而同时也有着传播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只有辩证客观的对文化进行理解和研究,才能更好的使学生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学习好英语的同时逐渐自我升华。

作者:尹楠 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校传统文化道德素质教育探讨

一、学生缺失传统文化的原因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影响下的演变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上的一些人推崇金钱与美色,美德与正义被人们刻意忽视,享乐主义、纵欲主义逐步成为时展的主要潮流。高校学生虽然有自主辨别的能力,但是所受的教育还不够完善,很容易受到物欲的诱惑。而且外来文化完全迎合了高校学生追求物欲的心理,资本主义文化逐步发展成为大学生推崇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在这种趋势下逐步演变成一种极端的禁欲主义,大部分学生开始抛弃传统至善主义文化,转而投向外来文化的怀抱。

(二)传统应试教育忽略了传统文化与道德素质教育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各大高校开始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博雅教育,但是由于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校仍然用学习成绩来衡量学生的优秀程度。中国小学、中学为了提高升学率,实质提倡的仍然是应试教育,传统文化与道德素质教育完全被教师抛之脑后,有些学校只注重传授知识,根本没有教授学生做人的道理。学生进入大学后,教师采用的是放羊式的教学方式,大部分学生除了在课堂上会学习知识外,课下根本不会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由此可见,当代学生缺失传统文化与道德素质教育,与学校对这方面的忽视存在较大的关系。

二、高校实施传统文化与道德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国家发展方面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走向“和平崛起之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富强的愿望,不仅需要借助政治力量和军事力量,还需要发展国家软实力。当前,暂时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抛至一边,从学校教育中语文学习与英语学习出发,许多学生在汉语知识没有掌握情况下就开始学习英语,英语成绩名列前茅,但是对汉语语法知识确是一知半解。在大学教育中,许多专业都没有开设语文课,英语却是大学的必修课,四六级成为大学时尚。而一个国家的强大依靠的是民众对国家文化的认同程度,而不是对其他国家语言的掌握程度,但是中国高校学生却完全漠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文化百花齐放的情况下,高校对学生实施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国家的软实力,而且还能将民族之魂传承给我们的未来。

(二)社会进步方面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浮华与堕落现象频现,色情与暴力现象猖獗,高校学生心思比较单纯,很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诱惑,进而做出一些失当的行为。各大高校应该在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汲取文化精华,逐渐弱化外来文化的影响,为建构至善主义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学术道德方面

作为中国未来学术界的主力军,高校学生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术事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其与国家的兴盛也存在较大的联系。所以,各大高校应该致力于提高学生道德水平事业中。然而高校学生却频繁出现违反学术道德的现象。有研究表明,中国部分学生在学术行为中基本上都没有考虑学术与学术道德间的内在联系,高校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提高学生的学术道德水平。各大高校应该在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与道德素质教育,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诚实守信的观念,逐步提升高校学生的学术道德水平。

三、高校实施传统文化与道德素质教育的建议

高校对大学生实施传统文化与道德素质教育,不仅能够让其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还能增强国民对国家文化的认同程度,提高国家凝聚力。为了达到上述各项目标,高校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各大高校应该科学调整教学计划,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在短时间内,高校并不能改变学生忽视传统文化的现状,所以各专业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计划中,将传统文化设置为必修课,让学生日积月累的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逐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第二,打造一批优秀的教师队伍。高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素养,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经验,逐步在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指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作者:杨军 单位:通榆县委党校

第三篇:高校英语教学传统文化价值观培育

一、引言

由于网络交流的便捷和移动通讯工具的广泛,当今社会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各种异质思想交汇,个体追求日益多元化。这是一种思想文化发展的繁荣表现,但潜藏着不少社会问题。首先,各种思想良莠不齐,泥沙俱下,主流价值观难以凸显,社会正能量难以弘扬。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在强势西方文化的挤压和侵蚀下,很难得到应有的继承和发展,使得中国文化的延续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进而危及社会价值体系建设的根本基础。党和国家一直非常重视思想教育,尤其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看做是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当前,以为首的新一届党和政府充分意识到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激烈形势,在不同场合,以不同方式,对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等内容提出严格要求和殷切的希望。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养是发展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而传统价值观无疑是形成当代社会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它经过长年的历史积淀,凝聚了一个民族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基本看法,表达了民族内部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既有共识。大学时期是学生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所以高校思想教育有着关键意义。英语是对外交流的主要纽带,高校英语教学往往直接包含一些西方主流价值观内容。随着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利用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开始使用英语接触和理解西方思想。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有必要以适当的方式介入,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西方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思想,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研究主要以英语教学中介入中国传统价值观为切入点,考察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传统价值观介入对思想教育的意义和实现途径。

二、语言的双重性

语言是人们用于交际的工具,人们通过语言使自己的意愿得到表达。由此可见,语言具有工具性的一面。由于直观可感,人们很容易理解语言的工具属性。事实上,长期以来,甚至到了今天,很多人仍然把语言仅仅看做是一种普通的工具,认为语言是一种一旦拥有,就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随取随用的工具。但是,自上个世纪,通过文化人类学研究,我们发现,语言并非和其他诸如锄头、镰刀甚或电脑等工具一样。语言和我们的思维、价值观等文化因素息息相关(邓炎昌,刘润清,1989)。也就是说,语言具有人文性的一面。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由此可见,语言具有双重性,即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工具性的一面,语言帮助我们实现人类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其他社会活动(比如贸易)得以实现的基础。另外,语言又具有人文性。语言承载着民族价值观、风俗习惯等丰富的文化内容,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发扬和对外传播的重要渠道。语言内在地包含着说话者群体的文化印记。英语教学中需要考虑到英语所具有的双重属性。英语既是一种用于对外交流的工具,又是思想孕育和传播的载体。在社会的一般认识中,英语都是作为工具看待。英语学习是在工具性目标驱动下进行的。官方英语教学政策背后的逻辑大体上基于英语工具论。比如学好英语是为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然而,英语不仅仅是一种交际工具,还包含英语国家的价值观等意识形态内容。英语教育界并非没有意识到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高一虹,2000)。但是,在国家宏观外语教育政策的引导下,不少学者还是从语言学习这个工具性目标出发,探讨语言与文化相结合,以达到增强外语教学效果的目的。换言之,外语教育界的学者对于西方文化价值观主要以引入为主,强调英语学习者理解、熟悉和掌握英语文化,从而有助于帮助他们更好地使用英语与西方人交流。随着国力的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意识逐渐增强。人们逐渐意识到,英语课堂里缺乏中国文化传统价值观的内容。对于高校学生,有不少人能够使用英语阅读西方作品原著,很容易受到异质文化的影响,尤其需要加强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以抵制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从语言的双重性反映到英语教学的双重性可以发现,英语教学除了学习英语技能,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之外,还要考虑到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内涵。西方学者Philipson就警告过人们,要警惕语言帝国主义,防止英语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冲击当地文化价值观(Phillipson1992)。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介入传统价值观,自觉抵御外来文化。

三、传统文化介入与培育

由于中国文化自我意识的觉醒,社会和学界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的缺失问题(肖龙福等,2010;赵彩红,2014)。显然,导致中国传统文化断层和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历史上求新求变的极端化运动、文化不自信等因素。在英语教育领域,一些英语学习者花费大量时间投入英语学习,对西方文化有一定了解,反而对本国文化知之甚少的情况经常出现。纵观历史发展,横看国际形势,在高校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已经势在必行。从英语教学的角度看,传统价值观教育介入更是迫在眉睫。我们要在高校学生价值观发展和稳定之前,积极介入传统价值观培育,从而帮助学生在中国文化的土壤里健康成长。虽然前面论述了传统价值观介入英语教学的必要性,但是任何教学都必须遵守教育规律,还需要考虑到这种介入的可能性和最终效果。根据前面阐述的语言双重性可知,语言教育需要文化依托,因为语言的丰富性来源于文化的丰富性。英语学习者掌握好中国传统文化,必将有助于丰富和深化自己的英语表达,而这种将中国文化用表达出来的需求具有较强的现实基础。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英语教育重在引进西方文化中的先进内容,文化交流以输入为主;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上升,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在不断升温,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的总量在持续增加。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文化输出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英语学习的目的将逐渐转型为以中国文化输出为主。因此,在英语课堂中融入中国文化价值观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英语表达训练的实际内容,使英语学习的目的更明确,更具有现实针对性,潜藏着巨大的教育能量。国家有关部门和机构对于在英语教学中增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国内影响力比较大的英语水平考试。从2013年开始,考试中开始包含汉译英项目,占总分的15%,其中翻译的汉语段落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这种考试题型必将有效地引导学生更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并且学会使用英语表达,为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发出声音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英语教学中,为了有效地培育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进行中国文化的英语描述训练,包括翻译、写作和演讲等形式。二是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求同存异,彰显自身的价值,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西方文化之优缺点。例如通过比较“中国梦”和“美国梦”之异同,厘清它们各自所具有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学生对于两者都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其教学效果将超越简单的语言教学。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根植在人民大众的深层心理结构,很容易唤起认同感和产生共鸣,比直接传授西方外来文化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获得学习成就感。

四、结语

语言的双重性决定了语言教学具有双重性。英语教学不仅仅传授一门技能,还具有工具性目标之外的教学价值。通过有意识地选择和有重点地讲解文化相关的语言技能训练内容,可以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介入传统文化价值观,达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思想教育与语言技能训练的双重效果。传统文化价值观介入英语课堂是中华民族自信心不断增强的现实要求,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影响扩大的必然结果。显然,传统文化价值观与英语教学相结合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学大纲制定、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创新和评估手段配套等多方面的内容,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需要有长期的战略安排。

作者:邓海龙 单位:赣南师范学院

第四篇:高校传统文化艺术设计发展研究

一、加强和丰富校园传统文化的建设

(一)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活动的开展,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发展有利。首先,选取传统文化的某一特征而开展针对性的专题讲座,既能深刻解读和剖析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又能发挥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教育意义。我国已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其精髓值得后人传承。就纹饰而言,造型独特,且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在当代社会应用广泛,内涵丰富。如:凤凰卫视台标,就是凤凰图案的现代简化图形的应用。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的来源、内涵、现实价值等多方面的意义,从心理上接受传统文化,认识传统文化,从而达到主动去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

(二)专题论坛

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理解视角。所以,高校要想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有必要开展专题论坛,对该专题进行深刻探讨。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传统文化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二是如何看待当前日益兴起的传统文化热?三是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民族复兴和文化复兴。针对这些方面而开展专题讨论,对增强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具有重要作用。如中国吉祥图案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意义、中国绘画的意象造型、什么是中国平面设计的传统,这些问题不仅是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中国纹样和图形,而且主要是指体现在平面设计中的中华民族性,即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积淀。

(三)专题采风

对传统文化的起源地进行寻根溯源,从源头上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发展,切身体会文化的内涵。对徽派建筑、徽派三雕、人文地理等方面所体现出的精神内涵进行实地考察,深刻体会其内在的思想。从历史价值、现实意义、风格特征等方面进行实地研究、采风,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认识。专题采风的形式多样,可以感受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建筑风格、文化特征,文化的内涵贯穿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多角度地挖掘传统文化的本质,让学生们通过采风的形式,追根溯源地接收和了解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一系列的专题采风,形成系统的、独特的文化之路。

(四)专题展览

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书法、雕刻、刺绣、剪纸等,各类艺术都能够在不同材质中展现,足以证实我国文化艺术的形式多样化。水墨、丹青、绣品等艺术历经千年的洗礼,传承至今,并与当代社会的元素相结合,形成中国风十足的现代艺术。为此,高校开展专题展览活动,有助于增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更有利于激励学生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促进我国艺术学科发展和进步。在专题展览的活动中,高校可以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例如带领学生参观美术馆、展览馆等,既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又能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更多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另外,高校也可以在校园内部开展艺术展览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学生创作作品而参加活动),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搜索传统文化题材的艺术,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五)专题比赛

开展专题比赛活动也有助于激发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重视。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传统故事、成语、谚语等,无不向后人传递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因而高校可以针对此类内容而开展专题比赛,促使学生积极收集传统文化资料,宣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例如:举行书法比赛、古诗词文朗诵比赛、练讲华夏五千年故事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到这些比赛的活动中,通过有针对性地比赛,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和中国独有的文化内涵。开展多样化的专题比赛活动,可以吸引拥有不同爱好的同学共同参与到比赛活动中,不仅扩大了高校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范围,而且实现了促使学生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教育目的。

二、成立研究传统文化的机构

(一)结合民俗节日建设相应传统文化工作室

我们都知道文化是以特色著称,每个疆域,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而宝贵的传统文化,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整体气氛中,不管是行为、思维、情感方式还是精神价值的取向都会受到各自民族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之处,尤其传统节日,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倘若高校学生能够尽情感受传统节日的气氛,必定能够感同身受,提高对传统文化独到的见解和认识。比如端午节的菖蒲、荷包、艾草、雄黄酒、五彩丝;中秋节的兔爷、月光纸;重阳节的茱萸、菊花等等,都展示着不同节日特有的意义。为此,我国高校可以根据传统节日的不同而设立不同主题的文化工作室。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一旦踏入工作室之门,便可感受传统节日所呈现的文化魅力,成为学生心中最佳的心灵鸡汤。同时,各工作室可以开展一系列节日主题的活动,令学生全方位的感受到传统文化。当我们有意识的去做相关事情时,也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结合传统文化节日工作室,让学生从有意识地去做到自然而然的接受,就是一个学习传统文化飞跃的过程。民俗节日教育所特有的情景性、感染性、实践性、娱乐性能使学生在自然、宽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工作室的作用。

(二)教学环境建设中突出传统文化的特色

高校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环境的地域性、民族性,使学生在有利的教学环境中深切感受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为此,我国教育者应该创造出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教学环境。中国的现代教育模式在西方思想的深刻影响下如何实现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教学方法,建设出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教学环境,是促进现代教育实现多元化、推陈出新、在走向世界的同时做出本国特色,不断得到充实和提高的一个必须重视的方面,也是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环境急需改变的一个现状。结合相关课程的课程作业,对教学环境进行氛围的改变,例如“传统图案研究”课程结束时,就可借助学生对传统图案研究的相关作业在橱窗、教室进行展示,从而达到在环境上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在教学工作室建设中也可开辟出专门的教学场地,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布置,让学生耳濡目染,走进工作室就像走进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使得传统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三)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与相关文化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高校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不能局限于校园教育,还应积极利用有效的社会资源,与相关的文化单位建立友好合作,既能扩展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渠道,又能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运用,丰富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高校利用充足的社会资源,既能为学生提供学习基地,又能实现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目的。例如南京民俗博物馆,把教育机构作为社教工作外延的重点,与多所高校联盟,将民俗知识带入课堂,将展览带进学校。先后在多所高校举办传统节日巡回展,扩大宣传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充分合理利用传统文化单位的资源,扩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获取,使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校园。高校与文化单位的合作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高校借助文化单位基地,有助于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另一方面,文化单位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承。文化传承的意义也就在于此,充分利用和学习传统文化的内涵,使之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实现传统文化更多的价值意义。

三、结语

文化的传播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它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我们通过各种形式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有来自老师的,也有来自书本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环境中突出传统文化的特征,可使学生深入其中,通过内在和外在的两种形式进行传统文化的引导,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并传承传统文化,增加自身的文化修养与内涵,为将来的设计生涯打好坚实的基础。

作者:孙静松 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探析

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教育意义

民族能够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就是拥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与文化。所谓传统就是一个民族一代传一代的生活方式,以及对待某些客观问题或客观事务的处理办法以及相应的某些习俗。而文化则是指在传统基础上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内涵的事物或思想,而且这种文化沿用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1.传统文化是塑造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石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外核可以用《周易》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概括。传统文化精神的实质展现出人生态度、追求和境界,其现实教育意义体现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时,具有坚持不懈、志存高远、执著追求的坚韧品格。《孟子•告子下》中写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概括得淋漓尽致。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体现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提出的“爱人者人常爱之,敬人者人常敬之”(《孟子•娄离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等均体现讲情操、重诚信的教育内容。正是由此,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最有效途径,能够全面准确地认知民族历史传统,是坚定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础。

2.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思想流派多样,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技大力发展奠定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我国古代《齐民要术》的记载,为我国成为世界农业大国及农业现代化的高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嫦娥飞月”的神话传说是我国古代人民对航天事业的渴望,嫦娥三号成功发射,神舟十号的再次升空,实现了中国人的梦想。总之,古人所积淀的民族文化对社会进步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国家对文化遗产的申报与保护、《百家讲坛》等国学文化的不断传播,引发公众对传统文化关注,这表明传统文化的魅力及作用已经被国人所认识。国家通过清明、端午、中秋、春节等承载着具有民族特殊的文化价值和情感内涵的传统节日列入法定假日的方式,在社会层面使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愈加广泛。

二、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强调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2-33。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家、民族、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西方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思潮的相互碰撞、相互交融渗透,加之多元文化对其影响冲击,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

1.传统文化被高校学生所忽视

当前,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认知表现为储备匮乏、观念淡薄,甚至在不同程度上有弱化的趋势,学习氛围不浓厚。《华夏时报》《中国教育在线》《新闻周刊》等对高校学生传统文化认知展开了调查,统计显示30%的学生对传统文化内容相对感兴趣,50%的学生对传统文化失去兴趣,90%的学生认为英语的学习时间占主导地位;对传统文化著作“偶尔翻阅”的学生占79%,13%的学生持敬而远之的态度,理工科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缺乏程度更为严重。传统文化被高校学生所忽视的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也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扭曲,践行民族传统道德能力弱化、知行脱节、诚信缺失,犯罪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前景令人堪忧。

2.多元文化对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冲击

首先,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文化所衍生的新兴文化以其自身新、奇、变的特点为高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营造了全新的环境,不仅拓宽知识获取渠道,而且提供了优越的学习交流平台。但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与传统文化发展相背离的异质文化,如色情、网恋等文化垃圾,使学生看待社会、自己及他人的角度发生严重的偏离,甚至有些学生质疑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认为这些所谓老古董的文化应该被摒弃。其次,不良社会文化,如暴力、赌博等严重侵蚀高校学生的传统道德观及价值观的形成,使其发展逐渐迷失方向,甚至价值取向出现错位。再次,外来文化的进入和渗透严重冲击着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其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学生理性鉴别和批判能力较弱,西方文化负面的作用超过正面效应,导致学生过于崇尚国外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产生虚无主义心理。此外,社会大众文化和青年流行文化作为一把双刃剑,以其特有的意识形态和娱乐意义影响着高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与对待传统文化的冷漠态度相比,以大众传媒为载体,流行语言、流行新产品等社会大众文化和青年流行文化更受高校学生的关注。

3.教育体制形成的束缚

我国的教育从中小学就纳入高考教育体制培养计划中,来自学校及家庭的各种压力使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应试课程的学习与训练,所接受的民族文化传统教育仅在小学及初中阶段的语文、历史、政治课中有所涉猎,学生主要的精力集中在应试科目的学习上,这种教育体制完全与先贤们提出的观点相悖,导致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严重缺失。大学阶段,高校对传统文化教育仅体现在大学语文和侧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方面。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理工科学生能够接触的传统文化教育往往源于校园文化活动,除相关专业文科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之外,其余文科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也都是有限的。由于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的禁锢,高校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较大困境。

三、高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各种原因导致传统文化教育被忽视,正是由于教育上的疏忽才引发民族传统文化在今天被淡忘,甚至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表现为无知。因此,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迫在眉睫,探寻切合实际的传统文化教育途径,提升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发展水平是当今传统教育研究的主题。

1.提高重视程度,将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合

改变目前我国教育中对传统文化忽视的现状,必须从基础教育初期抓起。小学阶段进行初识教育,中学阶段进行系统教育,大学阶段的“两课”中加入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及在其他学科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思想。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是尤为必要的。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明确指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学校要“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要培养青少年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坚持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自学维护国家利益。

2.发挥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多元支撑的正能量

首先,网络教育是适应时代需求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媒介,通过利用现有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等数字文化惠民工程的数据资源成果,推动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同时,通过校园网络建设的加强,依托高校网络文化工作室等拓宽适合高校学生学习特点的在线教育平台。其次,在新媒体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枯燥的传统文化教育转化为具体生动的教育模式,使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为容易。同时,高校可以利用现有资源如校史馆、图书馆等,结合校史、院史、学科史的整理和研究,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育人作用。此外,深入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的校园活动,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走进校园开展专题报告、学术讲堂等形式,可以有效激发高校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整体认知。与此同时,社会文化氛围也是影响高校学生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因素,可以引发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完善社会力量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参与和投入机制,推动社会与高校教育的有机融合是传统文化多元支撑的重要手段之一。

3.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教育机制

教育制度和机制建设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实效性的最终保证。在制度建设方面,高校要建立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实施计划及合理方案,实行领导责任制度,确保传统文化建设落实到实处。完善教师培训制度,通过外派学术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发挥其“言传身教”的作用,形成科学化、规范化的教育体系,保证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在机制建设方面,高校应建立和完善传统文化教育的保障监督机制、激励促进机制、创新发展机制,以确保传统文化教育运行的长效机制。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是长期系统工程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保障。高校通过与政府的合作为传统文化发展建设搭建平台,拓展传承空间,从根本上创造有利于传统文化发展的社会环境。同时,高校应通过定期反馈、座谈等形式形成监督机制,鼓励献言献策,听取建议。此外,高校进行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时,要结合学生自身特点,不断转变观念,改进方式,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如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拓宽培养传统文化教育的新渠道,使高校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能够得到明显的提高,并形成一种长效的创新培养机制和培养氛围,实现培养高校学生传统文化修养的新境界。

作者:陈龙涛 李佳 张爽 尤世红 刘玉平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