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教育,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现状阐述
1.教育认同存在差异
在调研过程中,虽然有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学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氛围较好,但认为学校在该方面延续性不够的受访者也不在少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性影响因素方面,关于“当前社会环境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这一问题,将近三分之一的师生持反对意见。同时,通过调研发现,学校、专业、年级不同的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认同度也存在差异。
2.教育内容不够完善
高校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虽然做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途径,但是教育内容还不够完善。首先,部分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不能够做到因地制宜。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时,不能够充分考虑到不同受教学生群体的特征差异。其次,部分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性,不能够做到与时俱进。通过调研,部分高校在数年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基本上一成不变。最后,部分教育内容缺乏层次性,不能密切连接,不利于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教育方式需要创新
当今高校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问题上的教育方式日益丰富,但与理想状态还存在差距,需要进一步创新。对于“学校一般采取何种方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一问题,传统教授式的课堂教育方式仍然是主流,新兴教育方式还未能完全被教育者所认可。可见,高校教育方式与学生主体意愿截然相反,这直接导致学生参与学校的传统文化活动意愿较低,进而影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
二、归因分析
1.社会因素
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渗透。随着改革开放和网络的发展,全球化进程加快,西方资产阶级的部分腐朽思想也渗透到了中国,对人民传统思维进行侵蚀,长此以往,造成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降低。市场经济的影响。当今中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在给国民带来益处的同时,其本身存在的缺陷也对人民的观念产生负面影响,在利益的驱使下,部分人民立场动摇,急功近利。
2.学校因素
部分学校,尤其是理工类学校,对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观点认识不到位,不能充分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及该类教育的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同时,学校教育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内容上不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搞“一刀切”;在教学方式上以“填塞式”的课堂教学为主。因此,学生对于学校开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课程兴趣较低。
3.个人因素
当代大学生受社会、学校等因素的影响,功利心较强,更加注重能力层面的学习,对于以后的就业、深造等关注更多,而对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的学习关注较少。在高校学习该类课程,学生也大多为了应付考试,加之高校该类课程教育内容与方式不当,学生较少能够真正地学习领悟,造成学生对其认同程度有所差异。即使学生能够学习掌握其理论知识,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影响,也不容易做到知行合一,造成行为上中华传统美德的缺失,进而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自觉性的匮乏。
作者:殷衍韬 单位:天津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