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研究(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教师首先要善于利用课本中好的教学资源,要在知识的教学中让传统文化能够得到良好渗透。古诗词内容就是很有效的教学素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通常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且让学生们对于很多传统文化有更好的了解与获知。教师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有效选择,尤其是要对于一些重点内容展开深度剖析。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诗词作品的精髓,领会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与内涵,并且能够很好的获知其中的文化要素。这才是更有效的教学过程,并且能够很好的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
二、多样化课堂教学形式
一说到传统文化,很多学生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印象就是枯燥乏味,这也是大部分学生学到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时提不起兴趣的一个原因。教师要想办法改善这种教学现状,要透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环境的营造来丰富知识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学习的乐趣与意义。教师可以多引入一些高效的教学辅助工具,可以透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也要多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可以多和学生展开交流沟通,了解他们在知识学习中存在的障碍,以及他们对于很多教学内容所产生的自己的体会。这不仅能够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这也能够让教师更客观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让后续的知识教学更有针对性。
三、组织有意义的课外教学活动
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教学实践活动,这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这也会让学生们对于各种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形成更好的认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参与校园文化节中组织的各项活动,很多活动中都包含着一些经典的传统文化元素。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或者组织学生去参观当地的博物馆、艺术馆。这将会带给学生很好的文化熏陶,不仅有助于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的形成,这也是从另一个方面来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并且能够收获很好的教学成果。课外教学活动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展开形式,教师首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举办相关活动,如《到民间采风去》《古诗苑漫步》《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等;其次是结合学校开展的兴趣小组活动,如“侗歌班“”芦笙队“”琵琶班”等;再次是由语文兴趣班开展的一些兴趣活动,如《戏曲知识大比拼》,以及由学校书法班、国画班、民乐班和德育处主办的“毛笔、硬笔书法比赛“”国画比赛“”民乐比赛”等各式各样的活动。这些活动能够极大的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并且能够让大家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形成更好的理解与认知。
四、结语
总之,想要更好的在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师要灵活的选用教学方式。教师首先要善于挖掘课本中有价值的教学素材,并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吸收。这不仅能够吸引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教学实践活动,这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这也会让学生们对于各种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形成更好的认知。
作者:杨叶红 单位:江苏省建湖县城南实验初级中学
第二篇: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途径
一、善于营造课堂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古诗是其中璀璨如星河的一部分,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语文始终源自于生活,因此语文教学具有生活气息的特征,但无论教师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都应以学生兴趣与积极性为切入点,语文古诗词教学也同样如此。以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教学为例,诗人用“小雨”、“草色”两个简朴的词汇,将早春的独特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近似于口语化的风格更为清新自然,更令人有心声贴近之感。笔者在带领学生朗诵这首诗的同时,以幻灯片的形式播放春天细雨蒙蒙、生机盎然的图景,让学生们将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与幻灯片相结合,从而使教学显得更为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到充分激发,对诗人所表达出的欣喜之情也有了切身感受。此种情况下,笔者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全文,掌握全诗主旨。
二、从诗词的时代背景出发,加深学生理解
在初中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详细讲解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和理解文本重点。以《古诗四首——春望》的教学为例,笔者首先简述了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安史之乱,并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示意草图,指出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后即已由盛转衰,唐王朝军队与叛军交战区域生灵涂炭,人民流离失所,这场浩劫严重破坏了北方经济。“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诗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送妻儿回到老家,孑然一身投奔玄宗皇帝,却为叛军所擒,作为俘虏的他亲眼见证了陷落后萧瑟残破的长安城,感时忧国之下,一首《春望》带着对唐王朝的热爱、对家人的不舍与眷恋击中了读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学生纷纷唏嘘不已,本已对交战区域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感到惊心动魄的他们,读到“人悉以纸为衣”时更是惊讶万分。在了解了诗作的时代背景后,学生很容易把握诗文的中心思想,认识更为深刻,也更容易产生共鸣。
三、多读多思,把握文章精髓
任何一篇文章均有其精髓与主旨,古诗词也同样如此,诗中精髓与中心词汇能够细腻、全面地表达出作者内心深处蕴藏的感情,所以,教师应带领学生反复朗读诗文,认真剖析其中关键字的作用与意义,进而引领学生探寻诗文主旨与精髓,提高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以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为例,前句“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中的“客路”、“行舟”、“青山”、“绿水”生动地刻画出诗人在江南吴楚之地、清丽山水之间旅行的图景,心中对这一片安宁静谧景色充满热爱之情,“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的“平”与“阔”是因果关系,潮水涨满才显得水面辽阔,这一句大大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眼前恍然出现一副潮涨潮落、孤帆远影的景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被作者自然而然地引出,前人用“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来称赞这一句炼字炼句的精妙之处,其中“日”与“春”代表着新生事物,而“生”与“入”则将二者拟人化,作者感怀时序交替而触景生情的形象跃然纸上。通过反复诵读,并强调其中关键字词的涵义,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能够深入把握文章精髓。
四、由情入手,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古诗词无一不是字句珠玑、世代传颂的瑰宝,古人反复琢磨诗中字句,颇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之意。这样创作出来的古诗词皆是言辞优美、句章精炼的佳作,其绘景入胜,咏物传神。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保证学生能够充分领会文本内涵,又要从文本作者角度出发对诗作所描绘的意境加以细细品味,深入体会作者创作时蕴含的思想感情。以柳宗元的《江雪》为例,这首诗是被贬之后作者所写,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刻画出独钓的悲凉心境及身处异地所生发的渺小之感。
五、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繁衍生息的精神命脉所在,也是历经千年的中华文明不朽的支撑。发扬传统文化,继承先贤精神,是当代学校教育应关注的重点。而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我们语文教师应积极思考、勇于开拓,总结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有效开展策略,实现教育教学目的。
作者:张金红 单位:江苏省兴化市老圩中心校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一、立足语文课堂,有效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水平的主阵地,也是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
1.钻研教材,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的元素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很多篇目可以成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范本,只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没有重视,大多只停留在翻译、解读思想意义方面,对文章的文化意蕴却很少谈及。例如,在进行《桃花源记》的教学时,文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教师可以进行传统文化意义上的解释,为什么“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是安居乐业呢?联系《大道之行也》“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使学生理解到当今社会倡导的“尊老爱幼”、“和谐社会”和古人的梦想是一脉相承的。还有《论语》中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陈太丘与友期》中的“诚信”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除了古诗文,初中教材中的不少现代文,也可以成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范本。例如,学习沈从文的《云南歌会》,可以从文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引领学生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它指导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今天科学发展观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正是这一思想的积极体现。例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可以从作者对几次流泪,字里行间的对父亲的“爱”,及“奔丧”等地方,进行“孝”文化的解读。在教学时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重视语文教学的情感磨砺作用,与当今时代特点相结合,并结合学生自身需求,使之感同身受,受到思想熏陶。如此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注重古诗文的教法和学法,培养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
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古诗文是走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古诗文有一定难度,特别是文言文是较难的,多数学生都对此产生畏惧心理。因此,在初一时,学生刚接触到文言文时,应注意循序渐进,先易后难,消除学生畏难心理。在课堂教学中,步子放慢些;在考试评价上,要求放低些。其目的是尽可能地让学生尝到甜头,引导他们掌握学习古诗文的方法,如古诗文诵读方法,句读停顿的方法,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记忆的方法,联系前学的方法,比较阅读法等。教师可以采用引经据典、介绍写作背景、讲述作者的相关故事、借助电教媒体手段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
二、由课堂向课外延伸,扩大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量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所涉及传统文化经典十分有限,所以除了重视挖掘语文课程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还应向课外延伸。老师可以以现行教材为基点,因势利导,使学生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不断扩大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量,领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植下“种子”。例如,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香菱学诗》、《小圣施威降大圣》、《杨修之死》等篇目时,应引导学生阅读这四大古典文学名著。在教学《端午的鸭蛋》时,可以让学生查找阅读传统节日文化的资料;在教学《〈论语〉十二章》时,可以引导推荐学生阅读《论语》的其他相关章节及儒家其他经典著作,也可推荐旧时启蒙读本《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幼学琼林》、《增广贤文》等。对有能力且有兴趣的学生,甚至可以向其推荐阅读先秦历史散文、诸子散文、《诗经》、《楚辞》、《史记》、《资治通鉴》等等。学生如能这样广泛地进行学习,成为满腹经纶的学者不远矣。当然这些古文,启蒙读本学生读起来容易些,其他的对于初中生而言是很困难的。我们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于丹讲《论语》,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弟子规》,易中天品三国,刘心武讲《红楼梦》的部分精彩章节,激发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用多彩的方式呈现多彩的文化
初中学生阳光朝气,充满活力。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语文教学不应拘泥于一板一眼的课堂。教师可以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用多彩的方式呈现多彩的文化。如可以学习央视举办的汉字书写比赛。汉字书写比赛不仅可以明确汉字书写规范,提高学生汉字书写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意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同理,可以举办书法比赛,特别是软笔书法比赛,让学生了解、感受、欣赏源远流长的汉字书法艺术,在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让学生的精神品位提升,审美能力提升。再如,可以举办诵读国学经典、解读国学经典比赛。国学经典不局限于课本中的内容,可以选用前文所述的旧时启蒙读本,激人奋进的爱国名篇,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岳飞的《满江红》等。此外,还可以举办诗文朗诵会,举办春联集锦活动,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传统礼仪活动等。同时可以用多样的方式呈现,如专场演出、辩论会、讨论会、社会实践、演讲、自编自演节目、手抄报、漫画、宣传画、征集名人名言警句等方式。语文教师不应眼里只盯着学生的学习分数,应该树立一种新的语文教学观念。中学语文教学不单是文字教学、文章教学,它还应该是文化教学。语文教师应沉下心来想想如何“长善救失”,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社会正能量。只有树立了这样的一种观念,教师才会把教学当成一种优秀文化的传承手段,才会在教学中有效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作者:陈家球 单位:福建省三明市尤溪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