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写作传统文化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应用文写作传统文化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应用文写作传统文化论文

一、传统文化融入“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的路径

(一)探寻文化源头,建立古今联系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现代是从传统中发展而来,因而任何事物或现象,不管是旧有的还是新生的,我们总能从传统中发现它的影子,找到它的根源。譬如,应用文是我们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的交流和管理的工具,当代应用文不管在语言特色、表达方式还是写作内容方面都体现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浓郁气息。然而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和古代典籍,我们发现很多应用文都有着悠久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如“命令”这一文种的起源即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殷商时期。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令”字,写作“”,像口在人上,示上人发号施令,下人伏坐以听之之义。且据考察,当时的命令均是由“天帝”或最高统治者发出的,所涉事项多为采取某种行政措施,从发令人的地位及其字形等方面已充分体现出了“命令”的权威性、强制性等特点。因此,可以说这就是现代命令体文书的雏形,现代行政公文“命令”在发文权限、适用事项、文体特点等方面仍然与彼时之“令”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再如,请示的起源同样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甲骨卜辞是当时的统治者就某一事项向天神卜问的记录,其中一部分即是向天帝请示可否去做某一件事,以求得到天帝的答复。如“乙卯卜,㱿贞,王比乘伐下危,受ㄓ又?”意思即是王联合乘去攻打下危,会受到保佑吗?其实就是针对联合乘攻打下危这一件事向天帝请示,期望得到天帝的应允。当我们把这些历史传统和文化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时,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使他们一方面了解了我国悠久的汉字文化和远古的历史文化风貌,一方面知道了当代的应用文书并不是一个个孤立的文种,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血脉,加深了他们对于文种的含义、特点及其写作要求的理解。

(二)学习优秀古文,继承优良传统

我国应用文伴随着汉字文化的诞生而产生,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诸多名篇佳作。这些文章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同时更是兼具文笔之美与应用价值的经典范文。笔者通过对古代典籍的查阅和梳理,从中选出了诸如曹操的《求贤令》、李斯的《谏逐客书》、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贾谊的《论积贮疏》、晁错的《论贵粟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论佛骨表》等多篇文质兼备的应用文书,并尝试着将其中的个别篇目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挖掘其中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文学特性和应用价值,取得了很好的授课效果。比如在讲解“意见”这一文种时,我们以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开篇,先介绍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时代意义,深入分析其中体现出的魏征直言敢谏的传统文化精神,后详细分析其语言特点、写作技巧等,最后将之与现代的“意见”相比较,总结出其对现代“意见”写作的启示。如此,在增加了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很好地促进了他们对“意见”写作特点和要求的把握,使学生在学习中深刻地体会到了传统文化中刚正不阿的君子气节和爱国精神,同时深深感受到了应用文的语言之美,较好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重视例文选择,增加文化含量

例文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效果。在这方面早有研究者加以论述。一线教师更是能深深地体会到一篇现实性、趣味性较强或贴近学生生活的例文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作用。而富含传统文化或地域文化知识的应用文正是具备上述特点的例文。所以,例文选择成了增加课堂文化含量的又一切入点。通过搜集我们发现这一类应用文相当丰富,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授课对象的生活地域、文化背景、兴趣特点等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例文。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两种教学方式:一是以例文引出文化。即先讲解文化例文,以之引出某种文化形态或知识的介绍。譬如在讲解“通报”这一文种时,我们根据广东地区学生的地域文化背景,选取讲解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开平碉楼及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报》这篇例文。随后,结合例文,辅之以图片,介绍了以碉楼为代表的侨乡文化、华侨历史、建筑艺术等。二是以文化引出例文。即先介绍文化背景或文化现象,随之引出与此文化相关的例文。譬如在讲解“批复”这一文种时,我们以诸葛亮与古城襄阳的文化故事引入,随即引出例文《国务院关于同意湖北省襄樊市更名的批复》。如此,不仅使学生了解了相关的文化知识,而且拉近了学生与学习内容的距离,充实了课堂内容,增加了课堂的知识性、趣味性。

(四)开展文学比较,形成良性互动

鉴于文学作品与应用文书在语言特点、表达方式等方面多有不同,不少教学工作者在讲授应用文写作时便把文学写作完全摒弃。其实这种做法是很不妥当的。文学写作与应用文写作应是相辅相成、互有补益的,而绝不是水火不容、相互对立的关系。如果能采用恰当的方式将应用文语言表达与文学语言表达加以比较,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明确应用文的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方式,提高其写作能力,而且又能将文学作品中饱含的文化信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教育效果。在讲解应用文写作的特点和要求时,我们有意识地把应用文写作与文学写作加以比较。譬如在讲到应用文的语言特点时,我们同时引入了两段文字,一段是《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的一段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一段是一则寻人启事中对于找寻对象的描述。通过对这两段描写的分析比较,让学生明白了文学语言含蓄蕴藉的特点和应用文通俗准确、朴实无华的语言要求,既让学生把握了应用文语言的特点,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文学语言的审美水平,增进了学生对古典名著的了解,可谓一举两得。同样,在让学生掌握应用文的表达方式时,我们经常借助于抒情诗、抒情散文、小说中的人物描写等,让学生明白应用文只适合使用叙述、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而抒情与描写则常常是文学写作的专利。

(五)组织文化写作,调动文化兴趣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几乎所有课程中都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也是学生所最乐意参与的环节。因此,实践教学环节是融入传统文化的又一个重要入口。对于“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来说,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就是学生动手写作。此环节一个重要的文化融入路径是通过设置文化题目调动学生的文化探寻兴趣,让学生带着任务去了解某一方面的文化,利用相关的文化知识完成给定的写作任务。除了课堂练习之外,实践教学的很大一部分应是放在课外,也就是要建立起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堂之外的现实社会的联系。而对于文化融入教学方式来说,就是要建立起课堂内容与课外文化环境、文化现象、文化遗产的联系。作为教学实验的一部分,我们组织了多种形式的文化实践教学活动。譬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赴我校所在地的各个文化景点,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和意义,在此基础上,以当地旅游局的名义为该景点拟写一份申报国家级旅游景区的请示或者进一步加强文化景区建设的意见等。此外,我们还借助于我院的非物质文化研究所、国学研究所等文化机构,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为其撰写相关材料。如此,让学生带着真实的现实任务去学习,将学习活动融汇在了现实任务的完成当中,一方面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他们与传统文化有了更加切实的接触,增进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唤起了他们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文化教学的启示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且涵盖面很广。按照《文化学词典》的解释,传统文化是指“由历史沿袭而来的风俗、道德、思想、艺术、制度、生活方式等一切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的有机复合体。”因此,所有公共基础课程甚至专业课程都有着足够丰富的可供利用的文化资源。所以文化融入教学的关键不是文化资源的欠缺,而是如何找准切入点。找准切入点的基本前提是明确文化融入的目的除了传承传统文化之外,同样也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最终目的是达到两者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找不准切入点,为了融入而融入、牵强融入、过度融入,只会适得其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加强传统文化知识学习,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要勤于改进教学方法,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路径的选择和融入过程的实施中,一是要结合课程内容,寻找其历史渊源,梳理其发展历程,使每一部分内容都植根于深厚的历史传统之中,从而建立起传统文化与讲授内容的联系;二是要根据课程内容模块,找寻每一模块可对应的文化内容、文化形式或文化现象,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三是要重视文化实践教学,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将教学由课堂延伸至课外,充分利用周围的文化环境,开展文化实践教学活动;四是要注意结合学生的文化背景、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等特点选择文化内容,使文化融入与提升教学效果真正实现互利互惠;五是要重视地域文化的作用。学生生长和学习所在地的地域文化由于距离他们较为贴近,更易引起他们的兴趣,所以应该认真挖掘和利用这些文化资源。

作者:韩高峰 单位:广东行政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