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之国画综述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传统文化之国画综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传统文化之国画综述

一、中国画传统与西洋画之间的区别

众所周知,由于中西方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政治和文化思想和不同的审美情趣以及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导致了中国比较注重“意境”,而西方则更重视“写实”,概括地讲就是主、客观方面的不同。选择绘画工具和材料不同可以作为判断作品是中国画还是西洋画的依据。自古以来,中国画采用笔、墨、纸、砚、颜料和纸绢作为工具作画,因此,“笔墨”形成了中国绘画传统中的独特的创作理念。“油画”可以说是西方绘画的代表,而且是在绘画种类中最具影响力的类型。油画的颜料是油质的,用颜料在布、木板或者是在厚的纸板上画成。油画的特点是其颜料色彩鲜艳,色调明显,能充分体现出物体对象的质感,使描绘物体更加逼真、可信,更具艺术的表现力。造型语言的使用方面,中国画广泛采用线条,而西方画除了物象,运用的线条不明显。西洋画注重透视的绘画方法,即用平面的绘画方法表现出立体的视觉效果,称之为透视法。透视法的运用使物体更加地接近真实,惟妙惟肖,因此在西方画界广为运用。反之,在中国并不采纳透视法,而是主张任意自由的表现。审美价值的角度方面,中国画倾向物象内在的精神的传达和作者主观情感的表现。“传神论”坚持以“神”中心,用以其“形”表现“神”的创作方法;“天人合一”是中国画所追求的最高的境界。西方绘画追求真实性的原则,追求客体对象的真实和创作对象所处环境的真实,目的是为了达到逼真的最高限度,从而形成一定的艺术风格。综上可知,中国画是一种多样化艺术的综合性的欣赏,而西方画,即油画则相对于中国的画、诗、书、印等多样化艺术略显简单,单调,更注重对于画面的形象的点缀。

二、中国传统画的新定位、新方向

要想了解中国传统画的新定位、新方向,无非就应在传统的基础上,讲究“创新”,力求“创新”。中国画“标新立异”的取向是宽范围、多维度的。就表现形式来讲,其创新点取向于形式方面,也可以是色彩的运用方面。形式和色彩是传统中国画的弱点。中国画注重笔墨、注重意境,而缺乏对形的重视,受老庄思想和禅宗的影响,追求的是“空”、“无”,讲究的是“不似之似”,尊崇“象外之旨”,在“形”之外追求其意味。当中国画发展登峰造极之时,如果另眼相看,会惊奇地发现:在如此绚丽多彩的世界何以竟被归结为那么苍白的符号、那么简单的符号了?这些符号可以传达我们对现实生活那无比丰富的感受?原来,只有借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威力,中国画才得以行通的。中国画以中国传统的文化为根据和依托,是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达到共识的前提下,才得以存在、形成和发展壮大的。因此,中国画的创新要从形式和色彩方面进行展开,不单是小修小补式的简单的改良,而是其根本性的相背离,是文化的取向转移。中国画创新,与其称之为是形式的“相悖”,不如称之为是被“转移”的文化取向。这样,应该更加深刻、更加准确。在表现形式的范畴里面,增强形式感与强化色彩的表现力仍然无须对中国传统美术的继承保持拒绝的态度。中国工艺、建筑、书法以及一些大写意画的构成形式坚持可资借鉴的态度;对于唐代之前及之后的一些重彩画要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和弘扬的必要;从民族美术、民间美术当中也可以汲取色彩方面的营养。发展中国画的有益途径之一是对西方其他画种的有效借鉴。实际上,没有严格范围的中国画本身,理所当然会有很大的相对性,因此也避免不了对中国画与非中国画的“界限”产生分歧。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逐渐得到普遍的接受之后,新的美学样式也会继而确立起来,原来所排斥的意见随之转变为认同。艺术的演进具有共生性和再生性的特点,既要保持、继承了原有的风格、品类、样式,也要导致和促进它的不断地创新、变革。

作者:孙晓瑞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