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元素在美术教育中的运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传统文化元素在美术教育中的运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传统文化元素在美术教育中的运用

一、激活传统———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的再生

1.新媒体融入传统文化设计的可行性所谓“激活传统”,即是我们首先得确认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基点是自身的文化传统,但传统本身并不能直接挪移到当代,它必须经由一个现代性转化的过程。正如著名当代艺术家徐冰所说:“任何传统不激活都是无效的。”而“激活传统”的过程,正是在传统中寻找一种可转化的基因,为传统注入新的生命元素,使传统产生质的飞跃,从而焕发出新的活力。[3]而这一具有“民族基因(DNA)”的产品在当前时代想要被激活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在设计中借助诸如新媒体技术及相关科技平台。当前,我国以传统元素为核心的文化产品的发展陷入“文化特色缺乏”和“创意不足”两大瓶颈,如何更好地发展改进,使其迎合时代潮流,符合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成为了当务之急。新媒体以数字媒体和信息传播平台为技术支撑,其交互性与即时性的特点能使传统元素的文化产品在第一时间被大众所知晓,并能通过新媒体平台上公众的信息反馈得以进一步优化设计,同时海量性与共享性的特点又能降低设计的人工成本,使得设计师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产品的创意和质量上,而独特的个性化特征能避免传统大批量生产所带来的创意不足,在保留传统元素内涵的同时,彻底提升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基于以上考虑,2013年6月,上海市政府的《2013年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给文创的发展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即:将传统元素与科技、新媒体结合,运用互联网、电子软件、3D打印等先进的新媒体技术逐渐改善现在传统制造业的工业设计,强调个人化的创造,个性化创造,从而引领文化产业新的发展。

2.传统文化的再生———新媒体融入传统文化设计的优越性将新媒体与中国传统元素相结合,特别是3D打印机的运用,将为文化创意产业带来一场颠覆性的革命,它将真正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再生,笔者将从产品设计的理念、创造的技术、传播的途径三方面来论述这场变革对文化产品设计以及传统文化的发展所带来的变化。

(1)设计理念的创新新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激发了个人,特别是普通大众的创造力,传统的设计可能只是一小众设计师的专利,而各类电子产品、APP应用软件、互联网的开发和运用,使得“设计”的技术难度大为降低,我们的“手”被真正解放了出来。如果说过去传统工艺需要高超的技术且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现在只需在Itunes里下载一个制作工艺的APP软件,软件界面里会有成千上万的工艺品图形或式样,选择中意的那款后轻点鼠标,然后在3DMAX软件中进行处理,或者运用各类3D扫描仪进行扫描,就能在电脑或虚拟网络空间中形成一个模型,最后直接用3D打印机进行制作,一个精美的工艺品就完成了,整个制作的过程完全不需要实物操作,一切都在虚拟的空间中实现。当人人都拥有创造、设计能力,且能很便捷地通过互联网了解世界时尚发展的动向之时,传统市场中千篇一律的雷同设计显然不再符合人们的需要,因此各类极具个性化、个人化的设计将被大量催生出来,“私人定制”这个全新的设计理念已在全世界逐渐流行开来。

(2)设计过程的变革传统的产品从设计到生产的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考量因素,那就是资金,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再好的创意也无法实现,同时对于学生一族来说,没有资金也就意味着永远无法实现自己的设计理想,但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在数字、互联网技术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在各类众筹网站中实现自己“用创意换金钱”的理想。中国最大的众筹网站“点名时间”每时每刻都有几百个项目在筹集资金,无论你是才华横溢的设计师,还是正在求学的学生,没有任何限制,只要你足够有创意,全世界的网民将是你创意的资金资助者,能为你的创意买单。如,两个在校读书的大三女生,立志复兴中国传统的手工艺,以《手指间的中国》为项目,设计现代手工艺包,由于项目简介具有创意,文字内容吸引人,因此,原本预计2个月内筹集到5000元资金的项目,在不到50天内,筹集到了15000多元。由此可见,新媒体网站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设计过程,“创意=金钱”的公式在互联网中将转变为现实,只要创意够足,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创客”。①如果说互联网给了普通大众一个实现梦想的平台,那么3D打印机的出现则相当于给了每个人一个可以创造事物的工具,同时也为传统文化、艺术的复兴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2010年起,新疆龟兹研究院与上海印刷集团的合作,运用3D打印技术在对新疆克孜尔石窟进行平面扫描和空间3D扫描后,原尺寸复制出了两尊石窟残损佛像和新1窟的甬道,并于2013年7月在上海首次向公众进行展示。龟兹研究员徐永明院长认为“复制的塑像与原作相比,在形态上可以用逼真完美来形容”。[4]这项运用新媒体3D技术的工程将对古建筑、石窟、艺术品的保护与修复作出重大贡献,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意义。

(3)多元立体的传播渠道曾几何时,产品会是企业的专利,平面媒体是最好的传播途径。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码相机、数码摄像等设备的诞生,利用互联网及各类电脑软件,传播的渠道也从单一的线下向线上进行转向,而小型DC、DV、智能手机的出现,使得非专业的广告、影片、MV、会成为了可能。此外,产品传播的规模也可以任意选择,当著名的华人时装品牌“源”(BlancdeChine)可以选择在纽约帝国大楼召开新品会,并以其特有的中国传统元素设计被香港历史博物馆收藏而名声大噪之际,一些私人的小型设计作品也可以在学校、师生好友间通过微信、微博等线上渠道进行传播,当各种多元立体的传播渠道覆盖整个社会,都在为具有中国传统元素的文化产品、工艺设计进行宣传时,那传统文化的复兴也就指日可待了。

二、激活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术教育

1.美术教育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栋梁,同时也是传承和引领文化设计发展的最主要力量,因此在学生的思维、身心、价值观转变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审美、创造、文化认知能力为目的的学校美术教育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当前美术教育的目的和本质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过去强调培养个人的创造能力向“为了社会的艺术,为了创新的教育”这一最新的国际美术教育发展理念进行转变,其中在面向社会的美术教育观的引领下,本土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被置于很重要的地位。2006年,《艺术教育路线图》指明:“艺术教育的方法必须以学习者所处的文化为出发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自身文化进行深刻理解,并能意识到文化在永恒演变和发展、创新过程中的历史和当今社会的价值。”[5]2010年5月第二届世界艺术教育大会中关于文化的保护及创新的内容在这次会议的成果SeoulAgenda:GoalsfortheDevelopmentofArtsEducation(《首尔议程:发展艺术教育的目标》)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该《议程》提出:“艺术教育在发展和保持身份特征与遗产方面以及在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间对话方面可以发挥的作用,……艺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具有创造力和创新力的实践活动,来促进社会、文化的创新及发展。”2012年6月在塞浦路斯召开的国际艺术教育欧洲年会上的主题就是“面向文化十字路口的艺术教育”,在会议的开幕主题发言中,大会轮值主持、塞浦路斯弗雷德里克大学(FrederickUni-versity)科斯塔•曼扎罗斯(MantzalosCostas)教授指出:“通过艺术教育,提升本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意识,不同年级的学生都应该树立保护和发展文化的艺术关怀之心。”由此可见,通过美术教育来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是近年来全世界美术教育学者和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议题。在我国的美术课堂中,教师开发了各种激活中国传统元素的美术教学案例,如提取中国元素进行工艺品的设计、将传统元素与流行时尚主题结合的陶艺与剪纸教学、用现代手法重新对传统水墨和皮影元素进行演绎的中国画教学。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当前第三次工业革命时展的背景,将最新的新媒体科技技术融入激活中国传统元素的美术教学中,开发传统元素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文化产品设计教学案例,该案例旨在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内涵的同时契合时代潮流,引导中学生能够借助现代科学和媒体技术与“中国传统元素”进行对话,将中国传统艺术元素与现代文化设计产品相结合,创造出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美术作品,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技与艺术结合后产生的无限创造力。此外,学生在美术创作过程的同时,合作探究能力、媒介素养、动手能力及批判性思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2.融入新媒体进行中国传统元素设计教学的可行性

笔者在2013年6~7月对上海市静安区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初二年级72名学生以及上海市奉贤区民办奉浦学校六年级18名学生就新媒体融入传统元素设计教学的可行性展开调查,问卷调查显示,90名学生对于摄影、摄像、电脑、动漫等新媒体艺术都非常喜爱,其中有32名学生将新媒体艺术放在“我最喜爱的艺术门类”的第一位,占总人数的36%;此外,有64%的学生在电脑、互联网中接触过各类具有中国传统元素的游戏、软件、广告、电影等内容;在中学美术的四大学习领域中,47%的学生表示最喜欢“工艺•设计”学习领域,43%和11%的学生认为当前以中国传统元素为核心的文化产品创意“一般”或“缺乏创意”,而选择“很有创意”的仅占8%。同时,78%的学生认为相比二维的手绘创意设计稿或美术课要求完成的设计作业,自己更喜欢“尝试设计一件真正的完整产品”。而当笔者向学生介绍了众筹网站、3D打印、数字虚拟技术等新媒体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在不需要自己付出资金,就能真正实现创意梦想,成为一名小设计师时,91%的学生表示非常想尝试进行这方面设计产品的项目,这一组调查数据反映了现在的中学生对于时代前沿的新媒体技术很感兴趣,也愿意将新媒体融入中国传统元素的设计中,开展激活传统元素的创新教学。

3.课程及教学案例设计

本课程以《创意的文化产品设计》为课题,旨在通过将最新的互联网、电脑软件及3D打印等新媒体技术引入到传统元素的文化产品设计中,激发中学生的个性化创意、设计创作欲望,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同时把每一位学生当成小小设计师看待,在学生创想、创作即将创意转化为真正的产品实物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合作分工、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设计创作时的幸福感。此外,在产品设计完成的后期,指导学生运用手机、数码相机、DV等数字影像设备,拍摄制作产品宣传广告,在全校范围内召开虚拟的产品会,进行作品的展示和分享。进而通过网络进行宣传、义卖等传播活动,引导学生对资助项目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作品的回馈,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及对美术学习的热爱之情。本课程共分十个课时,教学过程安排如下:

第一、二课时:以班级为单位明确教学主题,即将新媒体与中国传统元素进行结合,开发与现代社会生活相关的文化产品;将班级学生分成文案、图片两组,指导学生发挥创意,围绕教学内容进行产品的前期设计,分别在众筹网站“点名时间”内完成项目文字和图片的撰写、制作,并设置一定的项目启动资金额度及期限;积极倡导全校的师生资助此创意项目,每人可以资助一小部分资金,从而使项目能够顺利启动。 

第三、四课时:激发学生的创意,安排学生分小组用手绘、APP模型下载、电脑软件制作等方法完成诸如紫砂壶、陶瓷杯等具有中国传统元素的产品的前期草图设计工作。

第五~七课时:教师指导学生运用3DMAX或其他软件对前期创作的设计素材进行电脑处理,并在电脑的制作过程中,对前期设计的草图进一步优化,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完成最为重要的3D建模环节;在课余时间,教师将学生设计、建模完毕的作品到专业的3D打印场所进行3D打印,也可以尝试带学生参观或现场体验3D打印的过程,从而实现将创意转换为产品实物的过程。

第八、九课时:指导学生分小组通过扮演、创设剧情等方法,运用数码相机、DV等设备对作品进行宣传拍摄,突出作品对当前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关联,完成一段关于产品的MV或小广告。第十课时:在全校范围内召开模拟的产品推介会,对作品进行展示,并对资助项目的师生进行作品回赠,表达学生的感恩之心;学生交流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探讨如何将传统元素更好地运用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正确的继承和发展。

通过将新媒体与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了结合,本课程具有3个创新点:第一,在教学理念上,将中国的传统元素与新媒体进行融合,并强调设计作品的创新性、审美性和实用性,从而在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激活了中国传统元素的同时,也顺应了新兴媒介对美术教育发展的最新要求。

第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当下热门、且学生极为熟悉的文化创意产品为主题,每位学生都能就这一主题发挥自己的想象,表达自己的见解;在教学方法上,大胆引入3D打印、虚拟交互应用软件、众筹网站等教学资源,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一个设计师的身份发挥想象、彰显个性才华,并最终将创意真正转化为可视、可触的产品实物。当学生最后将完成的作品捧在手掌时,这种喜悦和自豪之情是传统教学方法所不能比拟的。

第三,在展示环节上,通过影像广告的拍摄、模拟的产品推介会、网上义卖等线上、线下综合立体的形式,打破了原本单一的展览、讲评等展示方法,有助于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文化创新是一个国家、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但是文化的创新必须建立在对传统的文化保护和继承基础之上,没有传统的创新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必然无法长久。科技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是一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恰恰相反,传统文化应积极地插上科技的翅膀,赶上时展的步伐,植根于当前人们的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魅力光彩。反之,如果我们一直躺在辉煌的传统文化的温床上,一味固守本来的传统,或者只是静态地对其继承而不想办法发展创新,那传统文化则仿如一潭死水,逐渐干涸、面临消亡。对于文化产品来说,它并不仅仅是一个现代化的商品,而是历史、记忆的延续,当它既美观实用文充满了文化底蕴时,人们自然会喜欢它们,而传统文化就在这一件件现代产品中得到了充分的激活;对于美术教育来说,我们应积极地将新媒体技术引入到学校美术课堂中,运用新媒体对各类以传统元素为核心的工艺、设计作品进行再创造,从而对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继承和发展问题做出回应,进而为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贡献美术教育所独有的力量。

作者:徐耘春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