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当前的语文教学是围绕落实新课标而展开的,要更新观念,改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必须把语文教学放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大环境里来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而推进语文课改走向深入。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摒弃传统的逐句逐段、细嚼慢品的教学模式,找准接触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对文中涉及的传统文化进行合适的拓展讲解。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阅历等主体经验,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体验、感受,用自己语言表达出来。
二、积极挖掘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融之于人文教育
孔子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知行合一观:中国儒家文化所讲的“力行近于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重知轻”的认识论思想,这与实践具有某种一致性。重视人的精神生活: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并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爱国主义精神: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古人在谈到对真理的追求时,认为“朝闻道,夕死可矣”,宣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想让民族文化资源鲜活永恒,还必须在外在世俗力量的基础上,寻找孕育内在驱动力的平台———国家层面的国民教育和微观层面的个人修行。国民教育让民族文化资源获得广泛认可的社会价值尺度,并成为国家文化价值观的组成部分;而个人化的修身齐家,则让民族文化的因子潜入百姓日常生活,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古诗文诵读
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百读不厌。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很多卓有成就的学者都感慨得益于古诗文的诵读。
1.教师精心挑选,也可以由学生推荐古典优秀诗词、散文,内容的安排可根据季节、课文等进行灵活调整。
2.语文教研组在全校开展每周一诗一词或一文的诵读活动。语文组全体教师每学期每人承担一次,利用学校的校园广播和信息设备对学生进行范读、领读、背诵、作家推介、作品赏析等。
3.编写学生早读文本,内容可涉及古代神话、寓言故事、唐诗、宋词、散文、对联、现当代诗歌、国外优秀诗篇等。教师可以利用早读、晨读的时间引导学生诵读、背诵、赏析。
4.每学期可以举行一到两次的大型的全校性的经典诵读活动,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诗经》《楚辞》,让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和活动时的隆重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神韵和内涵。
5.把古诗文诵读活动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推出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工程”联系起来,站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理论高度,来认识古诗文诵读的意义,激发学生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之情,最大限度地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
四、传承人文精神要重视提倡快乐阅读
从国家颁布的新语文课程标准来看,加强人文教育无疑是一大重点。而阅读经典名著可以说是实现人文教育的最佳途径。有鉴于此,语文教师应提倡以学生的需求和喜爱为本位的“快乐阅读”,全面贯彻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应定期向学生有计划地安排和推荐经典优秀、可读性强、具有人文厚重感的作品阅读。例如,《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中国成语故事》《中国典故故事》《中国神话传说》《〈论语〉通译》《〈庄子〉选译》《〈史记〉选》《元曲选》《百家讲坛》等。这些作品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加强文学修养,拓宽文化视野;对广大家长和教师来说,也是与孩子、与学生共同阅读的上佳选择。五、重视让学生认识了解身边的传统节日文化我国的传统节日宛如一幅文化的画卷,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等节日串起了每一个平常的日子。过节是人们表达对美好生活与伦理道德的追求与向往的一种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代代相传的重要载体。传统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享受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会自然形成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其精神影响力是巨大的。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就是因为有这些东西支撑着我们,如果传统文化真的被遗弃了,那我们在精神上就很难说是完整的中国人了。
作者:白伟全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南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