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艺术中的呈现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传统文化在艺术中的呈现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传统文化在艺术中的呈现3篇

(一)

一、现代性因素对民族村寨文化的影响

(一)城市化对民族村寨文化的冲击

一方面,民族村寨正在遭遇城镇化改造的危机。为了适应城镇化建设需要,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被拆迁、民族生活习惯遭到破坏。古村落保护专家冯骥才谈到:最大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合和总合是古村落,而昔日“旧城改造”的城市文化悲剧正在向农村转移。另一方面,特色危机随着城市化向民族村寨袭来。民族村寨特有的自然和文化景观,吸引着国际、国内的目光,也成为城市人追求返璞归真的最佳去处,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民族村寨正在变得与城市雷同。许多民族文化资源让步于城市化建设,被掩埋在城市化的繁华之下,变成历史的废墟或者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并不能让人们找到真正的心灵家园。

(二)大众传播媒介对少数民族村寨的浸染

第一,现代传播媒介的“无孔不入”对民族村寨文化的无声改变。手机和互联网以传播速度快,具有视听、实时互动等功能已经成为当今的主流媒介,使得少数民族地区外来文化加速进入,造成族群传说的消失,族群集体记忆被新的媒介和文化所代替,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民族村寨受众的生活观念。第二,媒介失真报道对民族文化的扭曲。传播媒体为了推销产品或者是迎合受众,在使用的材料中出现对民族文化资源的猎奇、扭曲或是不全面以及过度的报道,使人们了解到的民族村寨文化信息与其本来的面目出现不对称,造成民族文化在开发过程中的“过度热”与“被冷落”并存的局面。

二、少数民族村寨文化面临的发展困境

中国民族村寨文化经历了沿袭传统(1949年以前)、消解传统(1949年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传统文化的再造(20世纪90年代以来)3个阶段之后,在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浪潮下再次面临着被“异域”文化的冲击以及不合理开发利用的困境。

(一)民族村寨文化内涵遭遇异化

“确定文化发展的主体应是文化信息原始持有者,并根据信息持有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特定项目的开发以保证文化发展的完整性。”在“经济搭台,文化唱戏”这样一种形式下,文化的本质内涵被削弱,而文化形式被格外重视。许多优秀的民族村寨文化的现代化、产业化生产过程中变成了文化“他者”的一种工具,为了经济效益,为了在众多的商业化宣传中脱颖而出,在蜂拥而至,走马观花只看形式、很少理解内涵的情形中,民族文化正在脱离“我者”自觉性,或者正在变得不为文化“我者”所认识。同时,表现为民族村社区和民族村寨居民未能真正参与民族文化的开发中,未能享受其带来的经济成果,使得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我者”与文化“他者”的贫富差距拉大,“我者”没有权利决定文化以何种形式传承和发展。

(二)村民对传统文化缺乏自觉与自信

“外来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生极大的冲击,这种冲击不是融合与妥协的问题,而是毁灭性的,可悲的是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没有这样的感觉,他们非常满足于现状,没有人感到传统文化的消亡问题,就连一些干部也很少在意这样的问题,倒是我们这些外来人更着急一些。”长期的封闭状态,人们只是生活在自己的文化圈里面,在面对外来文化的时候,当地少数民族表现出更多的不自在和“羞涩”,如同许多偏远地区人们面对外来者的时候那种既想探其究竟,又躲躲闪闪一样。然而,一旦接受了新奇的外来者,便完全被其携带的新奇文化吸引,常常觉得自己的各种“落后”,表现出高度的不自信,于是情愿放弃已有的生活方式,开始追求这种刺激的“异域”文化。

(三)民族村寨文化盲目寻求改变

农民渴望增收与城市人希望返璞归真的愿望,成为传统民族村寨文化重新繁荣的合力。然而,许多民族村寨因为外界的不重视和对本民族文化的习以为常,面对新鲜的外来文化的时候盲目模仿,还有一部分民族地区人们为了摆脱贫穷,不惜牺牲自己的文化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如,不再修建具有传统特色的房屋建筑,不再穿民族服装;又如,民族节庆仪式随着消费者的需求而随意性表演,很多传统民族法事仪式和节庆仪式等已经没有了当初的神圣和时间性,甚至盲目摒弃传统元素而人为地加入一些现代化流行元素;再如,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不重视,30岁以下的人群之中会说少数民族语言的越来越少了。少数民族在面对外来文化的时候表现出高度的不自信,在原始文化和传统文化中确实有很多不好的、落后的东西,是我们今天要抛弃的,但我们不要倒洗澡水,把孩子也给倒掉了。要留下许多优秀文化的种质,并在这基础上让它们得到重新发展,为人类的未来发展不断地提供新的养分。

三、民族村寨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处于弱势地位的文化在“他者”的支配下参与文化生产,自身不具备赋予符号意义和价值的权利,而是被动地接受文化“他者”赋予符号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探索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可持续发展路径势在必行。

(一)唤醒民族村寨文化的自信心,培养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元文化,才有条件在当今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文化自信,就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认可和总体肯定,从而产生出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自豪感和坚定信念。在现代化进程中一定要提升民族村寨文化的自信心,在吸收外来文化、被文化“他者”保护的基础上保持自己文化的原创性及生命力,其发展是真正原创意义上的发展,而不是消亡或被取代,只是留下一种表面的躯壳。第一,鼓励年轻人学习本民族语言,少数民族语言是其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如果语言因为不被重视而失传,将会导致该民族的文化只能成为博物馆里的展览品。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展双语教学,让少数民族年轻人因为会说自己的语言而骄傲,而不会因为说不好汉语而自卑甚至是缺乏认同感。第二,“复活”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以及特有文化,传统节日是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一部分,复活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并让大部分人参与其中,体会其真正的内涵与意义,增加民族同胞的交流。第三,让少数民族认识到其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地位。我们55个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为文化的多样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且少数民族村寨独有的文化资源吸引着世界的关注,因此,在面对外来文化的时候,少数民族要充满自信。

(二)民族村寨信仰性文化和规范性文化的构建

所谓“信仰性文化”是指农民精神最高层面的文化思考,是个人关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之间本质关系的根本思考,我们可以将其简单地划分为价值信仰和宗教信仰两个方面:其在价值信仰方面表现为农民对于自己人生终极价值的追求,是关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根本认识,是农民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与基本坚持;其在宗教信仰方面表现为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是关于如何面对死亡以及延续生命意义。如今少数民族生活状态有了很大改善,绝大部分地区早已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寻求精神世界的富足,并且开始对其进行思考,这是从关心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的一种提升,这种思考有利于民族文化的自觉和自信。“规范性文化”是指在长期的民族村寨文化建设中形成的对民族村寨的社会道德和价值体系起规范作用的一套文化体系,这种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制约着人们的行为规范。民族村寨文化在经历着现代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各种冲击席卷的情况下,已有的以家族、宗教为核心的规范性文化正在经历着巨变,在这一形势下,正确引导其重新建立自己的规范性文化是民族村寨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三)遵循民族村寨文化活动规律,保护文化生态环境

生物有生物的生长规律及环境,文化有文化的生长规律及环境。文化生态环境是指文化起源并持续发展的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社会形态。特殊的环境决定特殊的文化,因此在今天少数民族文化的开发保护中要遵循民族文化的生长规律,而不能只从市场、经济、学术层面来单纯的作出判断,从而进行传承与再造。要从实际出发考虑民族文化的走向,将民族文化置于其自身生长的环境之中,置身于文化“我者”,让文化“我者”自己来赋予民族文化含义。这就需要各方面的努力:第一,民族村寨文化资源的开发者要注意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尊重文化资源的时限性和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二,媒体要发挥正确引导与监督的作用,不能为了吸引受众而注重猎奇,导致扭曲民族文化,使其失真,同时对于一些不合理的开发和破坏行为要起到监督的作用;第三,政府部门要做好综合治理,不能为了急于建成新农村而将城市化和市场化引进民族村寨,同样也不能为了文化资源的保护而抑制进步。

四、结语

面对市场化、城市化、信息化浪潮对民族村寨传统文化造成的影响以及冲击,要解决面临的文化发展困境,少数民族村民要有文化主体意识、要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的自信心;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重新发掘并构建少数民族村寨规范性文化和信仰性文化,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保护文化生态环境,同时,社会各方面发挥合力促进少数民族村寨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瑞兰 赵胜男 董俸驰 李国春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二)

一、现状

百年来,中国的油画艺术在引进、学习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成为了近现代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油画更是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50~60年代现实主义创作、时期的“革命现实主义”、后期的伤痕美术、80年代初中期的乡土风到“85美术思潮”等等,在几次重大的思想运动中,油画充当了变革的领袖角色,对中国当代文化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短短的十年时间里,中国油画几乎演练了一遍西方油画发展的历程。有不少自豪和乐观的看法认为,西方传统油画在现代主义后走向后现代衰亡的情况下,“真正意义的油画”,特别是写实油画,在中国蓬勃发展并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油画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的自然成分,并已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艺术形态。正是这种已完全接受油画艺术为现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现实,使中国油画面临着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在继续学习和提高中,也就是在西方油画艺术传统继承的同时,怎样使这个产生于西方文化背景的艺术形式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审美特征和现代观念的文化内涵,并使其确立自己的文化特征、审美特点和价值标准,从而建立中国油画的独立体系。因为,在100多年的认识、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到了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对中国油画的文化身份的确定已成为中国油画界的共识并生产了迫切的历史使命感。但如果审美特征和价值取向仍然是来自西方的,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当代艺术观念的影响,并以其作为判断标准的话,那么,中国油画就没有它作为中国文化特征的中国当代艺术的意义,更不用说构建起独立的艺术体系。也就是说,即使我们把西方油画真正继承好了,我们只不过在语言上掌握了西方油画的特征,而如果运用这种语言表达出来的没有我们自己的精神内涵和审美特征,没能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的文化精神特征,那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我们只不过是把西方的艺术介绍翻译过来而已,而没能使其真正成为我们自己的文化艺术。故此,中国油画界明确提出了怎样确立自我的文化身份和审美特征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似乎有理由相信中国油画已逐步走出了一条有文化意义的发展道路,但就目前现状来看不容乐观。

二、思考

中国的艺术极具深厚的文化性,因此可以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但由于中国人极推崇艺术个体的静观与顿悟,加之事必恭先,清规戒律颇多,便渐渐地封闭了自己,失去了艺术的生命力。而油画是以欧罗巴人的自由开放性格的宣泄,自然而然为当代青年人所钟爱。但终究是欧罗巴人的文化,我们可以品尝其鲜,但诺想原汁原味地煮制,却似乎尤其深度和难度。其中缘由,不言而明。这正是当代中国油画家的无奈之处。或者说,是油画这种异域的艺术形式尚且无法与我们的观念文化完全融合。一件艺术品成功的标志,取决于形式表达观念完满的程度。当形式无法自由地表达观念时,创作的欲望将受到遏制,从而转化为对语言控制的模糊,最终导致艺术语言的平谈空泛。如此看来,中国油画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完善自己的观念系统,寻找文化支点,方能确立中国油画的价值观。无疑,这一切当从本民族的精神营养中去寻求,而外来的影响仅能作为催化剂。丹纳说:“越是伟大的艺术家,越是把他本民族的气质表现得深刻。”中国的艺术,虽有其固步自封、脱离当代的一面,但其艺术思想中确有许多精辟之处,似与现代艺术思想不谋而合。从根本上而言,绘画不应有固定的表现语言;只有观念选择形式,而无形式选择观念。如果不能认清这点,我们将永远被形式裹住手脚,而无法在艺术上有所突进和超越。中国画和油画作为中西绘画的两大代表,其差异多于共同。其中最重要的差异,我以为是中国画重“境”,因而更具精神性,是“出世之作”。西洋画重“形”,更具感官性,为“入世之作”。中国画家信奉“天人合一”,置小我于大我之中,静观造化之道,重塑宇宙圆融。这种高澹远瞩,博大胸襟,确为中国画家所独有,正应了丹纳的名言:“最高的艺术品所表现的便是自然界中最强大的力量。”而油画以形色之真实美,客观描绘人情风土,芸芸众生,写实能力之强,可达到毫发毕现的程度。西方历代大师的绘画,浓缩历史,讴歌自然,可谓人类力量与精神的颂歌。由此看来,中国画以“形”与“境”,因而重“境”轻“形”,形色等感官因素不足是其缺陷。油画则客观写实,注重表现自我,因而不及中国画对普遍精神的关注及对自我的超越。因而,中国油画若以此为切入点,融中西之长,补中西之短,当不失为一条发展提高的明智之路。德高望重的吴冠中先生在十余年前曾以“风筝不断线”的著名比喻,吁请美术界重建“寻根意识”。先生且身体力行,在先生的油画作品中,即是以西洋的形色,浓施淡抹,写出了中国的新人文主义精神,可谓以“境”补“形”。赵无极先生,久居西方艺术之都巴黎,在西方现代艺术阵营享有盛誉。其油画作品宏篇巨制,遍藏于世界诸多著名的艺术博物馆,与西方大师的作品并肩而立。法国人雷玛里在《论赵无极》一文中,以《庄子》论乐概括了赵无极先生的作品:“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王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四时迭起,万物循生……此之谓天乐,无言而心悦。”可见赵无极先生是以老庄之道作为立画之本,也可谓是以“境”补“形”。两位前辈的艺术探求,可以为鉴。只有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精神,并以现代观念去判断和表现,我们才能构建中国油画独立体系。这种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依据,以现代观念为判断,以油画形式表现的精神形态就是体现“民族性”和中国审美特征的中国当代油画的审美形态。

三、小结

孔子讲“逝者如斯夫”,孟子讲“上下与天地同流”,庄子讲“勿听之于耳,而听之于心,勿听之于心,而听之于气,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都是这种意思。李泽厚先生在《中国思想史论》中曾这样讲过:“就实质说,庄子哲学即美学,他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的态度:不计厉害、是非、功过,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从而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所谓‘天地有大美’,所谓‘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都是讲的这个道理。”近十年来中国油画的发展是开放性,多元性,这是无可非议,但是在这里面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因素液玫挠,以某一种国外的艺术观念,一种走向来引导中国油画的发展,它的结果是使中国自己的某些东西在逐步弱化,在精神上的弱化,缺乏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生活的深入研究。而在中国,眼下最有特点的不是中国文化的本身的发展,而是中国社会对这种深刻变化在作品里以反映的越来越少,应深入研究这样的问题。艺术反映个人,没有个人就没有艺术,但是艺术如果只反映个人,那么是越来越单薄。中国油画的发展将来有两个问题值得特别关注,一是人的质量。人自身不提高质量,想做出高质量的作品是不可能的,艺术家应与社会联系到一起才能做出好的作品;二是呼唤传统,社会发展的速成、商业狂潮的推动,给艺术家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油画虽然不讲究立体、和谐的空间、色彩就会失去应有的本色,应讲究生活、讲究传统,才能创造价值。当代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应找到自己的根,探寻自己的路子,中华民族悠久而博大的文化艺术传统正是我们取之不尽的营养,我们应该从传统的哲学文化思想和艺术形式上借鉴和吸收好的东西,真正走出自己的油画之路。

作者:金弘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三)

在茶包装的色彩研究方面,我国传统色彩传统韵味的文化象征,中国的色彩理念融和了自然、宇宙、伦理、哲学等观念,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色彩文化。在色谱的色系中,主要有红色系、黄色系、绿色系、蓝色系、紫色系、金色系、银色系、黑色系和白色系。红色系主要有中国红、浅粉色、粉红、水红、珊瑚红、石榴红等,黄色系主要有琉璃黄、鹅黄、蛋黄、米黄、橘黄、杏黄、土黄等;绿色系包括浅绿、梅子绿、芽绿、碧绿、孔雀绿。蓝色系包括湛蓝、水蓝、粉蓝、淡蓝、群青、宁兰等。基于本文涉及的茶叶产品的本质特征,所以在选择颜色的标准上,采用了绿色之中的芽绿和孔雀绿为基调色。突显其茶叶包装在以传统文化中的体现,使其更符合人们的审美观、艺术性。传统文化元素在包装中的运用,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色彩学搭配的美感,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化元素可以抓住消费者的消费潜意识,设计师可以通过对包装进行有意识的传统文化元素包装化处理,抓住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一方面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之精髓,起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另一面切合了市场的消费实际需求,为茶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价值。

我国的传统文案和图案内容丰富,式样多变,而且构图均衡、匀称,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例如民间传统图案有饕餮纹、云龙纹、凤凰图案和腾龙图,宗教图案有伏羲先天八卦图、杏黄旗、道符标示等等。明代的王象晋《茶谱序》中云:“茶,喜木也。一植不再移,故婚礼用茶,从一之义也。”清人陆廷灿《续茶经》引《天中记》中语:“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故俗聘妇以茶为礼,义固有所取也。”传统图纹的应用是包装设计中最能吸引顾客的,如果传统图纹的应用搭配得当,使消费者有一种赏,赏心悦目的感觉,就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涉及到的茶叶包装所用的传统图案,在色泽搭配上,首先以绿色为主,因为,茶源多产于青山秀水之护的茶树,少红时片经过烘制而成为冲,具备优美的色泽、形状、香气和滋味。茶叶由于制造技术的进步,品种也很多。对于茶的类别区分,有的将茶叶大致分为红茶和绿茶两种;也一有的将茶叶分为红茶、绿茶、乌龙茶、花茶、砖茶、沱茶六种;还有的除乌龙茶、岩茶、水仙茶之外,加入青茶、白茶。尽管品种繁多,举不胜举,但是从茶树的根源分析,总离不开绿色。其在文案造型性上,以腾龙图为辅,腾龙一是显示茶叶品味高贵,品位不凡,二是腾龙形象,云烟袅袅,很符合茶品的定位。书法是世界上文字的艺术形式,类型分为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文书法等。其中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对于本土特色很强的茶叶包装设计,笔者在进行茶包装文字设计时突出传统文化特色的手法。另外,还借助传统文化的特色,用隐喻的汉字书法增加包装的感染力。如“宝泰养生茶”的包装设计,采用我国南方最具代表性的宋体为字符,以草书的偏旁部首作为设计素材,使整个包装以翠绿色为底色,充斥着南方地区的民间茶包装的文字设计和汉民俗族的民间特色。设计师选用纯度较高的绿色作为底色,配合色彩丰富的风景照片,表现了江南地域优美美丽风光和民风民俗。整体色调饱和、鲜艳,为避免画面效果过于强烈地步调味用变异的云龙纹图片,使包装既充满民族特色,又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预期。

中华民族历史渊源,有着灿烂的传统文化色彩,在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史,绝大多数时期都是傲视群雄的,但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冲击,受到一些影响的同时与之相适应的,传统文化也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在众多物质文明和非物质文明遗产中,即便经受千年冲刷,已然表现出很大现代价值。这里有几点可以说明: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形式是现代社会价值体系的基础,其二,非物质文化是现代社会价值体系的具体表现形式。在我们设计师的设计实践活动中,要自我着重传统文化的价值,切勿妄自菲薄,第二设计师在面对西方现代文明带来的物质文明,要积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文明相融合。

作者:陈剀 单位:江西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