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传统文化引入课堂教学的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教学方向的把握
1、培养学生“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始于何时,尚无确切考证,但成熟于秦朝至明代的封建社会。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国人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民族品质,这就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周易》有言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健”就是刚健,含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刚强不怕曲折;“自强不息”就是人要时刻保持一颗进取之心,去创造,去完善自我改变环境。这种精神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与我们的爱国精神融为一体,表现在中华民族不折不挠的开拓精神,表现在中华民族朝气蓬勃,努力争上的顽强生命力,更表现在民族生死关头,国家存亡之际,无数的中国人前赴后继的反抗压迫战斗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一个演员和魔术师,不仅仅满足于把课文讲清楚了,把知识点讲清楚了,更应该运用语言的多种表现形式。深挖课文中能让人心潮澎湃的东西,比如民族精神,比如爱国热情,让他们在学习崇仰古哲先贤志士仁人的传奇人生后,也有一颗民族心、爱国心,认识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理应具备“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在这种精神指引下,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才,成长为国家的栋梁,回报父母、回报老师、回报社会、回报祖国。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明白了“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就可以在学习、生活中,把困难视为锻炼自己的好机会,就树立了自信心,就敢于面对困难,也培养了他们积极思考动手实践的好品质。
2、加强礼仪教育,提高个人素质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我们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本文侧重于礼仪教育。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然而时至今日,就是重要节日礼节仪式也不如以前丰富多彩了。礼仪之风更不及日本和韩国。笔者认为讲究礼仪,不是要繁文缛节,而是一种对人尊重和珍惜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就要懂得尊重别人,知荣辱,而礼仪就是尊不尊重别人、自己知不知荣辱的具体表现。一个人无论才学多高,其不知礼、不懂礼、不行礼,想成就一番大事业,是很难的。在经济发展,全球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的学生日后走向世界,就会遇到这个问题。教师教给学生的应是应对未来的知识和能力,而不是陈旧的东西。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知礼、懂礼、行礼。现在有的学校因种种原因,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个人素质都亟待提高,所以“教之以礼”势在必行了。那么如何教学生礼仪呢?首先就是要知道什么是“礼节”。老师在课堂上尽可能把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礼节”给学生多介绍,古今中外均可提及。但强调的是生活中常用的礼节,如初次见面要“握手”,别人帮忙要“及时”道谢,不能因其常见就不加以强调。再就是要懂礼,就是别人向你施礼,你要知道。最后就是行礼了,别人施礼于你,你要以礼相待。正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当然特殊情况就另当别论了。一个人懂礼了,其个人修养就有可喜进步了。因此,对于正在良好人格塑造时期的学生们来说,加强礼节教育无疑对其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具有很大帮助。
3、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
重视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准确地说是对先秦诸子等著作的研读。为什么这样说呢?笔者赞同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中的观点:一是先秦诸子是中华民族经典中的经典、精华中的精华;二是关于先秦诸子的著作所讨论的问题都是永恒的话题,比如人生、比如幸福。这些是每个地球人都必须思考的,都在不断追寻的。因此读先秦诸子就是寻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源。读这种经典,目的是什么呢?前文我已经说过,学生正处于知识渴求的黄金时期和生理的发展高峰,身心双方促使他们对人、对人生、对社会要有所了解,而这些文化经典正是教给他们什么是人,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社会,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引下,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其外圆内方的品质,让学生真正明白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魅力。对此,笔者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仅以《老子》一书为例。《老子》一书,玄妙情深,在传统哲学范畴中最先提出“道”的概念,并以此作为其最高哲学范畴。他认为“道”是万物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并认为“道”是永恒的,并称其“道”为“无”,认为“无”比“有”更根本,并由此演出一系列丰富的辩证思想。这是学生以前所不明白的,学生接触“老子”之“道”,若教师教之有“道”,定能启迪学生智慧。因此,揭示老子的辩证思想,是教学生学会变通的关键。老子认为事物之间不是孤立而存在的,而是在相互依存之中,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又告知我们事物是会向相反方向转化的,正所谓“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其目的就是告诉人们要以辩证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生活,遵循事物的规律办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应当取舍得当。然而这种精神或思想的传播,就要教师能适度掌握并引而申之,启迪其智慧,使其得到真正的领悟,这样学生才能学到东西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加注重指导学生进行保质保量的诵读。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一是大量的诵读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便于日后的吸收消化;二是在大量的诵读中让学生自然感到中国古典文化的“温柔敦厚”特色,潜移默化其气质。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多样的诵读学习中,教师只要课堂内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方式灵活、层次丰富的教学方式,就能巧妙地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水到渠成的传播给学生,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增长了见识,开启了智慧。
作者:张君凤 单位: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