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古诗词对传统文化的价值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探讨古诗词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探讨古诗词对传统文化的价值

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背诵和照着课本宣读或放录音看似差别不大,效果却大不相同。教师要努力用自己的声音营造一种气氛,一种容易让学生进入并陶醉其中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中,学生在感受诗人灵魂、情感的同时,对老师心生敬慕,进而爱上这种感觉,这就达到了培养兴趣的目的。比如在教授柳永的《雨霖铃》时,教师要通过范读尽量完整地再现画面:那座长亭,那声蝉鸣,那叶扁舟,那想象中的千里烟波、茫茫暮霭,还有那对“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有情人。这种离愁别绪、缠绵缱绻很容易打动学生,只要内心有所触动,学生自然会有读类似诗词的兴趣。

一、诵读比赛的开展

除了教师诵读以及学生诵读的开展之外,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小型的以班级为单位的诵读比赛。学生在比赛中要想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在比赛之前必定会对相应的诗歌或者是词曲背景进行了解,只有了解到创作背景以及作者在创作中注入的情感,在诵读比赛的过程中才有可能带着感情诵读。从准备环节到正式表演这一过程,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其实已经完成了一个对传统文化自学的过程。

二、从引导手段入手

(一)让趣味诗篇作先行者

中国古诗词博大精深,不能不加选择地一股脑灌输给学生,最初的诗歌鉴赏,课外诗词的引入,应以简易的、趣味性强的诗篇为主,以了解知识为辅,以培养兴趣为主。学生一般会对闺怨诗、离别诗、思乡诗、爱情诗等比较感兴趣,对一些政治色彩较浓的诗词兴趣不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从他们感兴趣的诗词着手,培养兴趣,以易带难。例如教授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文艺论文《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纯理论的东西学生学起来当然觉得索然寡味,若能引入一些简易有趣的诗歌作为这篇文章的辅助阐释材料的话,趣味性便会大大增强。在讲“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时,对应文章中崔颢《长干曲》中的船家女形象,教师可以引入乐府诗《上邪》中那个对爱矢志不渝的女子形象。“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样的诗篇幅短小,读来朗朗上口,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相信不用教师提醒,学生自会有兴趣整理并背诵它。对类似诗词的引入,非但不会影响课堂内容的学习,反而能使课堂变得生趣盎然。

(二)刻意淡化应试性

从应试性来讲,学习古诗词最直接可见的效果就是高考中的诗歌鉴赏题,而我们的学生现在学习的动力也是为了做那两道题。但这样的动机并不能使他们从根本上喜欢并真正领悟诗词所蕴涵的意思。学生不得不考试,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大多学生对考试有种天然的叛逆、反感(不管它有没有明确显现出来),所以,我们如果一味强调学习古诗词的应试性,结果肯定会适得其反。我们应该让学生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来感受中国古典文化。作为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鉴赏诗词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高考,甚至不是为了掌握更多的诗词,它只是为了一种感受,一种用心感悟之后得来的感受。我们只需要走进诗词,与千百年前的那个灵魂接触,在诗中找到自己,并为之而感动,这对诗词鉴赏来说就够了。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就我国的传统文化来说,绝大多数都是通过文字的形式传承至今。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换言之,即提高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的自主性与自主能力,促使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传统文化。结合传统文化的传承形式,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学生一旦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便会自觉地去发掘知识。

(四)多媒体课件的有效利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发展出了多元化的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性格特点,除了教材之外,利用多媒体资源选择多种呈现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积极性,如某些诗歌朗诵,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制作精细并配以柔美音乐的Flash进行具体讲授。

(五)交流活动的开展

除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之外,教师还应定期开展学生之间的传统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以及学习层次的差异,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类别选择也就有所区别。在交流中,学生可以进行知识的交叉构建,完成从无到有的学习过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先辈留给后人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把这些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显然并不现实。我们在这条道路上摸索尝试着,我们努力把这种“让我学”的局面转变为“我要学”,希望能借此使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作者:雷智颖 单位:陕西省合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