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艺术与传统文化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绘画艺术与传统文化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绘画艺术与传统文化研究

一、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对何香凝绘画艺术的影响

(一)岭南文化对其绘画艺术生涯的影响

何香凝生活在香港约17年,广州约有近20年,穗、港均是岭南文化发展的代表地,由此岭南文化成为影响何香凝绘画思想的主要因素。又由于何香凝曾经东渡日本,在日本女子大学学习绘画,受到日本绘画的影响也是有的。而岭南文化亦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比如英国文化、葡萄牙文化以及日本文化的影响,因此岭南文化一开始就是一种多元文化,这种多元文化的交织影响了何香凝的思想和绘画艺术。“艺术家作为单独的个体,不可能拥有整个地理空间,他们只能来自或活动于一定的地域。地域是地理空间的整体切分,地域与地域之间存在着文化、精神气质上的差异,某一地域内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则是蕴育艺术家气质的源泉之一。反之,艺术家的活动也影响着这一地域的生态文化。渗入政治活动的地理环境能够结成地缘政治,文化地理则由于长期的人地交往,逐渐成为促成某一个地方文化传统出现的因素。”。[2]何香凝由于早年主要生活在香港、广州以及日本,由此她的绘画艺术作品也深深地受到这三个地方的地域文化影响,特别是处于岭南文化中心的广州和香港。民族性、时代性、区域性是文化存在的三个基本样式。岭南文化是一种多元杂交和共生的文化,港澳文化隶属于岭南文化的组成部分。[3]何香凝主要生活在香港和广州两地,所以岭南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她的思想、生活从而影响了她的绘画艺术。她受到粤港两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开始学习绘画艺术。早年她与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高剑父、陈树人等交往甚密,之后东渡日本学习绘画,然后一直坚持绘画艺术。这与粤港两地当时大量的外来文化以及大量的文人墨客过来避难有直接关系。

(二)香港的社会背景及对何香凝绘画艺术的影响

何香凝出生在香港,并在香港长大,三四十年代又再次避难去了香港,香港几乎占据了她一生四分之一的时间,香港对于何香凝的一生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何香凝早年的启蒙教育都是在香港,廖仲恺先生的早年教育也在香港,而何香凝先生一生的革命思想以及艺术思想的形成都受到廖仲恺先生的影响,她最初的启蒙绘画还是受教于廖仲恺先生的。因此,研究廖仲恺先生在香港所接受的教育对于研究何香凝先生的思想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廖仲恺在皇仁书院所受的教育是正规的,曾有论述指出:“彼之英文学识,得之于侨美者少,而得之于香港者实多”[4],又说:“(廖仲恺)一到香港,前后如出两人,精勋苦学,各书无所不窥。四五年后,所学如宿儒。诗词文艺无不精妙,并傍及美术,字尤秀雅,并喜研究维新革命文书。”[5]从这两段可以看出廖仲恺先生对于艺术是有相当大的爱好和专习的,也对何香凝的绘画艺术形成具有深刻影响。香港在19世纪末是一个中西文化交汇的地方,这里充斥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因为有原有的岭南文人墨客在这里学习生活或者避难,也有大量的西方传教士、文化人士来到这里宣传西洋文化,和当时的上海很接近,这是一个中西方文化交汇的地方。但是这里由于原住民还是岭南人,所以岭南文化的特性仍然得以保留。之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战乱,大量的文化人士僻居香港,这一段香港生活对何香凝又有着深刻的影响,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何香凝早期在香港的生活。这一时期的香港由于大量文化人士的避居,大家积极支持抗日、宣传抗日,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传统文化对其绘画艺术的影响很重。这一时期的绘画充满了传统文化的气息。何香凝这一时期也创作了大量的传统文化艺术题材的绘画,主要以松竹梅传统题材为主。同时,何香凝在这一段时间组织和参加了多次书画义卖活动,并大量赠送书画给捐款华侨,卖出和赠送的画作不计其数。

(三)广州的社会背景及对何香凝的影响

何香凝在广州嫁给了廖仲恺先生,这对她的一生都是一个大的转变。这一时期她受到廖仲恺先生的影响很大。而广州处于岭南文化发展的中心区域,对她的思想、艺术都有及其大的影响。在近代文化史上,岭南文化以其不同的姿态屹立于中国长期以来以中原文化为主的传统文化之中,是一朵奇葩。明代以前,岭南属于蛮夷之地,文化远落后于中原各地文化。自18世纪末以后,岭南文化受到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不断接受新思想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新文化现象。自1841年起,广州以其独特的海上交通便利成为首位对外通商口岸。广州从逐步由蛮夷之地逐渐变成中国人正眼看世界的窗口,广东也成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摇篮和资产阶级新思想的启蒙地和发源地。海外贸易带来了西方的文化,传教士、医生、画家纷至沓来,广州成为西学东渐的前沿地带。《海国四说》是由岭南学者梁廷楠写的,是当时最优秀的史地著作。后参与的康有为、梁启超都是岭南人,岭南文化具有兼容性,经世致用的思潮是岭南文化的核心思想,之后受到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潮和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影响,岭南文化是近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1880年前后,岭南对外文化又进入一个新阶段,大量岭南学子东渡日本留学,容闳还带很多幼童去美国留学,孙中山先生也东渡日本留学,1900年后,廖仲恺和何香凝先生也东渡日本留学。廖、何两位受到这些先进开放的思想影响,思想和艺术绘画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代岭南文化不发达,艺术也不发达。自明清以后,绘画逐渐兴起,名家辈出,居巢、居廉等人照耀着岭南画坛,之后西洋绘画进入广东。由于中西贸易越来越频繁,中西绘画也开始互相交流,广州作为外销画的集散地,其画家的作品大量销往西方。中国绘画的“艺术革命”也开始在20世纪初发生在广州,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最早举起了“折衷中西、融合古今”的改革旗帜,并逐步形成独树一帜、颇具影响的岭南画派。“广东现代美术滥觞于清末民初,并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发展的鼎盛时期,以其得天独厚的文化地理位置和所处时代最为开放和充满信心的进取心态,积极吸纳传统、域外的经验以充实自身的活力。”[6]岭南画派的三杰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都是著名的革命家,与何香凝、廖仲恺政治上的见解是相契合,在艺术上也是宣扬“艺术救国“的,并且在当时中西方艺术交流的基础上,提出“折衷中西,融合古今”的艺术主张,这种做法在当时很具有意义,既保护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中国传统艺术的风格,又融合了西洋绘画的艺术特点,堪称是一种真正的岭南文化的兼容性。何香凝先生与岭南画派的三杰关系甚好,之前在高剑父先生的指导下学习绘画艺术,赴日后也和他们长期来往,30年代更和陈树人先生一起结“寒之友社”并且多有绘画合作。可见,何香凝先生受到岭南画派的影响是很深的。

二、何香凝绘画艺术题材取自中国传统文化的素材

(一)何香凝绘画艺术题材取自松竹梅中国传统文化素材

1928年1月与颐渊、树人合作,于右任(1879~1964年,曾任国民党检察院院长长达30年)题诗的作品《松•竹•梅岁寒三友图》,款题:“紫金山上中山墓,扫墓来时岁已寒。万物昭苏雷?蛰,画图留作后人看。松奇梅古竹潇?,经酒陈诗廖哭声。润色江山一枝笔,无聊来写此时情。”1929年所画《山水》,款题:“颐渊道长鉴正,十八年秋,香凝写於江西牯?。伊人葭水渺孤蓬,秋色苍茫淡复浓。红树青山云乍散,萧然寒意护长松。廖夫人香凝将远适(?)异国,过沪以此画赠别。忆春间与夫人、树人、若文等同游白马湖,有待到红树青山还来新居长松山房之约。今不可得,而以红树青山白马湖与长松山房绘为一图。展玩之余,深感聚散无常书画缘永。颐渊识于泛庐。”1929年所绘《松》,款题:“人中有松柏,天下无岁寒。于右任题”。这几幅画都是何香凝代表性绘画作品,她都选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素材作为绘画的题材。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以岁寒三友为题材进行文艺创作。岁寒三友,指松竹梅三种植物。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迎寒开花,故称岁寒三友。梅、竹、松是取梅寒丽秀,竹瘦而寿,松石丑而文,是三益友之意。在旧社会结婚时,多在大门左右贴上“缘竹生笋,梅结红实”的对联,这是因“笋”与子孙的“孙”字同音、同声。将松、竹、梅围成团状;分作三个团状,以简洁的线条代表松、竹、梅,构成图案:以松、竹、梅组成的洞门。中国传统文人喜欢以松竹梅为主题进行创作,主要是为了表达其高尚文人人格的象征。松竹梅常常是中国古代器物、衣服和建筑上常用的装饰题材,也是中国画中的常见题材。何香凝先生的松树苍劲奇特,清秀,有一种女性的韧劲,而不同于潘天寿的淋漓壮阔,雄健浑然。梅花有一种古韵,独立寒秋的气息。而竹却自有一番潇洒自在。由此看来,何香凝先生的这几幅画作取自松竹梅的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素材,自然别有一番风韵。

(二)祖国山河、山水瀑布的绘画题材也取自中国传统文化的素材

1929年所画《山水》,款题:“颐渊道长鉴正,十八年秋,香凝写於江西牯?。伊人葭水渺孤蓬,秋色苍茫淡复浓。红树青山云乍散,萧然寒意护长松。廖夫人香凝将远适(?)异国,过沪以此画赠别。忆春间与夫人、树人、若文等同游白马湖,有待到红树青山还来新居长松山房之约。今不可得,而以红树青山白马湖与长松山房绘为一图。展玩之余,深感聚散无常书画缘永。颐渊识于泛庐。”1951年,何香凝写《祖国山河》。款题:“何香凝。祖国山河,刘少奇敬题”。1951年,何香凝写《冰雪暖于棉》。款题:“何香凝画于北戴河。独钓寒溪水,冰雪暖于棉。借问何能尔,人民今是天。1951年3月,郭沫若题。”1963年,何香凝绘《松风流水》。款题:香凝。1963年2月双清老人以所写主峰悬瀑布示,敬为补成?师万壑松风百滩流水之微意也。伏乞教正,傅抱石杭州记。“铃印:朱文「何香凝」,白文「抱石和印」。中国传统文艺作品中间歌颂祖国山河的作品是极为丰富的。寄情山水一直是历代文人墨客喜欢的做法,作为一种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歌颂,也是一种出世思想的反映,中国的文人墨客都喜欢描写山水,也喜欢绘画山水。历代都有出色的山水画家,山水文学作品。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文人有一种避世的心态,希望“越名教而任自然”,寄情山水。自隋唐以后独立成为山水画,宋代比较成熟,最出名的就是青绿山水。中国山水画是最为传统的一种题材,游山玩水是古时文人的一种很自在自为的雅集休闲方式。山水画可以集中体现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可以充分表达中国传统文人的内在情感。何香凝先生的画作很大一部分喜欢采用山水为素材,绘制祖国的山山水水。何香凝先生画山水不是绘画大型山水题材,通常以小型山水为主,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对祖国明天的期待。画面山水不大,但是皆有性格,或苍劲,或质朴,很有自己抒情的特色。不同于后世的“傅抱石山水”、“黎雄才山水”的气势磅礴,一泻千里、一蹴而就的感觉。总体来讲,何香凝先生的绘画作品取材都基本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题材。

三、何香凝绘画艺术“借画寓人”,表达出一位女政治家和革命家的风骨

(一)狮虎画的寓意

“民族是一张干净的纸,民众的形状和大众信仰的颜色,可能有上千种不同的发展方式,这取决于谁掌握着画笔。”[7]艺术是社会政治、经济形态形而上的反映,狮虎画作为中国画中的一大题材,当时正在被爱国艺术家关注。由于狮子是外来的动物,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绘画作品中出现得很少,但是在那个特殊时期国民革命时期的中国出现得就很多了。因为清朝末年,中国被各列强欺凌,被比喻为睡狮、东亚病夫。中国人十分愤怒,不满足于被比喻为睡狮,因此,在艺术领域,雄狮、猛虎、骏马、雄鹰这样强者的形象往往出现在绘画上面,寓意中国即将崛起,即将成为雄狮、猛虎、骏马、雄鹰般的东方强国。这种表达强烈民族自尊心的寓意可以鼓舞人们进行国民革命,鼓舞人们奋起斗争,抵御西方列强,也代表当时的民众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以及强烈要求中国能够强盛,能够将外敌驱逐出去,成为巍然屹立于东方的伟大民族。何香凝先生和廖仲恺先生早年一道积极地支持孙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积极参与民主革命,他们希望中国早日强盛。孙中山先生指出:“从前失去民族精神,好比是睡着觉。现在要恢复民族精神,就要唤醒起来。醒了之后,才可以恢复民族主义。”当时屡屡出现的雄狮题材画,正是对这一希冀的契合。何香凝的狮虎画也归属于这一类。民族的觉醒反映在艺术上,往往是最直观的表达形式之一。《国魂》是何香凝早期狮虎画的代表作,以“国魂”命名的狮画有多张,最具代表性的是1914年的狮画《国魂》。该画中的狮子的头部被极端放大特写,突出狮子的强大、威猛的感觉,气势熊强、充满动势和霸气外露的特点。从象征寓意上来看,何香凝的绘画有着深刻的政治特点和革命倾向,从她的画名《国魂》可以看出。友人柳亚子的题画诗点明主旨:“国魂招得睡狮醒”;友人陈树人的治艺观点也一贯强调“艺术关系国魂”,他在诗歌中阐明人格与艺术的密切关系:“艺术之为物,神圣而高尚。从事斯道人,品格要隽朗。设使非然者,类南辕北向。”而此时的何香凝所从事的革命救国事业与她的画作有着同样的精神意义,意在唤醒民众、唤醒国家、唤醒民族。这一点和鲁迅投笔从戎是一样的,鲁迅意在通过自己的文字唤醒当时已经麻木的民族、民众,唤起大家革命,唤起国家强盛。

(二)松竹梅等绘画的寓意

松竹梅是传统的岁寒三友的题材,也是何香凝绘画作品当中常见的题材。在何香凝绘画中大量运用松竹梅等传统文化素材,表达传统文化的寓意。松竹梅是岁寒三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素材。松竹梅寓意在严寒的冬季仍然傲然于雪中的松树的高贵品格,在苦寒季节独自开的梅花的高洁形象以及在中国各处院落种植的象征中国文人高雅风骨的竹子,这三种植物象征三种类型的人在一起的高贵友谊。竹是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的象征,周天侯的《颂竹》:“苦节凭自珍,雨过更无尘。岁寒论君子,碧绿织新春。”便是它的写照。古今的亭台楼阁院落都几乎有竹子,居而有竹,可以清新悦目,竹影婆娑更是妙趣横生,常常为诗人墨客以及画家的笔下之物。可以说,古往今来,竹子是众多文人雅士的偏好。梅花是传统的名花,以香味自苦寒的季节发出最为动人,于是才有了宋人林和靖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以及明朝“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千古绝句,将梅花的香、梅花的味道写得惟妙惟肖。漫天飞雪之际,独有梅花笑傲严寒,破蕊怒放,象征着人卓尔不群,超凡脱俗的品格。而松树更是中国人所敬仰的植物。在万物萧疏的隆冬,松树依旧郁郁葱葱、精神抖擞,象征着青春常在和坚强不屈。松树的品格是中国人最为崇拜的。自古便有“站如松,坐如钟”的名言,画家们更加喜欢用松树作为题材。宋代的李成、郭熙、李唐、马远,元代的王蒙,清代的弘仁、石涛、梅清等均有以松为题材的名作传世,但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画家,风格自然不一样。何香凝先生使用松、竹、梅题材进行创作是为了表达文人人格的高贵品质以及与友人之间的那种深厚的志同道合的精神。何香凝先生1929年绘画之作《松》,款题:“人中有松柏,天下无岁寒。于右任题”,此画以松柏为寓,意为坚强不屈、耐得寂寞,何香凝先生常以此画鼓励自己。1929年所绘另一幅《岁寒三友图》是请柳亚子先生题诗题跋的,抒发了与经享颐、柳亚子等友人真诚、长久、志同道合且愈久弥坚的友谊。

四、总结

何香凝先生的绘画艺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浸染、蒙习并成长起来的,受到广州、香港的岭南文化以及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从事绘画创作,题材都取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山水、松竹梅等植物,并且都在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寓意。因此,何香凝先生虽然东渡日本学习绘画,绘画在技法上受到日本绘画的影响,但是她的思想演变和艺术理念均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特别是岭南地区,受到岭南画派的积极影响,绘画题材和绘画所表达的寓意都是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整体上来讲,何香凝先生的绘画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是有很深刻的联系的,何香凝先生也以中国传统文化的题材和寓意进行创作,在那个抗战的艰苦岁月,支持抗日,鼓励民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奉献了自己的力量。同时,她也将中国的绘画艺术通过举办画展而传播到海外,为中国画、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发扬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作者:张雅 尚华 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何香凝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