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传统文化心理健康观的意义,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大学生德育引入传统文化心理健康观教育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血脉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大学生德育必须要能够汲取其中的营养,保持中华族群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原因有三:一是当代大学生有责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是祖国建设未来之栋梁,其思想也将代表将来国人的思想,从国家族群发展的角度讲,大学生必须要能够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二是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综合国力明显提高,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国际社会中的中国元素越来越多,中国文化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导向。大学生有必要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走在前列。三是大学生素质提升的必然结果。当前,中国大学生专业水平提高得很快,但人文素质却出现了不小的问题,如自杀、同窗相残、痴迷网络等,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传统文化中和谐理念的塑造,很多大学生为人处事以西方利己主义为信仰,发生了很多令人痛心的事情。因此,当代大学生不但要专业素质好,而且还要重新塑造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人文素质修养,从而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大学生德育中引入传统文化心理健康观教育一方面将使大学生丰富传统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将能够塑造其符合中国传统文化观的心理素质,从而有利于其健康成长。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传统心理健康观的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得以继承和发展。
2传统文化心理健康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德育工作模式的转变
从宏观上来看,我国大学生德育工作模式基本是以西学为主,以国学为辅。从实践来看,这种模式并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中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教授就曾指出:中国心理学发展老是离开本国的实际情况,盲目地紧跟在外国人的尾巴后边跑。这种嫁接过来的模式虽然起到了一些作用,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尤其是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造成了局限性,主要体现在:
(1)大学生德育缺乏对传统文化根基的基本培养。随着中国实力的日益增强,国人越来越关注传统文化的培养。长期以来,传统文化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一个盲点。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这一问题才逐渐被重视起来。那些认为传统文化是封建陈旧的观点越来越受到批判。站在新的起点回顾我国大学生德育的发展,我们不能否认西方德育思想尤其是科学心理学对我国大学生的积极影响,但由于长时间里,很多专家学者盲目照搬照抄西方心理学,造成了我国大学生传统文化的根基并不扎实。从文化角度来看,心理是文化发展的必然归宿,不同族群的心理特点也是不一样的,文化对人的心理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大学生德育缺失了本土文化的熏陶培养,必然会影响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2)大学生德育缺乏对中西方心理健康教育观缺乏全局性考虑。从伦理学角度来看,东西方文化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即东方文化注重伦理,西方文化注重规则。比如医学上,中医注重调理身体机能以治本,西医借助技术治标。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则普遍流于注重西方心理学教育手段,忽视自身传统文化心理健康理念的引导,不能够把二者很好地结合,不能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良好的布局。而以西方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施教则主要是倾向于借助心理辅导咨询等技术手段进行,往往忽视大学生内在的文化特质,这样施教的效果往往是治标不治本。笔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有全局性思维,即要把每个“问题”学生当做一个系统,要把整个学生群体当做一个整体,要坚持中西方心理健康理念并重。
(3)大学生德育缺乏对传统文化心理健康理念的主动性引入。从大学生施教主体来说,大部分德育教师对传统文化心理健康观缺乏引入主动性。这个问题的存在既有主观性原因也有客观性原因。一者是自身知识的短板效应,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与掌握。二者是传统文化相比西方文化来讲,缺乏时髦性,不容易让人感兴趣。三者是目前也没有成型的传统文化心理健康观教育模式引为参考。四者西方心理健康观比较成型,且其容易操作。因此,大部分教师往往主动借助于西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施教。大学生德育引入传统文化心理健康观教育将有利于打破目前以西方心理教育方法为主的德育工作模式,更为主要的是,传统文化心理健康观将从文化的角度介入到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去,必将从根本上切合大学生的文化需求,从而提升德育工作质量和水平。
3传统文化心理健康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自身品格的完善
传统文化心理健康观教育可以通过其具体内容完善大学生的品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中庸”行止有度,维持心理平衡。中庸,即用中,出自《论语•雍也》,《论语•雍也》讲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观,是修身养性、内修外化的一种适度平衡,包含了防止极端、偏激,保持不偏不倚“适中”的意思。这对于大学生调节心理平衡,调控情绪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
(2)“内省”积极审视自我,健全自我意识。“内省”由孔子最早提出,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内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心理调节的重要内容。所谓内省是指在内心省察自己的思想、言行有无过失,亦称“自省”或“自反”,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内省重要的心理作用在于孔子所说的“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看到别人有不好的地方,反观自己有没有同样的错,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大学生加强内省,就是要通过不断内省实现自我意识逐渐健全完善。
(3)“贵和”处世,和谐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健康心理和完善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提供了一条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法则。“贵和”即和为贵,“和”意为和谐和睦。“贵和”思想主张“仁者爱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贵和”思想是古代哲人先贤关于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智慧总结,体现了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贵和思想衍生出了处理人与人关系的不朽原则—“忠恕之道”,即孔子所说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也就是自己不愿做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底线,如果每个人都能自觉地用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就可实现普天下和乐的理想状态。贵和思想将对解决大学生因人际关系紧张而导致的心理焦虑大有益处
(4)“义利”进取,塑造正确价值观。义指道义、信义、正义、公平合理,利即利益。义利观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探讨的重要问题。传统文化义利观提倡重义但也不忽视利,要取之有道。《论语》中讲“,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墨子认为义利关系是统一的,“义,利也”,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这是一种合作互利。传统文化的义利观值得大学生学习借鉴。正确的义利观对健康心理的发展是一种正确导向,有利于大学生抵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拜金主义、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行为,从而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5)“内圣外王”修身,塑造健全人格。儒、道讲内圣外王,即内心、自身要提高道德修养,达到圣贤境界,同时也要践行仁义之道。孔子提出“欲先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强调“心正而后身修”,从而达到“德润身,心广体胖”,意思是人只要具备了较高的修养,就能心怀善,心无愧怍,进而感到舒泰宽阔。孔子还提出:“所谓修身养性在正其心者,身有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进一步阐述了修身养性与心理平衡的关系。大学生拥有“内圣外王”修身的心态,则可内心强大,正心进取,塑造健全人格。
(6)“刚健”自信,积极入世。《易经》讲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人应该效法天地刚健运行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且具有持久力。孔子特别重视“刚健”的品德,认为这是“有为”的重要条件,《论语》讲到:“刚毅木讷近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刚健”思想就是要使人树立自尊自立自强关键,能够积极入世,不逃避,不消极。这种思想可以坚强大学生内心世界从而激发其奋发有为的精神。
(7)“节欲”需求,知足常乐。传统文化心理观中主张“节欲”思想,孔子认为人之患在于欲望太多,欲多则无刚,因而“枨也欲,焉得刚?”老子也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节欲”意味着欲望是客观存在的,但应该节制,而且欲望的满足要用正当的手段。这种“节欲”思想一方面可以肯定大学生对未来追究的合理性,同时也可以适时调节其欲望无限的扩张性,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始终保持快乐向上的健康心态。总之,把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观引入到大学生德育中,可以起到转变其施教模式以提升施教效果,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以延续传统文化的血脉,传统文化心理健康观入脑入心以塑造健全的大学生人格等三个方面的作用。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德育工作水平的提升,也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作者:郭丽杰 孙书营 高保来 单位: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保卫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