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专业中传承,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近年来,在中华传统文化缓慢复兴的背景下,诸多优秀的地方文化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之中。在地方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最核心的要素莫过于“人”,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则是传承地方文化的最佳人选,他们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就地方文化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传承路径进行分析,为地方文化开辟新的传承基地,同时推动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
【关键词】地方文化;学前教育专业;传承路径
一、地方文化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传承的必要性
(一)地方文化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伴随着地方文化的大发展,特别是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力度的加大,先后有多类古老而优秀的地方文化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包含音乐、舞蹈、曲艺、手工艺等。从历史经验来看,地方文化传承必须以人为本,特别是要有一批喜欢和了解地方文化的人,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师生一方面普遍具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幼师可以在担任幼师的过程中将其对地方文化的认知、体验和理解传递给幼儿,在幼儿的心里种下地方文化的种子,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而且,地方高校本身也有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的职责。由此可见,推动地方文化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传承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二)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虽然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是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也存在着就业难的问题。幼师是学前教育专业主要的就业方向,在当下,很多幼儿园已经开设了与地方文化相关的课程,如果学生不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势必会影响到就业,很难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通过地方文化这项全新资源的引入,不仅可以让学生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继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而且可以带动幼师专业教学理念、模式、方法、评价等多个环节工作的提升,形成专业优势。
二、地方文化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传承的现状
近年来,伴随着学前教育专业和传统文化的发展,地方文化与学前教育专业的全面融合已经获得了普遍认可,很多院校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但是,从科学和长远的角度审视,目前地方文化与学前教育专业的融合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教育取向存在偏差。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些学校在学习地方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功利化倾向。比如,对一些民歌、手工艺的教学,仍然是以是否唱熟、是否会唱为目标,不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其次,教学模式和方法较为单一。对一种文化的学习,仅通过单纯的“我讲你听”是远远不够的,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其自身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难以得到充分发展。加之相应评价机制比较缺乏,难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作出科学有效的评价,这对整体教学效果产生了不良影响。再次是教学情境有待完善。教学情境对教学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情境越贴切、越逼真,教学效果也就越好。但是,在地方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地点和设施的布置与普通学习无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最后是教师的专项素质和能力有待提升。许多教师在进行地方文化教学之前也未曾进行过专项学习,所以相关素质和能力也处于空白状态,亟需得到针对性的补足和完善。
三、地方文化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传承方式
推动地方文化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传承,并非跟形式和赶风潮,而是一项长期事业,所以,必须对多个环节进行思考,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心选择内容
一方面,地方文化是十分丰富的,涉及方方面面;另一方面,地方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糟粕,所以,学校要秉承批判继承的原则,对地方文化内容进行精心选择,并将典型性、适宜性和创新性作为重要标准。典型性是指这种文化是本地所特有的,是本地历史发展和人文风情的缩影,集中展示着本地人特有的审美风貌。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地域和文化的视角切入,主动与其他地方文化进行比较,获得独有的体验和认识。其次是适宜性。适宜性是指该类地方文化可以和学前教育专业有机融合,成为当下教学的重要补充。如一些民间歌舞、民间手工艺等。教师要先了解其起源、发展、传承人等状况,然后选择这些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和技艺作为重点学习对象。再次是创新性。创新性主要是看这门文化有没有创新发展的潜质。总书记曾提出,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即“双创”。将地方文化引入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借助于高校的科研优势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所以,要选择那些具有“双创”潜质的地方文化作为学习和研究对象,推动其传承和发展。以笔者所在的河南省为例,中原文化历史悠久,类型丰富,是中华文化之根,具有根源性、原创性、包容性、开放性和基础性五大特点。根源性是指中原文化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发端和母体的地位;原创性是指其对汉族文明体系的构建起到了奠基和引领作用;包容是指其具有兼容并蓄、合体而成的特点;开放性是指其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基础性则是指其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处于主体、主干的地位。面对如此丰富和厚重的文化,就要坚持上述几个原则,选择最合适的内容为我所用。只有精心选择内容,才能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明确学习目标
将地方文化引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是有明确的学习和培养目标的,包含为什么要引入、学习到什么程度、今后将发挥何种积极作用等一系列基本问题,都应该得到明确。具体而言,地方文化的融入对双方是一个双赢的结果,既可以为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培养出专项的高质量的人才,也可以让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教学实践等得到补充和完善。基于以上两点,可以将地方文化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对某一种地方文化的历史发展、艺术特点、审美风格有较为全面和深入了解,并熟练掌握其典型技艺的专门人才。在明确了培养目标后,学校和院系还要主动将其作为一个亮点进行推广和宣传。比如,积极和一些幼儿园签订用人协议,向地方文化部门主动推荐等,尽可能让这项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得到最大发挥。与此同时,这项学习也不仅是针对学生的,教师同样也是学习者,教师要借助高校的人才和智力优势,对地方文化进行专项课题研究,包含其起源发展、文化特色等,也可以进行田野采风、艺术创作等,教师的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也可以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三)采用灵活形式
传统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比较固定,以讲述为主,在一些技能教学中则采取讲述和示范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教师可以充分把握教学进程,保证教学按照计划进行,但是弊端也显而易见,即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不利于学生兴趣和主动性的激发,所以,在将地方文化这一新的教学资源引入到教学中后,必须要辅以新的科学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出地方文化所具有的审美性、创造性和文化性等特点。比如,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特色文化,地方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依托于特定情境的,在讲解完某一种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后,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带领学生前往这类文化的发源地进行田野采风,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也可以采用工作室模式。可以由教师牵头,按照自愿报名原则,组成某种文化的工作室。工作室一边要开展日常教学,一边要开展实践和科研活动,如参加田野调查,举办公益演出等。特别是针对一些传承和发展境遇不佳的地方文化,更要进行专项研究,并对成果进行充分展示,拉近其与当代人之间的距离。还可以采用“互联网+”模式。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已经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并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在当下,几乎每人都拥有智能手机,使教学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学习地方文化的过程中,也要对互联网技术予以充分运用,通过微课、即时通讯工具等,引导学生全面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完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起到诊断、导向和激励作用,是保证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方式,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必不可少。首先,学校要制定出科学的学分计划,学生修满学分后才能结业,以硬性规定的方式引起学生的重视。其次,学校要对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进行革新。传统教学评价中,教师是评价主体,量化评分是主要评价方式。评价不及时、不细致,难以体现出评价应有的作用。在地方文化这项全新的教学资源面前,要充分做到评价方式的变通和灵活。比如,改变传统的做试卷形式,鼓励学生进行发现和创造,比如撰写调研报告、制作手工艺品、举办专场演出等,都可以作为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以鼓励和肯定,更要予以帮助和指导。又比如,引入学生自评环节。学生的自我评价是一个自我审视、反思和肯定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学生缺少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而自我评价则可以给学生一个表达的空间,阐明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这样既能够避免一些误会,也让学生获得一种被关注感。此外,在地方文化教学中,还可以引入受到普遍好评的成长档案袋模式,教师为学生制定一个档案袋,详细记录学生的学习经历、成绩和心得,档案袋由师生共同填写,力求翔实与客观。档案袋可以作为重要的复习材料,便于今后进行针对性地完善,同时,档案袋本身也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成果,是学生学习地方文化的重要见证。
(五)加强师资建设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其能力和素质的高低将对教学效果产生决定性影响。从当下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教师都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但是,在面对地方文化时,因为没有进行过系统学习,所以,教师同样是一名小学生。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要认识到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在短时间内迅速有效地提升教师的地方传统文化知识和相关能力。首先,学校要针对这项工作定期举办培训和学习活动,如邀请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举办讲座,为教师拜师学艺牵线搭桥等。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注重多元化和多层次两个要点。多元化是指要打破以往各类培训中单纯讲授的方式,将新媒体教学、田野采风、现场教学等多种形式熔为一炉,营造出一个立体化的学习氛围,教师全方位参与其中,寓教于乐地将原本略显枯燥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提升学习效率。多层次是指,针对教师的培训不宜按照一个标准一刀切,而是要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个人意愿等,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渠道和平台,鼓励他们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使他们成为准传承人。其次,对于教师自身而言,他们要深刻认识到这项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是一种素质和能力的扩展,而是一项文化责任和义务。一方面教师要与学校做好配合工作,积极参与到各种培训活动中;另一方面,教师要自觉对地方文化进行专项学习,如研究某种文化发展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的制作技艺等,这除了有利于教学外,还可以在学生面前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当教师成为一名“地方文化达人”后,整个教学活动也就具备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仍需对专业建设进行完善,而地方文化正是重要的资源,高校可以通过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顺利就业的同时,也为地方文化培养出更多的传承人。而且,从专业特点来看,幼儿教师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就业方向,可以将对地方文化的认知、了解和体验传递给更多幼儿,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本文正是基于此目的,就地方文化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传承路径进行思考,希望可以起到相应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实现地方文化发展和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双发展、双丰收,为二者开辟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穆彦青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