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先后在多次讲话中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及其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目标是育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同时,使大学生能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内容的表现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主体按社会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培养受教育者的思想、知识和技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脊柱。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1.1“忧国忘家,捐躯济难”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一种对于国家深深的眷恋和依赖的情感,同时它又是一种道德力量。总书记强调“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很多的著名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岳飞等人;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上,在中国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时,爱国主义精神在每一位为中国崛起而奋斗的中华儿女身上彰显出来。当今应以爱国主义作为教育的主题,以文化的力量引导爱国风尚,提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1.2“少年心事当拏云”的进取精神
《论语》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诸葛亮集•诫外甥书》中“夫志当存高远”,这都体现了人应该立志有所作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应该贪图享受、不思上进,近现代以来,无数有志向之人为了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而不断奋斗,应该秉持“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务实态度,应该拥有鲁迅先生所说的“青年应当有朝气,敢作为”的气概,要有坚忍不拔的品质和顽强的意志,坚信“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树立远大志向,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提高自己所不具备的能力。
1.3“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创新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也在多次讲话中提到了创新,创新涉及的范围包括了人才、科技等各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含有创新的元素,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通过自身的理解能够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化体系,已是一种创新,正如鲁迅、郭沫若、沈从文等人在学习传统文言文的基础上创造出白话文的经典作品。当代大学生要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惟进取也故日新”,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同时能够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2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现状
2.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严重缺失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未重视文化教育的作用,有些高校并未设立专门的文化研究机构、文化传播部门;有些高校虽在思想政治课程中涉及了文化内容,但其中包含的文化知识过于零散、片面、浅显,即使有些学校开了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程,但对于传统文化课程并不重视,大多学生都是为了学分而选择这个课。另外高校缺乏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和从事传统文化的师资,既不能有效地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言能力及各种优秀精神内涵。最后,有些高校图书馆里放的有关传统文化的图书大多是学术较深的著作,学生无法理解书中的内容。
2.2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不够
大多思政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这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但对文化层面的知识比较欠缺,在课堂上只能传授有关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使用的有关传统的案例过于老套,或者在课堂上讲得比较笼统,使学生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对学生在文化方面的影响力度不够,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思想政治。一些教师积极引进西方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只为活跃课堂的氛围,抓学生的眼球,在无形中,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产生偏差。而有些教师则在课堂上通过将一些跟课程相关的笑话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造成知识传播量减少。
2.3当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
在文化多样化的背景下,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使得大多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发生重大变化,对传统文化产生的轻视和排斥的心理,而热衷于过西方的万圣节、圣诞节等节日,却忽视了中国传统节日,只是一味地追求西方文化中所谓的“个性”“自由”而忽视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有价值的内涵。其次思想政治课的固有思维使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甚少,大多学生对古诗、散文诗词等的阅读量太少,语言能力不强,不能通过语言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不能正确的学习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和精神。有些高校中的文化课大多涉及成绩考评,学生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分数比较上而非在于对文化知识的欣赏和了解上。在多媒体快速发展的阶段,由于网上信息量大,大学生思想不成熟,大多大学生沉溺于抖音、小红书等一些没有知识含量的网络世界中,甚至在课堂上专注于用手机聊天、看网剧、打游戏,造成大学生思想境界不高,浅显地看问题,无法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甚至盲从于别人的看法而不能正确辨析。
3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方法
3.1社会方面
展开市级的文化经典导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公选课讲座,邀请名师讲课;此外,积极与当地的电视台进行合作,针对当地的文化进行编剧,邀请一些话剧演员来表演,扩大文化的宣传力度。举办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的比赛,让各高校的学生通过网络渠道这个媒介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的同时,也能够吸引更多大学生的目光,增强大学生文化创新性发展。同时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利用抖音、传统文化网站等形式,根据时代的发展,传播有创新性的内容。积极挖掘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相声、小品等具有文艺活动并加大宣传,使大学生在空余时间休息娱乐的同时,扩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同时,加大宣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为各高校的文化实践提供实践教学基地,激发各高校和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领大学生不断坚定文化自信,不断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3.2学校方面
充分利用校园设施,如给学校图书馆、教学楼、宿舍楼、体育馆等建筑命名一些对学生学习有积极引导作用的名字,创造一些有文化韵味的校歌、校训和校规,并利用学校的板报、标语牌、广播等渠道来加强宣传力度,加强大学生对校歌、校训、校规的来源和意义的了解,同时在宿舍走廊的墙壁上图画一些古人的画像、题写诗词歌赋、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等内容,加大对学生的传播和影响。积极举办知识竞赛、文艺演出、书画展等活动,让参加活动的学生积极融入文化氛围中并带动文化育人的气氛;学校可以效仿《中国诗词大会》,在学校举办一些小型的诗词吟诵比赛,让学生就自己喜欢的古人进行演讲比赛,以及让学生通过对古人人生事迹了解进行话剧表演等活动。学校可通过邀请专家学者到学校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的讲座,加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积极引入一些新的教育方式和技术手段,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通过在校课堂、智慧课堂、雨课堂等渠道加大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以及对文化和思想政治的理解;在资金允许的条件可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如北京理工大学将VR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让学生在虚拟的条件下体验“红军长征”,让学生去切身体会当时长征过程中的地理环境、气候变化、生存条件等。学校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虚拟的条件下,与“古人”进行面对面进行思想上交流沟通,以增强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
3.3教师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师要积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以及课堂上所要讲授的内容有针对性的引入文化。同时要抓住课堂这个传播知识的重要渠道,利用课前的几分钟时间和同学们一起了解最新的国内外时政新闻,在课堂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如通过“雨课堂”的弹幕互动渠道,在课堂上提出一个话题,让学生通过弹幕的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和语言组织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加入艺术审美的活动,如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进行极性表演”,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感悟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外,通过“雨课堂”督促学生积极预习和复习,增加学生学习的时间。在课余时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文化的影视或纪录片,在观看之后举办一个小型辩论赛。同时,利用同理性效应,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接受信息,在课堂上适时地应用鸟笼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社会实践是不断向发展的,通过实践,让学生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发现客观事物各方面的本质和联系,提高学生对社会、自然和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思想政治教学的社会实践活动及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传统艺术家等,既能让学生从中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目标,又能让学生把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带进校园,加强文化育人的途径,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快闪、网络知识竞赛等活动形式,让学生把课本里的知识落实到实践中,扩大思想政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和价值内涵。
参考文献
[1]刘余勤,高坤.东华大学: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心灵[N].光明日报,2019-10-26.
[2]陈先达.筑牢文化自信的理论和现实基础[N].光明日报,2019-04-15.
[3]吉林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79:143-144.
作者:娄桂瑶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