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铸就民族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精神是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等于没有了生命力,如果没有自己的民族精神就等于没有灵魂。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精神。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将优秀传统文化与伟大民族精神世代传承的重要纽带。通过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不仅达到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中华民族精神的效果,而且能让更多的国人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独特民族精神,铸就民族的灵魂。
关键词:古代文学;民族灵魂;文化传承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精神是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等于没有生命力,如果没有自己的民族精神就等于没有灵魂。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精神力量,它体现了一个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生存、发展的独特方式,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是构成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力量。[1]中华民族在五千年之久的历史中,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无数先贤们智慧的结晶,它滋润着一代代的华夏子孙,正因为有这样的民族精神,我们五十六个民族才能够紧紧凝聚在一起,情同手足;正因为有这样的民族精神,我们中华儿女才能够更加团结奋进,自强不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积淀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凝结了独具特色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传承需要依赖一定的物质基础,这个物质基础主要就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思想与人文精神。文学作品都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亦是如此。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从先秦诸子百家,到秦汉之文、唐宋诗词,再到明清小说,其中都会流露出我们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凝聚了全民族的智慧、历经数千年考验的民族精神,才使得我们国家饱经沧桑和苦难后还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通过研究和解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它们浓缩了我们民族悠久的历史与不屈的精神,熔铸和蕴含着民族的智慧、品格、灵魂和生命力。梁启超在《中国魂》中讲到:“今日所最要者,则制造中国魂是也。”中国古代文学正是铸就民族之魂的重要门径,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则是为了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让民族精神深入国人的灵魂之中,让民族精神成为我们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赵逵夫先生曾强调:“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介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学传统,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重要。”尤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大背景下,如果一个民族要想保持独树一帜的风格,那么继承民族精神和弘扬传统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民族精神如同民族的灵魂,文化则如同民族的根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优秀作品高度凝练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品格和特性,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为历代所颂扬和传承。
一、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也是形成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精神源泉。中华文明不仅具有统一性,而且具有绵延性。除了地理环境等客观因素以外,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当与代代相传的爱国主义精神息息相关。[2]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就保存有数不胜数的爱国主义佳作,虽然这些作品中的“爱国”概念有其历史的发展演变过程,但是“爱国”的情感流露是发自肺腑的,已经渗入到每一位华夏子孙的骨髓之中。《战国策•齐策》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孟子•梁惠王下》记载:“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易传》曰:“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屈原在《离骚》中发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慨叹;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表明心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有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以“布衣忧国”自居;北宋范仲淹“贬离朝堂,去国怀乡”,仍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这些例子都真实体现出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传统,这对今天的国人依然起着积极的教育作用。
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周易•乾•象传》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中的鲜明特点。古人认为,人是天地阴阳的产物,应当顺应天地自然的运行,积极进取、不屈不挠、奋发有为、自强不息。这是宇宙运行的客观规律,也是人类生命发展的形态。从古至今,不论是表现锲而不舍、不畏艰难的精卫填海的故事,还是表现胸怀大志、英勇顽强的夸父逐日的故事;不论是勤学苦读的车胤囊萤的故事,还是有志报国的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不论是推行新制、变革图强的商鞅变法,还是旨在救国图存、革除旧弊的戊戌变法,都让每一位华夏子孙深深感受到自强不息的精神价值。这些故事都出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它们体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克服困难、锲而不舍的伟大精神。
三、追求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
团结统一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基石,是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与世界和平的纽带。我们所说的团结统一精神,就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追求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和国家统一为目的的精神特征。如果说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那么对祖国的热爱首先表现在对团结统一的追求上。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最大利益,彰显了各族人民的根本福祉,也是各民族不断为之努力的目标。2020年之初,一场前所未有的新冠疫情席卷全国,数万名医护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奔赴抗击疫情的第一线,舍小家为大家,为了全国人民的身体健康,阻击病毒。全国上下统筹安排,统一行动,最大程度阻止了疫情的扩散,正是这种团结统一的精神为我们取得最后的胜利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机会。中华民族总能在艰难困苦来临的时刻团结起来。这便是我们团结一心的精神在现实社会中的真实写照。
四、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时代价值
文学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阅读文学作品,可以让全世界范围内的人们直观地了解一个民族的思想和心理。它反映人们在特定历史环境、文化氛围中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及在种种生活经历中心灵的颤动。[3]传承优秀文化,铸就民族灵魂,需要古代文学研究者更深入地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作家与作品,从中发掘出更丰富的中华优秀文化,并将这些优秀文化逐步内化在民族的精神之中。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五千年历史孕育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中国古代文学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就是要将蕴藏着丰富中华智慧的文化宝藏一点点儿“挖掘”出来,结合新时代国家和人民的精神需求,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转化为民族精神的内涵。古代文学是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它引领我们穿越千年的时光,与古人对话,成为沟通今人与古人思想的桥梁。古代文学作品中大多记载了作者在当时的所见所思和所想,其中也包括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情况,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学作品,承载了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传承了民族精神的温度和先贤们的思想精华。所以,我们品读这些文学作品,可以从中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以史为鉴,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可以丰富我们看待世界和思考问题的视角,从而铸就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一方面应在深入、全面、立体地解读作品的基础上,提炼出优秀的文化和思想,并充分汲取这些精神食粮的营养,将其转化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丰富民族精神的内涵,让更多的国人了解、认同我们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应全面了解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从古代文学研究逐渐渗透到古代历史与哲学的解读。古代文学、历史、哲学中体现出的华夏古典智慧是一个民族的记忆,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我们在这些栩栩如生的文史哲作品的解读中思考着我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人生终极问题,又从中找到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从而更好地推进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更好地展现中华文化的时代魅力和世界价值。中华民族既有像天体运行那样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又有像大地母亲孕育万物那样兼容并包、宽厚待人的品格。新时代的中国发展更需要传承优秀文化、铸就民族精神,这不仅有利于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具有爱国情怀、自强不息品质的新时代人才,还有利于为当代人提供解决所面临难题的中国智慧,更有利于为推进世界文明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郑师渠.中华民族精神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曹莉,蔡文鹏.文化传承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3]欧阳康.民族精神——精神家园的内核[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王敬博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