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传统文化元素在木版年画中融合初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在中华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中,民间年画是一种极具地域性、民族性和符合大众审美的艺术形式。平阳木版年画体现了当地人们生活的时代印记,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表现了民众的审美观念、价值追求、文化精神等各个方面。其蕴藏着民众的审美情操、民风生活、民俗信仰、民族精神等传统文化意蕴经过时间的沉淀,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符号,对当前国人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年画;传统文化;平阳木版年画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的人文价值、民族情怀、精神追求、道德情操,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平阳木版年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平阳地区的社会发展与历史演变,满足了平阳人民的精神境界和物质世界,具有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本文将具有历史悠久和丰富文化的平阳木版年画作为研究对象,从中华传统文化的忠、信、仁、孝四个方面进行探究,挖掘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提升民族价值、塑造民族灵魂,对促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民族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平阳木版年画中的传统文化
(一)赤胆忠心
“忠”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标准之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忠君爱国、匡扶正义、赤胆忠心的优良传统。“忠”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古籍《论语》记载“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1]76。讲述了孔子的儒家学说就是忠恕,从而体现了“仁爱”的思想。在《兼爱》中,墨子认为“臣相爱则惠忠”。指出臣子和君主之间应该相亲相爱,互相施加恩惠,尽忠于双方,这才是“忠”的表现。随后的《后汉书臧洪传》中记载:“将军举大事,欲为天下除暴,而专先诛忠义,岂合天意?”文中把将军称之为舍生取义、精忠报国的忠义侠士。由此可见,在几千年来的历史文明中,尽忠职守的责任感,保家卫国的信念感,赴汤趋锋的使命感,一直是历代忠义之士的美好愿望,也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追求。“赤胆忠心”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大众百姓,所以在喜闻乐见的平阳木版年画中,有大量体现“忠肝义胆”的艺术作品,使得年画中“忠”的价值观广泛传播。平阳木版年画中表现赤胆忠心的作品大多以门神和戏曲故事为主,门神类年画有《马上门神》《将与帅》;戏曲故事类为《精忠报国》《牛头山》等作品。平阳木版年画门神画《将与帅》[2]34中,“将与帅”分别是隋末唐初的大将秦琼和尉迟恭,二人相向而对,身骑骏马,皆着战袍,神情各异。尉迟恭勾以黑色花脸,抱有钢鞭,身披鱼鳞甲,坐骑一白色骏马,一步卒相随,写有“将”字的大旗置于背后。秦琼衣着和尉迟恭相同,其右手握有马缰绳,左手抱有双锏,面部留有长髯,一“帅”字大旗披于身后。画面色彩鲜艳,构图饱满对称,精细雕刻。这幅年画体现了唐朝武将勇武,尽忠职守、气节爱国的宏大场面。此外,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将的忠义之士,行英勇义事的杨家将也在平阳年画中所体现。平阳木版年画中的艺术作品,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着大众。人们认为,自古忠义先,“忠”,是对国家之忠、人民之忠、事业之忠,尽忠职守是中华文化中应继承和发扬的传统美德。
(二)诚实守信
“诚信”是人格魅力的体现,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规范,是社会秩序稳定发展的道德要求。人无诚信难立,一直是人们谨记于心的思想,根深蒂固地存在于百姓心间,影响深刻。诚信是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应做到诚实有信、言出必行、为人忠信。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在《论语》中讲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3]151“诚信”是一个人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是人际交往、社会关系之间的价值纽带,应该诚实守信,否则无法获取他人的肯定,也将无法立足于社会。同样,孟子也认为,“诚”是一种自然遵循的规律,也是做人做事的规律。“诚信”是调节个人行为,维护社会有序发展的重要规则。在平阳木版年画中主要以三国典故中“关公”的形象来表现诚信。“关公”被认为是为人忠信、信守承诺的典范。关羽平生诚笃守义,誓死跟随刘备。虽寄居于曹营,但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最终千里单骑寻兄。关羽生平对刘备矢忠不二,“快斩颜良”“书问马超”“刮骨疗毒”等典故,形成了关羽诚实守信的典范。在平阳木版年画中,表现关羽忠肝义胆、诚实守信的年画有《义勇武安王位图》《山西夫子》《辕门射戟》《火攻计》等作品。二十世纪沙皇俄国探险队历经千辛在甘肃北部地区发现了黑水城遗址,挖掘出一批雕版印刷古籍,其中包括平阳木版年画《义勇武安王位图》[2]68。该图描绘了三国大将关羽和他的五位大将,塑造了英姿勃勃,威风赫赫,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画面的正上方写有“义勇武安王”六个大字,“关”字大旗置于其下方。关羽在画面中央,正襟危坐,两手放于双膝,目光炯炯,威武雄壮,气宇轩昂。关羽背后站有一持“关”字大旗的武官,右有一大将周仓,手持偃月刀;左一侍立关平,威风凛凛。前面有一禀报军情的探马以及手持旗帜的使者,人物细腻生动,构图饱满,制作精巧,堪称“精品”。戏曲拂尘纸《火攻计》中讲述了关羽、周仓等人镇守华容道的场景,身披战袍,脚踩战靴,八面威风。关羽一生忠信,人们称为“重信用”的楷模,也是山西人一直秉持的信念。
(三)仁者爱人
春秋时期,“仁”的概念开始出现,《国语》记载“言仁必及人”“杀身以成志,仁也”。之后,孔子将“仁”的思想发扬光大,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4]88等仁学思想,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仁者爱人”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是父母长辈之爱,是兄弟姐妹之爱,是他人之爱,是推及其他生灵之爱,有德者为《仁人》,将“仁”作为最高的道德修养境界;“爱人”是要遵循的道德规范,对维持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个人要有崇高的道德要求和道德理想,必须正直善良,真心真意地帮助别人,同时也要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才能达到“仁者爱人”的思想境界。“仁爱”是儒家学说中的基础思想,是我国数千年来继承和发扬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传统美德。在平阳木版年画的神像纸马系列中,有表现神像普度众生救苦救难的仁爱形象。佛教以不惜牺牲、无私无畏、大爱无疆为主旨,出现了观音菩萨、释迦牟尼、弥勒尊佛等形象。代表作品有《神农采药图》《香山还愿》《释迦牟尼》《全神图》《白衣菩萨》等。戏曲拂尘纸《香山还愿》别名《妙善女浇花》[2]154,出自清代兴昌画店。该作品一共有四幅画面,其一是妙庆王身披王袍,骑一骏马,前有一士卒头戴高冠,手举拂尘,进寺庙求子的场景;其二是妙庆王双膝跪地等候妙善为自己医病的场景;其三是妙善在修炼的过程中,遭遇地狱之磨炼的场景;其四是妙庆王大病痊愈,上山还愿,拜见化身千手观音的女儿妙善。千手观音坐于高台之上,红色的圆圈置于其后,红色代表吉祥,表现了对观音菩萨普度众生救苦救难的形象。这幅作品采用了连环画式的构图,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巧妙地结合起来;造型夸张,着重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色彩纯度较高,对比强烈,给人以鲜艳亮丽之感。封建时期,面对统治者的压榨与剥削,地位低下力量薄弱的老百姓无力反抗,只能借助表现自己愿望的年画作品来满足自己祈福救难的心理需求。由此神码体系的年画作品大量传播,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仁者爱人”的文化思想发展。
(四)百善孝为先
“孝”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强调“百善孝为先”是日常伦理生活中的道德要求,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孝”主要是指晚辈应该对长辈的精心奉养,尊敬顺从,注重先后尊卑。孔子将“孝”作为儒家伦理思想,撰写了中国古代伦理古籍《孝经》。儒家经典著作《孝经圣治章第九》记载“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讲述了在天地宇宙间,人是万物之贵;人类的种种行为,最值得称赞的是孝。孟子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在《孟子梁惠王上》篇中讲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提出在孝亲敬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尽心尽力地照顾亲人,还需要关爱其他的老人。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孝乃德之本”“孝乃天经地义”“孝乃天性”,将孝道作为人生的价值追求。平阳木版年画为了适应人们的审美要求和精神需求,将“孝”文化成为平阳木版年画的主要内容,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教化作用。从古至今,孝道体现了我国人民的精神需求,对促进家族和谐、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作用。平阳木版年画中体现孝道的作品有《四郎探母》《闺房教子》《二十四孝》等。戏曲纸灯画《四郎探母》又名《四盘山》[2]160,讲述了铁镜公主抱有一子与杨四郎短暂相聚后,四郎见母心切,想要离去的情景。铁镜公主头戴花冠,身披锦衣,怀抱一子,神情凝重地望向杨四郎。杨四郎扭头看向公主,身体向前倾斜,左手高举,右手拿着长巾,左脚高抬,示意离去,呈现动态化的场景,表现出四郎想要早点见到母亲的焦灼心情。平阳木版年画《二十四孝》也是孝亲敬老的经典之作,整个作品以二十四个孝道故事构成,有“鹿乳奉亲”“芦衣顺母”“涌泉跃鲤”等经典故事。一幅幅的孝道画面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促进中华文明进步的传统美德。
二、平阳木版年画的时代文化价值
总书记强调,我国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国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平阳木版年画的文化精神就是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奠基石,不仅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展现了对小家大国的热爱,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
(一)唤起民族文化记忆
年画产生开始,一直以色彩艳丽、构图完整、造型夸张、主题通俗的艺术形象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平阳木版年画不同于音乐、舞蹈,难以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中保留下来。年画用便于保存和发展的木版以及纸张等工具材料进行制作,以一种直观的、形象的图像符号将百姓的生活方式、民俗习惯以及历史文化进行描绘。由此可见,平阳木版年画是对民风民俗、传奇传说、历史事件的再次传播,也是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年画一般流传于民间,创作者和接受者大都是平民百姓。年画中的图像符号表现了百姓对生活的热爱,对田地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为了生存与生活,在顺应自然的同时,继承和发展了勤劳勇敢、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在年画的历史演变中,真实再现了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平阳木版年画的艺术宝库中,保存了平阳人民的文化记忆,存储着民族和国家的集体记忆,体现出中国人民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二)发扬家国传统文化
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是对中华儿女的内在要求,我们应该发扬家国传统文化。春秋时期,《礼记》记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5]23,儒家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在儒家思想中,以实心实意、修身齐家为根本,以治国平天下为宗旨,把政治理想与个人理想、家国情怀与道德要求融为一体,是历代忠义人士的伟大心愿。西汉初年,少数民族匈奴入侵北方,霍去病英勇无畏,奋战杀敌,赫赫战功,表现了其家国情怀,家是一小家,国是一大家,国家是第一位的。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所谓的家国情怀就是对尊敬孝敬家人,忠于国家,这样才能达到忠孝两全的最高要求。平阳木版年画一直秉持传承和发扬家国情怀的理念,在年画作品体现“家”和“国”的民族精神。从“家”的层面看,表现了农耕时代的社会现状,百姓精耕细作,如《男十忙》《女十忙》《春牛图》[6]32等;表现民众祈福迎祥、儿孙满堂的美好心愿,如《闺房教子》《二十四孝》等;从“国”的层面看,年画中反映了民众对国家的热爱,体现在忠君爱国、尽忠职守、匡扶正义等方面,如《精忠报国》《义勇武安王位图》等。平阳木版年画中的家国情怀是平阳人民的价值追求,体现了对小家大国的深情大爱和对国家富强、人民安康的美好祝愿。
(三)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国最伟大的理想。中国梦是亿万中华儿女的价值追求,不断引领着大家众擎易举奋勇前进,一直在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路上不懈努力。中华民族在逐梦路上历经千年,追梦路程之远,从古来看我们可以看到贞观之治时期的大唐盛世,热闹非凡的长安街映入眼帘;看到北宋时期的汴京,熙熙攘攘的人群,无处不在的叫卖声,极其繁华;看到康乾盛世的兴旺昌盛;近代的外来入侵,使中国遭受了磨难。可是,无论中华民族处于何种处境,华夏儿女都表现出自强不息的民族气概,从未屈服。在平阳木版年画中,民间作坊会根据上级阶层的要求和百姓的需求为创作理念,利用图像符号向民众传播国家高于一切的思想。由此可见,平阳木版年画是一种极具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的民间美术形式。从年画产生开始,就印刻着平阳人民深深的文化印记。平阳木版年画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以忠、义、仁、信、孝等儒家文化为根源,以民风民俗文化为基础,以民众需求为宗旨,创造出一种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为唤起民族记忆,发扬家国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贡献。
作者:张悦心 张雅馨 单位:太原师范学院艺术学理论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