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文化下传统村落选址格局探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风水文化下传统村落选址格局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风水文化下传统村落选址格局探究

摘要:目前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中,对传统村落选址营建的文化内涵关注较少。从传统风水学说中关于理想人居模式的讨论出发,从传统村落选址格局的基本空间要素方面,对中国传统村落井陉县河应村选址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自然空间格局所具有的独特文化内涵。

关键词:风水文化,传统村落,空间格局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化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农耕文明。传统村落就是在这个长期过程中保留下来的物质载体,是传承农耕文明的活化石。传统村落在传承和演变过程中,不断地和周边自然环境相适应,不断协调人、聚落与自然的关系,最终使得聚落本身和周边环境相互融洽发展,和谐共生。在村落选址营建的过程中,中国传统风水学说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近年来,相关学者开始利用风水学说解释传统村落选址、城市布局等内容,但是能够按照风水学说中理想人居模式进行传统村落选址分析的研究较少,深入研究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格局关系中人文传统的较少。本文从风水学说的理想空间模式着手,利用形势派的风水理论,实证分析了传统村落在选址方面的传统价值。

1风水选址理论及理想空间模式

1.1概述。风水也称堪舆,是一门处理和选择居住环境的学问,其蕴含着中国古代先民处理地理选址的原则、理念和方法[1],并广泛应用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建设建造中。风水学说对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村落选址、城市规划等均产生了深刻影响,从住宅、宫殿、寺庙等单体建筑,到村落、城市等聚落多方面,都不断印证着风水要素的处理和选择。风水学说的核心观点是通过一系列的方法,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表现。风水学说成型于魏晋时期,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于明清时期达到顶峰[2]。风水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大流派,即形势派和理气派。其中,形势派注重山峰峦头的方位组合,根据地形、地势特征选择居住地,对于分析传统村落周边自然环境格局具有直接意义[3]。

1.2风水学说中的基本空间要素。风水学说从空间地理形势出发,确定了5个基本空间要素———“龙、砂、水、穴、向”[4],并按照“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立向”[5]的基本程序,依次进行评判。1.2.1觅龙———查看龙脉“龙”即为山脉走势,“觅龙”则是指观察山脉走向,寻找从远而近、蜿蜒起伏的绵延山脉。通常在山脉停留终止之处,形成靠山。这种高大起伏、连绵不断的山脉形态,利于北方地区抵挡冬天的寒流。1.2.2察砂———观察小气候“砂”即为周边的小山体,“察砂”则是考察周边山体形态,以判断环境的优劣。一个绝佳的山体形态为除北侧的较高大的靠山(称为玄武)外,东、西两侧有起到拱卫作用的山体(东侧山体称为青龙,西侧山体称为白虎),南侧远处有作为对景的山体(称之为朱雀)。四座山体称为四象,理想的山体形态为“玄武垂头,青龙蜿蜒,白虎驯服,朱雀翔舞”,也就是北侧山体高大,但有缓坡作为过渡,东侧山体较长,西侧山体较低于东侧山体[6],南侧对景山体形态似朱雀飞舞(见图1)。1.2.3“观水”———观察水的走向水在风水学说中十分重要,可起到聚气的作用。通常认为最能聚气的水流形态为弯曲环抱状,反弓向的水流则是最不利的。弯曲环保状的水流走向,客观上避免了水流直冲,同时弯曲的水流易形成河滩,更利于农耕生产。1.2.4“点穴”———选择基址“穴”即为风水中生气出露之地,“点穴”就是选址,是把基地位置选定在有生气的地方。因此,将风水学说作为考察传统村落选址与格局的出发点具有重要参照意义。1.2.5“立向”———确立朝向“向”即为朝向,“立向”指在基址选定之后,确立房屋、村落等的具体朝向。由于我国地处北半球,因此,房屋、村落等朝向均为坐北朝南,也称之为“负阴抱阳”。

1.3理想的空间模式。风水学说在绵长悠久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五种基本空间要素的布局形态特征,最终形成了一种基于各空间要素的理想风水格局,即:村落北侧以一座较为高大的山体为依靠,山北有不断绵延的山脉作为屏障。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山体,两山似手臂环抱,且东山高于西山,村落基址开阔平整,村前有河流蜿蜒流过,村南有远山为对景。总体呈现“四面环山、背山面水”的布局形态,达到“负阴抱阳,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效果[7](见图2)。

2河应古村风水选址分析

2.1河应古村概况。河应村历史悠久,据井陉县志记载,从建村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并于2016年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见图3)。河应村村域自然环境优美,村域山体植被完整,村庄四周环山,村前割髭河环绕,村口河滩耕地平整,村庄与周边自然环境关系融洽。村庄整体依山沿河而建,耕地分布在山沟、河谷之中,形成了“山—村—河—田—山”的自然生态格局(见图4)。河应村周边的山水植被共同形成了赏心悦目的自然风光和宜人的小气候。河应村位于东西两山相夹的沟谷之中,北侧一公里处有平均海拔600m的连绵山体,南侧割髭河从河沟前环绕。这样的村庄布局形态既抵挡了冬天的寒冷北风,又便于村民的生活饮水,形成了宜居生活的小环境。

2.2历史演变。据毕氏家谱记载和现存碑记考证,毕氏先祖毕光显从井陉县南障城镇七狮村迁居现河应村。村内毕姓为主要姓氏,人数达90%。800多年来村庄历史从未中断,村庄发展建设皆有脉络可寻。据河应村毕氏族谱记载,公元1367年山西洪洞县毕千睿携家归,八世毕光显迁居河应村,祖居“家庙”(即毕氏宗祠,本村毕氏族人称家庙)。随着人口的增加,发展到十一、十二世时,按居住地分户管理,十一世毕霄家住“家庙”以北为北户,十二世毕文斗家住“家庙”以东户为东户,十二世毕文献家住“家庙”以西为西户,九世毕昴居“家庙”以南(前头街)为南户,毕氏家谱详实的记载着这一大家庭内的每家每户的兴衰与发展(见图5)。毕氏家族以“家庙”为中心,围绕“家庙”逐渐向外围扩建,形成河应古村。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古村已不能满足新增人口的发展需求,同时为增强与外界的联系,在河应古村外的河滩地上,建设了河应新村(见图6)。

2.3风水格局分析。自建村以来,当地村民便认为该村具有良好的风水格局,是一处风水宝地。依前文所述,河应村新村为80年代后新建,并未按照风水学说的方法进行选址,因此,本文以河应古村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该村落的选址和格局。按照风水学中的理想模式进行分析,古村前后“山环水抱,四象俱全”,符合传统风水选址的理念,村落周边呈现“玄武垂头,青龙蜿蜒,白虎驯服,朱雀翔舞”的山体形态(见图7)。2.3.1龙———村北靠山,绵延千米村庄正北侧有一处较小山体,当地人称为北垴;北垴以北由东北向西南方向,连绵横卧了约4km不间断的大型山体。整体来看,北垴是更北侧大型山体的一处终点,同时该大型山体又是太行山脉的组成部分。连绵不绝的山体不仅成为了村庄的北靠山,还为村庄抵挡住来自北方的寒冷气流(见图8)。2.3.2砂———四象俱全,山形俱佳村落四面环山,东南西北各有一座独立的山体,每座山体的形态和体量皆符合理想模式下的山体要求。北侧山体在大山之下,有一处较小山包,形似“玄武垂头”;东侧山体绵延似龙,形似“青龙蜿蜒”;西侧山体体量较小,形似“白虎驯服”;南侧远山曲曲折折,形似“朱雀翔舞”(见图9)。2.3.3水———割髭河弯曲环绕村南侧有割髭河自东侧割髭岭发源,向西汇入甘陶河。割髭河在河应村口弯曲而过,在村口南侧空地上发育有二级阶地,现已被开垦为耕地,是山区最为优质的河滩地。2.3.4穴———村庄地势开阔,基质稳固村落主体建设在西侧山体的缓坡之上,四周地势缓和,村庄基质稳固。北山与东山之间发育有一条泄洪沟,成为村落东侧的天然界限;西侧山体与北侧山包交界处则成为古村的北侧边界;西侧缓坡尽头山体较陡,是村落的西边界;东西两山与割髭河在村南相交,古村以此作为村庄的南侧边界。四面围合之中,形成了古村较为封闭安静的小环境。2.3.5向———村庄坐北朝南古村整体坐南朝北,整体形成“东—西—南—北”四条街的十字布局。同时由于村庄位于西侧山体的缓坡,村落整体地势上形成了东北高、西南低的竖向布局。村落整体借地势而建,又充分利用地势,村落内各户民居均拥有良好的采光环境(见图10)。

3村落选址中的内在科学性

3.1村落安全。1)防洪安全。古村处于沟谷内缓坡坡地上,避开割髭河泄洪区。村东侧的山体为整块巨岩,横亘在割髭河与古村之间,形成了天然堤坝,为古村抵挡割髭河洪水的直接冲击(见图11)。2)基础安全。古村西侧山脉为一条连续的巨大岩石,古村依西侧坡地地形而建,村落基底稳固。

3.2宜居宜业。1)生活安居。古村东西两座山体,似双手环抱,形成天然防御,易守难攻。古村位于沟谷之内,四面环山,且村口山脉环绕,河流环抱,位置隐蔽,难以被外界发现。随着古村的不断发展,其范围不断扩大,但除四周环山上可看到村落外,其他方位均不易发觉,符合“不到村口不见村”的安全要求。2)利于农耕。古村最初是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南侧的河流阶地历来为优质农耕地,北侧河谷缓坡淤积的土地则开辟为适宜耕种的梯田,同时经历代先贤建设均多修水利,更利于农耕生产(见图12~图14)。3)村落景观。古村选址在一处相对封闭的小环境之中。古村处于山水交界的盆地内,整体布局依山就势,周边山形优美,村前河流蜿蜒,村内青瓦古村,村落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河应村与周边的山水植被共同形成了宜人的小气候和赏心悦目的自然风光(见图15)。

4结语

随着中国传统村落体系建立和不断充实,在现有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工作重点关注对象大多为传统村落内部的民居、公共建筑等物质性文化遗产,而对于村落选址和自然格局的认识及保护,多流于表面工作,缺乏深入研究。这是由于在讨论传统村落保护的时候,经常忽略掉传统村落在选址营建过程中所受到的历史进程与乡土文化影响,没有深入到当时当地的文化氛围与历史氛围之中,对传统村落的选址与营建过程缺乏历史文化共情。风水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文化思想,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乡村、民居、阴宅的选址和营建,是古代营建活动中重要的方法论。因此,对于一些明显具有风水选址意义的传统村落,应当利用传统风水学理论,去理解当时当地村落的营建过程,理解其中运用到的人文感受。只有充分认识并理解村落选址营建与自然协调合一的关系,挖掘到其中蕴藏的历史人文逻辑,才能有意识地制定针对性保护和利用策略,做到从自然空间格局方面,整体保护传统村落,延续传统文化。

作者:孙立硕 单位:石家庄市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