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几个维度探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几个维度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传统文化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现代化发展的核心部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是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将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传统文化发展的全方位、全过程、全空间,对引领我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破解当前传统文化面向现代化的发展难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化;新发展理念

一、驱力维度:“创新”是传统文化发展的理念基点

“创新”位于新发展理念之首,立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理念基点。指出,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二者之间的关系,如此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人类社会进入现代化进程以后,就面临着如何对待传统的问题”[2],面对未来,更需要让传统文化在新的图层别开生面。一是在内容上需要转化创新。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来对传统文化扬弃吸收、转化创新,让传统文化融入当代文化的血液。在系列讲话和文章中实践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的要求,例如以“阳明心学”教诲共产党人不忘初心、时刻践行共产党人的使命,忠于祖国和人民。以王国维做学问的三境界,鞭策领导干部和党员学习先进理论思想时也要有这三个境界。二是在形式上也需要转化创新。以何种形式将传统文化表现出来,利用新的传播载体,使我国传统文化不再是被当作一种记忆而是以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入当代生活,这是传统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创新的最重要一点,也是一直所强调的“创造性转化”的内在要求。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要改变以前的陈旧表现形式,善于运用先进的科技载体将其包装成既具传统文化精髓又符合现代人品味,富有时代性和现代性,例如央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整合全国顶级文博资源,将文化的内核用综艺的外壳包装,让文物“活起来”,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

二、空间维度:“协调”是传统文化健康发展的战略格局

协调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需要全面、协同、整体地发展。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意味着文化的转型,本身就包括传统与现代两个内容,必须充分认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一是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协调。避免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目的就是谋求最大的经济效益的误区,改变发展传统文化就是追逐短期时尚潮流的偏见,将社会效益放首位,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需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给予根性引领,不断地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入现代文化艺术作品中。二是坚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协调。实际上,传统文化的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存在”[3],现代文化也不是一味地否定过去。传统是以前的“现代”,现代是未来的“传统”,二者不是绝对的对立而是仅有相对的区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都是优劣并存,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型要避免二者的弊端叠加,应将传统文化的基因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相互碰撞中擦出火花实现强强联合,完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由二元对立向交流借鉴、渗透融合的关系转变,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寄居乡村生活的李子柒借助短视频以实际操作向大家传递传统制作的视频被广大网友刷屏并风靡国内外网络平台。这绝非偶然,关键得益传承传统的生活方式,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载体,与现代生活接轨,在聒噪的快节奏生活中找寻一份属于桃花源式的静谧,让传统文化变得活起来。

三、自然维度:“绿色”是传统文化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是否走绿色发展道路是检验人类未来文明兴衰的一大标准。文化的存续需要生态资源作为植根的土壤,生态良好成为持续发展我国传统文化进而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根本保障。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发展传统文化,必须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发展传统文化,尊重自然发展的本质规律,适当利用自然资源,适时保护自然,落实生态文明发展的任务要求,转换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将绿色发展融入我国传统文化发展进程,营造传统文化绿色发展的氛围。一是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这是传统文化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前提。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际和谐”和“天人协调”两个基本点。[4]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的实践经验,是党对文化发展规律的切身体验、对当下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的及时关切和深刻反思、对解决影响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因素的直接解决,充分体现了党对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重视,对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深切思考和责任担当。二是坚持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道路。这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绿色发展的实践理路,只有遵循绿色发展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传统文化上走弯路。自然界是因,我们的文化发展是果,自然界与文化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决定了文化是属于自然界的,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不合理开发最终会伤及自身。通过探寻我国古代人民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奥秘中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融合现代文化传承建设的理念,走符合当前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绿色发展道路。

四、国际维度:“开放”是传统文化面向时代的必由之路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越发展越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开放始终是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传统文化面向时代的必由之路。“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任何民族既立足在自己的经济实力里,也立足在自己独有的文化中”[5]。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和魂,是每一个中国人民永远不能远离的精神家园,具有最独特的理念标识,为中华民族历经风霜而又蓬勃向上、发展壮大提供不竭动力。西方文明同样也创造出鲜有奇迹,经典马克思主义针对俄国公社的具体情形认为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这个“卡夫丁峡谷”拥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优势成果。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开放的大环境下与世界各民族文化各有长短,都是世界人类文明宝库中的一部分。在文化领域的对外开放中,既要善于传播自身文化的价值理念,又要善于与世界各民族文化进行交流,交流才能互鉴,互鉴才能进步,在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过程中,防止出现两种不利倾向:一种是盲目自大,对自身的文化过于自信甚至自负,对传统文化盲目崇拜。另一种是盲目自卑,对外来一切文化都奉为圭臬,是一种数典忘祖、对外来文化盲目崇拜的表现。在我国传统文化开放发展的进程中,一是必须要坚持“洋为中用”的方针。资本文明具有伟大的作用:创造出一个以前所有社会阶段与其相比都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崇拜”的阶段。[6]“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不等同于欧美化,更不是全盘西化。二是必须加强我国传统文化的对外宣传推广。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华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只有“姹紫嫣红之别”并无“高低优劣之分”。有学者将中华文化喻为“漩涡”,意味着中华文化的向心力和吸引力,不断将周边文明拿来所用,与现有文化相结合,形成一个丰富的时空存在。在运用古代传统智慧解决世界难题的过程中,不断把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引向世界,彰显文化的共生共荣,形成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五、目标维度:“共享”是传统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

共享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发展理念顺应时展步伐,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文化领域共享发展是为了实现更多更优质的文化资源能够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生活智慧的结晶,经过历代人民的继承发展才传递到当代。实现文化领域共享发展一是要明确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终极价值指向是“实现人的现代化”[7],传统文化保护的主体应是人民群众,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是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和自主保护意识,让人民群众在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中重新发展传统文化的最深厚、最基础的文化价值,使其在保护传承中得到自我尊严和切实利益,激发其主动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人民群众是文化发展的主人,只有人民群众的共同建设,才能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二是充分观照社会现实。美好生活的实现是在共同富裕基础上的,这不仅包括物质上的满足,更是指精神上的充实。如今人民对文化的需求远远大于供给,出现优质文化供给不足的问题,当遇到现实问题的时候就要到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传统文化中找寻智慧的曙光,以整个社会的实际需要为导向,充分回应社会现实,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问题,使传统文化正确回答文化“为了谁,服务谁”这一根本性问题,在解决本国发展困惑的过程中也为回应国际性发展困境提供中国传统的治理智慧和治理理念。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编.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03

[2]李双套.传统文化现代化:何谓、为何与何为[J].江淮论坛,2019,(04):77.

[3]孙淑秋.五大发展理念下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问题探微[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9,(02):2.

[4]张岱年.传统文化的发展与转变[N].光明日报,1996-5-4(2).

[5]冯骥才.紧急呼救[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23.

[6](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0.

[7]郭万敏,巩建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及其主导力量探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34(06):134.

作者:李璐璐 单位: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