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海外桂籍华商中华传统文化坚守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广西作为全国第三大传统侨乡,海外移民谋生的历史很早就开始了,身处海外的桂籍华商除了需要克服语言、气候、饮食习惯等诸多方面的障碍,更要在异国他乡“文化冲击”的下坚守住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本文通过以祖籍地域作为区分而建立起来的“会馆”这一特殊社团,对在泰的桂籍华商如何坚守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探寻。
【关键词】华商;文化冲击;坚守;会馆
曾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认同,正是源于这种文化认同,中华儿女不论身处何地,都会有一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情怀。广西是全国第三大传统侨乡,据数据统计有归侨侨眷300多万人,桂籍海外华侨华人700多万人,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健全的海外广西籍华侨华人社团也有300多个,多年的海外谋生史让海外桂籍商人在外有了一席之地。更让人引以为豪的是,海外桂籍商人不仅经商成绩突出,而且秉承着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异国他乡发扬光大的精神,将中华文化很好地注入到了当地生活中。强烈的乡土和宗族观念,是同一地区的人互相沟通的重要纽带之一。海外华人华侨将这种纽带变成了一个个“同乡会”“会馆”,会馆在海外华人华侨的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一、亲:同根同源
勿洞,位于泰国最南部与马来西亚交界处的亚拉府勿洞县,是泰国华裔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丰富的森林资源吸引着约80%的广西籍华侨在这里栖息劳作,是泰国著名的“广西村”,也是在泰国广西人的“第二故乡”。秉承着为桂籍同乡谋福利,沟通与侨乡的联系,维护和发扬中华文化等目的,广西籍商人于1969年3月在勿洞成立了八桂堂,这也是广西人在泰国成立的最早的合法社团。“八桂”二字最早见于先秦古籍《山海经·海内南经》“番禺之西,八桂成林”;随后众多文人骚客喜以八桂指代广西:南北朝诗人沈约的《齐司空柳世隆行状》中有诗句“临姑苏而想八桂,登衡山而望九疑。”韩愈在《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称赞“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故而唐代以后,八桂就成为世人对广西的专称。后明代官方的《大明一统志》还记载:“八桂,广西桂林府郡名。”进而,广西被称“八桂”正式在官书中固定下来了。勿洞八桂堂中取“八桂”二字既代表了海外桂籍华人的故乡寄托,更代表了广西悠久的历史文化。为更好地联络及团结同乡,为同乡谋福利。继八桂堂之后,1979年另一个广西同乡会组织勿洞广西会馆也成立了。勿洞广西会馆的会徽中图形以桂林山水为原型,山水图案两侧写着中文“广西”二字。该会徽寓意着在泰的桂籍华人华侨要饮水思源,不忘万里之外的故土。海外创业生存是漂泊,是辛勤耕耘,是在陌生的国度重新扎根。前期只能依靠出卖苦力的桂籍华人通过发展橡胶种植业和其他事业也慢慢积累了一定财富。为了更好地团结桂籍乡人,增加桂籍商业同外界竞争的能力。经过重重困难,1981年桂籍商人在曼谷成立了泰国广西会馆。这三大由广西籍商人筹划成立的会馆使得在泰广西人对“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有了更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智:兴办教育
孟子随母择邻而学;颜回以学为乐……华夏儿女自古就有崇尚教育、勤勉苦读的优良传统。即使身处海外,在艰苦创业之际,桂籍商人不忘继续发扬兴学重教的优良传统,积极发展华人教育,培育人才,弘扬中华文化。而今在泰国谋生的广西人已经从最原始的开垦荒地、种植橡胶等较为苦力的工作转到了商贸活动。这一代转型的广西人也成为了后来泰国杰出的桂籍商人:祖籍广西容县的封家正已是泰国建筑业杰出人物之一;为了创业,十六岁只身闯荡泰国曼谷,为泰国旅游业奋斗了大半辈子的泰国商贸旅游业娇子马振荣先生等等。无一例外,这些桂籍华商的佼佼者绝大部分都有着在家接受父母传统文化熏陶同时在华文学校又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经历。为了鼓励桂籍后代接受中华文化教育,八桂堂、勿洞广西会馆都设立了教育基金,用以激励后代奋发学习,会馆每年的中秋晚会最重要的一项活动便是颁发优秀学子奖学金。会馆甚至会通过各类表演活动为华文学校筹建资金用以完善校园条件,目前泰国最大的华文小学就在勿洞广西村。正是在这种代代相传的奋斗不息的精神激励下,中文教育蓬勃发展,勿洞的桂籍华人受教育的程度是最高的,而当地最有实力的经济产业,也掌握在桂籍商人手中。
三、仁:互帮互助
仁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与奋斗中由经验凝结而成的文明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写照,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既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高超的生存智慧。艰苦奋斗、白手起家是许多桂籍华商的共同经历,创业之初也并非一帆风顺,多经过不懈努力才取得一番成就。这些奋斗的经历除了教育了他们的后代,也使得他们更加懂得珍惜劳动成果,更富仁爱之心和回馈社会的胸怀。宗亲组织,是指基于血缘、地缘以及方言纽带的地域性宗亲团体,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华侨宗亲组织,是海外华人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的华人社团多为宗亲构成,构成与最权威的尊重都来自于国内的宗族传统,华人社团承担着宗亲文化世代传承,留住华人的根,并让年轻人发扬传承精神。宣扬自己优秀的文化和特点,也能让年轻一辈更了解会馆的由来。例如八桂堂下设有八桂互助社、八桂报恩祠,一个以推行同乡福利和慈善工作为己任;一个供奉着先侨神位,为海外鳏寡孤独同胞提供住所;广西会馆小到婚丧嫁娶、寻根问祖,大到政治交涉、商业交流都有一套完整的运作机制。正是这种互帮互助的仁爱精神,将桂籍华人们都拧成一股合力,凝聚在一起,齐心协力,共同发挥影响力。如遇当地有需帮助之时,勿洞各会馆也会慷慨解囊,为灾区发放物资和善款。各大会馆的慈善之举得到了泰国本土文化的肯定,增进了与当地国的感情,也真是这种精神使得“广西人”在泰国越来越受到欢迎。
四、融合:海纳百川
身处异国他乡,桂籍华商群体除了继承了前辈们的开拓和协作精神,尤为积极融入当地社会,注重实现本土化发展。入乡随俗,积极参与当地社会的文化活动。泰国是一个崇尚佛教的国家,佛教在泰国广为流传,历史也较为悠久,影响甚远。在泰国很多节日都与佛教有关,其中以万佛节和宋干节(泰历新年)最为隆重。桂籍华人也与当地人民一道,带着布施物品到附件寺庙进行布施、拜佛祈福;抑或是在宋干节上与当地人民一起互相泼水庆祝泰国的最为隆重的节日。对当地文化活动的参与,拉近了中泰人民之间的感情。在泰广西乡亲,虽然身在海外,但他们依然心系着祖国,在不同的场合下纷纷表示愿意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共创新机遇凝聚乡情,愿意为中泰人民、为桂泰企业家们搭建友谊与合作桥梁,促进中泰之间的“民心相通”。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在海外,华人是实践与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华人会馆则扮演着这一段段历史的见证者。广西会馆里都刻录着八桂先贤披荆斩棘、开荒拓垦的艰辛奋斗史,更见证了八桂族群豪情万丈、落地生根的峥嵘岁月,以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品质,坚守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八桂堂、广西会馆等这类同性质的会馆积极地为泰国与桂籍华人搭建沟通的桥梁,除了在促进了华人华侨适应泰国本土文化的同时,也让泰国本土文化包含了部分华人文化。使得两国文化很好地融合了在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值得骄傲的是放弃自己的身份认同,有意模糊自己的来路,全面否定自己的历史,贬损自己的思想文化等现象在我们桂籍商人身上没有体现,在异国他乡创造性的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真正实现了活起来。会馆,让远在海外的广西人有了家的归属,也为中华文化的存续划定了规矩。
作者:谢干兰 郭璐汕 单位:南宁学院会计与审计学院 南宁学院通识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