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李子柒短视频中对传统文化构建浅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近年,中国视频博主李子柒系列短视频在海外爆红,在视频中展示中华文化,让世界各地的人民从不同以往的视角了解中国。为何李子柒短视频会成为国际上代表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本文试图以詹姆斯·W.凯瑞的“仪式观”理论为框架,以文本分析法分析李子柒的系列短视频是如何从人物形象、物象及声音等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仪式构建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李子柒;短视频;海外传播;仪式观
本文截稿前,古风美食短视频博主李子柒在微博上粉丝已达到2652万,千万级微博粉丝量已属网红中的第一梯队。同时,她在Youtube上粉丝已达822万,其短视频在Youtube上的订阅粉丝已超过CNN。这说明李子柒的国风短视频不仅在国内大受欢迎,在海外传播方面也大有所为,拥有极强的海外影响力。作为一个中国美食网红,李子柒毫无疑问已成为中国文化全球新符号、新代言人。李子柒系列短视频也在2019年末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社会文化景观。本文以詹姆斯·W.凯瑞的仪式观理论为研究框架,以文本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试图剖析李子柒系列短视频中如何构建这种“仪式”来凸显中华文化,连接中国人民的情感纽带,从而达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再注解和共识。
一、詹姆斯·W.凯瑞的“仪式观”
1975年,美国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詹姆斯·W.凯瑞在《传播的文化研究取向》一文中提出了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在传播研究中首次引入“仪式”的概念,为传播学研究开拓了崭新视野,成为美国传播学研究的主流。“传递观”认为,传播的意义在于使讯息在时空中发送和接受的过程中达到对距离和人的控制。“仪式观”起初是指北美新教徒举行的“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凯瑞在提出传播的“仪式观”时也强调了它的宗教色彩,他认为“传播的仪式观点”有着明确的宗教起源,而且它也从未完全脱离这一宗教隐喻。凯瑞以仪式作为传播的隐喻,目的在于表示传播不仅仅是信息的传达行为,而且它具有仪式的社会维系功能,影响着世界的文化性质,强调在传播的领域中存在秩序感和意义感,是社会归属的体现。凯瑞认为从“传递观”到“仪式观”是一种递进关系,体现出人们对于信息传播的认识从直接感性经验上升到较为宏观的理性认知。在直接感性经验中,传播与“运输”密切相关。信息传播往往依托于某种物质载体,这些物质载体在不同的时间点得以运输流通,信息才能得以扩散。因此,在很长的时间里,信息的传播往往被看作是某种运输,传播首先就是“传递”。而传播的“仪式观”则具有更宏观的视野,它认为“传播的最高境界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从一个更长的时间段对传播现象进行探讨。
二、李子柒短视频的仪式构建过程
仪式观的体现不是注重在某一个点或某一方面,而是要将具有仪式感的行为贯穿在整个活动中,从每一个细节的设置中体现仪式。李子柒的国风美食视频在短视频领域也经常时长超过15分钟,更新频率较高。古风加持使其意象多,内容丰富。加上后期的剪辑加工,可体现仪式感的细节就更多。
(一)人物形象。在李子柒的整个系列短视频场域中,主要的出镜人物为李子柒本人和她的奶奶。为了契合风景如画的乡村田园风光,出镜的李子柒经常会穿着各式各样的中国古代服装和配饰。一身简朴的粗布麻衣,秀发及肩,在田间劳作。身着碎花宫廷服,秀发盘起,在菜园间浇水。时而一身鲜艳红衣矗立林间,秀发披散随风飘扬,落叶吹过,如同古代的侠女。并且这些服装配饰等自我形象的打理会应和着不同的时机和场合。例如在2019年11月10日的那期视频中,李子柒身着白毛领、墨色排扣布衣在厨房间忙碌,这些中国传统服饰元素结合在一起恰好与雪天应和,仿佛使观看者回到了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的某一个年代,看到了那个年代的女性形象。2019年11月3日更新的视频主题为马奶酒的制作,为了契合主题,李子柒开头就身着红色披肩骑于马背,披肩下是极具特色的蓝色民族修身长裙,头发高高扎起马尾。到了真正的制作过程中又换了一身行动方便的棉衣。2019年8月9日的那期蜀绣主题中,她又内着浅蓝色旗袍,外搭绿色针织衫,头发温柔放下,展现出了一个南方温婉女子的刺绣形象。另一方面,李子柒早年曲折的生活经历、她坚强独立的个性、麻利灵活的田间活动表现都共同塑造了她除却服饰穿着之外的内在形象,为其蒙上了一层传奇小说主人公的神秘面纱。总而言之,李子柒在每一期的视频中,实际上也将自身完全融入到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仪式的建构中,甚至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某种意义上,她将自己的人物形象也当作一种物象来雕琢,打造了自身独一无二的人物形象品牌。这种人物形象既有外在的传统文化元素来唤起人们的集体记忆,又有内在人物性格的仪式塑造加强观看者对中国传统优秀品德的自豪感。
(二)物象。李子柒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仪式构建中,除了自身形象的构建之外,还包括对物象的精妙选择和运用。如果观看完相当多的李子柒的视频,就会讶异于她对每一期主题成果的制造过程中的完全“脱电化”,或者往大了说,脱现代化,完全人力化。做饭的能源不是电,而是木柴生火。她有一个很大的菜园和果园,吃的菜是自己种的,果子是从小养到大的果树结来的。包括一锅简单的米饭,都是自己下田种稻,收割,去谷皮得白米,最终被盛到了碗里。在她2019年9月6日收玉米的一期视频中,一大片玉米地的玉米全是自己一颗颗摘下来,背回家,褪玉米粒,碾成玉米粉,最终下锅做成糊糊。在这一过程中,她完全没有借助任何的机械,全靠自己身体力行。还有包括酿酒、做果酱、腌酸菜等复杂过程不仅是去机械化,而且用到的每一种食材都是自己养出来的。除此之外,李子柒厨房的器皿,包括锅碗瓢盆,全是具有中国民间特色且传承已久的物件。乡村田间的劳作器具例如镰刀、锄头等是独属于世界东方的耕种工具。除了对其视频中日常物体的仪式化呈现,李子柒在对视频特定主题的物体的选用上也是别具匠心。如马奶酒的制作中,她让马出现在画面中做她的物象;围方帐,张灯烛,她让纸雕和皮影戏成为她的物象;做蜀绣时,她让一针一线一面的中国织布成为她的物象。春天,她让色彩斑斓的花成为她的物象;夏天,她让各式各样的果子成为她的物象;秋天,她让金黄的稻谷成为她的物象;冬天,她让皑皑白雪和连绵雪山成为她的物象。在她精巧的物象布置中,观看者沉浸在美轮美奂、古色古香的中国乡间画卷中。这些浓缩着中国古代人民勤劳智慧和精神文化的物象充当了仪式的载体,激起观众阵阵感怀。
(三)声音。从最初制作视频开始,李子柒作品中的同期收音效果就一直非常理想。无论是自然环境音响还是社会环境音响都被清晰呈现,少有杂音。而声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仪式的构建是配合着人物形象进行的。当李子柒红衣怒马出现在林间时,配的古风歌曲奔放激昂。她一身布衣行走在夕阳的田间小路上时,轻音乐和缓悠扬。当她一身便衣陪奶奶在昏黄灯光下吃晚饭时,只有淹没在人生下的清脆乐器声,柔情温馨。这些所有对配乐的使用都和所呈现的画面相得益彰,让人不禁沉浸在声画合一的绝美意境中。而其对自然声的运用更是分寸适宜,恰到好处。“佛跳墙”那期雪地场景中,李子柒在雪地里行走的声音、雪水流动的声音、寒风凛冽的声音都清晰可闻。食物制造过程中水加入锅里的声音也都被记录了下来。又如“板栗”一期中,李子柒在山上拾板栗时,脚踩树枝的声音、钳子翻动树叶的声音、丛林里的蝉鸣声都很清晰。李子柒对这两种声音的运用巧妙灵活,最大限度服务于古风意境的塑造。在2020年7月20日“黄瓜的一生”短视频中更是将自然的声音与背景音乐完美结合。镰刀削砍竹子的钝声、铁钳固定竹子的金属声、铁锄掘泥的沉闷碰撞声等虽然最大限度地还原了自然声,但在听觉上会显得突兀刺耳,尤其是在收声设备的作用下,自然声被加倍放大。李子柒团队为了消弭金属的钝声,特地以古风纯音乐为背景音,轻脆和缓,以此来冲淡观众听觉上的不适感。李子柒的短视频并没有全程覆盖背景音乐,而是会有一些声音留白给自然声,在自然呈现和后期加工以及持续煽情和适度质朴中平衡得当,以高水平的声音保留和制作唤起观众的内在情感,激发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完成声音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仪式构建。
三、结语
李子柒一开始可能并不会想到自己的短视频会在国内外爆火,但从数据上来看,李子柒的国内外社交媒体账号已远远超过许多主流媒体。她的视频并没有刻意的文化输出,而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完成视频叙事,向海内外展现出我国乡村生活的图景,以仪式构建的方式来刺激海内外观众对独特的生活状态的欣赏,并在单纯的欣赏下完成视频内容的深度积淀。李子柒这种“无心插柳柳成荫”式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成功实践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给我们诸多经验和启示。在传播技巧上,她将视听语言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相结合,包括颜色、配乐、画面对比度等对视听技术的运用都始终服务于呈现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播理念上,由宏大叙事转向诗意栖居。在“人如何处理与现代社会关系”的命题上,为世界提供了独特的“中国智慧”。在传播路径上,重视以个人为主体的国际传播模式,打破了传统以国家官方机构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模式。相比官方机构的传播,这种模式更加具有亲和力和说服力,让中国故事更能打动海外观众。李子柒系列短视频不仅呈现出了优秀的视听效果,更重要的是,其蕴藏在视听影音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和内涵成为了李子柒短视频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核和思想被其短视频中建构的物象承载,并以仪式化的建构方式吸引着海内外的目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形象在国际上逐渐提高,我国已渐渐走入世界的舞台中央。各国人民对中国的美景、美食、文化、习俗和人民表现出愈加浓厚的兴趣。我们应当透过李子柒短视频海外传播的个案,汲取经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新路径、新模式,讲好新时代精彩的中国故事。
作者:李蒙蒙 单位:西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