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探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探究

摘要: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厚源泉。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贯通,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更好地为培养时代新人服务。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经历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华民族积淀了厚重的思想文化根基,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以伦理道德为内涵的“德行”思想,尊崇“仁、义、礼、智、信”为“五常”,涵盖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开出了自己的道德之方。同志指出,“我们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1]。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弘扬开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定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要求不只局限于专业技能方面,同时还要求其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价值坚守,大学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人才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究其根底是为培养时代新人服务的。

1.为高校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厚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支撑。正是从我国高校办学目标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追求契合而言,培育高校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育人与办学的重要内涵,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中,在授业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价值意蕴密切相连、紧密相关,为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着丰厚的源泉支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目标提炼,和重民本、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理念一脉相承;“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上的价值取向,其思想都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到萌发源头;“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行为层面的准则凝练,体现了对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等思想理念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交相辉映,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魅力、历史底蕴,在培育高校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显示出浑然的共鸣载体作用,折射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中的特殊意义。

2.为高校师生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基石。当前,西方国家不愿看到中国发展模式的成功,不仅采取各种手段遏制我国的发展,而且加紧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国内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呈现重大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互相交汇的特点,思想文化领域中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的观念交织,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在高校潜滋暗长。高校既是知识和人才的高地,也是世界文化与思潮交汇交融的前沿。因此,西方国家对我国文化的渗透,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的冲击,都可能以文化交流的面目呈现从而更加隐蔽和复杂。一部分高校师生产生不自信心理,他们感觉到中华民族复兴势不可挡,但面对强势的西方世界也会有任重道远甚至遥遥无期之感。“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3],是中华民族赓续发展的“文化密码”。在历史上,历代都有思想家从不同方面对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作出自己的阐述,并最终积累和形成历久弥新的思想价值体系。一方面,这种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力,启迪着新时代高校结合时代要求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这也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张力。另一方面,弘扬开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益于新时代的内容,可以为师生释疑解惑,既能理解当下问题,也能解决实际问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增进高校师生文化自信,也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3.为高校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供有益借鉴。“社会转型及其观念的转变、人的生存方式的巨大变化、个人独立性的生成及其境遇,是我们所处时代的三大显著特点。”[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利益格局变动和思想多元的背景下进行的。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新态势也在影响着国人,难免出现不同的价值追求。高校师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因素浸染、侵扰,加上高校师生受教育程度高、独立意识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要求比大众更高。这些都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工作方式方法以提升工作质量,达到强基固本的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和原则的论述熠熠闪光。一方面,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些思想理念的内涵,本身是互相交织,既包含有道德目标层面的内容,也包含有方法层面的举措方式等,这就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鉴,有助于我们见古知今,拓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历了由个人到家庭到社会再到国家的路径,但“不脱离人的直接的生命情感”[5],呈现出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模式。高校要使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由情感认同上升到文化认同,并能举一反三。时代的新变化新挑战要求我们站在历史与现实的对照、民族与世界的瞩目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性诠释,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创造性意义,进而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文化精神生命上得到拓展,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展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实践的角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实现创新发展,进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1.厚植“奋斗有我”的爱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以农为本、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下产生的,它与自然经济社会相适应、与专制政治相协调。其重民本、尚和合、求大同,是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而出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方面深刻变化中凝练和培育起来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相协调的现代价值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必须摒弃小农经济生产模式所导致的局限性。一方面,高校要强化实践性,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感和使命投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把“匹夫有责”的个人观转化为“奋斗有我”的爱国奋斗精神。把爱国情怀和强国志向、报国行动结合起来,引导高校师生把个人梦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付诸行动。另一方面,要拓展丰富性,把爱国情怀和创新精神、世界眼光结合起来。中国是一个五千年文明与现代国家重叠的“文明型”国家,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战略思想为指引,打破民族和种族、疆界和国界的藩篱,促进文明平等交流互鉴互融。

2.升华“仁爱共济”的处世方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者爱人”,是对人的价值的发现,含有以人为本的朴素意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下,要倡导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友爱和善的校园氛围,减少人与人之间冷漠的现象,促成浓厚的社会文明风气。在治理层面,把“仁爱”的柔性要求与“法治”的刚性要求结合起来,坚持依法治校,发挥党章国纪校规在规范师生行为上的约束作用,使师生遵从规章制度,明晰“有所为有所不为”,促进自律和他律的统一。在队伍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还要把“仁者爱人”的伦理追求转化为立德树人的使命责任,既要富有仁爱之心,倡导言传身教、推己达人;又能立足每一个个体的特征,实施精准滴灌、成风化人。

3.锤炼“止于至善”的修身之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些价值理念,都是为了养成君子人格,其关注的重点层面是个人生命的成长与完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爱国”与“敬业”呼应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诚信”与“友善”则响应社会层面的价值追求。个人层面价值准则的实施,为国家层面价值目标和社会层面的价值实现提供坚强支撑。在价值内涵上高校应进一步强化个体价值准则和国家社会层面价值目标的密切关联,把个体“至善”目标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的“至善”目标结合起来,加大高校师生对社会承担意识的培养和塑造,让高校师生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为崇高的责任,人人争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同时,高校既要着眼当下人们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要着眼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组织师生不断深化道德行为实践。着力促进个人价值准则实施向更为全面、深入、先进的文明行为实践跃升,使师生保持在崇高共产主义目标之下完善个人行为的义务性价值追求,从而在追逐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使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都更加强大。[6]

作者:洪春生 单位: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