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传统文化启蒙教育路径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命脉和根基,从娃娃抓起,在启蒙阶段采取适宜的传播路径,以“尊天性,养德行”为出发点,从提升家长与幼儿教师文化内涵、加大幼儿园特色文化课程开发、推进实施综合主题活动、建构有中国韵味的幼儿园环境、挖掘地域特色、开展文化体验等方面实施。
关键词:文化自信;传统文化;启蒙教育
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是一个人生理发育、心智发展、个性萌芽的奠基阶段。教育工作者及家长应当具备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教育观,加强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浸润和教化。传统文化需要积淀,通过启蒙期耳濡目染,并受益于民族独有的文化情怀,从而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润物无声般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这就是保存文化种源、传承文化基因、形成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1]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一书中,德国民主主义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先生曾提出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原则和文化适应性原则的观点,主张文化的传播与传承,需要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要关注社会文化、本民族文化和当地文化。[2]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先生提出文化是一代一代地保持和传承,它是一种社会遗传,儿童期是接收文化的关键时期。追本溯源,软实力的来源就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它是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和突出优势,是文化传递的接力棒,这也得到了教育界一致的认同。但是目前亟待我们关注和深思的问题是,面对凝聚着中国千百年来智慧结晶的优秀传统文化,该如何从中甄选出适合启蒙教育阶段融入和渗透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甄选出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幼儿园具体实施路径又是什么?厘清这两个核心问题,才能将文化自信视域下的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在幼儿园启蒙教育阶段落地生根。
一、研究背景
从十八大到,多次提到文化自信,表达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他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3]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应“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作为学前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也曾明确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4]这一系列的纲领性文件,都为这两个核心问题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坚持将国家立场与幼儿立场相结合,坚持在传统文化中挖掘儒家思想的精髓,以“仁者爱人”思想为启蒙教育的落脚点,践行“幼儿养性、童蒙养正”的育人原则,这对于在人生启蒙阶段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幼儿园来说,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价值体现
(一)从个人层面分析。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用文化育人的方式使幼儿获得健康、全面的生命成长体验,将真善美的理念植根于幼儿稚嫩的身心,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品格和文化意识,有助于培植幼儿的民族自信心与文化自尊心,有助于幼儿日后形成理性评判中外文化的观念,促使其今后热爱乡土文化、认同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文化。这对于一个人在整个人生发展中的个体成长、群体塑造、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从社会层面分析。顺应国家对幼儿园教育发展的需要,有利于落实传统文化在幼儿园的传承;顺应办好学前教育的需要,有利于提升幼儿园文化底蕴和打造幼儿园办学特色。
三、实施路径
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界定,主要包含道德传承、文化思想、文化遗产、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是中华文明成果的集合体。启蒙阶段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界定,需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以“爱”为出发点,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有目的、有计划地筛选优秀部分,不是对原有体系的替代,而是将其精华的文明成果、文明思想、道德传统作为载体,融入幼儿园具体活动中。在具体实施中,重在“尊天性,养德性”,可以遵循以下策略。
(一)提升家长与幼儿教师文化内涵。1.从家长角度来说。家庭是幼儿接触的第一个小团体,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启蒙教师,因此,充分发掘家庭资源优势,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助推剂的效果。通过聘请骨干教师、专家团队等方式,利用家长学校,举办公益讲座、学术沙龙等方式,为家长进行传统文化的普及、宣讲与提升,引导家长树立率先垂范的意识,注重家风家德教育,做好家园共育;以中国传统特色的节日为依托,引导家长利用多种资源展开家庭活动[6],如包饺子、包粽子、贴春联等,让幼儿在节日氛围中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同时,将各行各业家庭的优势资源进行优化和整合,利用每周幼儿园家长开放日的活动,聘请擅长厨艺的家长,教授幼儿学做青团、月饼、汤圆、粽子等;聘请爱好曲艺、乐器、舞蹈、书法、绘画、剪纸等艺术表演形式的家长,为幼儿现场展示,多渠道让幼儿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2.从教师角度来说。部分幼儿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识性知识储备不足,自身传统文化素养较为薄弱,可以通过幼儿园园本培训、理论学习、教研活动、参观体验、研学旅行等多种形式,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层面、实践层面和科研层面的培养和培训,并可将多家幼儿园、高校、政府部门组成联盟机构,开展自评与互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教师教育评价体系,科学有效评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教育效果,熟悉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内容体系和价值精髓,全面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教育能力,以确保每位教师都胜任岗位。
(二)加大幼儿园特色文化课程开发。幼儿启蒙教育阶段,由于受心智发展特点等诸多方面影响,会制约对中华优秀文化内容涉猎的广度和深度,在幼儿时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能一味地以灌输为主,也不能单纯地只以技能掌握为目的,应从幼儿已有经验、现有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的适应性教育为出发点,通过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形式,让幼儿在多元化的传统文化生活中进行触摸和感知,了解粗浅的传统文化知识、掌握简单的传统文化技能与方法。重在对传统文化学习的持久性和感知的乐趣,旨在体验对传统文化活动的情感内涵,培育幼儿初步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为避免对开发资源的零碎性、任意性、片面性等问题,可以通过聘请专家团队,组建多元结构的课程开发队伍,从幼儿本位出发,以适宜性原则保障课程研发的可持续性和创新性,制订包含课程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方法、活动评价为一体的幼儿传统文化内容体系,例如笔者2018年参与江苏省高校哲社重点课题《文化自信视域下的儿童戏曲教育研究》,曾尝试将高校教师、幼儿园教师、剧团专业演员、家长组成联盟团队,选取两所幼儿园进行园本课程开发,将改编幼儿版戏曲广播操在试点园开展具体活动的实施,一段时间后我们惊喜地发现,在潜移默化中戏曲动作中的“文”慢慢“化”为孩子们的日常,文化起到润心无声的作用,被文化重塑的身体,不仅是物质的身体,而是灵魂的外现、气度的展示、礼仪的渗透,还帮助这两所幼儿园优化了师资,开发了园本教材,创立了幼儿园独有的特色,推动了优质幼儿园的建设。
(三)推进综合主题活动的实施。幼儿园可以尝试将文化元素不断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以支持幼儿感知、体验、操作、表达和反思,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如融入中国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经典诵读、饮食文化、民族服装、升旗活动、家长助教等相关主题活动,通过以点带面,使活动自然渗透、循序渐进、阶梯式深入,从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人文精神、传统美德有机地融入幼儿一日生活中,将优秀传统文化“进幼儿园”转化为“在幼儿园”,以此培养具有中国心、中国情、中国根、中国魂的中国娃。
(四)建构具有中国韵味的幼儿园环境。环境创设是幼儿园重要的资源。幼儿园可以尝试将传统文化融入和布置在幼儿园不同区域中,以具体落实各区域为例进行分析。(1)美工区。教师可多提供一些彩纸、剪刀、毛线、布艺、泥巴、颜料等制作材料,让幼儿体验和制作窗花、布艺生肖、元宵节灯笼、泥人、香包、中国结、京剧脸谱、民族服装、陶艺、刺绣等等,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引导幼儿在亲身触摸、体验、观察、感知中了解手工制作技巧和程序,激发继续探索的欲望,感受传统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2)益智区。教师可投放象棋、空竹、沙包、皮筋等传统游戏材料,也可鼓励幼儿向长辈搜集一些他们儿时玩过的玩具,体会传统游戏材料的神奇和古老技艺的神韵。(3)阅读区。教师可投放一些幼儿能够理解的传统故事、传说、儿歌、谜语、诗经等相关书籍,通过幼儿自我和相互学习、交流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孝老爱勤、自强不息、见义勇为、扶正扬善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进行传播和学习,感悟文化、启迪心智、陶冶情操。(4)表演区。教师投放一些民族服装、民族器乐,让幼儿参与民族服装设计与展示,聆听和演奏民族乐器,以丰富的直观性使心灵在感受形式、领悟意义和体察价值的过程中,引发深层次的探索和学习欲望,提升审美认知的同时,加深对各民族情感沟通和民族认同的认识。[7](5)建构区。教师可投放一些具有中国元素的木块、假山、池塘、花草、小桥等摆件玩具,供幼儿操作、搭建、设计中式建筑,在创设、体验、审美中,了解中国建筑在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装饰艺术等方面的艺术特性,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8]
(五)挖掘地域特色开展文化体验。社会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9]带领幼儿置身于本区域的文化资源和优质公共资源中,利用图书馆、展览馆、美术馆、职业体验馆、名胜古迹、文化遗产、爱国基地等,与社会形成传统文化教育的合力。[10]充分挖掘地方区域优势,尝试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置身于自然生活、实地实景中,利用活生生的文化教科书,依托地方区域优势和固有民俗文化,不断深入开展主题活动,例如带领幼儿参观徐州博物馆、运河沿岸窑湾古镇、潘安湖、马庄香包文化、徐州汉文化景区、淮海烈士纪念塔、听听具有地方特色的柳琴戏、观看婀娜多姿的汉韵舞蹈等,感知最具显像的城市文化符号,体验最具有浓郁韵味的乡土民俗风情等,从而提升幼儿对家乡的热爱,对城市的包容,对民族的自豪感、亲近感和认同感。总之,深刻认识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在启蒙阶段将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幼儿心田,为幼儿打好人生底色。
作者:于丹丹 单位: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南昌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