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传统文化的美育意蕴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民族文明传承的重要手段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戏曲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其剧本、表演及鉴赏均有丰富的美育意蕴,能够提高个人素养与审美能力,是美育工作的宝贵资源。
关键词:传统文化;戏曲;美育
一、传统文化的美育内涵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上下五千年的华夏历史中,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蕴含在文化中被一代代传承至今。[1]这些历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2],其所蕴含的道德理念、哲学思想及人文精神能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效激发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增强中华儿女作为中国人的骨气、志气和底气。文化传承的根本手段是教育,在众多的教育资源中,具有独特魅力的中国传统文化饱含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顽强不屈的民族气质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理应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3]指出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中华美育精神”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通过鉴赏、传承这些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还可以将爱国主义情怀根植于心,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美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它通过美好事物和优秀艺术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通过美育,能够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因此,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深度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美育精髓,必将对美育工作的开展产生新的动力与影响。
二、戏曲文化的美育意蕴
指出“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中国戏曲与印度梵剧以及古希腊悲喜剧一起被认为是世界上三大最古老的戏剧形式,尤为珍贵的是,中国戏曲是这三者中唯一仍活跃在舞台上的鲜活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融音舞、武术等多种表演形式于一体,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美育是能力教育,培养认识、爱好及创造美的能力,戏曲作为传统文化中代表,有丰富的美育意蕴。
(一)戏曲剧本的美育意蕴。戏曲剧本的故事主题中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扬善抑恶、伸张正义是戏曲文化的重要主题。[4]一些经典戏曲作品之所以能够超越时代广泛流传,主要原因在于其传达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契合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骨子里流传的善恶有报、孝悌忠信、劝人为善、尊老爱幼等价值观;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戏曲故事也经历了新时代人文精神的洗礼,在改编和演出中留其精华弃其糟粕,更加引发同时代人们的共鸣。在戏曲剧本的创作过程中,剧作家将生活中的事物加以构思,附以自己的主观情感,巧妙地移注到客观事物上,[5]这种感情的移注正是暗合了中国古典主义美学的观点,重和重德、以善为美,中国古代哲学历来有重和重德的倾向,突出强调中和之美,强调道德伦理与美学的统一,也就是美与善的统一。[6]如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摆脱了朱程观念的束缚,在现实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色彩,把心中美好的理想化为梦想,将原本一切不合理的现实生活转化为心中的理想化情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以达到更真实地反映生活的目的。如关汉卿的《窦娥冤》,在戏曲的最后,窦娥虽冤深似海,但最终昭雪正名,感天动地,万丈冤屈得以化解,结局使观众悲愤之情得以平和,体现了作者对平和之美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主观愿望和精神寄托。戏曲剧本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精神的慰藉,如戏曲中的包公,成为清正廉明、辨别是非、惩恶扬善的工具化符号,他是神仙相助的清官,是成全生死爱情的月下老人,是连通阴阳两界的特定桥梁,这些具有传奇色彩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给受苦受难的老百姓一种精神的慰藉和寄托,表达了在封建社会民众对清官的理想化想象以及要求司法公正的愿望。戏曲作品中蕴含着催人泪下的大爱之情,体现着崇高的灵魂之美,这种美在本质上是一种对国家、对人民的爱,追求精神上的完美,弘扬爱国情怀。如《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来源于“木兰从军”及“杨家将”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征战沙场的花木兰、穆桂英代表了一大批不让须眉、精忠报国的巾帼英雄;《红灯记》《智取威虎山》以机智勇敢的李铁梅和“孤胆英雄”杨子荣为代表,重现了为取得民族解放,中华儿女前仆后继、顽强斗争的历史场景,成了一代人心中的永恒记忆。
(二)戏曲表演的美育意蕴。戏曲因历史悠久而显现出有别于当代流行文化样式的独特美感,呈现出的歌舞性、虚拟性和程式化特点,是当代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其独有的韵味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在整个戏曲创作过程中,演员作为剧本与观众之间的媒介、作为艺术载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观众只有通过演员的表演才能融情于戏,才能感受到戏曲所要表达的内涵。比起电影演员的表演,因为舞台时空的局限,戏曲演员从体验生活到舞台表演,其内化的过程要复杂得多。因此戏曲演员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还要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能把生活中体验到的素材进一步加以内化,把生活的原型动作进行加工提炼,转变为一种虚拟化、程式化的表演,脱离了现实生活的真实,而达到一种艺术的真实,达到“戏台方寸地,一转万重山”或“出门三五步,咫尺是他家”的意境。优秀的戏曲演员都是在前人表演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加以完善和创新,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如梅兰芳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京剧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他改革旦角表演艺术,把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等演技融为一体,开创了花衫行当。戏曲表演程式的形成来源于原始巫术活动、汉代俳优谐戏及原始歌舞;戏曲动作的表现程式化,用虚出实,如用“趟马”表示骑马奔走,舞台时空场景实做有尽、虚拟无穷,使戏曲获得了无穷无尽的表现天地,以神似超过形似的优势达到了艺术的更高境界。戏曲的表演方式主要以“唱、念、做、打”来体现,其中的“唱”“念”是语言表演,内容主要来源于诗词歌赋,依此形式传情达意,演唱起来朗朗上口,如《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就用熬熬煎煎、娇娇滴滴、昏昏沉沉、重重叠叠等多叠双声词传达出赴长亭路上莺莺离肠九转的纷乱心绪。戏曲唱腔或淳朴抒情,或铿锵有力,以声音传达美的感受,以听觉撼动观众的心灵。“做”和“打”是戏曲的形体表演,演员举手投足的肢体动作展现了戏曲的身形美、动作美,如青衣的水袖、武生的翻腾,都体现了“行云流水”般的美感,带给观众视觉上的冲击。戏曲是另一种形式的诗,戏曲感染观众的力量正是来自它的诗情画意,而这种诗情画意又是诗化的唱词、诗意的动作、长袖善舞的服装、大写意的舞美等合力作用的结果,它们共同形成了戏曲诗性的力量。在戏曲舞台上,以诗意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表现矛盾冲突,以诗布景营造舞台上诗情画意的艺术效果,是戏曲创作的常用手段。
(三)戏曲鉴赏的美育意蕴。戏曲欣赏具有“共时空”的特点,戏曲演员通过虚拟化的表演动作和形式来描述环境,观众通过想象与演员的表演产生共鸣,从而使自己融入剧情。戏曲作为虚拟化、程式化的综合艺术,从演员表演动作,唱腔曲牌到服装道具,都有确定的规范和程式,而这些确定的规范和程式,这正是理解戏曲艺术的前提条件。演员的虚拟化动作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稳定下来,并具有了符号的意义,观众需要学习和了解这些符号意义。演员与观众之间直接交流,观众通过参与艺术创造,反馈、检测戏曲艺术的社会效果,影响戏曲艺术魅力的生成,给戏曲灌注生命活力,使演员对自己的表演不断加工修改,使戏曲获得艺术生命。戏曲的鉴赏以演员与舞台为媒介,是对戏曲艺术的再创造,是艰辛的精神劳动和艺术探求,是戏曲美育意蕴的传递。很多戏曲作品都体现了一种对历史和家国的真诚缅怀之情,这种缅怀不是通过枯燥的说教来实现,而是通过诚挚的情感来追求与观众的共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打动人心,体现了情理交融、潜移默化的教育特点。如戏曲《桃花扇》,以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其中《沉江》一折中,史可法白衣投江的身影,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扑面而来的万古苍茫,更多是在亡国之痛中激发观众深埋于心的爱国之情,激发维护国家尊严、爱国报国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花木兰》中的经典曲段《谁说女子不如男》,以铿锵有力的唱腔唱出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气概;《清忠谱》《千忠戮》等传统剧作,都体现了气壮山河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展示了豪壮激昂的英雄豪情。
三、戏曲的美育功能
中国自西周时期就有了美育实践和美育意识,“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的“乐”指的就是美育。戏曲在传承中扎根于百姓,源自生活,内容丰富多样,形式优美动人,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积淀文化精髓,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一)戏曲能够提高个人素养。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它融文学、音舞为一体,蕴含丰富的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和深厚的文化内涵。[7]如《五女拜寿》中的“孝”、《卷席筒》中的手足之情,均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白罗衫》,我们可以感受到徐能、徐继祖父子二人的父子情深,更能在断案的伦理与法度间,在对善与恶、情与法的思考中,将审美观与道德观相结合,提升品德修养,增强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实现传统文化以美育人的作用。思想理念是传统文化的骨骼,思想性是美育的灵魂,戏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8]如《红灯记》《穆桂英挂帅》等剧目,剧中所展现的浩然正气能够极大地鼓舞观众,能够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怀。因此,以戏曲为手段宣传正能量,不仅能够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还能够促进思想道德理念的传播,增强观众的自豪感,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荣辱观,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9]
(二)戏曲能够提高审美能力。“戏曲是一种经过高度提炼的美的精华”。它通过“唱、念、做、打”的表现形式,以其独特的唱腔、优美的身体动作、美轮美奂的舞台服装、独具特色的人物脸谱,演绎富有内涵的故事情节,展现出别具特色的魅力,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之美。观众通过感受戏曲,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达到美育效果。戏曲审美具有跨时空、跨文化的特点,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审美,戏曲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具有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独特韵味,能够帮助人们坚定文化自信。美育不仅是审美教育,更是高尚道德情操的教育。以美育人,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需要,更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需要。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明珠瑰宝,融戏剧、舞蹈、音乐、美术、表演于一体,蕴含独特的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10]通过戏曲文化可以感触厚重历史背后的民族情感,从美学角度感悟民族文化基因,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自信。
作者:马宏霞 单位:郑州工程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