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师文化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师文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师文化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师文化影响了现代教师的职业认识与职业观,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并促进了教师肩负重任、履行自己作为教师角色应尽的义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师道”以及孔子的教师形象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都体现了教师文化的具体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下的教师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是让教师心怀热爱,真诚对待学生。同时,教师也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兢兢业业,并且在教育过程中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教授,让学生感受文化熏陶。教师可以通过寻访文化故址、学习相关的教师课程、参加相应的研讨会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师文化。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师文化[1],教师努力追求崇高的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并以自己的信仰、思想、学识、人格去示范并影响教育对象注1。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教师文化;品德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古人有许多优秀的品质与精神值得后人借鉴与学习。在教育方面,中国传统教师文化也影响了现代的教师文化。无论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师说》还是孔子自身的教师价值观,都是华夏文明背景下对教师形象深入的诠释[2]。

一、教师文化的定义

教师文化的内涵抽象笼统,不同学者的界定与阐释也不尽相同,多数研究是从文化的内涵(价值观、信念、规范或生活形态等)切入,认为教师文化是社会中的一种特殊文化,一种“次级文化”,即指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成员所共同持有的一套信念、价值系统、行为模式及生活形态[2],表现是异于其他团体的。阿克在谈到教师文化时就将其分为职业文化与职场文化两部分。职业文化包含特殊的意识形态、信念、形式与其他组织内团体的规则。职场文化则强调教师的价值观、态度、信念非固定不变,而是视其在职场中所经历的情境而定,与职场的社会组织关系密切。戴维·哈格里夫斯则从教师的地位、能力与社会关系三个维度构建出教师职业文化的模型[2]。欧斯特认为从外显的行为表现来说,教学文化就是教师长期所展示出的固定行为模式。换句话说,教学文化指的是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所形成的价值观、观念和规范,教师共有的想法、心智运用的习惯以及人际互动等都是教学文化的具体项目。哈默斯利也指出教师在教室里的行为往往有规则可循,潜意识、自动将事件归类以及选定适当的行动准则等都属于教学文化的范畴[2]。

二、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教师文化

(一)“师道”。师道的核心就是为师之道,即什么样的人可以做教师?如何做教师?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必须追溯教师的起源。唐代韩愈在《师说》中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这句话的意思是,教师不仅仅是传授课本中的知识内容,还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与主动学习的可贵品质。“传道”,要求教师做到言传身教,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授业”就是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4],这是教师必须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更好更高效地将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是职业生涯中需要一直思考的问题。“解惑”,就是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提出他们的疑惑,教师要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困惑[5]。教师在解惑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解惑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并使其能够自己解决问题。《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议论文,作者通过反复论辩,阐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原则,批判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不重师道的消极风气注2。这篇文章推动了乐于从师、善于学习的社会风气的逐渐形成。在那之后,许多教师与虚心求学者都受到文中所表达的思想、精神的影响,明确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也鼓励社会形成“尊师重道”的风气。

(二)教师的社会角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需要做到“为人师表”。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因此,要注意自己在学生面前的言行举止,不可随意对待。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模仿范本。他不仅对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小的礼节都十分讲究,更是循循善诱,教导学生如何进行学习,在自己的摸索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道德教育上,孔子亲身示范,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品德修养的内在涵义,并且懂得如何运用于生活实践,在遇到具体的问题时,如何进行是非的判断[6]。另外,教师的外貌、衣着也会影响学生对于教师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能否对教师产生敬畏之心,是否尊重教师的权威。因此,教师也要注意自身的形象打扮,不可过度浮夸或不合身份。孔子的一生都在为教育事业做贡献,锲而不舍、见微知著的学术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也塑造了一个诲人不倦、实事求是、光辉典型的教师形象。身为人师,就应具有优秀的人格魅力,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不平凡的成绩。孔子作为一个平凡的人却并不平庸,在实现自己理想的道路上一直砥砺前行。“天地君亲师”的地位,为我国传统教育文化中师道尊严理念的形成积淀了深厚的思想底蕴,也引领了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尊师重教传统美德的发展和普及[7]。

(三)教师的专业成长路径。在中国传统的教师文化中,孔子提出“修己以敬”的要求。“修己以敬”原文出自《论语·宪问》,意思是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其中,内省、自讼、克己、改过是“修己”的重要方法。在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修己”是一个重要的方式。作为一名教师,不能满足于现状,止步不前,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与道德修养,把握机会充实自己,在教育学生之前先成为更优秀的“自我”,才能够传递给学生更多正能量,为学生指引正确方向。也只有不断追求上进,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学识渊博”。“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当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有做的不到位的地方,就需要向其他教师借鉴值得学习的方式,并且改正自身的错误。教师作为教育者的角色,需要认真反思如何教育不同的学生。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有自身的特点,面对不同的学生,需要“因材施教”。而如何进行“因材施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生活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修养自己,以实现更好的专业成长。“修己”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也需要教师的坚持与耐心、恒心。

三、中国传统文化下的教师文化在现代的应用

(一)以爱之名,教育学生。教师并不是单纯传递知识的匠人,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还参与了学生灵魂的构建,以爱的名义,用真挚简单的方式。同时,教师与学生互相成就,互相温暖。教师通过教育学生,使独特的教育信念得以代代传承;学生在教师的教育下成长,慢慢独立强大。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不仅是简单的师徒关系,有时也是交心的朋友,彼此之间不仅可以一起讨论教育的问题,也可以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教育需要有温度,才能够让真心与真心共鸣,让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全身心投入,欣赏一朵“花”盛放的过程。用心浇灌的花朵,一定会绽放出最美丽的模样。育才先育人,学生在接受教育时,慢慢感知到这个世界的喜怒悲欢,而教师真诚的陪伴,也在学生遭遇挫折、感到孤独无助时,给予了学生坚定的力量。

(二)明白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尽职尽责。教师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职业。如果没有教师用心教育学生,也无法为社会发展培养多种多样的人才。作为传道授业者,为人师者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成长。一个良好的榜样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敬佩,不自觉地跟随教师的脚步,期望成为像教师那样的人。教师有时就像一棵参天大树,细心呵护着树荫庇护下的每棵小小树苗。也正因为这样,教师身上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教育事业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因此其自身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重于始,教师也要注重积极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道德素养,才能更好的教育、引导学生,与时俱进。教师要用心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真正的想学生所想。

(三)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授。中国的儒家文化以及许多从古至今仍在流传的童蒙养正的经典作品,都在无形中慢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文化。教师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不断沉淀、积累,渐渐锤炼出具有中国气息的教师特质,朴实无华、行胜于言。教师也可以通过言传身教,让这样的文化影响学生的个人生活。目前许多中小学校已经开展了国学课,让孩子们从诗词歌赋、名人轶事、历史典故中学习古人的优良品质与中国的优秀传统。国学课的开展,可以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爱国之情,熏陶孩子们的心灵。中国古典文化中在教育领域有许多值得学生参考借鉴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古人的方法,适时的进行调整,实现更高的效益,让学习能够劳逸结合,不再枯燥乏味。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会让学生产生文化自信,自觉拥护并且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需要每一代人的共同接力,让经典永流传。

四、如何学习中华传统中的教师文化

(一)鼓励教师去文化故地实地调研。鼓励教师去传统文化的旧址,身临其境地感受名师的成长环境、民俗特色,以更好地了解、学习名师的良好品质。学校可以组织教师进行调研活动,并且准备好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了解名师的具体情况。到达名师故居后,小住一阵时日,深入发掘当地的风土人情,感受文化底蕴。一个人的成长总与故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实地调研是为了探寻名师教育观的形成缘由,了解名师故乡的真实人文情况。有些文化故地中会建有名师博物馆,其中藏有许多名师的典籍、作品,从历史的印记中可见名师教育观的发展轨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现任教师也可以在调研活动中学习到名师的可贵之处,以此为借鉴改正自己在教育过程中做的不够到位的地方。

(二)开设相关传统文化的教师课程。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培训,用古代的名人名事作为经典例子,让教师更容易理解那个背景下的教师文化。在现代文化的背景下,不排除个别教师对于历史上的教师文化并不是十分了解的情况。因此,为教师开设相关的课程也是迎合时代的需求。课程可以在线下课堂开展,也可以在网络平台开设,方便更多教师能够学习到传统文化中的教师文化。“读史以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让教师进行传统文化的培训,也是为了提高其文化敏锐度,更好地进行教育工作。让教师在学习中感受师道尊严,培养其职业精神。教育追求的不只是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更重要的是形成人格。教师当以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学校开设相应的研讨会。让传统文化中的教师文化对教师的职业生活产生影响,仅仅通过学习与了解教育历史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其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研讨会的头脑风暴、思想碰撞,从过往的历史与知识中收获新的见解。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历史局限性的陈旧观念,通过教师的共同探讨,找寻适合当代中国国情的教师文化。比如,教师观的道德内涵、文化诠释、教师交往过程的文化特征、教师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这些主题在现代也依然是教育者们关注的重点。教师可以从文化差异角度出发,实际了解中国教育的当前现象,解析中国教师现状,找到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师生之间相处的模式是否良好和谐、平等民主,是否能够坦诚相待、没有权威的压制与强迫,都是值得教师深入探讨的问题。除此以外,教师的道德素养也让人关注。现任教师是否都有高尚的品德素养、人品良好,也是目前教育领域的讨论热点。

五、结语

在当代“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流行的时代,也促进了教育的变革。但在教育变革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师文化对于当代教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文化中的教师文化仍有许多精华值得当代教师去学习、参考借鉴。学校应鼓励继承良师传统塑造教师文化,让教师学习身边的名师,学习全国优秀名师的人格品质与成功的教学案例。教师需要努力追求崇高的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以自己的信仰、思想、学识、人格去示范并影响教育对象注3。

作者:范崟崟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