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家训文化融入思政工作探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传统家训文化融入思政工作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传统家训文化融入思政工作探讨

摘要:传统家训文化作为我国教育思想的起源,其蕴涵着个体自律教育思想、家庭和谐教育思想与社会大同教育思想,对端正大学生的个人品行、塑造个体人格有重要的教育价值。高校作为学生接受系统性教育的终极殿堂,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通过帮助大学生明确做人准则,潜移默化浸润心灵,优化育人管理,多方交流协作等方式促进家训文化精髓与高校思政育人的有效结合。

关键词:优秀传统家训文化;高校思政工作;路径分析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训是一个家庭的核心价值观,是所有家庭成员必须严格遵守并执行的价值准则。曾说,“不论时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①立足传统文化,挖掘优秀家训文化精髓,将之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新途径。

一、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教育思想

传统家训作为我国家庭教育思想的智慧,凝结了几千年传统文化之精髓。封建社会的家训是指家庭内部成员对子女进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面对面训诫的一种教育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家训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土壤发生了变化,使得诸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内容已为现代社会所不容。当然,优秀传统家训是摒弃了糟粕后的优秀历史文化的积淀,是汲取符合当代社会主流价值导向的精华。从内容上划分,传统家训文化主要包含着个体自律教育、家庭和谐教育与社会大同教育思想。

(一)个体自律教育思想。修身。修身即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修炼身性,具体表现为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实质上是一个长期与自己的不良习惯及薄弱意志作斗争的过程。一方面高屋建瓴,将个体修身与家庭兴旺、国家长治久安紧密关联,赋予个人修身以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礼记·大学》中谈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管子·权修》中说,“天下者,国之本也。国者,乡之本也。乡者,家之本也。家者,人之本也。”另一方面明确规范,对个体修身在日常行为中作具体要求,如《朱子家训》中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司马光《训俭示康》中的“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意在劝诫家庭成员及后人要规范言行举止,克己修身,与人为善。立志。立志是传统家训中最基本的教育内容,对子女的人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只有通过明确人生志向,才能勇敢地朝着既定目标迈进。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王阳明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谈到,“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由此可见,人不仅要有志,要立志,而且还要立大志,否则就会失去志向的激励与鞭策作用。为学。勉励学习一直是家训文化中的主题之一,古人认为学习不仅是谋取仕途进而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也是明智、为人的品格要求和精神旨趣。《颜世家训·勉学篇》开篇即论述到,“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礼记·学记》中亦有,“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刘清之的《戒子通录》中则强调“人生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这是家训文化对勤奋学习、积极上进、充实自我、拓宽眼界、丰富人生阅历的明确写照。

(二)家庭和谐教育思想。家庭是血缘关系的纽带,是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关系无论在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古代中国更是如此。孔子十义有曰: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构成家庭内部不同成员间处理各种关系的基本准则。我国传统社会以家庭为单位形成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决定了父亲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就形成了父亲对于家庭的绝对权威。如果从权利义务对等的角度来理解这一权威,那父亲在享有绝对话语权的同时也应当践行以身作则、对晚辈慈爱、一视同仁的义务。正如颜之推的《颜世家训》中所言,“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这是其一。其二,传统社会男主人的这种权利与权威不仅表现在父对子方面,也表现在夫对妻方面,要求夫义妻顺,贤淑知礼。班昭在《女诫》中谈道,“阴阳殊性,男女异行。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看似要求以夫为纲,夫倡妇随,实质上很多家训也明确涵盖了丈夫对妻子的尊重与疼爱,以期达到相敬如宾、琴瑟和鸣的美好境界。正如李延寿《南史》中的“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以及《汉书·传·司马迁传》中所言,“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其三,传统家训对兄弟姐妹间的相处要求做到兄友弟恭。《颜世家训》从反面角度论证了建立友善兄弟关系的重要意义,“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群从疏薄,则憧仆为仇敌矣。如此,则行路皆踏其面而蹈其心,谁救之哉?”此外,家庭和谐的重要经济基础则是勤俭持家。勤俭历来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视为治家之根本法则。《曾国藩家书》中写道“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有此二字者,家运断无不兴之理”。勤与俭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传统社会家庭的经济伦理。当然,要求勤俭节约是与铺张浪费、奢侈无度相对应的,但这并不等于吝啬,即既要善于济人之难,又要懂得勤俭持家。对此,《颜世家训》中还有专门区分二者的论述,即“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三)社会大同的教育思想。大同思想源远流长,《诗经》中的《硕鼠》篇早有对此思想的意向性表述,如“适彼乐土”“适彼乐国”“适彼乐郊”等。此外,《礼记·礼运》也有对大同思想的详细定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无论是农家的“并耕而食”,还是道家的“小国寡民”,又或是儒家的“大同”理想,其本质都是对和谐美好社会理想的一种追求。具体而言,这大致包括两层社会关系,一是邻里关系,二是陌生人关系。尽管随时代的变迁,特别是城镇化的深入发展,邻里关系相较于古代社会已大有变化,但其仍是社会交往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和待乡曲,宁我容人,毋使人容我”。《郑氏规范》中强调对邻里乡亲要友善,自己尽力宽容他人却不奢求得到他人的宽容。随着城镇化的加速,邻里关系逐步从熟人邻里过渡到陌生邻里,这也为邻里之间的相处提出了更多的挑战。但不管怎样,宽厚大度、相互尊重、互谅互助仍是邻里相处的基本准则。对于陌生人关系而言,可以概括为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原则。即要求做到“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每个社会成员都认真坚守岗位、尽职尽责、严于律己、关爱他人、宽容友善、充满爱心,陌生人社会也会变得安全而温馨,就像有句歌词中唱到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明天”。此外,传统家训文化既是家国同构的社会模式下的产物,又为维护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提供了思想基础。以儒家文化为中心,形成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道国学。作为儒学中心思想的“仁”既包含了纵向的敬孝、敬祖、敬天的伦理思想,也包含了横向的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宇宙的自然关系,以期在和平共处中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传统家训文化将儒家思想深化为个体家庭成员地做人行事准则,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修炼,以个体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引领社会风尚,从而使家庭伦理修养与社会公德实现无缝对接,涵养家国一体的爱家爱国爱民爱苍生的家国情怀。

二、继承优秀家训文化,探索高校思政育人新途径

我们常常会误认为大学生已经成年,做人行事准则已经形成,无需老师多言,无需学校多管。事实上,我们高估了大学生修身、律己、立世、求学、交友等能力。特别是针对成长于社会转型时期的00后大学生,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相对富裕,从小备受疼爱,个性鲜明、我行我素,有着明确的目标追求、信心十足,但意志不坚,承受挫折的能力与勇气不足,自我认知不够清晰,且自我管理能力欠缺,爱国主义态度明确,但行为容易冲动过激。优秀家训文化中的孝悌、仁爱、谦恭、勤俭、廉洁、忠顺等核心品质正是当代大学生所急需的精神滋养。因此,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最后庇护所,高校有责任和义务采取相应手段强化优秀家训文化的传导,引领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督促其自觉践行。耳提面命,明确做人准则。大学阶段正是人生的关键期,是感性思维、理性思维形成的重要节点,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正向的引导,很可能会出现各种偏差。高校要充分利用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以及专任课教师课上课下与学生交流的机会,从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班纪班规等各个层面明确要求,讲清道理;要充分利用班会、团务会、支部会议、宿舍访谈、个别约谈等各种形式,向学生灌输优秀家训文化中与学习、生活、交友、择业以及自我管理等紧密相关的内容,引导他们善立志、勤学思、严修身、广交友、慎择业;善于经常主动掌握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和思想动态,在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细心倾听每一个学生吐露的成长感言,耐心帮助每一个学生遇到的人生难题,既关爱有加,又纪律严明,用宽严并济、恩威并重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潜移默化,浸润学生心灵。《大学》开宗明义即讲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是学习伦理、道德、哲学、为政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学问的地方,这种修身之学既要靠校方和管理者的严格要求,更需采用潜移默化的教育手段,方能出奇制胜。优化校园外在环境,比如美化校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师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建构内在人文环境,比如促进同事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形成轻松愉悦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遵循“爱众亲仁、谨行忠恕”和谐友善的立世之道。利用重要的节日活动进行仪式教育,让学生沉浸于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同时得到心灵的洗涤,自觉锤炼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深感学校的关怀、社会的温情、祖国的强大的同时,将这份感动与自豪化为学习的动力,化为报效祖国和人民的激情。奖惩结合,优化育人管理。时代楷模、道德模范、各行各业的技术精英等先进典型都是大学生的榜样。高校教育者要善于利用新时代所涌现出的各类优秀典型进行榜样教育,同时注意选树大学生身边的榜样,学习能手、助人标兵、孝亲达人、体育健将等,进行公开表彰和奖励,通过深入挖掘和广泛宣传,触动学生心灵,激励奋发上进。当然,社会转型时期的大背景下出现的某些道德滑坡、法治不健全现象,致使少部分人打着法无禁止皆可为的幌子,置伦理道德、公序良俗、社会担当于不顾,一而再再而三的突破道德底线,触碰法律红线,也给青年学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致使部分青年目无尊长、危害社会秩序、败坏社会风气、轻视法律,甚至触碰法律底线。如此种种,高校始终都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坚持正面导向为主,注意法治宣传与法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做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好青年。协同各方,加强交流合作。优秀家训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我们要善于继承发扬,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用适应时展要求的优秀家训文化教育引领广大青年学生。一是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传承及创新方面的集中优势,推进优秀家训文化的理论拓展,深化对各个世族家训的多维学术研究。同时,注意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家训在价值导向、功能实现层面等的融合趋势,给予优秀家训文化合理内核的当代诠释,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丰富家训文化的当代内涵。二是要以高校思想战线为主阵地,加强学校与家长、社区、政府、企业等的沟通,将伦理道德的弘扬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以优化家训文化凸显高校育人效果。三是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全方位、广角度、多平台宣传优秀家训文化的内涵价值及现实意义。现在大学生人人都是网民,手机电脑是标配,要善于利用各种媒体平台,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宣传优秀家训文化,促进大学生知晓、认识、接受、认同后反求诸己,自觉践行。

作者:陈泓君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