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传统文化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价值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国学传统文化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价值,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国学传统文化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价值

摘要:国学教育越来越热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国学作为大学德育教育重要的文化内涵,对高校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文化自信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等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在高校德育教育实践中,应积极发挥立德树人教育功效,注重国学教育对高校教育尤其是高校德育教学环境、高校德育教育环境和高校德育教育生态环境的有机融合渗透,进一步提升高校德育教育实效。

关键词:国学传文化;德育;现代价值

一、德育进程中国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1.高校国学课程设置缺失。目前,高校德育教育除了大学德育课程,如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相关课程外,国学传统文化教育多集中在文科学院,文史哲等学系涉及较多,而理工科等专业多半只有《中国文化概论》等通识指定选修课程,原先国学经典的不少篇目也被逐渐取消。即使文科学系的教学内容也往往是知识的讲解和灌输,不能做到对国学经典的充分挖掘。国学选修课程门数相对偏少,学生选课热情不高,造成了教师教学积极性不足。目前,中小学阶段,系统的国学教育渐渐成熟,并且有了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小学实验教材》,而在大学阶段则缺乏国学系统教育的组织管理,更谈不上充分融入德育教育中。

2.高校国学师资力量薄弱。教育部决定在高等学校统一推广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1]。高校德育教育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深入挖掘国学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资源。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既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又通晓国学传统文化知识。另外,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2005年增设的,归属于法学门类,目前下设6个研究方向。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向中,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人的思想品德、政治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本质和规律,以期教化和影响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下,思政课教师大多是中青年教师,辅导员系列的专业背景更加纷繁复杂,自身的成长环境缺乏国学教育背景,又因为高校教育评价体制重科研轻教学,大多数德育课教师侧重于写论文、申报科研项目,难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德育和国学教育的交叉融合研究上。

3.高校国学活动鱼龙混杂。大学国学教育活动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很多浮于形式,局限在团委、学工部门举办的各种学生活动中。一些高校模仿央视“诗词大会”“成语大会”,往往跟风扎堆,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国学文化,但触及国学文化精髓的少之甚少,更谈不上德育教育的实际成效。当下,大部分高校都成立了国学方面的社团组织,一些高职高专也都开始考虑成立此类组织。甚至一些省市的民间组织也把此类活动列为社会公益事业组织。虽然活动频繁,内容丰富,如古典诗词吟唱、赠送国学书籍、教授传统礼仪等,但对于国学经典的作家作品、探究国学传统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素质影响的内容还远远不够。学生们对于国学经典的学习,也往往是出于浅显的爱好,甚至噱头成分更多。不能否认汉服之美和古典礼仪的优雅有度,但是在国学教育的形式之下,更要充分挖掘国学传统文化对当下学生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深入影响,这样的国学教育才能长久深远。

二、国学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路径构建

1.高等教育组织机构应该重视德育和国学教育的有机融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首先要重视国学传统文化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避免雷声大、雨点小,即中央高层重视,具体教育行政部门不重视的现象。台湾地区从1956年开始,高中课程中安排了“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科目,属于高中国文科教科书之外,列为必选的内容之一,因此在教学现场的使用相当普遍。该教材选取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四书中的经典章节,涉及做人、处世、内政、世界观、群体观等各方面内容。教育部在2014年工作要点中,将“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重新纳入孩子们的课本,国学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将占到德育、语文教材的50%以上。正因为国学传统文化蕴含了得天独厚的德育教育优良资源,我们必须重视国学教育的德育价值。从课程设置到教材编写,从专业划分到科研选项,国学教育都应该占据一定的比例和位置。台湾等地区积累的经验做法非常值得大陆高校德育教育学习和探究。他们从幼儿教育到成人教育的各个阶段,一直坚持国学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效。

2.形成国学教育环境的有效合力。国学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儒家提出的“仁义礼智信”道德范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普世性。在当今社会道德文明建设中,立足于现代语境给予的新的阐释,赋予与时俱进的新鲜内涵。因此,这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协同合作。任何一方的不尽责都不可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当下复杂的政治环境中,高校德育教育应及时正本清源,应用国学传统文化进行道德引导,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形成崇德向善的道德氛围。其中,不能把国学传统文化的宣扬当成博取众人眼球的噱头,要真正沉下心、静下身、学下去。

3.善用新媒体技术的有用途径。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全面普及,网络道德越来越受人关注。网络道德建设是社会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不同于传统的纸媒,网络道德教育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易于接受和传播。手机媒体快速发展,大学生利用智能手机上网接收信息、学习知识甚至接受教育的现状越来越普及。道德教育在新媒体传播中占据一席之地显得尤为重要。微信、微博、QQ群、微信公众号等将新闻消息第一时间传播转载。淮阴师范学院采菊诗社自2007年成立以来,代表学校多次参加海峡两岸古诗词吟唱交流,2014年又开通了“采菊诗社”的微信公众号,随时随地社团活动动态。随着媒体影响的逐渐扩大,还吸引了淮安当地民间组织国学社的加盟,强强联合、友好合作,加大了中小学、企事业单位甚至城市之间国学组织的文化切磋,吸引了更多的国学爱好者积极投入其中,继承弘扬国学传统文化。

4.打造德育教育的有力队伍。教育部发文,要求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以爱国教育为核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资源。高层重视,高校落实,社会关注,家庭参与,最重要的是师资力量的投入。德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任何理论规定都必须转化成有血有肉、形象生动的语言和亲身师范。国学传统文化中挖掘德育价值内涵,关键是打造一支既懂国学经典又精德育教育的强有力的师资队伍。目前,从事高校德育工作的教师除了思政专业教师外,辅导员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其各式各样的专业背景制约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从辅导员工作本身而言,从事的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工作,需要辅导员老师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将国学文化内涵融会贯通于实际中,转化为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内在因素,才可能更好地指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首先让教育者成为复合型教育人才,掌握国学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原理,做到能把两者相融相通,深入浅出地点拨学生的思想与心灵。

参考文献:

[1]杨爱东,杨立蛟.德育视阈下大学国学教育反思与路径塑建[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作者:管婷婷 单位:淮阴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