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传统文化在文言文教学的渗透,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会让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变得更加简单,所以,通过文言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让二者相辅相成是我们的不二选择。但在实际教学中,情况并不乐观。鉴于此,通过分析传统文化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地位与现状,强调其重要作用与意义,并提出具体的渗透策略,以提升文言文教学效果,最终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教学策略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石。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显得格外重要。而在语文教学中,文言文为我们学习、继承、发展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的载体。但不容乐观的是,目前的文言文教学呈现一种碎片化状态,师生双方都严重忽视文言文中的传统文化。鉴于此,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便成了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地位及现状
近几年来,在各种讲话中不断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新课程改革也提出“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核心概念,这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做到“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18个学习任务群,其中涉及传统文化的分别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和“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共4学分,传统文化教学受重视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文言文教学是我们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我们在教学时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更要学习文章背后的情感以及文化。杨斌在《发现语文之美》一书中表示:“阅读浅易文言文并不是高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优秀代表,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巨大魅力才是学习文言文的应有之义。”[2]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每一篇都涉及传统文化要素,比如《寡人之于国也》中体现的儒家“仁政”思想,《诗经》中表现的“酒”文化,《赤壁赋》中体现的豁达的生死观等,都彰显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认真体会文中的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理解文言文。比如学习《鸿门宴》时,当学生弄懂了古代就座礼仪,就能更好地理解当时项羽与刘邦的实力对比,从而更好地理解这篇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尽管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要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但是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忽视传统文化的现象还很普遍。比如,在教学古诗时,教师更强调背诵,而很少讲解诗句涉及的传统文化,也很少给学生补充作者的其他诗歌作品用以拓展学习,更不重视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样教学,学生只知死记硬背,而对诗中的平仄、韵律和思想情感都不甚了解。再如,教师在讲授一些长篇文言文时,往往习惯于逐字逐句翻译文本,作“碎片化”的解读,而忽视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渗透传统文化。比如在教学《逍遥游》和《离骚》时,教师很少对文中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和相关典故进行讲解,而将主要精力放在逐字逐句的翻译上,这让学生很难深入理解文本的文化内涵。由此可见,在实际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还存在很多问题。
二、传统文化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鉴于传统文化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现在面临的种种问题,在文言文教学设计中如何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是亟需我们探索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让学生更多地习得传统文化、更好地学习文言文,从而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一)提高传统文化在教学评价中的地位
高中文言文考试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内容,比如,高考试卷设置了“将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对原文进行概括”这类题目,教师便对文言字词高度重视,在课堂上强调逐字逐句的翻译。当然,文言文字词的翻译是我们学习古文的基础,但是忽视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因素,把文言文教学等同于单纯的字词翻译教学却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要使学生重视文言文中的传统文化,就必须提高其在教学评价中的地位,因为目前考试仍是我们实施教学评价的主要手段,所以提高传统文化内容在考试中的分数比例很有必要。例如,可在考试中增加一些文化常识题,对“柳”“长亭”“寒蝉”等传统文化意象进行考查;同时,要加大对著名诗人和作家生平的考查力度,以便学生在解读诗歌时可以“知人论世”。例如解读杜甫的《蜀相》时,了解杜甫生平有利于学生理解该诗的主旨。此外,可以增加对传统文化整体感知能力的考查,例如学习《荆轲刺秦王》时,对四大刺客故事的拓展能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忠义”这一传统美德。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注重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时刻掌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情况,使考试与日常教学并重,从而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掌握程度的考察。
(二)革新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传统文化专题教学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是一种碎片化的教学,它惯于把整篇文章切割成碎片,逐字逐句地进行讲解,并强调对文本的背诵,缺乏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这种教学模式既影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制约着文言文作用的发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革新这种碎片化的教学模式,不仅要把文章作为一个整体来教,也要把一个作家的相关作品作为一个整体去讲。例如,在讲李清照的《醉花阴》《声声慢》时,可让学生回顾初中时学习的《如梦令》,这样就串起了李清照人生的三个时期,传统文化的学习情境也随之产生。这种整体教学正是语文学习任务群“整体化趋势”的体现。虽然现在全面实现任务群教学很难,但我们可以在教学时进行传统文化的专题拓展。比如,在学习《荆轲刺秦王》之后,教师可以对四大刺客这个文化常识进行专题拓展,让学生了解他们故事的始末,体悟他们的精神,甚至可以对其行为进行质疑,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们的阅读量,为相关写作积累了一些新颖的素材。同样,在高三复习阶段,在课外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当中,教师应该对其中涉及的传统文化进行讲解。比如,碰到与酒文化相关的诗词,就讲解有关酒、酒器的文化专题。这种文化专题形式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在解读相关课外古诗词时更有思路,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调整教学方法,加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
在文言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喜欢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与问答法。不可否认,这种教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这种灌输式的方法容易使学生厌烦,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且很难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我们应该调整教学方法,把课堂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教师做好引导者,尽可能地构建活动型的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传统文化。这一点其实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得很好,比如在端午节的时候,教师带着学生包粽子,春节的时候带着学生写对联等。也许这些活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实施难度很大,但我们可以开展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来引导学生,比如在讲解《离骚》之前,让学生搜集屈原写的或者写屈原的文章,开一个“读书品鉴会”。这些简单而易于实施的活动会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其中的传统文化。另外,多媒体也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类从外界获取的信息中,83%来自于视觉,15%来自于听觉。”[3]在教学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情境,比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我们可以截取电视剧中的片段,让学生边看边学。需要注意的是,运用多媒体教学虽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教师一定要注意控制时间,否则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得不偿失。
(四)提高教师传统文化修养,深入挖掘文本内涵
高中语文教材选取的文言文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之所以会出现挖掘不够深入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有许多教师的传统文化修养不够。比如在讲解《鸿门宴》时,文中涉及传统文化中的座位礼仪制度,当学生提出“为什么项羽东向坐而沛公北向坐”时,教师一定要对这方面的文化有所了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该比他在课堂上讲的东西多10倍、20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4]教师想要讲透文言文,一定要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修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做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同时,教师还要挖掘文本深层次的内涵,以便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比如,在讲解曹操的《短歌行》时,要想使学生体会作者的“忧”,教师一定要讲出作者对人生、对贤才、对功业三个层面的“忧”,进而对时代背景进行拓展。此外,在对文言文尤其是古诗词进行解读时,教师也应该把典故中的文化拓展开来,这样既有利于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文本。综上所述,在高中阶段,文言文是学习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是我们的不二选择,而了解传统文化对学生学习文言文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在文言文的教学评价、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的挖掘等方面有意识地渗透传统文化,这样既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还能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周靖雯.高中文言文中的传统文化教学策略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8.
[3]朱自清,叶圣陶.精读指导举隅[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作者:张旭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