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其主要体现为生态哲学、生态实践、生态常识等三方面。作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实践产物,它不仅对古代人民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关键词:传统文化;生态智慧;实践;当代价值

纵观世界文明发展史,还没发现哪个文明能像中华文明一样,在自己的文化注入如此鲜明的生态属性。如把人与自然关系当作核心文化理念加以对待,并且在文化内容里流露着很强的生态意识,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最显著特征之一。正是这种生态属性,赋予了中华文明弥足珍贵的可持续发展机能。一定程度上,这解释了为何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独中华文化能够延续至今而从未中断。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如此鲜明的生态智慧,使得中国文化又别于其他文化而独树一帜?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弄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是如何产生的。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的产生

文化是现实的反映与表达,文化创造来源于生活实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又是传统文化类型里的一种生态文化,其产生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系统性的经验总结。中国自古就是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华民族则为典型的农业民族。不同于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依据季节干湿草场迁徙,或者对其他民族进行掠夺为生。以灌溉农业为主的农业民族,其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使得农业逐渐摆脱了早期“靠天吃饭”的被动阶段,因为精耕细作意味着更多的管理与控制,这种管理与控制的对象不仅是生产过程的人,也包括作为生产要素的自然界,因此,农业相比于游牧业更为复杂化、系统化、精细化的生产特征,使得农耕民族对自然规律的认知与理解比游牧民族更为深刻与广泛,如农业生产要求劳动人民必须对播种,天文、历法、物气候、水文等熟悉,这有利于人们从深层次角度来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正是在这种时代条件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得以产生,并迅速发展。同时它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这种生态智慧既含有传统文化的内容,又具有科学知识的成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的原因。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是人类农业文明时代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认识水平。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的主要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它又是以何种形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出来的呢?通过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可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哲学、生态实践与生态常识。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哲学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哲学,即中国古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基本的看法。“天人合一”思想与“道法自然”思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态哲学最重要的代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1“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和最高境界,也是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基本理念。关于“天人合一”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易经》“易,所以会天道也,人道也”。道家经典《庄子齐物论》也有表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以天人感应思想著世的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使得“天人合一”成为儒家学说的重要观点。而“天人合一”思想的正式提出,则是北宋理学家张载在《正蒙乾称》“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的阐述。至此,“天人合一”思想成为传统儒家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理念被确立,并在我国传统文化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价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最高价值追求,对于“天人合一”思想的解读,尽管存在分歧,即“天人合一”中的“天”是否特指自然宇宙,还是特指伦理规范,还是两者均包括内在?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除去伦理层面的含义,“天人合一”思想中“天”即自然之天,“人”即在世之人,“合”即结合、融合,“一”即一体,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个层面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认知。“道法自然”思想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作为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它与《易经》“与时偕行”、“顺天应时”的思想相契合,是道家生态智慧最具概括性的表述。关于“道法自然”,学界普遍地理解为:自然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宇宙万物的演化动力。自然规律是独立运行的,人的行为活动要尊重万物本性与自然法则,不能过于干涉自然规律的运行。“道法自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命题之一,与“天人合一”思想互为补充,“天人合一”在价值观上回答了人与自然之间应该如何相处,“道法自然”在方法论上回答了人与自然之间怎样相处,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生态哲学。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实践

中国古代社会极其重视实践,这使得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不但体现在思维方式、哲学理念层面,并且还体现在现实生活的物质层面。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大量古代遗留的物质文物来论证。古人把累积的生态智慧以物质实体的形式呈现,凸显了传统文化中生态智慧的经世致用。毕竟只有当生态智慧不仅局限在思想层面,在其现实层面也有所运用时,这才能真正体现生态智慧。因为它一方面通过实践活动检验着思想层面的成果,也使得生态智慧获得了多样式延续和发展的途径。在中国传统物质文化中,最具生态实践的当属都江堰水利工程。作为世界迄今为止,现存年代最久远的生态水利工程。其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部分组成,科学地解决了岷江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水量的问题。其中都江堰最独特之处在于无坝引水,不同于现代水利的截流建坝,切断了上、下游生态的循环,无坝引水在实现调节水量的前提下,保持了生态的整体性。其“深淘沙,低作堰”和“因时制宜,乘势利导”的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人顺应自然的生态意识,为世界生态水利的典范。以“咫尺之内造乾坤”为美学追求的苏州园林,是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实践的另一代表。有别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生态与水利的完美结合,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的苏州园林,除了作为文人私家园林之典范,从始至终把山、水当作最重要的造型要素加以运用,以贯彻儒家“仁者爱山,智者乐水”的审美情趣,进而展现苏州园林浓厚的人文价值之外,其更为重要的价值则是中国古人在生态与建筑积极融合方面的一种实践探索。苏州园林,既不是四合院样式的传统宅邸,也非不食烟火的隐居或寺庙式风格,它是中国古人本着儒家天人合一理念,努力把人居建筑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的智慧结晶。这在建筑史上绝对是超前的,直到今天建筑学界才逐渐意识到,只有生态建筑才是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而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古人数千年前的一种生态建筑实践,无不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之高。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园林的生态功能时至今日,仍然存在并且对苏州城市环境仍起着净化与调节作用。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常识

不同于生态哲学、生态实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常识是在生态哲学的指导下,在生态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规律性、系统性的科学知识。当然这里的科学并不是一种理性式的,而是经验式的。因生态常识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所以它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日常活动有着广泛地指导作用。以至于今天,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这种生态常识对我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可谓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常识的首要代表。二十四节气最早出现于上古时代,起初分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个节气,后经历朝不断调整、发展而完善,目前流传的二十四节气是三百多年前以“定气法”为标准制定的,它通过观测太阳周期性运动,将一年中不同阶段涉及到的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与传统农业耕作相结合,划分为24等份,每一个等份是15天,并以一个特定节气命名,统称“二十四节气”。起初,它仅为农业耕作提供指导作用。后来,二十四节气不断被运用到生活养生、民俗文化等领域,从而形成了农耕时代中国人的一种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文化自觉。因为农业文明里人与自然有着天然的联系,二十四节气的广泛运用,使得古人意识到自己同其他万物生灵一样,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总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一种独特的时间意识,并深刻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提到风水学,有人会认为它是一种封建迷信,这种观点其实并不正确。作为历史悠久的一门学问,风水学在古代被称之堪舆学,众所周知,受限于时代与科技水平因素,任何科学知识都有其局限性,古代风水学也不例外,除去其部分迷信与糟粕外,古代风水学仍然具有一定的实践总结和科学性,作为中国古代建筑活动的指导原则和实用操作技术,风水学广泛运用在建筑、勘测、规划、设计、营造等领域,同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风水学与哲学、美学、心理学、地质学、地理学、生态学等诸学科有着丰富地交叉渗透,集中国传统文化于大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常识的另一代表。从本质上来说,风水学是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问,其实质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风水学在美学上是一种生态美术,在科学上是一种生态科学,风水学的产生和发展充分说明了中国古人很早就已意识到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出了一整套可以实践化的知识体系以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如风水学的三大基本原则中的天地人合一原则、阴阳平衡原则以及“风水宝地”等术语。这与现代科学提出的“人是环境的产物”的理念本质上是一致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客观地看待古代风水学的生态智慧。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的当代价值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大致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是独特的、丰富的、有价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2由此可见,只有有价值的,才是永存的。那么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的价值有哪些呢?它对当代社会又有哪些意义呢?唯有弄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的当代价值,才能获得真正的价值。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对当代中国的价值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3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着的丰富生态智慧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文化资源,它有利于当代人树立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绿色文化,有利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另一方面,“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4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有利于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进而推动社会主义强国建设。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对当代世界的价值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类发展进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种作用都不会过时。尤其是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加深,人类再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不同于一战、二战人类内部战争危机,由资源危机、能源危机、气候危机、人口危机为主的生态危机是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紧张关系的反映,面对这种新的世界难题,早在在上世纪末,由众多诺贝尔获奖者参加的题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国际大会上就提出了“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界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难题的重要智慧。其中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不仅属于中国,还属于世界,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是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路之一,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带给当代世界的最大价值。

作者:彭亚伟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