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下原创绘本发展路径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华传统文化下原创绘本发展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中华传统文化下原创绘本发展路径

【摘要】近年来,在国家文化战略及扶持政策的引领下,国内绘本快速发展,逐渐走出国门,多个作品获得重要国际奖项。文章试图通过纵向厘清我国当代原创绘本的发展脉络,横向对比不同国家绘本的发展模式,寻找我国原创绘本在世界绘本版图中的准确定位。

【关键词】文化自信;原创绘本;探索反思;发展路径

众所周知,绘本是一种形式精美、内涵丰富又浅显易懂的儿童读物,其所传递的朴素、美好的情感,能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带来精神启迪、文学滋养和审美熏陶。原创绘本作为展现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性,近年呈现一派蓬勃生机。但不可回避的是,我国原创绘本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尤其近年,随着原创绘本的快速发展,有学者担忧,在外国绘本的强势冲击下,原创绘本不得不迎合国际绘本发展潮流,不利于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对这一观点,笔者不敢苟同,虽然原创绘本存在诸如同质化、批量化产出等问题,但目前依然是原创绘本发展最好的时期。本文试图通过纵向厘清我国原创绘本的发展脉络,横向对比不同国家绘本的发展模式,寻找我国原创绘本在世界绘本版图中的准确定位。这对促进原创绘本百花齐放,在世界绘本发展的大格局下坚定文化自信,走中国特色发展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原创绘本的发展历程

以前,中国社会将儿童视作“缩小的成人”,儿童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地位,儿童读物多是以纯文字、伦理规训为主的蒙学教材。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周作人提出崭新的儿童观:“儿童在生理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20世纪20年代,儿童读物创作进入高峰期。1922年,郑振铎先生创办了《儿童世界》,专设“插图”“图画故事”和“滑稽画”等栏目,强调“以儿童为本位”,用图画讲述故事,此被视为中国原创绘本的萌芽。然而,这一时期文字依然占主导,图画只是辅助,绘本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分类。1928年,陈伯吹先生翻译并出版了美国第一本现代意义上的绘本《百万只猫》。1934年,葛承训在《新儿童文学》中提到:“幼年儿童不能阅读书籍,可以看图画书。图画原来是儿童最喜欢欣赏的东西,如以图画表示一个故事,图画就成为文学的一种了。”在早期儿童文学教材中,葛承训第一次将绘本作为独立的图书种类阐述。1947年,陈伯吹在《儿童读物的编著与供应》中提出“儿童读物中图画不必处于附庸的位置,而应与文字分庭抗礼”的观点。1949年前后,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张光宇的《西游漫记》、丰子恺的儿童漫画都成为我国原创绘本开疆拓土的代表作[1]。20世纪50年代,我国涌现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烙印和中国特色的绘本,如华君武创作的《大林与小林》、陈永镇的《小马过河》、柯明的《金豆儿,银豆儿》、刘巨德的《九色鹿》等。这些作品让读者感受到创作者广阔的创作天地,以及追求自主的创作生命,而不是成为文本的附庸。这些出版物可以说构建了中国当代原创绘本的最初模样。然而,受经济水平的制约以及绘本制作成本等因素影响,直到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出版界和儿童文学界,绘本还没有成为被关注的出版现象和创作热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家庭购买力迅速提升,引进绘本和原创绘本成为童书出版发展的新亮点。在21世纪原创绘本的版图上,有两个创作群体引人瞩目:一个是以周翔、朱成梁、蔡皋、姚红等为代表的《东方娃娃》杂志与南京信谊创作群体,另一个是熊磊、熊亮兄弟与他们曾经主持的“奇异堡”工作室。后者于2008年7月与中央美术学院教师杨忠、北航教师庄庄、儿童阅读推广人王林、红泥巴的阿甲、萝卜探长等合作成立了“五色土”原创绘本研究中心和系列图书编委会[2]。这两个绘本创作团队,一个生长在南方,一个活跃于北方,成为原创绘本的引领者和中坚力量。近年来,经历了一段时期的艺术积累和酝酿后,原创绘本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众多80后、90后新锐插画师对中国传统文化题材的绘本创作倾注了极大热情,并爆发了惊人的创造力。他们带着自己的作品盛装登场,吹响了时代的号角,先后在国内外斩获大奖。其中,以《盘中餐》和《洛神赋》这两部原创绘本的出版最为引人注目。此外,越来越多儿童文学作家开始加入绘本创作队伍,其中包括曹文轩、梅子涵、张之路、秦文君等,创作队伍的迅速扩容,也催生了原创绘本新的国际合作模式和推广模式。

二、世界绘本发展对我国的有益启示

不可否认,在中国绘本的认知启蒙过程中,西方绘本的译介是一个重要的助推力。那些来自异域的优秀绘本不仅为广大成人和儿童读者提供了艺术滋养,还为本土绘本的发展提供了生动的艺术启蒙。通过梳理绘本的发展史,我们发现,绘本是个相对年轻的文体。最早的绘本出现于19世纪下半叶的英国,与沃尔特•克兰、凯特•格林纳威、伦道夫•凯迪克这几个名字密不可分。这三位生于同时期但风格迥异的作者,为儿童创作了最早的现代绘本。他们不同的艺术风格对绘本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直到今天依然是绘本创作的典范。相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绘本,今天的绘本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变化的时间节点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5年)为分水岭。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不仅改变了世界的政治和文化格局,同样也影响着绘本在不同国家的发展走向。各国有文化担当的知识分子和出版人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做了反思,选择了不同的创作和出版立场。“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认为,日本是一个具有封闭文化特质的国家,他担心日本的孩子会封闭于本国文化的框架中,陷入狭隘民族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所以,多年来他极力推崇日本的孩子从幼儿期就开始接触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各国文化。在他看来,中国的古典文化也是日本传统文化的根基。绘本发源地英国,相较其他国家受到的外部因素干扰较小。英国每年举办的凯特•格林纳威奖就被戏谑为最挑剔的儿童读物大奖,也被绘本创作者称为“最想获得的奖”,每一本新创作的绘本都要经过评委会严苛的评判。正因为如此,英国至今仍源源不断地输出优秀的绘本作品。二战后,许多西欧艺术家为了躲避本国政治冲突移民美国,移民潮让美国绘本融入了丰富的异国文化特质。许多出生在美国的西欧裔艺术家,创作时将故国的传统文化融入美国本土文化中,这种文化融合,使得美国绘本创作数量和类型都呈现史无前例的多样化[3]。美国作为一个倡导多元文化的多民族国家,无论是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度,还是绘本的发展路径、文本表现、组稿形式,甚至评奖设置、阅读推广,都给我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我国原创绘本面临的问题和反思

如前所述,绘本的创作与出版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并非始于最近几年,但原创绘本的兴起确是我国世纪之交的一道出版风景。20多年来,我国原创绘本的创作成果令人瞩目。在国家文化战略及扶持政策的引领促进下,近五年原创绘本呈现快速成长的态势,进入了欣欣向荣的发展阶段。在充分肯定近年我国原创绘本在传统文化母题探索上所取得的成就的同时,依然需要审视原创绘本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第一,部分原创绘本作品立意不足,文图脱节,有些绘本中的插画甚至自说自话,儿童无法进入故事。因此,在创作过程中,绘本创作者要真诚地体验生活,细心地感悟,严肃地思索,不能为了创作而创作。2013年,青年插画师于虹呈和家人去大理游玩,被洱海边农民耕种画面打动,由此引发了要为劳动人民创作一本绘本的念头。同年10月,她去云南省元阳梯田采风,并在一户农家租住,跟随他们一同播种、插秧、收割。在云南生活两年后,于虹呈推出了科普绘本《盘中餐》。绘本精妙的画工和朴实的文字传递出作者对稻田、对土地的深厚感情,使之成为一本代表现阶段中国绘本水平的优秀作品。在机械化逐渐取代人工劳动的现代社会,城市的孩子通过阅读这本手绘作品,能深刻理解并体会到农民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感受到人与土地的休戚相关及血脉相连。中国元素和儿童视角是当前原创绘本创作的重要两级。一方面,中国的山川地理、民间传说、风物民俗和不同民族间的文化沉淀都是中国元素的重要支撑,挖掘中国元素首先要沉下心来,从民族的、地域的、历史的沃土中挖掘那些有特色的、打动人心的力量。另一方面,判断一本绘本好不好的核心标准依然是孩子是否接受,是否真正喜欢。绘本的故事讲述方式、图文构成应充分考虑儿童读者可接受的趣味性、游戏性和互动参与性,因此,绘本作者应该具有先进的儿童观、教育观,对儿童阅读心理和阅读趣味能精准地把握和理解。熊亮曾在《我为什么做中国绘本》一文中坦陈:“我侧重于传统和本土性,因为文化记忆同样是我们儿时的回忆,就像城市的历史同样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一样……它们能深入街头巷尾,深入我们生活点滴中……”他还说,自己从中国传统故事中“学到了中国童话的奥妙——万物有情,在写这些故事时会自然地将什么东西想象成有灵性的生命”。熊磊、熊亮在《中国美学看绘本》一文中进一步提出,中国原创绘本应该有与西方审美标准不一样的特质,即“注重神而忘形、万物有情,注重内在的音律节奏、气韵生动、虚实相生”。因此,在熊亮他们的作品中,极容易触摸和感受到鲜明的中国风格和气派。第二,绘本文本的培育及完成需要多方合作与各方力量的整合。图文作者的有效配合、编辑能力及作用的发挥、绘本出版技术流程的保障,乃至后期研究者的专业推送与阅读支持,都是一部优秀绘本产生的必要条件。这就需要能够进行图文一体化创作的作者及具有专业素养的高水平编辑[4]。2008年7月“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在香港设立,首奖颁发给了《团圆》。在三年后的冬天,《团圆》走向世界,入选《纽约时报》年度十大童书。《团圆》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取材,文字作者余丽琼以个人的童年生活和情感记忆为基础,从童年视角切入,描述了一个当代中国家庭的典型处境:爸爸在外打工,一家人平常不能相伴。全文没有一个“爱”字,但是父亲和妻女之间的至深感情都融化在绘本的每一幅画面里。插画家朱成梁先生将故事背景设置在苏州,画里的苏州河也是他童年的记忆。整本书带着作者特有的心理印象和情感体验,不露声色又充满感情,透着淡淡的生活况味,不仅是两个作者童年的叠加,也向读者传递了春节“团圆”这一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习俗。在编辑的建议下,《团圆》的文本足足改了43次,纵观全书,编辑和整体制作都显示了深厚的素养。回顾创作历程,文字作者余丽琼坦言,没有编辑的把控就不会有这本《团圆》。第三,国家文化政策的扶持和各大奖项的设立,以及童书市场对原创绘本的旺盛需求,使得绘本作者和编辑需要抵御巨大的利益诱惑,只有具备制作精品的信心、耐心和韧性,才能制作出享誉世界的经典绘本作品。《洛神赋》(绘本版)的创作出版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早在《洛神赋》(绘本版)出版的前两年,其作者——年仅24岁的叶露盈受邀参加法兰克福书展,她的绘画作品《洛神赋》吸引了诸多出版人驻足观看,并被慕尼黑国际青少年图书馆收藏。2017年,叶露盈创作的《洛神赋》在央视《国家宝藏》节目与辽宁博物馆的宋代摹本《洛神赋图》一起展出。为了让这一悠久的中国故事找到合适的国际化表达,获得读者的认可,叶露盈决定重新策划和修改这幅载誉归来的画作,并邀请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和童书翻译家余治莹老师忠于原著的基调,将古诗赋改编为现代文,最后呈现给读者的《洛神赋》绘本文字与图画结合得恰如其分。法国文学史家保罗•阿扎尔在其名著《书,儿童与成人》中这样阐述:“人的安全感不仅来自物质的满足,还必须在每个人心中扎根,没有这个根,孩子将会失去安全感,他们被现代生活混乱的价值判断所支配也就不足为奇。优秀的绘本能给喜爱阅读的孩子们以定力,就像在大风暴中紧急抛锚一般。这种力量绝非道义上的概念,而是可以信赖的力量。”[5]从这个意义上说,承载着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创绘本既有义务为本民族儿童提供养料,也有义务为全世界儿童提供一份精神和文化大餐,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参考文献|

[1]刘畅.我是蝴蝶敛住翅膀,同青虫一起爬行[N].新京报书刊周评,2017-9-27.

[2]方卫平,赵霞.儿童文学的中国想象——新世纪儿童文学艺术发展论[M].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8.

[3][加拿大]李利安•H.史密斯.欢欣岁月[M].梅思繁,译.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

[4]陈晖.熠熠生辉欣欣向荣——五年来原创图画书的回顾与展望[N].文艺报,2017-10-16.

[5][日]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M].郭雯霞,徐小洁,译.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7.

作者:郭超 单位: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