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优秀传统文化对电视媒介的文化建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电视媒介结合的现实情况,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在内容、思想和美学层面为电视建构自身文化提供了重要元素,选择传统文化参与电视文化建构是当代中国电视媒介文化建构的必然路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电视;建构
当今社会,文化的价值愈发突显,树立自身文化形象、发挥文化影响力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电视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对于文化传播居功至伟。20世纪末,中国电视在形式上大量舶来西方节目,内容上缺乏本土特色,为了追求收视率甚至倾向于呈现大众文化,电视媒介自身的健康发展受到限制。进入21世纪以来,电视荧屏上涌现了一批批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节目,这些节目不仅创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而且从内容到形式上对中国电视的“民族性”展开了有益的探索。由此,中国电视媒介开始对自身文化建构进行整理和反思。
一、内容层面建构“中国符号”
电视栏目因其承载内容的丰富而成为一种观众最为常见的电视节目类型。在21世纪我国收视率高的诸多电视栏目中,以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符号为主要内容的不在少数。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中央电视台讲坛类栏目《百家讲坛》。2001年,栏目在创始之初,就做了“文化品位、科学品质、教育品格”的较高定位,2002年、2003年又根据观众反馈做了两次大的调整。改版后,选题上主打“传统文化牌”,突出了文学、历史等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容,如阎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于丹的《“论语”心得》、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讲《史记》,还推出了系列节目如“红楼梦六家谈”、“张恨水系列”、“张爱玲系列”、“钱钟书系列”等等。《百家讲坛》一跃而成为省级卫视仿效的对象,一时间,各地讲坛类文化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节目的热播掀起了全民学国学的热潮,多位主讲人同步出售的讲义和书稿销售量纷纷破百万,很多观众成为了节目的忠实“粉丝”。从文化角度讲学术,《百家讲坛》既能深入,又可浅出,最大限度地符合大众接受水平,不仅电视栏目收视率得到提高,受众的修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百家讲坛》的成功让我们见证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电视媒介传播力的完美结合,这正是传统文化为新时代电视媒介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容之泉的力证。继单向讲授为主的讲坛类栏目点燃受众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之后,互动性和竞赛性更强的益智类传统文化节目以其新颖独特的面貌亮相舞台。这类节目在我国虽已有之,但此次助推传统文化学习之波澜更见新的亮点。它们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其中又以汉字、诗词、成语、姓氏文化和历史典故等文史知识为主,如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成语英雄》,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浙江卫视的《中华好故事》,安徽卫视的《中国百家姓》,央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等。大部分栏目采用选手答题、嘉宾点评、淘汰晋级的形式,观众感受的不仅是紧张的比赛氛围,更专注于文史知识的饕餮盛宴。除了独特的价值主张与传播内容,精巧的赛制设置与题目设计也很有吸引力。如陕西卫视的《唐诗风云会》中《唐诗流韵》环节,第一项“推敲成趣”将唐诗名句中抽掉一字,由选手推敲选择,第二项“触景生情”设定情境,让选手临场发挥,取一句唐诗入景。这样的考核无疑给古老的唐诗增加了灵性,为大多数人感到枯燥繁重的诗词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无独有偶,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发起的“全民焐热冰封汉字行动”更是别有匠心。每期节目推出一个“冰封词汇”,由电视报纸、微博微信、搜狗输入法广泛推送或,大家只要去点击、阅读或转发,就可以激活那些不常用的“冬眠”词汇。这一行动再次引发受众的参与热情,13期焐热词汇累计参与人数超过5.8亿。此外,博古通今、学识渊博的嘉宾点评,腹有诗书、信手拈来的主持人风采也为节目的风雅和韵味增色不少。“中国符号”由此得到迅速、有效地传播。值得一提的还有“民间文化的守望者”——《传承者》,它作为全国首档传统文化综艺类节目,将被称为历史文化“活化石”和“民族记忆的背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做主角,对多项非遗项目进行了集中展演,内容资源丰富,多重视角聚焦。咏春拳、内画、溜溜调、广东醒狮等等这些散落民间的代表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符号”利用电视这一媒介获得最大程度的认同,同时通过描绘整个文化传承的艰难现状,受众了解了这些非遗项目传承的紧迫性。2016年国内首档明星读信节目《见字如面》,以书信为载体,从多方面展现信件背后的社会文化。“展开一封信、读一段文字”,远到千年前的秦汉王朝,近到未足经年的当代社会,大到两国之间的战事磋商,小到平民阶层的生活万象,带领观众去深入领会中国人的智慧与情怀。2017年,传播文化的又一股“清流”——《朗读者》亮相荧屏。它邀请各领域有影响力的嘉宾现场朗读由国家顶级文学家、出版人、专家、学者精心挑选的经典美文,并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通过文学、文字启迪思考,为观众打开一片璀璨广博的文化银河,使得被娱乐文化、技术文化、商业文化一度淹没的精英文化重回公众视野。“中国符号”在文化综艺栏目中得到新的传承。
二、思想层面铸造“民族精神”
在五千年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内容丰富完备的思想体系,包括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刚健有为的基本精神,还包括独立的价值体系、哲学思想、宗教观念、伦理道德等。思想是文化最核心的层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利用电视媒介将中国传统思想为内核的民族精神进行淋漓尽致的展示,其中以电视剧最为突出。首先是爱国主义精神。历史上,每当国家民族遭受外来侵略的时候,就有无数爱国之士奋起反抗,这是爱国主义集中展现的时刻。例如历史剧《精忠岳飞》,就以战火纷飞的宋代为背景,讲述了名将岳飞统领岳家军抗金的故事。该剧不仅刻画了作为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南宋中兴四将之首的岳飞“精忠报国”的形象,同时展现了深明大义的岳母、抗金名将韩世忠、女中豪杰梁红玉等众多爱国者的群像,因其高扬爱国主义大旗,获得第十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优秀电视剧奖。再如革命题材的《亮剑》,围绕“战神”李云龙的“亮剑精神”展开叙述,歌颂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李云龙文化程度不高,身上有中国农民式的狡猾与狭隘,常有出格言行,但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抗战、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他的自创打法不仅大获全胜甚至还赢得了对手和盟军的尊重。这样一个爱国英雄更让人觉得真实可感“接地气”,爱国主题因这种平民化的忠诚而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又如将家族史、民族史、个人史汇聚一身的家族剧,在塑造富有民族正义感的人物形象,对当代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中国地》成塑造了抗日英雄赵老嘎这一人物形象,他最初仅抱着保家卫国的朴素想法,随着抗日的逐渐深入他的思想也渐趋成熟。还有赵家兄弟、曹军长等普通农民,他们在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中最具代表性,中国人的血性和骨气,中国人对家国的爱都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其次是刚健自强的品格。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旋律,21世纪中国电视在不同类型的电视剧中都展示了这种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比如创业主题的《闯关东》,讲述了山东农民朱开山一家从日俄战争到“九一八”事变近半个世纪的奋斗故事。一个“闯”字,从中原到东北,从务农到各行各业,从反清到抗日,从男性到女性,朱家人面对任何困难和恶势力都不妥协、不低头,跟自然环境抗争,跟社会力量抗争,跟自己抗争,坚韧顽强、生生不息。《闯关东》由于成功塑造了一个有闯劲儿的家族而传递了开拓进取、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此外,更有青春励志剧如赵宝刚导演的“青春三部曲”——《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北京青年》,它们以一群群有代表性的新时代青年的奋斗经历为主线,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和生活化的镜头演绎了都市青年的主流思想,折射出那一代年轻人的心灵成长历程——虽然都曾迷茫,但从未放弃寻找目标并为此努力拼搏。军旅剧《士兵突击》则通过一个“一股傻劲”的普通士兵许三多的形象召唤了朴素而宝贵的品质,他“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和执着追求在浮躁社会里给人警醒,引人反思。这些电视剧中展现的自强奋斗,正是每一代国人民族精神的传递。再次是人伦和谐的传统。中国传统社会以宗族血亲关系为纽带,直到今日,人伦和谐观念仍在维系着整个社会。在中国的大量电视剧中,讲述人与人之间情感关系与矛盾冲突,展现人伦常理和人文关怀的作品非常多,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如《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大哥》、《激情燃烧的岁月》、《金婚》、《新结婚时代》、《老有所依》等。《金婚》通过佟志和文丽夫妻二人半个世纪的风雨同舟,再现了普通老百姓简单而幸福的家庭生活,他们经历艰辛,却始终相互搀扶不离不弃,除了爱情,他们更坚定不移的是对对方和家庭的责任,以及养育儿女的社会责任。这种婚姻观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伦理学范本,对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具有很大意义。另一个主题是表现兄弟姐妹的互助互爱。在商品经济下,面对物质和利益的诱惑,兄弟姐妹们解决各种问题最终都回归到了传统家庭观念和新时代价值标准的和谐统一上来。倡导和谐、培育和谐,成为当今家庭伦理剧的核心价值取向。
三、美学层面镌刻“文化印记”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和合之美”、“美善相乐”、“天人合一”等精神从美学层面为电视媒介的文化建构镌刻了“文化印记”。中国美学重写意轻写实,“意象”“意境”的美学表达手段是中国人在探索美、展现美过程中一贯秉承的独特方式,在电视荧幕中这一特点极为突出。例如央视“全息山水景观”中秋晚会的美学创新。先是把举办地选在文化氛围浓厚、地域特色鲜明、美学意象突出的城市,如福州、武汉、苏州、江油;继而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打造活体实景,从天、水、城、景多维视角呈现一个开放式的舞台,用声光电等现代视像手段,民歌、诗词、舞蹈等文艺表现形式延展城市文化,渲染古典唯美的东方气质。历年晚会都将“水”“月”这两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韵味和灵动气质的意象在思乡、团聚的中秋佳节加以强化,“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由此达到跨越时空,凝聚华人情感的目的。比如2015年在李白故里——四川江油举办的央视秋晚。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代表了中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而李白又是最为杰出的唐代诗人之一,一生写下关于月亮的诗歌就有260多首,在中国妇孺皆知的那首《静夜思》中“低头思故乡”就是指的江油。这种富于传统美学意义的巧妙设置抒发了华夏儿女的共同情感,联结了所有华人的共同记忆,江油秋晚传递的正是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精神回归。又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传统美学建构。2008名太极拳手的表演、70米巨幅画卷的多次使用、“夸父逐日”的点火仪式,体现出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开篇“有朋自远方来”的击缶之歌,《论语》“四海之内皆兄弟”的高声吟咏,主题曲《我和你》的直白表达,唱出“和合之美”的心声;中国元素的贯穿、美学意象的营造、诗乐舞画的结合,使得中国文化的特点展现无余。仅以《画卷》篇为例,首先将中国古典文房四宝“笔墨纸砚”通过短篇展现,从制作纸张到下笔落墨再到装裱成轴,随后切换画面,岩画、陶瓷、青铜器这些具有中国古典气质的文化元素逐一在现场巨幅卷轴上逼真呈现,再由舞蹈演员肢体作画水墨写意,千年古琴伴奏流淌出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悠远空灵之美呼之欲出,营造出浓浓的中国特色。此外,《舌尖上的中国》、《美丽中国》等纪录片也创造性地用声音、画面、色彩、构图将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历史文化、地理文化巧妙融合。一茶一饭、一草一木,充分发掘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涵和意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再现。综上所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沛的内容为中国电视提供源源不断的视听表现符号,是中国电视文化建构的基础;爱国主义、刚健自强等思想是中国电视文化建构的核心;以意象、意境为主的中国传统美学精神是建构中国电视文化的关键。三者相辅相成,对中国电视媒介的文化建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自此,中国电视必将走向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之路,中国文化也势必在当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作者:毛素文 单位: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