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摘要: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和传统文化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养分。在古诗词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主动学习和实践传统文化,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以统一。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殿堂中闪烁着奇光异彩的明珠,这些被千古称颂的文学作品承载着诗人的人生哲思、家国情怀、远大志向……诵读古诗词能够陶冶情操,培养语文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传统文化,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以统一。

一、古诗词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是针对初中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赏析能力而编入的。学生在这些古诗词的滋养之下,文学素养能够提升,心灵会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人也会变得灵秀儒雅。指出:“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古诗词承载的正是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体现的正是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让学生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其作为一名炎黄子孙的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笔者通过解读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得到这样的认识:这些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不仅仅对古代的社会背景、风土人情进行了描绘,更重要的是字里行间反映出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远大的志向以及家国情怀等。古诗词灵动、精练、传神的文字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古诗词中所描绘出的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彰显着令人心动的意境之美,闪耀着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智慧的光芒。我们应当通过古诗词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孝亲尊师、关爱朋友、热爱祖国的情怀,教会学生择善而从、见贤思齐的做人道理,从而使传统文化教育得以有效渗透。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深读作品为基,领会作者情感

学好任何一门知识,都要有良好的基础。古诗词的学习离不开对作品的熟读、精读、深读。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阅读,在反复的阅读中根据语感逐步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比如,教学《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时,笔者首先给学生介绍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诗人对美丽的江南景象的描绘可谓神来之笔,全诗意境优美、寓情于景,传递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缕缕情思。这样的介绍对学生理解这首诗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让学生在对古诗的阅读中生出了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又如,在教学杜牧的《赤壁》时,笔者设计了细读品味环节。首先让学生反复品读,感受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学生朗读时,笔者要求学生借助朗读的语调、节奏、重音等来表达诗歌情感,同时思考诗人写作该诗时的初衷和用意,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最后,通过对诗歌的精读,在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再引领学生从诗中汲取积极向上的能量,认识到人在寂寞时不必感到痛苦与悲戚,要以阳光的心态面对人生,要相信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一旦时机成熟,就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成为有用之才。

(二)挖掘民族文化,培养家国情怀

初中语文教材收入的古诗词中,有多篇体现了作者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比如,《木兰诗》通过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表现了一个孝女的形象,用“准备出征”“征战沙场”表现出木兰为国尽忠的英雄本色,而“还朝辞官”“解甲还乡”“亲人团聚”又表现了木兰的忠孝双全。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思考:花木兰有哪些美好品德?学生在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中,一步步触摸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又如,教学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让学生从“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荡气回肠中,解读词人抒发出来的爱国之情,辛弃疾不仅在积极创造着个人生命的辉煌,也主动承担着民族的命运,他不计个人得失,时刻牢记国家仇、民族恨,学生从中体会到的应该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中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个人都应该从这些古诗词中感受那种保家卫国、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英雄壮举,要像那些爱国英雄一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

(三)引导学生想象,欣赏诗情画意

对初中学生来说,学习语言凝练、意境丰富的古诗词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其实,就古诗词教学来说,仅限于理解意思是对教学的敷衍。教师一定要在学生弄懂诗词基本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古诗词,汲取其精髓。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想象、去感受作品中的情景之美,学生只有张开想象的翅膀,才能真正感受到古诗词学习的独特乐趣。比如,在教学《题破山寺后禅院》时,笔者这样引导学生:“读了这首诗后,你脑海中想象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给大家描述出来。”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特点来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想象,同时也要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想象,从而提高学生古诗词学习的质量。在学生充分感受作品中的画意之后,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情,充满诗情画意的作品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歌丰满的灵魂。比如,在教学杜甫的《春望》时,笔者这样引导学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了怎样的环境?你从这两句中看到了什么?当你读完这首诗后,你脑海里一定闪现出了一幅幅画面,你认为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你拿起笔,把脑海中的画面或诗人的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古诗词的丰富多彩。

(四)品赏作品语言,感受传统文化

古诗词的主题思想和教育意义是通过语言来传递的,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古诗词中那些画龙点睛之笔进行语言分析,将作品的深刻内涵呈现给学生。古诗词作品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十分巧妙,看似平常的几个字就能组成一幅动人的图画、读来令人赞叹不已。比如,李煜的《相见欢》中“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简短的一句话,形象地描绘出了作者眼前的一切,其中运用的缺月、梧桐、深院、清秋的意象,描画了一个无比凄凉的世界,诉说出作者心中的愁苦与悲戚。作者在上片选取景物作为情感抒发的铺垫,下片又以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自己真挚的情感,此外还运用了声韵的变化,表现出韵律之美。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品赏这些写作手法的精妙之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词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佳句,常常被人们引用,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并背诵这些佳句。比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随着学生对这些佳句的理解渐渐深入,他们自然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产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生出民族自豪感。

(五)开展专题活动,加强学习渗透

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仅凭借阅读教学显然是不够的,传统文化之所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就是因为传统文化的根扎得深,我们在今天的生活中依然时时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传统节日“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骚客对着中秋的满月抒发情怀,让文思沐浴着中秋的月光,播种下千古流传的诗句。比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基于此,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中秋节古诗词赏读活动,如中秋节古诗词朗诵比赛、中秋节古诗词赏析讲座等,把弘扬传统文化与涵养家国情怀确立为活动的目标之一,让学生的心灵在受到滋养的同时,品味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还应该注意全面的延伸。比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作者在写了自身之苦的同时,推己及人,忧国忧民,这就是“仁”的体现!也正是因为这种“仁”,这首诗才打动着一代又一代读者。为此,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寻找古人的仁爱思想”的专题活动,学生们从教材及课外读物中找出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在这样的专题活动中,学生理解了“仁”的丰富内涵,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用自己的道德和行为诠释了“仁”的崇高境界。专题活动的开展,也为学生学习古诗词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和传统文化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养分。在古诗词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主动学习与传承传统文化,这样便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了统一。

参考文献:

[1]宋加年,周浩.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下),2014(4).

[2]段明妍.关于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J].锦州:渤海大学,2015.

作者:吴敬屹 单位:苏州学府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