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教育价值高,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非主流因素的涌入,导致传统文化缺失,各方越来越不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高校亦是如此,针对这一现象,高校在行动,从制度完善、队伍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入手,试图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得到有效保障,惠及学生。

关键词:高校;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在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在现今中国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虚无主义等社会意识形态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曾有段时间,一些人持传统文化无用论,中华传统文化是糟粕、是封建腐朽文化的说法,显然之,传统文化受到冲击,许多的传承重要环节已经出现了漏洞。因此,我们要采取措施,加强保护力度,为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保障。当前世界纷繁复杂,意识形态领域重中之重是加强文化建设,就必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中华民族文化资源,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的精神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让传统文化精神融入群众,惠及民生,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提供文化保障。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发展进程中积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联系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纽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也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文化引领作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精神惠及百姓,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适应时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高校对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校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现状,以便更好地推进高校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工作,课题组的同事采取文献阅读、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形式对此作了深入的调研。我们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和有目的的访谈,选取了5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86份,其中有效问卷为482份,有效回收率为96.4%,回收率高,具有研究可信度和价值。根据调查(表1)结果显示:高校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总体做法是不够的。对某高校5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统计显示:“目前高校认真开展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非常赞成只占了10.2%,不赞成占据了81.4%;“目前高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够重视”非常赞成占据了86.3%、比较赞成占据了7.9%,肯定的比例占了94.2%。从中可见,高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做法是不够的。学生总体是乐于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据数据显示:“目前高校传统文化课程没有列入必修课必须引起重视”非常赞成占据33.6%,比较赞成占据38.1%,总的肯定率为71.7%;“传统文化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同等重要”非常赞成占据28.4%,比较赞成占据36.9%,总的肯定率为65.3%;从这个调查结果显示,远高于50%的大学生认可传统文化,想学传统文化,总的来说学生对传统文化还是感兴趣的,也希望学校多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从序号1、2、4、9、10、11主观感知方式来看,当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态度是肯定的,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传统文化,特别是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实施半年以来成效非常显著。调查结果显示:“你本人重视传统文化”赞成率为91%,说明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当中已经深入人心。“传统文化对人生,对社会的发展有积极意义”赞成率占据81.7%,说明当前学生对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传递着正能量的态度是积极的。“你为传统文化的流逝感到担忧”不赞成率只有17.4%;“大学期间要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赞成率超过80%,可以看出大学生当前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很大的热情,主流方向好。从大学生群体和学校专业结构来看,根据统计结果显示:学生总体对传统文化是不怎么了解的,根据统计结果来看,61.2%的同学回答是否定的,超过一半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是不了解的,说明我们高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的教育是缺乏的,对课堂教育和课后的教育以及宣传也是不到位的,38.8%的同学对传统文化了解很多得益于当代的新媒体传统,从传统媒体、书本、报纸的了解是很少的。根据调查显示:从书本上的获取肯定的回答只占了7.4%,少得可怜。从调查结果显示,“你本人了解传统文化”男同学不赞成居多,女生比较喜欢传统文化,不赞成的当中体育学生和理工类的学生更多,这也表现出我们高校在理科和体育当中更加不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从赞成的比例中也可以明显看出,理科只有2.1%,体育只有1.2%。从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来看:根据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兴趣,有兴趣的学生可以从新媒体、以及课外书中学习,这占的比例达到90.8%,从课堂上获取的比例只占了4.7%,也可以体现出课堂基本没有传授传统文化的知识,或许是教师讲授传统文化知识缺乏生动性,未能提起学生的兴趣,致使到课率底,或者学了记不住。从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活动的情况来看:根据统计结果显示,高校组织的活动,基本没有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不赞成比例占据94.3%,从课外活动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认可率为1.1%。本来高校第二课堂就是学生实践的平台,更应该加大传统文化的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氛围。

三、基于高校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调查结果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现代价值的忽视

高等教育是一项事业,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教育工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承千年,有重要的精神内涵,这种内涵有丰富的教育作用,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你本人重视传统文化”赞成率占60.3%,说明大学生不排斥中华文化,反而还有很强烈的学习欲望,我们高校要多加宣传和开设相关课程让他们参与其中,让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二)高校工作者对中华文化存在育人功能的忽视

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几千年的文化精华,其中包含了很多做人、做事的哲理。从孔子、孟子时代就开始教导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进,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在战争面前抛头颅洒热血,奋勇杀敌,保家卫国[2]。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华文化育人价值仍然没改变,系列讲话中,不断提到传统文化要继承和发扬,并且提出更高的要求。当今时代复杂多变,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更加认识到时代的责任,从传统文化中找到行动的方向,做出正确的决策,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伟大使命。

(三)传统文化的教育缺乏学生为主体的属性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学生为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根据调查发现,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甚少,“你们学校是否开展传统文化课程”赞成率只占了1.2%课外活动,也几乎不涉及传统文化,调查中“你们学校的课外活动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赞同率只占2.3%,课堂教学中,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上课古板,学生处于一种极其不愿意的接受被动状态,这种低效率的教育模式,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学生访谈1:小周:物理机电工程学院学生,前几年好像开过国学的选修课,晚上上课,上课学生很少,基本就10来个人,老师就放课件,念一下书,放图片,看电影,一个学期就这样过了”。可见,目前传统文化在我们学校的教学中,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一点都体现不出来,严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弘扬中华文化的氛围严重缺乏

高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摇篮,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拥有良好文化氛围的校园,才能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大学生,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高校都在追求“短、平、快”的节奏,无法真静下心来学习,特别是缺乏对传统文化这些精华细细品味。由于专业设置过份追求与市场接轨,浮躁使人对一些深层次的东西无法融入,一个个课堂都在进行疲劳式的轰炸,但是也没有多大的效果,学生既没有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也没有传承良好的文化基因,得不偿失。通过实证调查显示:“你们学校在显眼的地方有贴着传统文化标语”赞同率只有4.3%,在偌大的校园,基本没有营造氛围的地方,连墙壁上都没有几句中华文化的标语。一些高校每年举办校园十大歌手比赛,就像学校过生日一样,这些现象就是学校缺乏中华传统文化氛围的表现。

四、高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策略

随着传统文化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央三令五申要加强传统文化建设,让传统文化的精神惠及百姓。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科学研究的重地,要尽早谋划,实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促进工程。

(一)加强顶层设计,把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到学校党委的议事日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要加强传统文化的建设,要各地贯彻落实,要加强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所以学校党委要早日作决策,专题研究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承和发展,特别是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师资队伍配备,课外活动的渗入进行研究,使各部门各单位开展传统文化的工作有根可寻。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高素

质的具有传统文化知识教师队伍,为培养人才打下基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系列讲话中多次提到要尊重教师,尊重教育,采取切实有力措施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努力建设高素质一流教师队伍,营造优秀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教育生态。要引导支持广大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做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4]。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配备好队伍。建立激励机制,把传统文化教育列入教师的考核指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大学生的领路人,一个优秀的教师,必然能够带出优秀的学生,因为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传统文化的基本素质,对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加强激励机制建设,将其作为教师考核指标,有利于实施文化育人,更好地让传统文化在高校大学生中生根落地,开花结果。加强教师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培训,让他们的知识系统化,教育教学科学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的教学要有灵活性,它的精神传承和发扬,要一定的时间,更需要有技巧让学生去接受,去学习,去实践,去领会。教师的教学要与时代结合,要结合实际,多拿生活中的例子去实践,文化才能搞活,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教师应多加强学习,多参加培训,多交流,相互借鉴,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为培养出优秀学生打下基础。

(三)加强课内课外活动相结合,使传统文化渗入其中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课外活动是课内活动的有效补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课堂教学时间、内容有限,必须依靠课外学习、课外活动来补充,才能更好地学习,融会贯通。课堂教学至关重要,它是个纲领性的指引,传统文化如何融入学生的学习当中,必须要有老师来指引,有些内涵式的知识点必须要靠老师来讲解,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实学透。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扩展延伸,它学习的空间范围非常大,可以在操场可以在教室,可以在舞台,它把传统文化的内容分解成课外活动,把传统文化的精神潜移默化地传播出去,让学生记得更加牢固。

(四)营造传统文化育人工程的良好氛围

高校的改革和发展为我们的教书育人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前各高校都面临转型,提出建设应用型的大学,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各高校党委要更加重视。所以高校党委要多加宣传,营造氛围,让师生更加明确的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加以落实,教师把课上好,学生把内容学好。传统文化归根到底是一种风俗、习惯,与所处的环境是相互联系的,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只要气氛融洽,都容易受感染,受教育。所以高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场所,要更加注重文化氛围的建设和布置,让学生潜移默化投入其中,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保障。高校的校训具有文化理念,高校的建筑,高校的雕像,高校的课室墙壁,楼场馆所,都应该有目的的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营造中华传统文化氛围,让大学生能够在无形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行网络化教学

传统的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爱国主义精神为准则,结合现代教育教学手段,通过课堂、课外的活动形式传播出去,让学生受益。首先,传统文化是活动的,课堂教学要灵活多变,创新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学到后能够灵活应用于为地方经济文化服务。其次,现代通讯技术发达,互联网快捷,学生学习手段高明,易于接受,通过校园网端口,建立网络服务平台,方便学习,方便推广。总之,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以其无边的魅力在中华儿女中一代代传承。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承担着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刘雪申,王佩敏.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72-174.

[2]乔守春.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及其原因探析[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14,17(3):57-60.

[3]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N].人民日报,2013-07-22(7).

[4]孟东方,王子博.中国梦的内涵、结构与路径优化[J].重庆社会科学,2013(5):66.

[5]石伟磊,王新元.论实现中国梦的路径选择[J].理论研究,2016(3):30-35.

作者:陈发达 单位:韶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