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西茶文化差异性跨文化影响,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由于中西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背景不尽相同,所以中西国家各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在西方茶文化中,尤以英国茶文化极具代表性。茶叶传入到英国后,必然会涉及到一些茶叶翻译问题,从这些茶叶翻译中,我们可以一探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性。
关键词:
中国茶文化;英国茶文化;茶叶翻译
茶叶起源于中国,于16世纪开始传到西方国家,并深得西方人的青睐与追捧。由于中西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背景不尽相同,所以中西国家各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在西方茶文化中,尤以英国茶文化极具代表性。茶叶传入到英国后,必然会涉及到一些茶叶翻译问题,从这些茶叶翻译中,我们可以一探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性。
1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性
中英茶文化各有千秋,其差异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物质文化方面的差异性
所谓茶叶物质文化,即指茶叶产品的总和以及人们进行茶叶生产的各种方式。具体包括茶叶类型、茶具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形态。在中英两个国家,茶叶物质文化差异体现在以下几点:
1.1.1茶叶种类不尽相同,中国茶叶主要有绿茶、红茶、白茶、黑茶、青茶、黄茶六大类别,还有其他保健茶和各种花茶等,种类丰富,可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其中,绿茶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心头好”。在英国,人们普遍青睐红茶,更将其奉为“国饮”。这主要是受到英国地理环境的影响。众所周知,英国四面环海,气候常年湿冷阴沉。红茶性情温暖,英国人一般在红茶中加入牛奶与糖,将红茶当作甜饮料来品尝。
1.1.2品饮茶点不尽相同。在中国,茶点种类繁多,坚果、水果、奶制品等,只要是食物,都可以被视为茶点。而在英国,茶点比较固定,往往以面食搭配肉类和点心。
1.1.3饮茶场所不尽相同。中国人一般将专门的饮茶场所称为“茶馆”“、茶坊”或“茶社”。英国人对饮茶场所则没有一个固定的称谓。
1.1.4饮茶工具不尽相同。中国茶具造型丰富、种类多样,鉴于中国人个性含蓄内秀,所以不少人对古朴的紫砂茶具偏爱不已。英国人对茶具也十分考究,高雅的骨瓷茶杯、精致的银质茶壶,再用鲜花和蜡烛进行点缀,凸显了英国人奔放热情浪漫的个性。
1.2制度文化方面的差异性
所谓茶叶制度文化,即指人们在生产茶叶、消费茶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社会行为准则与规范。在我国古代,统治者对茶叶生产与管理十分严格,并出台了诸多茶政措施,这是我国茶文化在制度文化方面的具体体现。我国古代农谚中不乏大量的关于茶叶饮用与生产经验的描述,这从侧面折射出茶文化作为一种制度文化对人们日常生活形成的影响。例如“清明发芽,谷雨采茶”;“立夏茶,夜夜老,小满过后茶变草”等农谚,直至今日,也散发着夺目的科技光辉。反观英国,由于英国本土并不产茶,所以有关茶叶的谚语少之又少。但是英国也有特有的茶制度文化,比如给服务员付小费的做法就起源于英国的茶叶制度文化。在早些年,茶室的服务员将一个上锁的小盒子放在桌上,盒上刻着T、I、P、S四个字母,全称是“ToInsurePromptService”(为保证快捷的服务)。假若客人想早点得到服务员的服务,早点享用茶水,他就要在盒子中放入一枚硬币。至此,付小费习俗初见雏形,并逐渐蔓延。
1.3行为文化方面的差异性
所谓茶叶行为文化,即指人们在生产茶叶、消费茶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可以心领神会的行为模式。以饮茶礼仪为例,中国人觉得饮茶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并非要恪守固定的形式。中国人一贯信奉以茶待客,客来敬茶;向客人奉茶时,茶水以七八分满为宜;向客人上茶时,以右手端茶,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这些都是中国人约定俗成的敬茶礼仪。反观英国人,他们一天要喝五次茶,早上起床后喝一杯EarlyMorningTea;上午11点左右喝一杯Eleven’sTea;中午吃午饭时要喝一杯MilkTea;下午五点左右要喝Fiveo’clockTea;晚上睡觉前喝AfterDinnerTea。饮茶仪式正规而固定,反映了英国人严谨的个性。
1.4心态文化方面的差异性
所谓茶叶心态文化,就是人们由于受到茶叶的影响而逐渐衍生出的价值理念、审美情操和思维模式等,这属于精神层面的文化。很明显,中国茶叶心态文化,受到儒家、道家和释家三家文化的深刻影响,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高雅深沉的整体格调。中国人一贯将饮茶视为一种情感释放与精神激励。英国人将饮茶更看作是一种社交手段,注重一种优雅的品味。
2茶叶翻译中的跨文化问题
中西茶文化各具特色,在进行茶叶翻译时,需要考虑到各自的茶文化特点,但是从目前来看,茶叶翻译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茶叶翻译标准不够统一、忽视中西茶文化的差异进行生搬硬套地翻译、没有采取正确的翻译技巧与方法,这一系列问题都直接影响茶叶翻译的效果。在目前形势下,要进行茶叶翻译,必须结合中西茶文化差异,否则会闹出尴尬的笑话,贻笑大方。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来进行茶叶翻译:
2.1统一翻译标准
茶叶翻译的原则是其必须能让读者一目了然地知道所翻译的内容是什么,对茶叶产品进行联想。简单而言,茶叶翻译应该做到个性突出、悦耳顺口、内涵深厚,能让读者产生对茶文化一探究竟的欲望。不得不承认,目前的茶叶翻译处于一片混乱的状态中,国外不少读者难以从茶叶的翻译中了解到茶叶所属的类别。所以翻译者应该结合中西茶文化的特点进行合理翻译,比如可以将茶分为四大类别,分别是Non-fermented(不发酵茶)、Partiallyfermented(部分发酵茶)、Post-fermented(后发酵茶)和Completelyfermented(全发酵茶)。在Non-fermented范畴下,主要有GreenTea(绿茶);在Partiallyfermented范畴下,主要有OolongTea(乌龙茶);在Post-fermented范畴下,主要有PuerTea(普洱茶);在Completelyfermented范畴下,主要有BlackTea(红茶)。这样的细分方法尤为必要,可以让读者一目了然地知道茶叶的类别,顺利达到翻译目的。
2.2结合中西茶文化差异进行翻译
中西方茶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出于两种文化的差异性,茶叶翻译应该多考虑英国读者的语言习惯,使用合适的词语,以此符合他们的思维方式。例如,汉语中的“茶”字与其英语相对应的“tea”的概念不尽相同。英语语言已经将“tea”的词义进行了一定拓展,即“tea”不仅指“茶叶”“、茶树”等浅显易懂的意思,还特指下午五六点钟的下午茶。再比如,中国“黑茶”通常被翻译成“DarkTea”。在英语中“,dark”意指“暗”,也带有“忧郁的”“、无知的”的意思。如果将“黑茶”翻译成“DarkTea”,是很难得到西方人的欢迎的。其实,黑茶是中国的茶叶特产,可以直接采取“Heicha”的拼音译法,这样还能吸引西方人对该茶种的好奇心。又比如,中国“红茶”的正确翻译是“BlackTea”。这是由于我们中国人更加看中茶水的颜色,红茶泡出的茶汤显红色;而西方人更加看重茶叶本身的颜色,觉得红茶的茶叶颜色是黑色的,所以翻译为“BlackTea”,如果将红茶翻译成“RedTea”,显然是不妥当的,不符合西方人的认知习惯。
2.3采取合适的翻译技巧与方法
在茶叶翻译中,采取有针对性的翻译技巧与方法至关重要,这样有助于事半功倍地完成翻译目标。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翻译技巧与方法:
2.3.1直译法。
使用这种翻译方法的条件是原语与目的语受众的认知环境没有太大差别,对相关事物的认知角度、价值理念等趋于一致,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直译法。绝大部分茶叶翻译都可以采用直译法。比如“武夷岩茶”被翻译成“RockTea”,我们都知道武夷岩茶是于山间岩石上长大的,使用“rock”一词,可以凸显武夷岩茶的坚强品格,而且“rock”还带有动感、激励的含义,将“武夷岩茶”翻译成“RockTea”恰到好处。还有其他一些茶叶品种也可以使用直译法,比如将“粉末绿茶”翻译成“PowderedGreenTea”;将“剑片绿茶”翻译成“SwordShapedGreenTea”,这样的翻译浅显易懂,一目了然。
2.3.2音译法。
对于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茶叶,使用音译法再好不过。在翻译一些比较著名地茶叶类别,但是又没有相对应的英语词汇时,可以使用音译法,比如将“西湖龙井”翻译为“XihuLongjingTea”;将“洞庭碧螺春”翻译为“BiLuoChunSpringSnailTaiHu”将“安溪铁观音”翻译为“AnxiTieguanyinTea”等。这样的翻译法还可以进一步弘扬我国的茶文化,吸引西方人对中国茶文化的兴趣。
2.3.3意译法。
这种翻译法具有一定的难度,由于文化背景、思维观念、审美理念等因素的差别,原语和目的语受众的认知通常不同,有时候甚至南辕北辙。这时候,翻译者就要适当应用增加、删减、改写等手段,表达出交易意图。比如将“青沱”翻译为“AgeBowlPuer”,这种翻译提供了“普洱生茶”的认识语境。再比如福建“铁观音”茶叶也是使用意译法,西方人都知道观音是佛教人物,“铁”和“tea”的发音比较接近,所以将福建“铁观音”翻译为“TeaBuddha”,就将铁观音这款茶种与中国佛教思想有机结合在一起,真实呈现了中国茶文化的魅力。总之,在茶叶翻译中采用意译法,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力求使信息意图真实展现出交际意图。
3结束语
中西茶文化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方面都各有差别,在进行茶叶翻译时,要充分考虑中西茶文化特点,综合使用各种翻译方法与技巧,力求真实体现茶文化的魅力与风采,使我国茶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和发展。
作者:刘扬敏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3]蔡荣章.茶道入门三篇———制茶,识茶,泡茶[M].北京:中华书局,2007:30;24.
[4]曹军.语境下的隐喻理解[J].巢湖学院学报.2006.1,143-147
[5]贺娟.语境对语篇功能的多元制约效应[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7,83-85
[6]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郎天万.语境分析是辨识歧义的重要工具[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9.1,57-63
[8]尚媛媛.语境层次理论与翻译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7,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