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祭茶文化保护与开发,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武夷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也是世界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是闻名中外的旅游城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生命力,提升旅游的文化性乃大势所趋,发展茶文化旅游是武夷山重要的特色旅游资源。“喊山”与“开山”是在武夷山民间举行的传统祭茶活动,传承几百年,是当地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张显,是具有武夷山特色的茶俗,同时也是武夷山茶文化的重要组成,茶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本文将就武夷山祭茶文化的历史、现状进行分析,论述保护与开发武夷山祭茶文化的必要性与方式方法。
关键词
武夷山;祭茶文化;茶旅游;喊山;开山
武夷山风光秀丽,文化历史悠久,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灵山出灵芽,这里同时是世界红茶与乌龙茶的发祥地,宋元时期的贡茶产地,全国闻名的茶文化艺术之乡。当地百姓世代以茶为生,近十几年来,武夷山靠其灵山秀水、厚重的历史人文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旅游业发展迅速,如今旅游业与茶产业已成为当地的两大财政支柱。旅游与茶产业融合,发展茶文化旅游具有德天独厚的优势。千年儒道释,万古山水茶。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以茶为媒发展茶文化旅游[1],可以提升旅游的文化性,提高旅游的生命力。真正使游客达到身的放松,心的升华,上升美的境界。祭茶文化是武夷山民间茶俗的重要组成,从宋代时就已流传,一直延续到民国。每年惊蛰这天,县丞跟官吏、茶农一起登上御茶园的喊山台,祭祀山神,而后茶农们齐声高喊:“茶发芽!茶发芽!”声音响彻山谷,回音不绝。据说,在茶农们有力的呐喊声中,喊山台旁的通仙井的井水会慢慢升高,甚为奇异[2]。其祭茶现场仪式强烈,场面庄重,极具有地方特色。此外,在新年春茶开采之前,茶农在第一次上山采茶时,一早洗漱好后在当地制茶祖师杨太伯塑像前静默祭拜。站着吃完早饭,一阵鞭炮声后,上山采茶。这在当地称“开山”,这一习俗从民国流传至。武夷山祭茶是以喊山、开山为主要形式,两者相继发展,共同形成武夷山独具地方特色的祭茶习俗,传承数百年,如今祭茶这一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却鲜为人知。而随着国内传统文化的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展,恢复与开发保护就成了当务之急,同时如何活态传承,将民间历史文化转化为文化竞争力,与当地旅游有机融合,提升地方旅游文化吸引力,显得十分有意义。
1武夷山祭茶的起源与发展
最早的祭茶仪式与贡茶制度相关。贡茶制度形成于唐代中期,每年贡茶采制前,当地官员都要选择吉日良辰,请得道高僧主持贡茶园开采仪式,举行祭拜神灵等一系列活动[3],这被认为是最初形态的祭茶。随着贡茶制度的形成和茗饮之风的盛行,通过击鼓喊山进行催茶发芽的习俗也自然而然地逐渐形成。武夷茶闻名于宋元,衰落于明,复兴于清。宋代福建建安(今建瓯)境内凤凰山的“北苑龙焙”精制的龙凤团茶(即建茶:包括武夷茶在内)入贡朝廷,成为王公贵族专享的“贡茶”。北苑贡茶对采摘时间要求严格,有采摘不许见日出的要求,黎明时上山采茶,太阳出来就停止采茶之事。宋代宋子安《东溪试茶录》亦载:凡采茶必以晨兴,不以日出[4]。贡茶采制期间,园官于每日五更时在山上的鼓亭击鼓喊山,把茶农聚集于凤凰山,由监采官发放进园凭牌,采摘结束再次击鼓把采工集合起来。“云腴贡使亲手调,旋放春天采玉条。伐鼓危亭惊晓梦,啸呼齐上苑东桥”是熊蕃在《御苑采茶歌》中描绘的贡茶采制时击鼓喊山的景象,从中可以想象出当时喊山的浩大声势。元代,在武夷山四曲溪畔设立御茶园,大力开发武夷茶,将其作为贡茶的主要来源之一,“北苑龙焙”的喊山茶俗也因此传到了武夷山。建宁总管在御茶园建立了“喊山台”和“喊山寺”,“御茶园里筑高台,惊蛰鸣金礼数该。那识好风生两腋,都从着力喊山来”,喊山祭茶的习俗得到了很好的延续。每年惊蛰,县令备牲礼率官吏、茶农到御茶园喊山台祭祀山神,祭礼完毕,隶卒呜锣击鼓,红烛高烧,鞭炮声响,众人拥集台下,同声高喊:“茶发芽!”“茶发芽!”“茶发芽!”声震山谷,回响不绝。元末,喊山习俗被作为一个官方仪式固定下来[5]。此后,御茶园的贡茶要求数量越来越大,每年焙制龙团茶达数万饼。明朝改团茶兴散茶,但武夷山御茶园贡茶仍不得减免,且有过之而无不及。《明史•食货志》载“其(建宁府)上供茶,天下供额止4023斤,而建茶2350斤,嘉靖十一年(1535年)建宁府总贡1856斤,其中建安(今建瓯市)岁办上供1308斤,崇安县(今武夷山市)岁贡548斤。”[6]当地人民不堪入贡的重负,尽砍茶树,纷纷逃亡,茶园一度荒芜。明嘉靖年三十六年,御茶园停办,茶贡终于得免,县令祭山随之暂停,但随着中国茶事的兴起和茗饮之风的盛行,祭茶喊山催茶发芽的习俗在武夷山茶乡沿袭了下来[5],形成武夷山独特的乡土茶俗。武夷茶采制之日,俗称“开山”。民国时期,武夷茶山盛行开山仪式。开山一般在立夏前两三天(五月初)。在春茶开采的前一天早晨,天微亮时,茶工们先起床洗漱,再由厂主(当地俗称包头)带领到制茶祖师的塑像前祭拜。然后吃完早饭上山采茶。路上,厂主们鸣炮相送,到达茶园之后,领茶师示意工人可以开采即开始采茶,在采茶制茶过程中还会传唱民歌民谣。最开始采下做出的茶叶,要马上冲泡出来,敬奉给茶神,并焚香礼拜。礼拜之后,厂主再端杯向每位茶工敬茶,祝愿工人生产平安。此习俗一直延续至新中国成立,1966年中央提出破四旧,“开山”习俗在当时被认为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从而废止了[6]。近年来,随着茶产业的发展,武夷山茶农为祈求风调雨顺、茶叶丰收,祭茶习俗又被茶农们唤醒起来。在采制的当天,一些茶厂会在自家的茶山举行祭茶仪式,程序有所简化。武夷山的祭茶习俗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变出了很多的形式。从宋元时代的喊山到民国的开山,再到今天的喊山与开山的结合体。每种形式的祭茶都有着它独特的味道,耐人寻味,是具有武夷山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极具有开发意义。
2武夷山祭茶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意义
2.1可以丰富武夷山茶文化旅游的内容
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更加强烈。民风民俗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已成为现代文化旅游的一部分。在21世纪的今天,旅游者已不满足于观看秀丽的风景,对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民风民俗也是青睐有加。将喊山、开山祭茶习俗作为武夷山茶文化的特色进行宣传与开发,不仅能使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本地的风土人情,强化了与其他景区的不同,给游客对武夷山留下独特深刻的记忆,并升华为美好的回忆,同时将这种美好分享他人,从而增加了武夷山的美誉度,并间接宣传了武夷山的文化与旅游。
2.2有利于武夷山民俗文化的传续
喊山、开山祭茶是武夷山自古流传的民间祭祀活动,然而相关的资料却很少,对其进行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由于历史原因,对喊山、开山祭茶这一民俗知道的人已经很少,武夷山祭茶文化的传承岌岌可危。民风民俗具有地域性,仅在特定的区域有其独特的印记和意义。喊山、开山祭茶是具有武夷山特色的民俗文化,是先人在历史进程中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人类共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武夷山祭茶文化,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武夷茶的知名度,增加它的文化色彩,另一方面能唤起当地人对自身文化的重新审视,使这一习俗得到很好的传续,福泽后代。
2.3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以旅兴茶,以茶促旅。祭茶文化的开发,有利于丰富文化旅游的内涵,促进武夷山旅游产业和茶产业的共同发展,游客的增多必然会带动景点景观、茶品购物、餐饮住宿、茶馆休闲等行业的发展,拉动武夷山的经济增长,给务工人员增加就业机会。同时,以文化旅游为核心的茶旅消费,不仅仅使消费者身心感觉愉悦,还会对其生活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更多人养成饮茶习惯,客观上培育了茶人,拉动了国内茶消费,促进了茶产业发展。
3武夷山祭茶文化的保护和开发现状
3.1武夷山祭茶历史景观
在武夷山留存有元代的“御茶园遗址”的碑刻。1980年在福建省科委,福建省农业厅等有关业务部门的支持下,武夷山茶叶科学研究所重整了御茶园,园内陈列着古老的制茶工具和饮茶器皿,以图文的形式介绍了武夷岩茶历史,同时征集了历代有代表性的名枞两百多种重植于此。如今,御茶园已经成为福建省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区。为了纪念武夷茶于元朝正式成为贡茶,在中华武夷茶博园中,人们仿制御茶园,建立了喊山台、通仙井,元代御茶园“喊山”、“祭茶”的场景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加上现代声控技术,游人只要高喊“茶发芽”,通仙井里的井水就会冒出来,给游客增添了不少乐趣[8]。由于一些原因,此项目没有很好地持续,通仙井亦沦为废井。如今在茶博园内开发了新项目,每天定期举行表演活动,其中就有关于祭茶的部分,较为形象地为游客展现了元代时的祭茶仪式,但缺少一定文化内涵,游客的参与度还有待提升。
3.2祭茶文化传承
2006年举行的祭茶大典,游客和武夷山当地人也都参与到其中,媒体争相报道,成为一时佳话。近几年,祭茶大典已成为武夷山茶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武夷山,茶企和茶农都希望再现武夷山古老民俗“喊山祭”,祈盼武夷山风调雨顺、茶园丰产。2014年天心村的老茶人吴煊海组织村里的一些茶农在武夷山风景区水帘洞岩茶产区进行喊山祭茶活动。喊完“茶发芽!”后,茶农们戴上斗笠,挎着竹筐开始采茶[9]。一些大型茶企在每年春茶开采之际,也会举行喊山祭茶的仪式。在武夷山人眼里,祭茶就是新一年茶季的开始[10]。
4武夷山祭茶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方式
4.1增设与祭茶相关的景点、线路
随着我国现代化、都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习俗更能吸引和满足现代人的好奇心,并激起人们对传统乡土文化的怀念之情。利用民风民俗,增辟旅游项目和线路,丰富旅游生活。[11]武夷山的茶文化旅游可以充分开发御茶园遗址,发展下梅村-御茶园-曹墩茶文化旅游线路,推出茶文化学习考察团、茶民俗风情游、茶乡寻根访祖游等全新旅游线路[1],提升文化旅游的内涵,制定合适的运营管理模式,增加游客的参与度,提高武夷山旅游的吸引力。
4.2收集整理武夷山祭茶的资料,出版专著,制作影像宣传资料
武夷山祭茶文化的资料比较少,而且零散。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整理,通过文献资料查询和网络搜索只能对祭茶习俗粗略了解。在信息高速传播的今天,建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收集整理有关武夷山喊山、开山祭茶的习俗资料,编著书籍,或者是充分利用可用的资源,制作影视宣传片,在互联网、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上投放,加强网络推广力度,借助网络的力量进行发力。由于武夷山为移民城市,除部分祖藉本地的原住民老人对茶俗还有所了解外,其他外来定居居民并不熟悉,因此政府和社会首先应加强对当地居民本地茶俗文化的宣传普及,再向游客宣传并邀请参与体验,借助口碑力量共同传播,引起更多关注。
4.3打造武夷山喊山开山祭茶文化节
具有一定主题的特色节日往往对游客更具吸引力,如极具民族特色的云南傣族“泼水节”,每年都会吸引大批的游客前往。4月份是武夷山旅游的淡季,而武夷山茶采摘正当时,可以在这个时候打造一个具有武夷山地方特色的祭茶文化节,增加吸引力,将历史文化价值转化为旅游吸引价值。在每年的春茶开采之际,让游客们切实体验喊山、开山祭茶的那种震憾,了解武夷山的祭茶文化,并参与采茶、制茶,打造从茶芽、采摘到制作加工全程参与的茶文化观光旅游线路,切实体验武夷茶文化的魅力。目前,知道并参加祭茶活动的绝大多数是武夷山人,还有一些知名茶人和极少数游客,外地人和大型旅游团参加的不多。针对这种情况,应借鉴其他成功的案例,增加宣传力度,充分整合资源,增加知名度。
4.4增加对相关从业人员的茶文化培训
人才是事业成功的保障。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与旅游意识直接决定着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长短。要加强当地居民和茶农对于武夷山茶文化的认知和学习,深刻认识本地的文化历史,并使之转化为文化向心力和凝聚力,滋生文化自豪感,从而能够津津乐道,不自觉地传播。茶旅游和祭茶文化的发展,同时需要有专业的人才队伍作为后盾。因此要加强本地旅游及茶事从业人员的茶文化修养[12-13],并设计一套生动适用的武夷祭茶文化的导游解说词,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宣传介绍本地祭茶文化。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共育人才,更好地推动本地茶旅游的发展。
作者:郑慕蓉 霍达 周丽珊 单位: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 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参考文献
1郭伟峰,薛盈洲.武夷山大红袍茶文化旅游的开发与特色品牌打造.产品与科技论坛,2008,(7),3:85-86.
2叶启桐.名山灵芽-武夷岩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10.
3孙军辉.唐人饮茶习俗的兴盛与唐代上层消费群.求索,2007,(2):209-212.
4叶羽.茶书集成.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33.
5周圣弘,周娜冰.释超全《武夷茶歌》研究.农业考古,2015,(2):104-115.
6巩志.论中国贡茶文化—《中国贡茶》前言.农业考古,2003,(2):305-308.
7张谚.武夷山茶文化研究.黑龙江:黑龙江大学,2011:39-44.
8黄贤庚.解读中华武夷茶博园.闽北日报,2010-02-16.
9陈伟.武夷山茶农“喊山”祈福.东南快报,2014.4.09:第A32版.
10张丽君.武夷山“开山”习俗民间重现.中国新闻网,2015.4.29,
11祝红梅.旅游业发展中民俗资源的发掘与利用.黄冈学院学报,2006,(26),5:97-99.
12朱昌才,谢继金,周继法.创业创新谋发展羊岩茶业谱新篇———临海市羊岩茶场40年之回顾与展望.茶叶,2015,41(2):65-71.
13池晓明.推广道茶文化促进茶业发展.茶叶,2015,41(2):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