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地方茶文化论文(共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
一、南岳衡山茶文化品牌建设的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一)社会经济条件优越
由于南岳衡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在景区内推进了退耕还林的方针政策,使大量剩余农业劳动力可以转移到茶叶生产领域,解决了茶叶生产的劳动力问题。随着“京广高铁”专用客运线在南岳衡山设站,京港澳(北京—港澳)、衡昆(衡阳—南宁—昆明)、潭衡西(湘潭—衡阳)、衡桂(衡阳—桂阳)、衡炎(衡阳—炎陵—吉安)、衡邵(衡阳—邵阳)、娄衡(娄底—衡阳)以及南岳(衡阳—南岳)等高速公路的建成,使得湘中、湘南乃至赣西、粤北、桂东北各大城市距南岳衡山的时空距离都在1小时车程之内,从而为其品牌建设提供了广阔市场。
(二)品牌化建设有基础
据清代《潇湘听雨录》记载:“湘中产茶不一其地,佳者有衡山之‘钻林’,盖极崖岸磴所产,日色不到之处,往遣捷健樵者缘木杪采之,以极贵重。近有效江浙焙制者,居然名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岳衡山人以市场为导向,以优质高产高效为目标,狠抓无公害生产茶场建设,走开发绿色食品南岳云雾茶之路。引进先进管理加工技术,使茶园培育管理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茶叶加工制作现代化、精致化,茶叶销售市场化、多渠道化。在品牌建设上,以“南岳云雾有机茶”为第一大品牌,分别以南岳怡绿有机茶开发有限公司和湖南南岳云雾茶业有限公司合力创建并共有共享,分别注册“寿岳”和“山泉”牌两大商标。依托五岳名山中唯一产优质高山云雾茶的优势,有机南岳云雾茶先后获中国绿色食品证明(1991)、杭州旅游博览会金奖(1992)、中国有机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有机茶证书(1999)、2005-2007年欧盟和美国颁发的有机茶证书,并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9年被指定为中华茶祖祭祀用茶和第五届湘台经济洽谈会贵宾用茶,足见其品牌建设的根基较为扎实。
二、南岳衡山茶文化的特点
(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神龙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陆羽《茶经》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因茶古称“荼”,包括今炎陵县在内的古茶陵县被称为“荼乡”,有“荼山”(景阳山)、“荼水”(?水),《汉书地理志》中的“荼陵”即茶陵。因此,在当今的国际性文件《茶陵炎帝共识》中,公认炎帝神农是茶祖,还正式确定每年的“谷雨日”为“中华茶祖节”。据清代学者王万澍考证:“炎帝之都长沙凡七世”(《湘衡稽古》),而历史时期的南岳衡山属长沙,荼水从荼乡(茶陵)流向南岳衡山之东的雷溪埠入湘江,且古时的茶陵地属衡州府,陆羽《茶经》也说“山南衡州茶,生衡山、茶陵二县山谷”,故有“衡山是茶的故乡”之说。在南岳衡山有祝融峰,并有祝融冢、炎帝庙,在衡山之东的?水流域也有祭祀炎帝三位功臣杨山(吴集)、灵山(草市)、洪山(攸县)的庙宇,从而佐证了炎帝神农在衡山及其周围地域种植茶叶和传播茶文化的传说。南岳衡山大规模种植和加工茶叶始于唐代中期,所产“团饼而巨串,岁收取十万,自潇湘而达五岭,远自交趾之人亦常食之”(《膳夫经手录》)。宋代更是“茶满衡山”(徐积《送李昂长官》),直至明清“沿山皆茶”(王船山《莲峰志》)。尤其与衡山佛教南禅的结合中产生了南岳衡山所特有“茶禅一味”文化,更增添了南岳衡山名茶文化的神奇色彩。
(二)与宗教文化同兴同发展
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地武夷山形象定位为“千年儒释道,万古山水茶”,此更适合于南岳衡山。清初兵部尚书蔡毓荣云:“三教鼎盛,尤他山所无矣”《衡山游记》;清代晚期中兴名臣曾国藩说“天下书院,楚为盛;楚之书院,衡为盛”(《重修文定书院记》),表明南岳衡山佛道儒三家共兴共荣于一山。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也曾说过,中国佛教离不开禅宗,谈禅宗离不开南禅,谈南禅离不开南岳,南岳是出祖师爷的地方[12],此说一是因为南岳衡山所出优质品茶云雾茶,具有内质优良、清香馥郁,饮后回味余香持久等特质,常饮具有延年益寿,健胃促食、清神醒脑、壮体美等功效,有助于寺庙僧人坐禅修练;二是因为南岳衡山佛教的开山祖师慧思不仅创造了佛教重要派别禅宗之南禅,而且将“南禅”和“南岳名茶”巧妙结合起来,首倡茶禅境味,创立了南岳衡山独特的“茶禅一味”的文化,由此茶叶成了佛教僧人坐禅修行不可缺少的饮料,也由此南岳衡山僧人种茶、制茶、饮茶、施茶、论茶和传播茶文化,为中国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播立下了不世之功。唐宋时期南岳衡山的各大古刹名寺都设有“茶堂”、“茶苅”,禅僧们在这里讨论佛理禅道,切磋经论,招待施主宾客,啜茶香茗,吸引了历代不少文人墨客,产生了不少茶禅诗词、歌舞、书画曲文,使其“茶、文、禅”浑然一体。与此同时,南岳衡山的道教在“打醮”即祭祀、祈祷、作法等场合的“献茶”也成了“做道场的程式”之一,道士们也种茶、制茶、品茶。“宗教名山”就如此造化了“天下名茶”。
(三)茶人如群星灿烂
中国的佛家、道家与儒家各有其茶道流派,其形式和价值取向各不尽相同。如佛家在茶宴中以青灯孤寂,要在明心见性;道家茗饮寻求空灵虚静,避世超尘;儒家以茶励志,沟通人际关系,积极入世。但其茶文化精神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和谐、平静、心安。随着南岳衡山南禅及其“茶禅一味”的发展和推广,由此出现了以茶为中心的文人、僧家、道家三位一体的文化现象,涌现出了许多饮茶、咏茶、评茶名家及其优美诗文。唐代著名诗人元慎的《一字至七字宝塔诗》中写道:“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其实质是诗客,僧家,都爱慕茶香、茶味、茶禅,茶能参禅,亦能助诗兴。诗客与僧家爱喝茶,于喝茶中交流、参禅,并顿悟;骚人墨客通过参禅体验,在其诗中表达禅理、禅趣,僧亦通过与文人酬唱述说其对宇宙人生的理解。南岳衡山深厚灿烂的茶文化及其“五岳独秀”的自然风光和湘江水云蒸霞蔚的根基,孕育出了如群星灿烂的一代代诗客和禅僧茶人。如唐代著名诗僧齐己,就有咏南岳衡山茶诗8首;宋代著名理学大师朱熹、张拭及其弟子林用中的《南岳唱酬集》149首即兴诗中,就有咏茶诗7首;明末清初伟大思想家王夫之留有《衡岳摘茶词十首》;现代著名作家周而复游南岳题联云“到南天门歇歇脚,喝杯茶去;登祝融峰看看山,携朵云来”更是荟炙人口。
三、南岳衡山茶文化品牌化建设的建议
(一)依托南岳名山外扩品牌形象
南岳衡山为中华五岳名山之一,并以五岳独秀、中华寿岳、宗教胜地、文明奥区、抗战名山而称胜;同时作为唐代著名贡茶、禅茶、当代国内名茶之一的南岳衡山茶,也就伴随南岳名山文化的积淀而发生和发展。到了20世纪80年代,还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而生产出的“南岳云雾茶”,经中国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鉴定,其结论是原料幼嫩,制作精细,品质良好,具有特种名茶资格,并将它与“龙井”、“碧螺春”等国内名茶作内质分析比较,其茶多酚水浸入物、氨基酸、儿茶数等总数量等方面的指标值均不相上下。国家环保局有机茶发展中心对其茶园的大气、水体、土壤等10项环境指标进行严格监测和检验,认定具备有机茶生产条件。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人和”优势,现代南岳衡山,已培育出了十多个茶叶品牌。实践经验表明,农产品品牌名称是品牌价值的核心体现,是品牌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凡颇有名气的地方所产颇具名气的名优土特农产品,应名地、名产紧密结合来命名,以增强品牌农产品的可识别性。南岳衡山不仅生态环境独具魅力,而且数千年来所积淀的福寿文化、茶禅文化、名人名游文化、龙文化等地域文化更是“唯我独有”。因此,其各种茶叶品牌都应统一到“南岳云雾茶”这个品牌上来。因为它既亮出了“天下南岳”(宋徽宗题刻)品牌,又显露出了“云雾”优质育茶环境品牌,其生命活力非国内其他名茶知名品牌所能企及。
(二)顺应潮流,坚持绿色有机环保
在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消费,弘扬绿色文化浪潮中,发展绿色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绿色农产品,已成为21世纪人类的普遍需求。所谓绿色农产品,即指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和工艺流程进行生产,经相关专门化机构认定允许使用绿色产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卫生、优质、营养型农产品。它有统一的绿色农产品名称及商标标志,可在世界范围内使用。其产品一般包括有机产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其中的有机食品,是指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符合国家有机食品要求和标准的包含农副产品及加工品的所有产品。人所共知,农产品经注册了商标才有了名和姓,才赋予其品牌专用权。同时,质量是品牌的形象和对公众诚信的保证,而且只有按照统一规格与其质量标准进行大规模和标准化生产的农产品,才是真正的绿色农产品。南岳云雾茶之所以成为中国茶的知名品牌之一,就在于它不仅名称高雅、品质优良、外形秀美,而且在于它的生产基地地处自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的南岳衡山。为了使其以更高质量更大规模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必须顺应绿色潮流,进一步加强其生态环境建设,坚定不移地走绿色环保之路。
(三)调整布局,走产业集群之路
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既有一定的规模要求,又要严格的质量标准,二者相辅相成。只有适当的规模才有可能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充分利用其自然和经济资源,有利于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及有效的企业经营管理,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其质量是品牌的生命。而其质量仰赖于质量的标准体系建设和绿色品牌农产品的农产品技术服务和质量监控体系的健全。因此,规模是基础,质量是保证。南岳衡山目前的优质名茶生产基地多集中于风景名胜的核心地带,不仅种植规模有限,扩种潜力不大,且每当旅游旺季不仅对其茶生态环境会产生一定影响,而且其茶文化氛围也大为逊色。因此,应将优质绿色有机生产基地向其后山岳林、拜殿、龙凤乃至与之毗连的衡山县东湖、福田、岭坡、马迹等宜茶地转移。同时地处南岳衡山周境的衡阳九峰山,祁东三面山、四明山,常宁天堂山、大义山,衡东凤凰山,衡南天光山等地,其自然生态环境与衡山相近,同样是宜茶区域,也应调整过来进行有机茶基地建设。“南岳云雾茶”只有主动积极联合分散的品牌盟友,走产业集群之路,才会共同走向竞争激烈的世界市场。
作者:杨载田 王冰 彭惠军 单位:湖南科技经贸学院衡阳师范学院
(二)
一、庐山云雾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可行性分析
(一)庐山云雾茶感官品质
庐山云雾茶获得一系列国家级及以上的荣誉,主要有1971年获中国绿茶类的“特种名茶”称号;1982年在全国名茶评比中被评为中国名茶;198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并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并保持至今,以后又获中国农业博览会和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在2005年至2007年的第二、三、四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上连续三次获得金奖;2010年“庐山云雾茶”证明商标正式注册成功。2010年,在中国茶叶区域品牌价值评估活动中以10.99亿元名列全国第13位,江西省第一位。
(二)庐山云雾茶文化旅游资源评价
通过对庐山云雾茶研究人员、国家高级导游人员及庐山风景名胜区茶叶协会工作人员、文化旅游、茶文化、导游、旅游开发与规划等领域等多位学者进行访谈,取平均值得出庐山云雾茶文化旅游资源评价结果。
二、庐山云雾茶文化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目的和意义
(一)通过茶文化的旅游开发,弘扬庐山的传统文化
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庐山云雾茶的产地,庐山云雾茶文化是庐山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众化的旅游完全可以作为弘扬庐山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起到保护传统的物化的文化遗产的作用,而且以物为载体传承着庐山人传统的精神文化,包括庐山人的道德价值,审美价值和伦理价值。此外,茶文化作为构成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对茶文化不同层次的旅游开发,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庐山云雾茶文化、庐山的地方文化,旅游对于传承和保护这一重要的传统文化必将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以旅游振兴庐山茶叶经济的发展
庐山茶叶经济的地位下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振兴庐山茶叶经济,不应该把视野仅仅局限在传统的物质科技手段,而应该看到庐山云雾茶文化与旅游结合所蕴藏的巨大市场和商机。首先,庐山云雾茶文化旅游客观上就可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潜在的茶叶消费客源;其次,由于庐山云雾茶文化旅游本身就直接面向市场,它所起到的龙头作用、关联带动作用形成以文化旅游为核心的茶旅游消费,无疑能够刺激、培育茶叶消费,激活茶市,促进庐山茶产业的良性循环,带动整个庐山云雾茶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丰富和提升原有的旅游产品
庐山现有的旅游产品普遍缺乏文化底蕴的深度挖掘,缺乏庐山传统文化的注入,使众多的旅游景观缺乏活力和神韵,以至于庐山的旅游产品大多始终停留在观光旅游这个层次。茶文化是一个包含茶艺、茶道、茶风俗、茶文学等要素构成的文化体系。庐山云雾茶文化内容如此丰富,既可以开发出茶文化的专题旅游产品,如茶俗游,茶乡游;也可以与美食旅游、风俗旅游、文学旅游、遗产旅游、购物旅游等传统旅游产品整合,使传统旅游产品内容更为丰富,更有文化底蕴,也更具有生命力。
三、庐山云雾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庐山云雾茶资源较少,且分布较散
庐山云雾茶因其特殊的生境,以“香馨、味厚、色翠、汤清”而闻名于世。然而,庐山云雾茶种植面积逐年减少,据权威数字表明,目前庐山云雾茶种植面积只有1.1万亩,分布于大大小小37个茶场,茶场规模普遍偏小,不利于旅游产品及旅游线路的设计。
(二)经营管理体制单一
目前,像国内其他大多数风景名胜区一样,庐山的投资和管理还是政府主导型,投资渠道比较单一,经营管理方式以行政手段居多,经济手段居少,缺乏旅游文化深度开发所需的足够资金投入和灵活的经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庐山云雾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的规模和速度。庐山云雾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也是在近几年才逐渐引起政府的关注。
(三)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难以处理
庐山云雾茶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必须考虑对庐山世界文化景观的特殊保护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且开发的规模还要受环境容量、接待容量等的限制,同时,由于山内地形地貌的特点及
避免城镇化建设倾向,大型人造景观的建造较为困难,因此庐山山内的开发只能以内涵式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庐山云雾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的速度及规模。
(四)景点布局问题
庐山风景名胜区景点布局的特点为山内景点相对集中,山外景点较为分散,景点间的空间距离大。这样不利于文化旅游产品的组合和旅游线路的整合,难以形成良好的文化旅游圈积聚效应。此外,因庐山云雾茶生长的季节性,庐山云雾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周期短,且淡季和旺季游客流量的不均衡,这些因素都给庐山云雾茶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五)市场竞争激烈
庐山是全国5A级旅游景区,是著名的旅游观光胜地以及夏季避暑胜地、冬季观鸟和观雪的胜地,庐山云雾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更是江西省最有名的绿茶。但目前国内外、省内外旅游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在山岳型文化观光旅游中,省内的竞争对手有井冈山、龙虎山、三清山等名山,省外的竞争对手有黄山、武当山、天柱山等名山。这些竞争对手不仅影响了一般文化观光旅游的客源,也相应地影响了专项文化旅游的客源。特别是黄山等地的茶文化旅游开发比庐山起步早,发展快,知名度高,对庐山云雾茶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庐山云雾茶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其知名度远不及国内其他茶类产品,文化也出现趋同现象,没有保持其独特性。
作者:杨云仙 单位:江西九江学院
(三)
一、茶歌和灯彩的结合是赣南采茶舞蹈的萌生期
茶成了举国之饮后,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就表现为雅文化与俗文化的互动:互为启发、互为补充、互为推动。其中与本题有关的茶歌、茶灯、茶舞、茶戏就是雅文化与俗文化互动的结果。据《史说民间茶歌》考证,茶歌分三路发展:“一路是由诗而歌,即由文人墨客唱和的诗,配乐演唱后叫茶歌。”最为典型的是朱熹,在他71年的生涯中,就有四十多年是在武夷山渡过。他热衷于茶,在武夷山置茶圃、种茶树,每讲学之余都吟诗于茶丛,并以茶自娱,以茶待客,以茶会友。朱熹在《武夷精舍杂咏》有《茶灶》,诗曰:“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似这等神仙般意境的茶情茶趣,倾倒了众多的文人墨客,许多名噪东南的学者,都纷至沓来。顿时,众诗人纷纷赋和,广为传唱。“宋时由茶叶诗词而传为茶歌的这种情况很多,如熊蕃在十首《御苑采茶歌》的序文中称:‘先朝漕司封修睦,自号退士,曾作《御苑采茶歌》十首,传在人口’。这里所谓‘传在人口’,就是歌唱在人民中间。”“二路是由谣而歌,民谣经文人的整理配曲再返回民间。如明清时杭州富阳一带流传的《贡茶鲥鱼歌》,即属这种情况。这首歌,是正德九年(1514年)按察佥事韩邦奇根据《富阳谣》改编为歌的。其歌词曰:富阳山之茶,富阳江之鱼,茶香破我家,鱼肥卖我儿。采茶妇,捕鱼夫,官府拷掠无完肤,皇天本圣仁,此地一何辜?鱼兮不出别县,茶兮不出别都,富阳山何日摧?富阳江何日枯?山摧茶已死,江枯鱼亦无,山不摧江不枯,吾民何以苏?”“三路是茶农和茶工自己创作的民歌或山歌。如清代流传在江西每年到武夷山采制茶叶的劳工中的歌“清明过了谷雨边,背起包袱走福建。想起福建无走头,三更半夜爬上楼。三捆稻草搭张铺,两根杉木做枕头。想起崇安真可怜,半碗腌菜半碗盐。茶叶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赛过鸡。采茶可怜真可怜,三夜没有两夜眠。茶树底下冷饭吃,灯火旁边算工钱。武夷山上九条龙,十个包头九个穷。年轻穷了靠双手,老来穷了背竹筒。”这些茶歌孕育出“采茶调”,并被戏曲广泛吸收。由文人诗到民歌是一次雅俗之间的互动,由民歌到大雅之堂又是一次互动。赣南民间采茶歌《十二月采茶歌》,在明万历年间已经进入了豪绅官吏的“大雅之堂”,石城县崖熊氏六修宗谱《熊甫先生传》中记载:“……每月夕花晨座上常满,酒半酣则率小奚唱插秧采茶歌,自击竹附和,声鸣鸣然,撼户牖”,这是最早见诸文字的记载。所以我们认为明万历以前采茶舞还没有诞生,此时的采茶歌与民间灯彩并行不悖,尚未有所交流。而赣南民间灯彩早已存在于客家人的生活中,客家人逢年过节,都喜欢举办各种灯彩(俗称灯子)活动。灯彩的发达直接受到客家人孝悌观念的影响,不管舞的龙灯、狮灯、蛇灯……最终落在灯上,灯火旺,人丁兴旺,灯,丁也,客家人的精神图腾也。
百善孝为先,又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子孙繁衍是“孝”之首,灯彩的繁荣较大程度受到客家人孝悌观念的影响。在采茶歌和灯彩均被当时社会所认可、欣赏之后,根据文献资料调查,笔者认为采茶舞蹈诞生于明末。“十二月采茶歌”联唱受当地民间灯彩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在原有基础上加入纸扎茶篮、扇子、手帕和舞蹈动作,进入民间灯彩行列,成了载歌载舞的采茶灯,亦名“茶篮灯”。采茶歌与灯彩结合变成的“茶篮灯”,标志着采茶舞蹈的诞生。此时采茶舞蹈不但流传于赣南,全国多个省市都有分布,形式相近。赣南“茶篮灯”最早的范本是安远“茶篮灯”和石城“茶篮灯”。安远“茶篮灯”将采茶动作与采茶歌糅合在一起,受盛行茶区的马灯、龙灯等民间灯彩的影响,形成了歌舞结合的民间灯彩。石城“茶篮灯”以一男丑角手捧宝伞灯,四旦角手捧茶篮灯,在管弦乐的伴奏下,载歌载舞,基本舞步是穿对角、押篱笆、绕八字、占四方的表演。从这两个个案可看出全国采茶舞蹈在初始阶段的共性:在形式上几乎都是茶歌与灯彩的结合,在内容上几乎都是模拟采茶劳动中的正采、倒采、蹲采以及盘茶、送茶等动作。综上所述,茶歌茶灯的结合催生出茶舞,这时的茶舞全国各地大同小异,尚未形成各自的鲜明特征,仅属于采茶舞蹈的萌芽状态,笔者称这一时期为赣南采茶舞蹈的萌生期。
二、茶舞和茶戏的互动是赣南采茶舞蹈的成熟期
赣南采茶戏从萌芽到成熟再发展至鼎盛,经历了约三百年,这一期间赣南采茶舞蹈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在学术界一直有赣南采茶戏发源于安远九龙山还是赣县王母渡的争议。笔者以为赣南采茶戏发端于安远九龙山,成熟于赣县王母渡。而赣南采茶舞蹈发端于采茶灯,成熟于赣南采茶戏中。赣南茶灯随时间发展:由原来的十二个采茶女,加上两个男队领头的采茶灯,缩减成为二女一男进行表演:大姐,二姐和茶童,并由原来一唱众和的“十二月采茶歌”改为姐妹对唱,茶童穿插其间。其内容表现姐妹二人上山采茶,手持茶篮,边歌边舞,茶童手摇纸扇,插科打诨,名为《姐妹摘茶》,这是有着简单的情节和人物构成的歌舞小戏。随后又有叫《板凳龙》的小戏,由三个人物:大姐、二姐、三郎子,使用一条板凳模仿龙灯戏耍舞动。至此,两旦一丑的“三脚戏”从采茶灯的母胎中分离。起初,情节相对简单,均为小型歌舞。之后又由小型歌舞发展成为大型歌舞,其代表性剧目有《姐妹摘茶》、《大堂花鼓》、《五子等姐姐》、《九龙宝杯》、《九龙山摘茶》等等。其中《九龙山摘茶》是一出比较完整的整本大戏,又叫《大摘茶》,它是在《小摘茶》(即《姐妹摘茶》)和《九龙茶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两旦一丑的歌舞小戏,后来增加了两个茶女,一个茶娘,并加入了梳妆、挑帘、发灯、出门、上山、摘茶、摆字(“天下太平”四个字)等情节,音乐上也吸收了一些民间音乐曲牌和吹打乐器,更名为《九龙茶灯》。
而“三脚戏”的出现意味着赣南采茶戏的萌芽。据史料分析,笔者认为赣南采茶戏的成熟是清代初年的事。《九龙茶灯》“这出戏传到赣县以后,经赣县王母渡下邦村李武腾(外号叫‘撮子’师傅)口头传授,后由本村副榜举人李汤凭整理加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脚本。下邦村李氏族谱记载:‘上元之节,演唱《九龙山摘茶》历代沿之’。”原始的《九龙茶灯》是单纯反映茶家劳动的过程,后增加了茶商朝奉告别妻子前往九龙山“收购春茶”、“茶童打店”、“闹五更”、“看茶”、“尝茶”,“梳妆”,“划船”等情节。剧中人物由原有六人(四人茶女、一个茶童、一个茶娘)增添了朝奉、朝奉妻、丫环、店嫂、艄婆子、仙女等角色,行当更齐全了。音乐上除大量吸收民间灯彩曲牌和吹打音乐外,还吸收了一些东河戏的高腔、西皮、二凡和石牌调等等,剧名更为《九龙山摘茶》,又叫《大摘茶》。全剧共分十三场,四十多折,大部份曲牌采用唢呐加民间锣鼓伴奏,气氛热烈,保持了浓郁的赣南民间灯戏艺术的风格色彩,其班社规模较大,称为“灯班”。这时的《大摘茶》基本具备构成戏剧样式的几大要件: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矛盾冲突、主题思想,以相对成熟的戏剧样式呈现于世。乾隆时期是赣南采茶戏鼎盛之期,贛南十八县居然有三十多个职业戏班,风靡一时。乾隆年间,赣县王母渡下邦乡《李氏族谱》陈文作《南安竹枝词》中曰:“淫哇小唱数营前,妆点风流美少年,长日演唱三脚戏,采茶歌到试茶天。”蓬勃兴旺的采茶戏,被当地衙门官府和土豪劣绅视为洪水猛兽,他们到处张帖告示,立碑禁演茶戏,“如赣县小坌圩兴隆寺门口立有两块禁碑。一块立于乾隆四十七年(1783)上刻‘禁搬唱采茶,扰乱地坊’;一块立于乾隆五十二年(1788),上刻‘禁村坊圩市居民铺户毋许容留面生歹人窝囤私宰赌博以及包唱采茶遗害村庄’,信丰县小江圩真君庙中亦立有‘严禁采茶、大戏’之碑文,立于乾隆年间”。此后,采茶戏班逐渐衰落下来。采茶灯舞在我国多个省市地区都有,赣南采茶舞蹈能发展成一个独具风格的舞种,其根本原因有二:一是赣南“茶篮灯”有了雅文化的介入,如《九龙茶灯》由当地副榜举人李汤凭加工改编后的《大摘茶》标志着戏剧成熟。二是赣南采茶舞蹈是在戏剧的推动下逐渐成熟。笔者认为:贛南采茶舞蹈作为一个独特的舞种,从舞蹈本身来说它应该具备足够的舞蹈动作,从动作类型来说它应该具备足够的动作术语。据笔者考察,在赣南采茶戏之前,所有的舞蹈动作最多不过数十个:梳妆、挑帘、发灯、出门、上山、摘茶、摆字,这时的舞蹈动作和别省的采茶舞蹈动作基本类似。由此得出结论:在赣南采茶戏成熟之后,贛南采茶舞蹈才逐渐形成一个独具风格特征的舞种,才有500多个舞蹈动作术语以及别具一格的“舞中三绝”(矮子步、单水袖、扇子花系列动作)。
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记录:“采茶歌舞基本动作有五百个之多,大致有几种类型:象形动作模仿动物、植物形态,如龙、凤、狮、鸡、鸭、狗、猫、狼、虎、猴、青蛙、乌龟、蜻蜓、蝴蝶、花鸟等等,动作有“龙头凤尾”、“鸡公啄米”、“黄狗伸腰”、“饿狼寻食”、“猫儿洗脸”、“乌龟爬沙”、“蜻蜓点水”、“画眉跳架”等等,手势有“兰花手”、“菊花手”、“佛手”等等;虚拟动作模仿日常生活,如上山、下山、开门、关门、上楼、下楼、挑担、推车、摘茶、炒茶、绣花、梳妆、打鞋底等;情绪动作是演员形态的呈现和对服饰、道具的充分运用,如用扇子、袖筒、手帕、茶篮等等来表现情绪;特技动作是在特殊情况和气氛下,用来表现人物心情的特殊技巧,如矮子步中的“矮桩步”及“抛开扇”、“轮花”、“翻扇花”、“风车花”、“围袖”等;造型动作是歌舞进入高潮,为使观众有个鲜明的视觉形象而采用的静态造型,如“月下乘凉”、“排排坐”等。”五百多个基本动作,堪与其它舞种媲美,特别是赣南采茶舞中独特的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动作,可称之为赣南采茶舞中的“舞中三绝”。这五百多个舞蹈动作,(包括相应术语)以及别具一格的“舞中三绝”都是在采茶戏中因表现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感情而催生出来的。可以说,没有赣南采茶戏的推动,就没有赣南采茶舞蹈的发展。赣南采茶舞蹈的精华基本包含于近百个赣南采茶戏传统剧目里,如:《睄妹子》、《巧耍香火龙》、《九龙宝杯》、《十二月采茶》(又称《倒采茶》《小摘茶》)有大量的摇步、碎步、云步、点步、搓步、猫跳步、滑步动作以及黄龙缠身、四指扇花、水漂漂、剪刀袖、搭肘袖、双龙出水、排排坐等动作;《九龙山摘茶》里一系列生活、生产、劳动中穿插着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动作;《钓拐》一戏中的乌龟爬沙、屎牯花、狗牯撒尿、钓马腿、顿跟步、铲步、滑步、矮桩步等动作;《补皮鞋》一戏中的槌、搓、穿、引、拉、绕、缠、提、耸等动作;《反情》一戏中,四哥哥摸夜路的左、右、前、后、大中小滑步;《叙情》一段舞蹈动作里的“四指扇花”“卷袖顿跟步”“揉指撩足”;《上广东》、《卖杂货》和《大劝夫》戏里模拟动物的动作,如“狮子开口”、“狮子滚球”、“龙头凤尾”、“画眉跳架”、“乌龟爬沙”、“蜻蜒点水”、“牛牯松肩”、“狗牯摆尾”;还有《上山调》里的一连串“水漂漂”、“仙人照镜”、“五指花打四边”,左水袖的上抛、下甩、缠腰、绕膝、侧卷翻飞;《路调》里的过桥、上山、高、中、矮三种体态不同的矮子步和各类扇花。这些舞蹈动作,在表现人物性格时带来巨大的艺术魅力。
三、结语
通过文献调查和田野实地采访,笔者从茶文化发展角度对赣南采茶舞蹈的源流进行梳理,认为茶道和茶艺是赣南采茶舞蹈的文化积淀与艺术储备;茶歌和灯彩的结合是赣南采茶舞蹈的萌生期;茶舞和茶戏的互动是赣南采茶舞蹈的成熟期。赣南采茶舞蹈从长达千年的中国茶文化中寻觅到了这样一条发展路径:茶叶———茶道———茶诗———茶歌———茶灯———茶戏———茶舞,形成了一个新的独特的舞种。
作者:赖丹 单位:赣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