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关注杭州市茶业发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杭州市茶产业发展现状
1、加工技术不断改进,但机械化程度不高
(1)历史名茶有效恢复通过采取机械、工艺、采摘三大技改措施,鸠坑毛尖、建德苞茶、九曲红梅、天尊贡芽等历史名茶相继得到保护和开发,其中新品鸠坑毛尖茶多次获得国内和国际名茶评比金奖,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2)扁茶机制取得长足进展通过不断摸索和改进加工技术,扁茶连续化加工流水线不断改良,产品品质和加工效率显著提高,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3)茶厂改造力度大全市已改造老茶厂1000多家,通过QS认证茶厂248家,其中省级示范茶厂20家、省级标准化名茶厂2家,带动了周边茶农清洁化生产与加工。
(4)特色型加工中心建成根据龙井茶手工炒制分散加工的特点,在富阳拔山、西湖龙井茶产区相继建成了集收青、加工、收购为一体的龙井茶加工中心,其中西湖龙井茶产区已建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中心20家,并开展手工炒制技艺的培训、考试和评定工作,整体提升西湖龙井茶的质量安全水平。但全市现有名茶全程自动连续化加工流水线仅2条,与省制定的目标有一定距离。农业设施用地紧张,0.5%的标准与农业设施装备发展需求不相适应,QS认证困难,通过率仅为23.8%。
2、市场主体不断壮大,但产业化带动能力不强
(1)市场主体发展速度较快全市现有茶叶生产企业480家,有机茶生产企业83家,其中经营规模在千万元以上的38家。茶叶专业合作组织211家,其中合作社194家,已形成公司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对整合产业资源、实施名茶战略、促进茶叶流通、维护茶农利益起到了积极作用,成为产业发展的推动力量。
(2)茶叶专卖店数量扩增西湖龙井、径山茶、千岛玉叶等积极开设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店面设置,统一使用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和防伪标识的茶叶专卖店,专卖店遍布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大城市,保证了茶叶的销售质量。
(3)市场功能日益体现全市现有各类规模的茶叶交易市场23个,年交易量1.2万吨、交易额19.1亿元。茶叶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网上交易量最大的“忆福堂”年销售额达到1.3亿元。一些知名的茶叶企业积极创建网上交易平台,网上交易渐呈火爆态势。但市场布局有待优化,西湖区、余杭区、淳安县等地虽建有一定规模的茶叶市场,但与浙江的新昌、松阳及山东济南等茶叶市场相比,无论是规模还是知名度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与杭州“茶都”的地位不相称。
3、品牌建设成效显著,但保护力度仍需加强
(1)“西湖龙井”的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西湖龙井是国家指定的特有礼品茶,以其至高的地位和在国内外的影响,带动了杭州乃至浙江龙井茶的发展,2009年被浙江省农业厅授予“特别荣誉名茶”的称号。2011年“,西湖龙井”成功注册了国家证明商标,2012年4月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并公布为中国驰名商标。西湖龙井参加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评估,以品牌价值52.66亿元,再次名列榜首。
(2)十大名茶蓬勃发展“径山茶”、“千岛玉叶”成功位列“浙江省十大名茶”,“雪水云绿”、“天目青顶”等品牌均已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杭州市的茶产品在全省茶类中品质领先。
(3)新品名优茶相继开发“安顶云雾茶”、“湘湖龙井”等一些有较好品质和美誉度的地方名茶近年来相继开发并得到认可,成为新兴名优茶的代表。
(4)企业品牌发展日趋成熟如“贡”牌西湖龙井茶等曾被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带动了当地茶叶品牌的发展。但品牌宣传、建设、扶持力度仍需加强。茶农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意识淡薄,茶叶品牌“小而散”的问题仍然存在,市场经营秩序规范管理难度较大,区域公用品牌资源集成优势无法体现,品牌形象需继续维护和提升。
4、文化旅游相融相合,但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
(1)茶文化繁荣2005年,杭州被国内10家权威机构授予“中国茶都”称号。杭州市政府每年举办的中国(杭州)国际西湖茶文化博览会、西湖龙井开茶节、全民饮茶日等茶事活动,不断弘扬茶文化,提升品牌价值。
(2)茶旅游兴旺以茶产业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遍布全市,从业人员1.5万人,年增值22.6亿元,年接待游客总量千万人次以上、年旅游收入超10亿元。
(3)茶馆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杭州城区有各类茶楼、茶室、茶馆、茶坊、茶苑、茶吧及景区农家茶楼等1000多家,其中市内注册茶馆650余家、景区农家茶楼460余家,从业人数达到了1万多人,为茶产业增值3亿多元。茶产业跨越一、二、三产,产业链较长,涉及种植、加工、销售、深加工、文化、旅游等诸多方面。政府仍需积极发挥引导作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部门协作,推进产业融合,以提高茶产业集群效益。
二、杭州茶产业发展对策
1、推进茶树品种改良积极发挥全市涉茶科研院所和各基层技术力量优势,加快推广和选育一批优质、高效、多抗的茶树新品种。在淳安县建设省级现代茶树新品种示范与原种繁育中心,在西湖龙井茶科研基地建设原种母本园150亩,完成集成繁育技术1~2项;组建茶树新品种示范繁育推广体系,有效开展茶树种苗繁育技术集成优化和中试示范,在建德市建立白茶新品种示范核心区300亩,辐射带动示范园3000亩;以富阳为核心建设种苗繁育基地,全市年种苗繁育能力达到4000万株;通过低产低效茶园改种换植,推广优质型无性系良种,全市建成优新品种更新发展基地5000亩、辐射带动2万亩,促进茶树品种合理搭配、保障品种更新供种需求,提高现代茶树种业水平。
2、加强基地建设服务
(1)加强茶园设施配套建设加快茶园喷滴灌、防霜冻、杀虫灯、信息素粘虫扳等设施建设,提高茶园病虫害、倒春寒等防灾抗灾能力;加快茶园作业从传统“手工”向现代“机械”转变,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加快茶园的路沟渠、防护林、行道树等基础设施与生态技术措施标准化的配套发展,实现茶园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发展。
(2)从源头控制茶产品质量开展茶树病虫害统防统治,降低农药施用强度,严格禁止使用高毒高残农药;推广应用天然除虫菊、绿颖等生物、矿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建造防护林带,保护茶园病虫天敌,稳定优化茶园种群数量,建立茶园生态平衡系统。
(3)培育壮大龙头主体
①集中加工鼓励茶叶加工、销售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合法的加工场地上,按照自愿建设、自主投入的原则,建设符合标准的茶叶炒制中心。改变一家一户分散加工的格局,提高茶叶加工规模化、机械化、清洁化程度,推广名优茶标准化生产。建成市级炒制中心10个,覆盖5000亩茶园、连结5000农户。
②加强专业组织的自身建设积极推进茶叶专业合作社和茶叶协会规范化建设,做好以统防统治为重点的服务,全市力争茶叶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示范集聚区面积达5000亩、辐射面积2万亩。
③加快省级标准化名茶厂建设全市力争建成省级标准化茶厂15家,实现加工清洁化、标准化,主要工序连续化,名茶加工全程机械化。
3、打造茶叶优势品牌
(1)充分发挥杭州茶产业优势加大对“西湖龙井”证明商标的保护力度,确立其全国最高区域公用品牌形象和杭州茶都的品牌地位。推行茶树生态环境、龙井群体品质资源、手工炒茶技艺等保护举措和专卖店销售、产品质量可追溯、统一新闻措施,制定证明商标管理使用办法,保护西湖龙井茶特殊的知识产权。
(2)大力实施区域茶叶品牌资源整合培育知名度高、具竞争力的区域公用品牌。加强茶叶品牌营销管理,推行茶叶产品商标注册、QS认证、产品质量追溯等措施,规范营销秩序。开展宣传、推介、展销等品牌营销工作,组织参加“浙江绿茶博览会”等国内外茶叶展示展销,积极参与国际茶叶事务间的交流合作,组织开展茶叶名牌评定与培育。实行统一收购、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服务。在全市建成统一共用品牌10个,覆盖茶园2万亩、服务农户5000户。
4、加快茶资源利用开发
(1)开发利用夏秋茶资源发展多品种茶类,如红茶、清香型乌龙茶等,丰富茶产品结构,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解决夏秋茶出路,切实提高茶业经济效益。
(2)发展精深加工开展茶保健品、茶食品、茶日用品、茶器具等深度开发,增加茶叶深加工原料的供应,进一步延长茶叶产业链,提高综合利用率,壮大茶叶产业群。支持茶饮料研发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做大做强茶饮品产业,加快茶饮品发展。
5、开拓市场提高质量
(1)建立茶叶专业市场和展示中心明确市场主导产品的定位和产品覆盖面,引进各地名优茶,努力建设集商贸、旅游、文化为一体的规模大、档次高、功能全、辐射广、带动力强的茶叶专业市场。完善市场信息、物流、储运与现代交易方式等功能,使之成为茶业宣传、商贸、物流、价格、技术等方面的信息中心。引导企业在巩固本地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外部市场,把市场延伸到世界各地,增强茶叶市场的辐射能力,不仅要使杭州市茶叶有竞争力,还要使杭州市的茶叶市场也有竞争力。
(2)积极探索现代新型营销模式充分利用杭州阿里巴巴、淘宝等网络资源,打造最大的网上茶叶电子商务平台,提高茶叶网上交易指数。构建走向全国、走向国际的杭州茶叶多元营销模式。
(3)加强流通中的市场监管加大对茶产品的市场抽检力度,严厉打击不法行为。促进企业间合作,遏制无序竞争。通过追溯平台掌握茶叶种植、加工、经营全过程信息,规范企业在茶叶质量安全方面的责任要求。
作者:申屠姣 单位:杭州市农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