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康县茶产业发展与创新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镇康县茶产业发展与创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镇康县茶产业发展与创新

一、镇康县茶叶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1、生产方式沿袭传统

我县的茶叶产业一直沿袭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其手工制作产品以中低档茶、大众茶为主,机械生产加工的产品以中高档茶、名优茶为主。一是茶农以手工制作的方式自产自销;二是茶厂(初制所)加农户的生产方式,主要是茶园由农户自行管理,若干户茶农的茶园连片形成茶区,在茶区建立茶厂负责加工制作,茶厂按一定等级标准收购茶农生产的鲜叶进行加工生产和销售;三是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运作方式,茶园还是茶农的,公司与茶农签定合同,制定统一的等级标准,实行统一管理,提供统一的生产服务,生产加工中高档茶、名优茶。

2、基地建设品种

多样截止2012年,全县茶园总面积7.73万亩。其中:常规种植茶园4.96万亩,高优生态茶园2.77万亩。采摘面积5.16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67%,总产量3167吨,亩均产40公斤。茶叶品种有云南勐库大叶种、云抗10号、14号、清水3号、香归银毫、清心大?等十多个无性系优良品种。

3、茶叶产品加工种类多

我县现有茶叶初、精制加工厂(所)17个,其中精制加工厂4个,粗制加工厂13个;开发生产的茶叶产品有绿茶、红茶(红碎茶)、普洱茶3个类别。通过“QS”食品生产许可认证的已有4家企业,年加工能力2900吨,形成了多种类茶叶生产加工结构。目前我县具有一定茶叶生产加工规模的加工厂有:县外贸公司,年加工能力1500吨;忙丙茶厂,年加工能力1000吨;惠通茶厂,年加工能力300吨;帮海茶厂,年加工能力100吨。

4、产品销售途径狭窄,从业人员有限

2012年末,全县开办茶叶产品销售网点的企业有7家,产品销售以普洱茶.绿茶、红茶(红碎茶),为主,产品销往昆明、勐海,广州等地。从事茶叶营销的人员不多,销售网点仅局限于勐海,昆明,广州等地。

5、品牌创建初具雏形

全县茶叶生产企业中已申请注册商标的茶叶品牌有4个。即双燕牌、玉鲜牌、博刀山牌、天益牌。近几年来获省级以上名优茶叶品牌奖1个。2008年县外贸公司生产的“双燕”牌普洱茶荣获“云南省著名商标”,2009年取得绿色食品认证。2008年忙丙茶厂取得绿色食品证、生产的马驮子茶获国家专利。2009年惠通茶厂取得绿色食品证。2009年邦海茶厂开始投产运营,2010年正式注册生产“天益”牌普洱茶。产品被国家质检总局指定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云南省唯一一家供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由此可见,镇康茶叶品牌已逐步走向世界,走入国际市场。

二、镇康县发展茶叶产业的优势和潜力

1、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

1910年我县就已经从勐库引进茶种,茶树人工栽培开始推广种植,1935年茶叶生产进入初盛时期,到1966年底全县茶园面积达2.77万亩。1987年全县已拥有茶园3.44万亩,建成茶叶初制所43个和精制茶厂1个,茶叶年产量2.27万担,初步形成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体系,茶叶产品以外销欧美,内销西北、两广、湘黔等地的良好局面。

2、独特的资源优势

镇康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茶树生长发育和有机物质积累,拥有适宜于茶树栽培种植得天独后的气候环境和土壤资源优势,为发展高优品质茶创造了得天独后的气候条件。全县最适宜茶树栽培种植的区域涉及7个乡镇71个自然村。区域内现有茶园面积7.73万亩,年生产茶叶3167吨。

3、组织机构健全,技术力量雄厚

①组织机构健全。1999年镇康县人民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农、林、水、财政、科技、扶贫、金融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并在县人民政府内设立了专门的茶叶生产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全面开展茶叶产业发展的综合协调与管理。同时,在县农业局内设立茶叶技术推广站,负责全县茶叶种植技术的培训、推广工作。

②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镇康是多民族聚居地,各民族群众都有种茶、喝茶的良好习俗,茶文化及其丰富。因此,我县年龄在50~60岁的大部分农民都懂得一定的茶树种植技术。同时,县人民政府设置了茶叶生产办公室,县农业局设立茶叶技术推广站。

③制茶企业不断改革创新。云南作为世界茶树起源地,而临沧又是世界茶树起源的核心地带。根据全市提出的三大茶叶发展战略,即“科技提高品质、文化提升价值、品牌开拓市场”的要求,镇康制茶企业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号召,不断改革创新和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品质量得到大幅提升;同时采取多渠道加强宣传、推销镇康茶叶品牌,茶叶品牌知名度得到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得到不断增强。

④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品结构不断改变,茶叶消费市场也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一是茶叶消费以大宗茶消费为主转向以名优,名牌茶为主,消费者不仅仅局限满足于低层次的消费需求,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二是茶叶消费由单一的品种向多元系列化转变。目前以茶为原料加工制作而成的茶饮料、茶食、茶药等天然绿色食品,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产品开发潜力大。三是茶叶具有满足广大消费者的生理上、精神上的双重需求。因此,茶叶生产推行产业化、规模化、优质化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较大。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种植技术问题我县茶树种植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茶园种植不规范、品种单一、管理粗放、单产低、产品加工技术落后。一是茶园建设过程中投入的财力、物力严重不足,茶树品种单一,生产上仍处于低投入低产出的生产经营状态;二是管理粗放,管护技术差。对茶园的修剪养蓬认识不足,很大一部分茶农对幼龄茶园进行强采幼采,损坏了茶树的正常生长发育和高产树型树势的培养;三是茶园培土、施肥管理跟不上、浇水不足,造成采摘期推迟,产量低,平均亩产35公斤;四是没有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作指导。全县现有的7.73万亩茶园面积,在茶园建设、茶叶生长管理中没有相适应的配套服务体系和专业技术指导,造成在良种选育、茶树修剪、肥料配比、病虫害防治上措施不到位,茶树鲜叶病害严重,产量低、品质差。主要表现在:一是品种单一、种植不规范、良种修剪养蓬和合理采摘意识淡薄,造成茶树树冠没有形成良好的树冠结构;二是茶树生长所需得氮、磷、钾等微量元素及水分未能得到有效补给,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不足,靠天种植,自然生长;三是茶园病虫害防治措施滞后,对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不掌握,未能有效控制病虫的为害。

2、加工销售问题由于现有的茶叶加工企业规模小、资金短缺,设备落后、加工出的产品档次低,产业化水平不高,缺乏名、优产品开发技术,导致规避市场风险能力差。目前,全县有4家已经注册登记的企业在进行茶叶初精制加工生产。但由于企业起步晚、规模小、生产能力有限,大量的毛茶原料还需初制所生产加工来完成,这些茶叶初制所是由过去的集体茶厂转卖给私人,负责一定区域内的茶叶生产加工,因建厂时间早,其厂房设备老化、简陋,加工技术落后,卫生条件差,造成品质优良的鲜叶加工不出条索好、色香味具全的好茶叶(优质产品),极大地浪费了茶叶资源。还有一些家庭作坊,受利益的驱使,在没有任何生产安全保障和卫生条件的情况下加工茶叶,产品质量等级不合格,品质较差,以次充好,甚至于冒充原生态、无污染、品质优的名优品牌,给镇康优质茶叶资源的声誉带来了负面影响和严峻考验。虽然我县茶叶生产企业先后开发研制出了一批名优产品,有的甚至还开发出了附加值更高的产品,但至今仍没有一个产品能在省内外乃至于国内叫得响的品牌。究其原因:一是品牌产品生产量小,销量少,一般仅生产几十公斤,多则几百公斤,仅仅停留在“礼品茶”、“参评茶”的格局,品牌知名度尚未得到广大消费者认可、品牌市场尚未形成;二是加工企业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地方特色产品;三是没有体现地区特色的名、特、优品牌,销售网络不健全,缺乏行之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加工企业只注重于当地市场,没有健全的销售网络,坐等客户上门;四是加工企业缺乏现代市场营销理念,缺乏专业的鲜叶采摘劳力紧缺营销人才。

3、劳动力问题据统计:全县每年鲜叶损失造成的茶叶收入在三分之一左右。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力的大量输出,物价上涨带来的工价大幅提高,茶园采摘面积的增加,鲜叶采摘人力缺乏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劳力紧缺,导致采摘质量差,采摘不分等级、不分好坏,优质茶叶与低等级茶叶混合采摘、混合加工,造成优质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没有品牌效应,利润空间小。

四、茶叶产业发展对策

1、管理科学化

切实加强茶叶产业发展的科学化管理意识,按照“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个政策、一套班子、一套方案”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茶叶产业科学化管理体制,组建机构,落实人员编制。加强研究制约茶叶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制定出符合茶叶产业科学化管理长期规划、有关政策及措施。引导和支持茶叶龙头企业及生产基地做大做强,努力打造知名品牌。同时地方政府要加大对茶叶产业的人、财、物投入,强化监督协调力度,有效整合部门力量,把分散的项目资金集中统一安排使用,最大限度的发挥资金使用效率,促进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2、种植园林化

①优化区域布局,稳定茶园面积。在稳定茶园面积的基础上,采取措施,按照改造一批、淘汰一批、新植一批的原则,加大对茶叶基地的园林化建设,实行区域化、规模化、良种化、有机化种植;引导和鼓励茶农开展有机肥料施肥,禁止使用高残留农药。

②强化中低产茶园改造力度。对现有产量低、品质差的中低产茶园,实行间伐轮换,逐年更新,逐步恢复的原则。加大对茶园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植换种、修剪养篷、增施有机肥等手段进行改造,从而实现提高单产的目的。

③加大老茶园改造力度。我县现有的茶园,大多数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展起来的,因种植年限长、管护技术水平低,基础设施不配套,造成茶园产量低。2008年以来,虽然进行了部分老茶园改造(推行改植换种、修剪养篷、增施有机肥),但因老茶园涉及区域较广、面积较大,茶园产量低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目前需进行改造的老茶园达上万亩。

3、服务一体化

完善茶叶生产科技服务体系,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培养多层次的茶叶生产适用技术人才。一是密切联系科研部门,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开展试验示范推广,为茶叶种植、修剪、管抚、病虫害防治、采摘、加工营销等服务。二是充分发挥农业科技部门的服务职能,为茶叶生产技术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优质服务。三是引导、鼓励茶农(购机补贴)引进先进的修剪机、采摘机,实行机械化生产,减少采摘劳力的投入,提高茶叶生产效益。

4、加工品牌化

政府主导、企业配合,对现有茶叶品牌进行认真筛选,集中力量推出1~2个知名度高、市场前景看好的品牌,发挥其品牌效应。一是以培育龙头企业为突破口,实行种植、加工、营销一体化发展机制;二是以项目扶持、招商引资及资金整合,做强、做大县内加工企业;三是政府协调金融部门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缓解龙头企业融资难问题,积极支持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全面提升制茶企业科技含量、生产能力、生产规模和加工水平,使产品上档次,提高产品知名度,增加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规模化经营。

5、营销市场化

一是鼓励市场营销以面向国际国内主流茶叶市场为重点,加大对获驰名商标认证品牌知明度的宣传,打造品牌战略;二是加大对有机茶园和驰名商标的申报认证力度,扩大镇康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强化专业化营销企业建设,建立茶叶专卖市场、举办各类茶叶营销活动,提高镇康茶叶的知名度。

6、宣传多样化

①加强信息平台建设。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渠道收集茶叶市场信息和营销途径。积极组织加工企业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各类茶文化交流与茶事活动,为茶叶产业发展搭建交流与合作平台。

②政府引导、企业筹措。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茶乡游”、“休闲观光茶园”、“茶叶精品拍卖”等文化旅游项目和设施,将茶业与文化、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我县茶业产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作者:谢存兰 单位:镇康县茶叶技术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