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马克思主义民间文学宁德畲茶文化记忆,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在当代,立足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以马克思与恩格斯对民间文学的研究理念,深入探索地方民族文化记忆的继承与发展,有利于从经典理论的视角,展开对民族文化的保护。而宁德畲族茶叶文化,以丰富的表现形式,承载并传承宁德畲民“大众古俗”的历史记忆。畲茶文化记忆经由茶俗到茶歌,由口传文学到文字记载,暗藏宁德畲民的“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态观。立足畲茶药用价值的畲民文学,以畲茶为文化符号,挖掘民俗史中的民族智慧,并延袭宁德畲民文化记忆。畲族民歌与畲家茶俗,记录了宁德畲茶从精品贡茶到规模化茶产业的畲茶种植史,也是一部宁德畲民致富史。而畲民茶文艺以丰富的文化演绎形式,立体生动地还原了宁德畲茶古俗,立足民族文化记忆,向世界讲述源于宁德畲茶的“中国故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民间文学;宁德畲族;畲茶;文化记忆
历代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作为研究中华文明的模板,具有极强的凝聚力与兼容性,在东西方文化互鉴上,具有民族史研究意义与文明母本的参考价值。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时的重要资料来源,民族文学中世代累积的文化记忆,以其“民间故事书”的形式,为保留人类思想与文化中的宝贵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史料基础。在以山海地域为主要生态特色的宁德畲族茶文化建构过程中,宁德畲族茶乡立足世代茶俗中的民族史,在山海垦拓与耕耘中,将有关畲茶的文化记忆融入畲歌与史传中,宁德畲族茶文化对民族精神起到了深度滋养作用。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历程中,总书记曾倡导,将宁德“山海”与“海经”唱好、念活,深入发掘民俗文章的文化内涵,活用“畲茶古廉红”文化元素,带动宁德“民族风情型”畲村的设计,以茶叶生产与茶叶旅游,使宁德畲村摆脱贫困,同时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极为重视当地畲族茶乡自然生态的保护与重塑,而宁德众畲茶产地,由当初的贫困闭塞,到如今的生态与经济共同发展,建成了畲汉民族共融的美丽乡村,亦为对总书记期望宁德“摆脱贫困”的最佳答卷。而重拾宁德畲族茶俗史,亦是立足当地茶叶经济与茶文化发展实践,力行学史、学史增信,是畲族茶乡经济与文化全面发展的理论研究重点。而立足当下重拾民族历史、于史传中再现畲族集体性文化记忆,既是发展地方文化生态、振兴民族文化的理论突破口,也是立足地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实践。
一、从茶俗到茶史:宁德畲族的茶文化记忆
恩格斯指出,当代问题可以从古老的民间故事书中汲取智慧力量,源于人民的优秀民间智慧,形成了世代的深刻民族智慧,引导着优美历史传说在民族间的流传与互鉴。而畲茶作为宁德畲民的重要民俗对应物,迎合了地域性民族文化融合的“大众古俗”,即以宁德畲族民族史为主导的集体性文化记忆,也是宁德畲民“智力创造物”(mentifacts)和“人工创造物”(artifacts)所合力铸就的“超有机体”(superorgan-ic)[2]。援引威廉•格林提出的关于民间故事起源的看法,认为民间故事是远古神话在后世的变形物,承载了民族的最初记忆与生存智慧,从文化记忆层面诠释了“大众古俗”的渊源。而推演到具体民族的“大众古俗”,地方民俗以“大众古俗”(popularantiquities)为发生始基,将民族中富有隐含意义的“对素材的古老、创作的匿名或集体性,以及俗民(folk)的单一性的评判”[3]5。畲茶韵久远,世代咏流传。在宁德畲茶歌谣与史传中,既可回溯畲茶历史渊源,又能管窥宁德畲民礼俗文化,作为宁德畲族茶人的文化记忆,茶叶歌谣中深植着地方民族史。因此,宁德畲民茶歌不仅是反观畲族文化的幽径,也为了解周边汉民族茶俗与畲汉茶俗交流历程,提供了大量的口头与文字资料。民俗所涵盖的民族艺术形式多样,“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笑话、谚语、谜语、颂词”等各类畲民文化[4]149,但“由于畲族没有本土文字,所以只能采用歌式教育,每个时代都是用歌代替文化教育,以传承历史礼仪、孝道和族规”,畲歌以淳朴的形式传承畲茶故事与茶俗古制,是山海宁德畲文化的百科全书。宁德畲茶史话所寄载的丰富文学形式,反映了以“田地、小农和樵夫”为主要角色的沿海山区畲民茶叶史,“使人深感兴趣地去了解它的文化和社会结构”,从而走入“本地化”的畲家茶俗[3]394。“博厄斯认为民俗是文化的一种镜子,他认为一个民族的民俗是那个民族的自传体民族志。这意味着尽管民俗是了解过去的钥匙,它同样也反映了现在的文化,这样它也是了解现在的钥匙。”[4]143正如宁德畲族茶歌与茶谚中至今存留着独具特色的茶俗,如“无茶不讲话”“茶哥米弟”,不泡“单身茶”,礼俗上有“擂麻茶”和“打油茶”,待客“三道茶”和“打蛋茶”、大年初一饮糖渍“做年茶”并与亲友分享“迎春茶”、正月出门归来的“出行茶”、正月初五“开年驾”喝祝祷丰年茶、清明饮清明茶清肝明目、小年祭灶饮“送神茶”等,都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样本[5]。口传文学作为畲族历代史料传播与承袭的途径,以生活化的口吻,将茶文化记忆融入畲族民俗的细微之处,也世代形成了与茶叶相关的集体性文化记忆。宁德畲族茶俗渗透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的细节中,无论日常生活、田间地头,还是节日礼仪等重要场合,畲茶如自然与畲民的礼仪使者,歌言与史传中记录各式畲家茶俗。最隆重的婚丧嫁娶仪式上,订婚礼俗的“下茶礼、定茶礼、合茶礼”的“三道茶礼”,婚礼的“新妇茶”“食蛋茶”,丧礼的“祭动身”“富娘家”等,今仍存留[6]。畲民“日不离茶”“人客落寮便泡茶”“谈天泡芽,卤菜下茶”,传承的待客礼如斯、贤惠的主妇礼如斯、山脚的畲茶韵如斯[7]43。除了畲茶歌谣,宁德畲茶故事作为畲民集体文化记忆原型,以口传与文字并重的途径不断重获再生,是文化人类学研究宁德畲茶文化原型与潜在集体记忆的突破口。畲茶承载着宁德畲民淳朴辩证的“天人合一”观,于天然生态中施展人工智巧、在传承与信仰中保存民族文化记忆,将同根同源的畲族文化融入畲茶故事与歌言中,丰富了以口传文学与文字记录并存的宁德畲族志表现形式。将畲茶渊源神化话,并形成文化模因,体现宁德畲民对茶神的礼敬,是“天人合一”生态观的群体文化自觉。在融合“天人合一”生态观的同时,畲茶故事还与宁德当地畲汉文化融合紧密相关。在畲汉融合的大潮流中,“社会化带动了民族个体,逐渐强化其出生的民族的历史和起源的特异性”,并形成了独具性别指向的民族意象[8]。如宁德宁德镇畲村“茶水碧绿,清澈透明,连泡三道,色味不褪”的“猪母石”野生茶,其故事即源于道家仙人吕洞宾“点石成猪”助畲民移徙的神奇传说,融合了宁德畲汉民族的文化信仰[9]185—186。畲茶故事讲述迎合自然规律、感应“天人合一”的畲族先民,锻造天人和谐共生的文化土壤,构筑畲茶文化模因,镌刻民俗记忆。在国内外学者与史料学人的敦促下,为挽救地方畲民文化与畲茶历史,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宁德地方文化机构及史料研究部门,相继整理并出版畲歌合集,其中就有大量畲茶歌谣,可管窥历史中的宁德畲族茶文化图景。
二、从仙草到灵药:宁德畲茶的药用价值
自古便有茶可入药之文献记载,《天台记》云:“丹丘出大茶,服之生羽翼。”隋人有茶能“换骨轻身,延年益寿”之说,史载隋文帝“微时夜梦为神人换去头脑骨”,僧引其采山中茗草“煎而饮之可愈”,此后,茶成为帝王显贵珍藏,世代被列为“贡品”[10]。唐人温庭筠在《采茶录》中,已将唐朝以茶入药史传录入,载“白乐天方斋,禹锡正病酒,禹锡乃馈苗、齑、芦菔、鲊,换取乐天六班茶二囊,以自醒酒”,而刘琨亦常仰仗茶驱积郁[11]。而古时闭塞畲村的落后医疗条件,使宁德畲民倚重自然力量,发现茶的更多药用价值与药饮方法,“除了解渴之茶以及婚礼茶、敬客茶这样的茶俗,还有用于保健医疗的药用茶。”[6]在历代宁德畲民故事中,记载了大量畲茶史话,既突出山海区域特色,又延展了畲茶历史渊源、文学意韵与珍贵药性。如今,宁德畲族仍有大量关于茶俗的谚语,“午茶助精神,晚茶导不眠,淡温茶清香养人,对歌唱来润喉音”,宁德畲民开口不离茶,畲茶是构成宁德畲族文化的核心元素。畲茶记载的人文故事,见证了宁德畲民奋斗史,为新时期畲茶文化奠定了厚重人文基调,发挥文化符号的重要作用,立足民族古俗也是马克思主义民间文学研究的突破口。除了加入地域性的特殊入药方法,在畲汉民族共融的文化环境下,畲民还将茶药单方分享给当地汉族同胞,如“用茶泡姜,以治痢疾;用茶泡糖,以和肠胃;用茶拌鸡蛋煎炖,以平肝壮肾。此外,还以茶防感冒,以茶消毒,以茶压惊等等,堪称‘茶治百病’”[12]。畲药以青草单方为主要特色,茶叶有强心利尿、抗菌消炎、收敛止泻的药用价值,而宁德畲茶种类丰富,绿茶保肝、红茶养胃、白茶生津、花茶润燥,更是兼多种药用价值于一炉,不仅为古时畲民祛除时疫,亦为如今的健康生活方式提供了民俗佐证。畲茶故事中,茶最初作为解救灾疫之药。宁德太姥山畲民,世代多以种菁为业,擅采茶、制茶,太姥畲茶主要品种为“绿雪芽”,茶汤如碧雪覆翠般清新透亮,最为人所称道。《福鼎牛埕下村雷氏置山场宅基记事》载:“一年,四邻土瘟大发,男女老幼求之,凡饮此皆病除,家就渐富。后来,‘樵苏’与绿雪芽,就成为今天的福鼎大白茶和早逢春茶树。”[7]46另有畲茶神话故事记载,“绿雪芽”为天赐“仙药”的起源,则因古时疫疠频发,蓝菇施茶救助百姓,还将茶苗传下山供附近村民栽种。在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文人谢肇淛还曾为太姥“绿雪芽”畲村题诗,记载此地古来优美的生态环境与人文气息[13]170。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民间文学需要记忆重拾,而且需要复现其原生状态,古老风格并非落后于时代,而是能立足生态视角,为当代的民族文化建设贡献古老智慧。因此,基于史料重拾宁德畲茶文化记忆,对于以生态视角审视畲茶史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宁德市福安穆云畲族高山村,流传着畲祖尝仙草克瘟疫的故事,既体现畲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又展示畲民的医学思想与灾厄智慧。福安当地至今仍有棵曾救助畲民的大白茶树,名唤“皇帝茶”,树干逾二十尺,“根径长到碗口粗,树冠像把伞,茶叶巴掌大”,被奉若神明。畲茶故事以宁德福安为发生背景,钟大弟据疫情病症,探索茶食疗法,“姜茶治痢,糖茶和胃”,这款“皇帝茶”也被称为“高山云雾茶或高山大白茶”[13]171—172。如是的古老畲茶文化记忆,伴随着民间文学成果与民族生态智慧,造福了世代畲汉子孙。畲茶作为宁德畲族文化模因,形成联通自然力量与人类社会间的文化符号媒介,既是自然赠予虔诚礼敬生态者的信物,也是畲民呼应自然生态的见证。从缺衣少药时期的引茶入药,到如今注重畲茶的药用价值,打造健康生活元素,既是宁德畲民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的实证,亦是宁德畲民发挥区域产业优势、最大限度地挖掘茶与人之间的价值互证,正是基于实践对总书记倡导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经济与人文价值的呼应。
三、从贡茶到佳茗:畲民文艺中的茶叶种植史
正如恩格斯在《德国民间故事书》中所指出的,古老的民族文化记忆固然存在历史语言上的隔阂,但却拥有如诗般超凡的文化魅力,在文化记忆形态复现时,使得领略其风格的后人,再次进入形成文化记忆时的自然情境中。因此,借茶俗复兴民族文化,并以民族文化记忆助推畲茶产业发展,成为活用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理论于新农村建设的实证。援引马克思的观点,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体内部结构,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与发展程度,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则取决于各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民族内部与民族间生产关系与文化关系的日趋密切,并以此形成的文化仪式与民族史传,是民族生产力发展史的见证。宁德畲茶种植史与畲茶文艺形式,为考证宁德畲民的生产力发展脉络提供了史料依据。地理环境上,由于宁德多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自古宁德畲民便以种菁、育茶为主业,宁德畲茶品类众多、品质优越,茶叶贸易不仅为历代宁德畲民提供了致富的渠道,也开启了畲汉民族间的经济与文化交融。在畲族史传中,记载了大量畲茶古事,为当代人回溯宁德畲族茶叶种植史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宝藏。诗载“一日里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相传古时候,畲族茶农为了赶上皇宫的‘清明宴’,故在‘春分’夜露未晞前,就要进山采茶进贡。”[7]40宁德有大量具古典神话寓意的畲茶传说与诗文,至今仍存留在畲族民间故事、歌谣、俗谚与史传中,见证了宁德各地畲茶的历史同源性。在史传形成过程中,宁德畲民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融入歌谣、俗谚与故事中,此外,在民俗与仪式的层面,还发展出缤纷的畲族茶艺,有松罗、溪尾“宝塔茶”、福安“敬茶舞”、柘荣“蝴蝶舞”等,“许多會族茶歌有《畲山茶歌》《草岗变茶岗》《泡茶歌》《畲民向党献茗茶》等,还有《采茶舞》这样的传统舞蹈表现畲族人民采茶气氛的热闹景象”,更丰富了畲茶文化演绎形式[14]。“山高水清茶叶香”,一盏清水泡茶,既有民族史传承,也有浓郁的亲情、友情、人情味,“山区生活靠勤劳,山哈历来靠种茶;茶叶远销国内外,增加财税利国家。”[9]57—58如今,宁德畲茶形成了更为丰富的品类,因产地不同,畲歌中的畲茶,既有鲜香浪漫、宜诗宜画的后房村花茶,也有滴翠回甘、如竹林般清新高雅的宁德猴盾绿茶,还有传说玄奇、飘逸轻盈的“绿雪牙”,抑或高香浓醇、年代久远的“福安大白茶”。上金坝雾霭氤氲、日潮如烟的茶园里,赤溪冬见落雪的高海拨茶山上,都留下宁德畲族茶人的辛勤身影,见证了古往今来绵长弥新的畲乡茶文化。比人高的福云茶六号白茶、“大白铁观音”,种在“高山岭”与“高山园”中,由“清明谷雨茶梢青”到“清明谷雨茶盛旺”时分采摘。时至今日,在总书记对宁德畲民“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勉励下,宁德畲族茶园已形成规模宏大的系统化产业链,昔日的绿水青山,如今已成金山银山,引领畲民种茶脱贫、以茶致富,而对茶文化记忆的重构,通过更多文化艺术形式加以呈现。而基于民族经济与文化发展,成立规模化种植、茶叶制作、旅游观摩、学术研究等为一体的茶叶基地,不仅传承茶叶礼俗、重振宁德畲族茶史,而且真正将史传民谣中的畲茶蓝图,变成了现实可感的繁荣图景,既成就昔日畲民欲使畲茶入京的“北京梦”,更呼应了畲汉团结共荣的“中国梦”,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活用。在民族文化记忆的保护意识形成过程中,借鉴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德国民间文学的传承理论,能使民族文化气质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之源。当代宁德畲族茶文化,秉承既有的历史渊源,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为当地畲汉民族共融铭记,并不断书写当代畲茶文化史。由昔日贡茶,变成今朝风靡世界的佳茗,以民族文艺记录史传的宁德畲民,将畲族茶叶种植史重新复现于今人眼前。
四、结束语
正如恩格斯在《民间故事书》中所提到的,“民间故事书”的使命,在于使任一时代的民族后人“有明确的道德感,使他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利和自己的自由”,从而激发世代民族后人的文化自信与对民族的热爱[15]。上溯宁德畲族茶文化记忆,涵盖地域历史、承载民族记忆,“与历史记忆相关联的历史记录也成为历史构成的一个部分”,从历史人类人类学的角度审视宁德畲族歌言与史传中的茶文化,能将过去的经验与过往的历史记忆延续在当下的畲茶文化中,以不同形式“被记录的部分成为无数历史发生过的‘遗留物’(survivals)的幸存者,属于人类主观因素和文化漂移视角的选择对象”,从而更深层增强宁德畲民族群认同,经由茶文化纽带,更增族群的历史与空间凝聚力[16]。马克思认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而撰述历史的每一代人、每个民族,都在史传中“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17]。因此,当代宁德畲族茶史的记录与传播过程,不仅是重拾民族集体性文化记忆的过程,也是宁德畲民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推进畲汉民俗史共融的过程。借助网络新媒体力量,今天的宁德畲族茶人,使畲茶故事以更丰富的形式,使更多的人体验东南滨海之城的畲茶文化记忆,向世人展示了区域民族融合背景下的宁德畲茶“民间故事书”。响应总对在发展中改善民生、坚持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号召,以史传再兴宁德畲族茶乡的新农村建设,更是在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上更进一步。
作者:陈夏临 崔栋森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宁德市学习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