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目的论指导下茶文化外宣翻译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中国梦”全新视域下,增强广东茶文化的对外宣传和翻译,已成为传扬广东茶文化以及中华文化的首要途径。以翻译目的论为基础,对网络媒体和多部茶学著作中的广东茶文化语料进行分析,继而从广东茶叶名称和茶礼习俗的方面讨论广东茶文化外宣翻译,并提出采用音译、直译、音译加注等译法,以便更好地向目的语读者传达茶名、茶礼中的文化内涵,提高中国茶文化的国际地位。
关键词:广东茶文化;目的论;外宣翻译;茶名翻译;茶礼翻译
广东茶文化属于我国四大茶文化系列之一,由广府早茶文化、潮州功夫茶文化和客家煮茶文化一同构成。除了这三大茶文化体系,广东还有地方特色的叩手礼、婚嫁祭祀茶礼习俗等,都是广东特色的茶文化。在“中国梦”的大背景下,广东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引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伟大使命。本文以目的论为基础,探讨了广东茶文化中茶名和茶礼的翻译。
1翻译目的论
功能翻译理论起源于80年代,标志着翻译的重点从结构语言学转向语用学,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是德国翻译家弗米尔提出的目的论。在这个理论中,决定翻译过程的基本原则是翻译行为的目的。这个目的要受译文接受者的期待、交际需求和文化背景知识的影响和制约。目的论认为,翻译必须遵循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在这三项原则中,目的原则居于首位。也就是说,译者在翻译时要充分考虑翻译目的,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来实现原文的交际功能。连贯原则,又叫语内连贯原则,指译文要做到流畅和产生意义。忠实原则,又叫语际连贯原则,指译文要做到忠实于原文。三项原则之间若发生冲突,以目的原则为主。总的来说,目的论要求译者在翻译时着重实现译文在目的语环境中的交际功能[1]。
2目的论下的广东茶名外宣翻译
2.1广式早茶。早茶是广府地区的一大特色。茶楼是广东最具代表意义、相沿已久的早茶场所。与在普通茶楼单纯喝茶不同,广东的早茶最是丰富,茶仅仅是个借口。茶楼有几十到几百种点心,如虾饺、咸粽子、鱼汤、米粉和各种菜肴。虾饺、咸粽子、米粉、鱼片粥以及各种各样的小菜,极其丰富。从早茶的名称可以看出,茶显然是广东早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茶主要以饮用红茶为主,取其温暖脾胃,去油腻,助消化的功效。红茶茶汤浓稠,颜色深红,味偏苦,虽然在视觉上和味觉上都比不上绿茶,但它与广东早茶茶点浓郁的口感是完美的搭配。早茶中常见的红茶有发酵茶(普洱茶等)、乌龙茶(铁观音茶等),有些人还喜欢喝菊普茶,也就是在普洱茶中加入菊花,有清热去火的功效。普洱茶的名字来自元朝一地名“步日部”,后来用汉语写成“普耳”,直到明朝末年才改称普洱茶[2]。针对这样以发源地命名的茶叶,笔者认为应采取音译的方法,即译为Pu'ertea,这样翻译既能保留茶名的发音,又能避免翻译错误。在对于“铁观音”这一茶名进行翻译时,通常采用音译茶叶名再加上tea的译法,即译为TieguanyinTea。作为一个整体,它在目的语中没有自然对等物,也不能逐字来理解:根据典故,茶名中的“观音”确实是指观音菩萨,但“铁”不是形容观音的。因此,不能把“铁”和“观音”分开并在英语中找到相应的表达,译为IronBudhha。广东的早茶很早就传播出去了。在纽约、旧金山等大城市,广东茶楼随处可见,甚至在偏远的南太平洋岛屿上,也经常能看到中国餐馆在门前挂着“全天供应早茶”的牌子。英文也专门为早茶设计了“DimSum”(点心)和“YumCha”(饮茶)这两个名词,茶楼和早茶则分别直译为“TeaHouse”和“MorningTea”,可见广式早茶的影响力之深远。
2.2凉茶。广东凉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凉茶文化的代表。凉茶是一种由复方或单味地方草药熬制成的饮料,所用的草药药性寒凉,有清热去火的功效,可以消除人体内在夏季积聚的暑气或冬季干燥引起的咽喉痛。传统上,凉茶是在放凉之前喝完,因此凉茶“既不凉、也不是茶”。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凉茶一词不能直译为CoolTea,它在英文中没有对应表达,因此可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译为“LiangCha”,然后进行加注“herbalteaofcoolingproperty”,保留了本国文化元素,也有助于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除了癍痧、廿四味等以辛、苦、寒、凉的中药为主的苦茶类凉茶,广东民间也喜欢饮用以清润甘甜药材为主的甜茶类凉茶,如花草茶类凉茶(如菊花茶)和花茶类凉茶(如茉莉花茶、金银花茶等),它们都具有清热去火之效,尤其适合夏天时饮用。两者的不同在于,“花草茶”,实际上不含茶叶,是用某些有药用价值的植物的叶、根、花、茎或皮煎煮或冲泡而成的;而“花茶”(也叫香片)属于再加工茶,是用芳香的鲜花和新茶窨制而成的,成品会将内里的花去除。因此,在对这两类茶的茶名进行翻译时要注意区分,“花茶”只有花香、没有花,应该译作Scentedtea,例如茉莉花茶应译为Jasminescentedtea,而菊花茶则译作Chrysanthemumtea[3]。这样可以有利于译语读者的理解和分辨。
2.3潮州功夫茶。潮州功夫茶,作为中国古代功夫茶的活化石,是潮州先人留下的瑰宝,也是广东独特的茶文化。功夫茶对茶具、茶叶、水质、制作、倒茶和饮用都很讲究,尤其茶具必须精致、小巧、高质量。潮州功夫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凤凰单丛茶,它香型突出,在乌龙茶类中名列前茅,凤凰单丛出产于凤凰镇,因凤凰山而得名,又因其采摘及加工的全过程需逐棵(潮人称“丛”)单独进行,故而称凤凰单丛[4]。外宣翻译中,乌龙茶“OolongTea”是先后译为“BlackDragon”等名称最终确定下来的。在此基础上,各地或不同品种的乌龙茶译名在“Oolong”的前面加上当地名称的翻译即可,凤凰乌龙茶即译为PhoenixOolong,使外国读者能够十分直观清晰地理解此茶名。许多人会把功夫茶和工夫茶看作是同一种茶的不同书写形式,因此会用音译法将两者都翻译成KungfuTea。然而,这两种茶实际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茶,前者指的是一种泡茶的技艺,意思是泡出一壶好茶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后者则是指品质上乘的红茶,是一种茶叶的名称[5]。且工夫茶在英语中本就有对应的词条congoutea[6]。因此,即使这两个词听起来完全一样,但若将两者混为一谈,都翻译成“KungfuTea”,那么译语读者很可能会对我国茶叶产生误解。
2.4客家擂茶。广东客家地区的煮茶以擂茶为核心代表。擂茶的历史非常悠久,被誉为“古代茶文化的孑遗”。揭西、普宁、陆河、清远、英德等地仍旧保留着擂茶这一古朴习俗。由于其健康的饮食属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爱擂茶。所谓“擂”就是研磨的意思。制作时,首先将工具洗干净,将原料放入擂钵。人们坐在高度适中的长凳上,用大腿夹紧擂钵,单手或双手握住擂杵的下部30-40厘米处,放一把刚除去叶脉的茶叶到钵内,握住擂杵从下到上、从上到下、从左至右、从右至左沿钵内壁顺沟走向频频舂捣、旋转,直至将原料擂至糊状或泥状[7]。擂钵即研钵、臼,在《新世纪汉英大词典》中,其对应的词条为:mortar。外宣翻译中,客家擂茶一词大多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译为“HakkaLeiCha”,然后进行加注“literallypoundedteaorgroundtea,atraditionalHakkabeverage”,但笔者也根据各大网络媒体发现其他译法:“Thundertea”“Poundedtea”“Groundtea”“Mashedtea”等,这里的thunder是指捣碎食材时发出的巨大敲击声,而pound、ground和mash指的是研磨擂茶原料时的动作。笔者认为音译加注释的方法体现了目标语文化的内容,同时也传递了广东地方文化,而后几种译法无法传递本国文化内涵,还会使得很多目标语读者感到迷茫。
3目的论下的广东茶礼外宣翻译
3.1待客茶。《茶经·七之事》中引用《桐君录》说道:交州和广州很重视饮茶,客人来了,先用茶来招待。早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客来敬茶就已成为社会交际礼节之一。见面之初,主人敬茶表礼,客人受茶致意。翻译实践中,敬茶二字常选用音译加注释的译法,即译为JingCha,再加上注释toservetearespectfully,准确地向目的语读者传递了文化信息。在主人给客人续茶时,客人用手指在茶几上轻敲几下表示感谢,这是广东有名的谢茶礼——“屈指代跪”。《中国茶叶大辞典》里讲到其来历,“相传此俗始于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微服私访,来至广州一茶馆,乾隆帝兴起,忘了身份,抓起茶壶就给臣僚斟茶。按皇朝礼仪,皇上赐物,臣僚必须下跪接受,乾隆帝的突然行动,使臣属不知所措,如下跪则暴露身份,不跪则有欺君之罪。某臣急中生智,用食指和中指屈成跪状,轻点桌面,余皆纷纷仿效。后来,民间风行以此谢茶的礼俗[8]。”关于这一谢茶礼的译文“FingerKowtow,otherwiseknownasfingertapping,isaritualperformedasasilentgratitudetothepersonservingthetea.”颜真卿《五言月夜啜茶联句》中有“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宋人杜小山《寒夜》中有“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这些诗句也体现了我国客来敬茶的传统文化。网络资料中对后者的翻译有“Forawinter-nightguestteaservesaswine,boilingonawickerstoveasthecoalsturnred”,译文中的guest,tea和wine实现了向译语读者传递以茶待客的文化。美籍茶文化作家夏云峰(WarrenPeltier)的专著《中国古代茶技艺》中也有译文说明以茶待客的礼仪“Noteaisdiscourteous”(无茶不礼)[9]。
3.2婚俗茶。明人许次纾《茶疏》说:“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之意也。今人犹名其礼为下茶,亦曰吃茶”,在古代的婚礼习俗中,茶被认为是忠贞和多子的象征,婚娶聘物中一定会有茶的出现[10]。在潮汕等地区,茶礼是男女确定婚姻关系的重要形式,男方向女方求聘茶礼,称“下茶”,而女方受聘茶礼,称为“食茶”(即“吃茶”)。这意味着双方亲事已定不再变动,如果女方再受聘他人,会被指责为“吃两杯茶”,有译文“Onefamily'sdaughterdoesn'tdrinktwofamilies'tea”(一家女不吃两家茶)。潮汕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合八字”这一旧俗,合“八字”择吉后,才可以定亲下聘。等到婚宴当天,新娘得向宗族长辈及姻亲来宾依次奉敬甜茶(在茶中加入红糖制成,也叫“祝福茶”),直译为sweettea。婚俗茶礼的英译大多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如下茶译作XiaCha,再加上注释sendingthetea;食茶译作ChiCha,再加上注释acceptingthetea。合八字译为dofortunetellingtoseeiftheir“eightcharacters”match[11](对于eightcharacters的解释:infourpairs,indicatingtheyear,month,dayandhourofaperson'sbirth,eachpairconsistingofoneHeav⁃enlyStemandoneEarthlyBranch,usedinfortune-telling)。这种译法准确地体现了广东婚俗茶礼,这样目标语读者也很容易理解传统婚礼习俗。3.3祭祀茶“无茶不在丧”的观念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祭祀仪式中。早在南北朝时期,梁朝萧子显所著的《南齐书》就记载了祭祀用茶:齐武帝萧颐的遗诏中说道“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上至皇宫贵族,下至庶民百姓,茶叶是不可或缺的祭品[12]。在很大程度上,汉族和少数民族都保留着向祖先神供奉茶祭品的古老习俗。在广东省,清明节的习俗是在坟墓上放一包茶和其他祭品,或者在坟前倒三杯清茶来祭奠祖先。相关的译文有“Ceremoniessuchassacrificialofferingsandofferingstoancestorspiritscouldnotbeperformedwithouttheinclusionofteaofferings[13].”译者直译了“祭祀”和“茶祭品”,适应了目标语文化,实现了翻译目的论的目标。
4结束语
茶文化是中国和西方文化之间的结点,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广东茶文化的外宣翻译不仅可以帮助外国读者了解广东茶的分类、命名和特色茶礼,还可以促进中西文化的融合。这项工作不仅需要译者具备一定的语言技能,还要掌握相关的茶文化背景知识,还要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和使译语读者能够理解与接受之间进行取舍、寻找平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产出可以被目的语读者领会接受,而且不会丧失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译文,从而有效地促进中国茶文化的对外宣传,促进茶文化在国际的相互交融,并进一步增强和巩固中国文化的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1]仲伟合,钟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9,20(3):48-50.
[2]Gu,Ruizheb..AnOverviewofChinasSci-TechInnovation[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6.
[3]柳菁.目的论指导下的茶名外宣翻译问题与对策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4):51-54.
作者:罗晓娜 张映先 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