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文化教育实践活动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现状及对策
摘要:本文以浙江大学等10所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电话访谈、实地走访、网络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和研判,从积极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精准借力“第二课堂”的渗透作用、注重增强干部教师的模范引领作用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
为了在大学生中普及廉洁知识,进一步提高廉洁素养及道德自律意识,形成廉洁自律的思想品质,在校内掀起学习廉洁知识的热潮,营造崇洁尚廉的良好氛围,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让师生员工受到廉政文化的熏陶。课题组以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绍兴文理学院、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浙江海洋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台州学院10所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电话访谈、实地走访、网络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和研判,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廉政文化教育现状
1.1大学生对腐败现象高度关注
根据调查了解,浙江省大学生高度关注反腐工作,有98.1%的大学生表示对社会上腐败现象高度关注。92%的大学生认为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反腐败工作成效显著。调查显示,83%的大学生跟家长或者老师聊过廉政方面的话题。如来自浙江海洋大学的一名大学生说,“我平时会跟家长聊,比如我们山西省的塌方式腐败。”一位来自浙江大学的学生表示,自己的家长是公职人员,很支持他参加廉洁教育活动,希望能学习和传播廉洁的价值观念,“但不能超出边界”。被问及何为边界时,他说自己的理解是,如对贪污腐败的举报,这需要掌握具体的证据,可操作性要求高且风险很大。
1.2对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越来越重视
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职业教育的融合
摘要:职业教育是当今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职责。我国职业教育经过前期的迅猛发展获得长足的进步,但高职院校开展教育工作普遍忽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重技能轻文化素质”的人才培养短板也随之凸显。如何在会计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我们试图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德育教育
1研究背景及意义
我国传统文化中,“文化”与“教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职业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有形的社会条件下产生并发展的,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征必然以潜在的方式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现代职业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推进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比如:重专业教育、轻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不足;践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淡薄。因此,认清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职业教育的辩证关系,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融入现代职业教育的课堂,是我们试图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多年来,潍坊职业学院坚持在学生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注重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家国情怀、尊师孝亲、职业素养等,积淀了较为厚重的教育基础。在此基础上探索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的理论和方法,对学生良好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养成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也为学院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内容
在实施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职业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需要多层面、多角度、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高职学生正处于接受能力强、认知变化快的阶段,教育应适应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着眼于以上两点,课题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2.1探索了会计专业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需求情况
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思考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当代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高职院校承担着传递知识、传承文化的重要责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弘扬民族文化、提升学生素质有着重大意义。高职院校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尚存在诸多不足,通过分析现存问题,本文提出了进一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路径,以深化传统文化教育,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院校;文化建设
一、引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滋养着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基础。党的报告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本定位,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指出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掉了精神命脉”。[1]中央相关意见也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2]这对高等院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在职业院校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新时期职业教育事业繁荣和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职业院校实现弘扬文化精神,传承传统文化重要目标的必然举措。在中国知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截至目前为止共有5210篇相关研究,其中2/5的文章集中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他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传统文化等方面,关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较少,唯一有所涉及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文主要针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意义、问题及路径进行研究分析。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弘扬传承民族文化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球范围内的传统文化都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3]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各种思想文化交流愈加频繁,人民群众尤其是当代大学生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高等院校是传播知识、培育人才的重要场所,理应成为传承传统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基地。高等院校大学生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更应当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有利于传播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帮助学生抵御不良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能够以校园为基地推动社会传承传统文化的风潮,推动优秀校园文化反作用于社会,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战略,是国民教育的重要依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创新与升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把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行有机结合,用5000多年积淀的精神文明来宣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进一步实现中华文明的蓬勃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医药专业留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思考
摘要:在中医药专业留学生教育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不但能够提高留学生对中医药理论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建立跨文化适应能力及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然而,目前中医药专业留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设置不够,与专业的相关度不足等,文章从开设传统文化通识教育课程、在专业课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在实践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引导和鼓励留学生走出本国人的舒适圈几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中医药;留学生;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药院校留学生教育是培养海外中医药人才、促进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推动中医药国际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同时,留学生教育也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增强国家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载体。因此,发展留学生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是中医药院校一直探索和思考的问题。在留学生培养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不但有利于提高培养质量,还能有效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1加强中医药专业留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1.1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医药教育的基础
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其理论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如古代哲学、易经、儒家和道家思想都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阴阳、五行等传统文化理论是学习中医药的必经之路,中医药学历经千年,从理论体系到临床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都带着传统文化的烙印,可以说其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传统文化教育是学习中医药学的基础,在整个中医药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留学生教育来说尤为如此,由于文化的差异,留学生对中医学中的整体观念、意象思维、取象比类等思维模式理解起来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中医药专业留学生教育从传统文化入手,“以文化解读中医,用中医诠释文化”,培养留学生传统文化底蕴,是建立中医思维模式,提高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1]。
1.2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留学生的文化认同和跨
茶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
摘要: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将茶文化渗透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当中,对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茶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渗透价值做出了论述,并对茶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渗透原则、渗透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茶文化;高校;思政教育;作用
茶文化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也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将茶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当中,无论是对于茶文化的继承与弘扬还是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探索茶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契合性,从而确保茶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1茶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渗透价值
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重视茶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渗透,不仅能够为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而且可以有效推动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成效的提升。具体而言,茶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渗透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茶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不仅能够为茶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提供新的阵地,而且也能够促使大学生群体透过茶文化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继而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并有效提升大学生抵制不良文化的能力。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共存的局面,从文化多元化发展背景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来看,通过引导大学生了解与比较多元化的文化,可以在拓展大学生文化视野的基础上促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高度认同,与此同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在多元化文化中挖掘与借鉴能够有效提升思政教育工作成效的内容,从而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走向现代化与国际化;从文化多元化发展背景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来看,在多元化文化的影响下,当代高校大学生群体所具有的思想动态呈现出了复杂化与多元化的特征,这让高校思政教育对象特点产生了变化,也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所使用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这样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有效提升学生对我国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程度、提升学生的文化辨别能力,成为了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具体而言,从利用茶文化提升大学生群体对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方面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反映着我国传统的价值导向,因此,对传统文化产生自豪感与自信心,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高度认可与认同的重要基础。我国不仅是茶的故乡,而且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国,无论是与日本、韩国还是与英国等国家中的茶文化相比,我国茶文化体现出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以及更为系统的特征,因此,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茶文化,可以促使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自豪感与自信心,继而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奠定良好基础。由此可见,推动茶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渗透,能够为学生提供一种比较多元化文化的样本,继而推动我国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中的传播;从利用茶文化提升大学生文化辨别能力的方面来看,虽然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对茶文化的继承应当建立在正确辨别的基础之上,即高校既要引导大学生对茶文化中优秀的内容做出选择与学习,也需要做到弃其糟粕、推动茶文化实现与时俱进的发展。这一过程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开展文化辨别实践活动的机会,从而有效推动大学生文化辨别能力的提升。其次,茶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渗透,能够有效推动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与养成。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且完善的人格,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重要的目标之一,而茶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渗透,则可以有效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实现这一目标。健全的人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内部心理和谐发展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从大学生内部心理和谐发展来看,茶文化能够帮助大学生养成清心自持的心性。唐代裴文在《茶述》中提到“茶……其味淡洁,其用涂烦,其功效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这句话既是对茶性所做出的总结,也是对茶文化功能做出的总结。正因为茶性如此、茶的功能如此,我国古代茶人才将饮茶当作一种修身养性的活动,并将宁静致远、天人合一当作饮茶活动中的重要追求。当代大学生群体不仅面临着一定的学习压力,而且也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这让许多大学生都产生了焦虑心态以及患得患失的心态,在他们的社会化进程中,清心自持的心性正是他们所缺少且需要养成的重要性格,而将茶文化渗透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当中,对于大学生养成清心自持的心态、获得更好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来看,茶文化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一种开展人际交往的方式,而且能够引导大学生掌握开展人际交往的原则与礼仪。说到我国的人际交往文化,就不得不提茶文化与酒文化,从二者的区别来看,在将饮酒作为人际交往方式的过程中,“不言”与“难言”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因此,“全在酒里”一句话似乎就能够让人际关系变得和谐。而将饮茶作为人际交往方式,则能够让人在保持清醒和平常心的基础上用语言交谈、用心感悟,从而实现交往双方的相知相敬。在提倡“廉洁俭朴”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显然,饮茶活动更适合成为高校大学生开展人际交往的方式。另外,在茶文化发展过程中,“敬”与“和”成为了茶文化核心内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人际交往方面来看,“敬”是实现人际和谐的手段,而“和”则是开展人际交往的目标,基于这两点内容以及我国传统的礼仪文化观,茶礼仪文化体系得以构建并得到了系统性的完善,通过对茶文化礼仪体系的了解,大学生群体能够掌握开展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方法,这对于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效率与人际交往成效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茶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渗透,不仅有利于推动大学生群体实现内部心理的和谐发展,而且可以通过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为大学生人格的完善以及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利用茶文化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原则
茶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渗透,需要遵循选择性原则、创新性原则、融合性原则,并需要避免使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开展教育活动,从而充分发挥出茶文化在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成效过程中的作用。从选择性原则来看,我国茶文化在发展中呈现出了兼容并蓄的特征,这不仅让我国茶文化融入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也导致了我国茶文化中具有不符合时展需求的内容。为此,在将茶文化渗透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不能进行盲目的全盘吸收,而需要针对引入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内容进行严格把关,围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目标对茶文化进行选择性运用,从而确保茶文化能够对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发挥有益作用。从创新性原则来看,创新性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对引入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茶文化内容进行创新,从而提升这些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以及教育意义,确保学生能够乐于接受这些文化、主动接受这些文化;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对茶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渗透形式进行创新,从而有效提升茶文化在高校中的渗透范围和渗透成效,继而为茶文化体现自身的思政教育价值奠定基础。从融合性原则来看,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茶文化属于历史文化教育范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现实教育范畴。茶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具有互补性和契合性,但是二者的互补性与契合性却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进行不断的挖掘与研究,为此,高校需要以推动茶文化与思政教育工作的融合深度与精度为出发点,引导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开展广泛的交流、探讨与深入的研究,从而为茶文化在思政教育中作用的发挥提供理论支撑。
高校英语教学中导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摘要:经济发展全球化使得各国文化实现了良好的融合和发展,为保证我国的传统文化能源远流长,不迷失在眼下快节奏的社会发展中,教育界发起了一场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这一点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也体现得尤为明显,教师有必要重视起来。本文对此做了深入分析,首先介绍了当前高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了母语文化缺失对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影响,并结合高校英语教学实际情况提出了几点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希望可以在强化学生英语水平的同时培养其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学;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了上千年的发展,是我国时展与社会变迁所留下的产物,更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改革开放的到来,让中华传统文化走出了国门,走上了世界,尤其是近几年来,国际交流的深入不仅让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同时也引入了西方文化。在这种社会环境下,英语成了高校教育的必修课之一。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关于传统文化的渗透还存在一定问题,仅仅是为学生讲解一些外国文化内容,导致英语的教育功能不断弱化,不利于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对此,有必要进行教学改革,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合理渗透传统文化元素,在贯彻文化教育的同时落实素质教育。
1高校英语教学的现状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英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学生必须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以及足够的跨文化意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在英语教学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很多教师习惯以语文化的英语教学为主,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大多数的学生喜欢追求欧美文化,直接略过了对于传统文化的阅读和学习,母语文化丢失现象十分严重,不符合当今的教学要求。很多时候高校英语课堂都缺乏良好的文化理念渗透,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强制引领下接受语言信息,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开发,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学习兴趣的培养,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较大的阻碍。针对这种问题,主要是由于传统文化的缺失造成的,对此身为高校英语教师有必要重视起来,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以及传统文化意识。
2母语文化缺失对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影响
最近几年以来,先后有很多专家学者对跨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且见解各不相同,但是无论哪一种观点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两大系统。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情况,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自然也会受到一定的不良影响。只有掌握了母语文化,并将其逐渐渗透到英语学习中去,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论知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为:意识>态度>技能>策略>思辨>知识,这足以见得,虽然当前大学生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意识,但是在基础知识方面却比较欠缺。对于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来说,母语文化是基础要素,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要想保证良好的跨文化能力,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语言技能,更要从多方面去熟悉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而前提则是需要充分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最终的目的就是用英语作为媒介去向西方国家传播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设计论文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内容设计
内容模块的设计是为教育价值追求的实现而服务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教育目标:小学阶段是培养文化感情和基本文化认知;初中阶段是提高文化认同;高中阶段是增强文化自信;大学阶段是培养文化创新意识和文化传承的责任感。把这些教育目标进行归纳,可以用形成文化自觉来概括。展开来讲,就是使受教育者熟知中华文化的内在结构、精神特征和发展演变的历史,以对中华文化有“自知之明”,在此基础上认同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念、信仰、态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并具有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自觉能力,并使其以复兴中华文明为己任。基于这样的价值诉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内容可以设计为四大模块和三大重点内容。四大模块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文化与人生”、“文化与中国发展”和“文化与世界”。每一模块的内容都有具体的目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内容模块主要是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做到熟知中华文化的精要,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文化与人生”内容模块主要是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伦理文化资源,指导学生以中国文化的视角思考人生,形成崇德向善的道德追求;“文化与中国发展”内容模块主是使学生在了解多种文化,在主动赞赏和接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诠释,使之为他人所理解;“文化与世界”内容模块主要是使学生积极开展与多元文化的交流和沟通,让中华文化积极参与到世界新的多元文化体系建构之中。三大重点内容包括“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家国情怀教育”即对家园、国家的深厚感情,它是公民对国家的认同与情感归属,是民族凝聚力的心理基础,是公民感受到与国家相联系的精神纽带;“社会关爱教育”的重点是培养“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观念,使受教育者能够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做出整体性的理解,以达到乐于助人、关心社会和尊重自然的状态和境界;“人格修养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以传统文化的“君子人格”为理想人格,自觉追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夯实才能、才华和才干的人格修养基础。当然,不应苛求所有课程都能够承担这些教育任务,也不能要求相关课程把所有内容模块都纳入其中,而是应根据课程性质,选择其中一个内容模块,加以提炼和提升。三大重点内容是对具体内容的概括,并没有涵养所有的教育内容,不同课程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设定教育内容。就《基础》课而言,它作为一门以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它可以选择“文化与人生”内容模块,并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教育和崇德向善的道德教育为重点教育内容。
1.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的最终体现是理想人格的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道德理想人格,诸如“中庸人格”、“君子人格”和“内圣外王人格”等内涵丰富,充满了人文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理应传承。如在人格主体性方面,强调“为己之学”,提倡道德的自我建构、自我完善;在人格志向方面,强调“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个人情操方面,强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以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人生困境方面,强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当然道家“天人合一”的人格理想,墨家“兼爱”人格理想等都是重要的教育内容。这些教育内容,结合具体的理想人格原型,如屈原、勾践、苏武以及苏轼等等,必然会对中国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人格产生积极的影响。
2.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德向善的道德教育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中,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崇德向善的价值理念和道德教育的系统思想,崇德向善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质。孔子指出:“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积淀在民族心理之中,已有深厚的情感基础。其中,“仁”、“义”和“信”的道德教育在今天尤为重要,应构成《基础》课程的重点教育内容。“仁”的教育重点要放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层面上,以培养现代人的友善观念;“义”的教育重点应强调“以义获利”、“以义制利”,达到义与利的和谐统一。“信”的教育重点应强调以“以诚育信”,通过对自然规律的崇敬和内心的真诚达到外在的言而有信。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方法设计
国内外高中传统文化教育论文
第一章、中韩两国高中传统教育的现状
一、中国高中传统教育的特点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核心的东西仍是我们民族传统美德。在十五年前,现任吉林教科院副院长的栾传大教授就开始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的课题的研究,目的就是推动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教育,提升新一代中国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从整体上理解和宏观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注重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民族、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推崇仁爱原则,倡扬厚德载物和人际和谐;重视人生价值,强调个人在家庭人伦以及社会关系中的义务;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等。当传统文化内化为青少年的素养时,便赋予他们一定的思想、观念、情感和性格,这对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将起到重要的支配作用和决定作用。
二、韩国高中传统教育的特点
目前,韩国高中生有3个选择性的德育课程:“公民道德”、“道德和思想”以及“传统道德”。“传统道德”课程是在前两门课程之后开设的一门高级课程。韩国人对他们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深思,要通过“传统道德”课程,重新审视前人所秉承的传统生活方式,从传统道德中找到适用于现代生活的部分,帮助学生拥有前人的精神和智慧,重建良好的道德意识和生活方式,在邻里生活和国家、社会事务中,在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中,寻求智慧地生存。在这门课上会学习到:传统道德的重要性和基本精神及其现代应用;个人和家庭生活,包括自我反思和自我道德修养、对父母和祖辈的尊重和孝顺、手足以及夫妻之间的互敬互爱;亲友、邻居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包括人和人之间坦率、友好的关系;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对自然的关爱,包括作为韩国人的政治生活和责任、社会生活和正义的精神、现代生活和传统对自然的态度。
第二章、比较的范围选定
一、课程设置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