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文化教育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文化教育与数学教育论文
一、当前高职数学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从教学体系上把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分离开来
当前的高职数学教育把知识放在第一位,局部地看到数学的知识和理论,不能更好地感知数学所蕴含的创造精神和丰富的人文思想。实际上,知识只是数学文化的一部分,对学生进行数学教育不仅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还应该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教给学生更多的数学思维方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精神。当前,高职数学教学很多都是把知识与文化割裂,学生学到知识理论,不能够真正地理解数学的思维方法,更不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从数学教学模式来看,教学内容与数学的思想、方法、精神相分离
当前不少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把传授知识当做唯一的内容,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只能简单地学习知识,不能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去感知相关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丰富学生的数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这是高职院校数学教学对数学的较为狭隘的认知和定位,在这种形势下高职数学,只能给学生传授有关的知识,对学生的数学教育没有拓展更多的视野,忽视了学生数学思想文化的培养,不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课程教学改革的角度来看,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更多的是丰富学生的数学思想、精神,更好的把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方法、文化、思想、精神等方面统一起来,感知数学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
(三)从人才培养目标上来看不能把数学素养目标与学习目的有机统一起来
这种认识导致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只能传授数学知识,以培养学生更多的知识为目标,学生也只能更多地关注教材,应付考试,教育没有更好的把数学人文素养培养当做首要目标,导致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教书与育人、读书与修身不能够很好地统一起来。学生只能是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不能够对数学有更深的体验,也不能够把数学的学习与学生的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使得数学失去了文化意蕴,学生学习数学感到枯燥乏味,教学内容较为空洞,不能了解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
传统文化教育论文8篇
第一篇
一、政治教学中利用传统文化的方法
(一)利用图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文化中的图画在政治教学中得到了应用,教材中有许多以漫画形式展现出来的政治知识。教学中的漫画以社会各种事态为素材,与时事联系密切,通过夸张的寓意,讽刺、批判某些人和事。政治课堂中巧用漫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例如,在经济生活“市场配置资源”中,运用漫画“谁也别想发财”设计探究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的观察,体会漫画意图,探究漫画表现的经济原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发现了漫画背后不易察觉的意蕴。
(二)利用文学作品引入教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经久传扬的当属文学作品。众多的优秀文学作品,其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统一。其中不乏与思想政治课知识点相结合的作品。在政治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引入文学作品,营造课堂氛围,弘扬民族精神。例如,在学习“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时,教师适时地引入学生十分熟悉的梁启超的名作《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在学生朗朗的吟诵中,整个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实现心灵的撞击,同时激发起学生对国家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
(三)利用名言名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国内外高中传统文化教育论文
第一章、中韩两国高中传统教育的现状
一、中国高中传统教育的特点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核心的东西仍是我们民族传统美德。在十五年前,现任吉林教科院副院长的栾传大教授就开始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的课题的研究,目的就是推动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教育,提升新一代中国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从整体上理解和宏观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注重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民族、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推崇仁爱原则,倡扬厚德载物和人际和谐;重视人生价值,强调个人在家庭人伦以及社会关系中的义务;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等。当传统文化内化为青少年的素养时,便赋予他们一定的思想、观念、情感和性格,这对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将起到重要的支配作用和决定作用。
二、韩国高中传统教育的特点
目前,韩国高中生有3个选择性的德育课程:“公民道德”、“道德和思想”以及“传统道德”。“传统道德”课程是在前两门课程之后开设的一门高级课程。韩国人对他们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深思,要通过“传统道德”课程,重新审视前人所秉承的传统生活方式,从传统道德中找到适用于现代生活的部分,帮助学生拥有前人的精神和智慧,重建良好的道德意识和生活方式,在邻里生活和国家、社会事务中,在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中,寻求智慧地生存。在这门课上会学习到:传统道德的重要性和基本精神及其现代应用;个人和家庭生活,包括自我反思和自我道德修养、对父母和祖辈的尊重和孝顺、手足以及夫妻之间的互敬互爱;亲友、邻居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包括人和人之间坦率、友好的关系;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对自然的关爱,包括作为韩国人的政治生活和责任、社会生活和正义的精神、现代生活和传统对自然的态度。
第二章、比较的范围选定
一、课程设置的比较
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论文
一、生命观的教育意义
生命观,是人对于生命总的观点和看法,分为广义的生命观和狭义的生命观。广义的生命观包括对生命本体的认识和对生命价值的看法、观点,狭义的生命观则是指对生命本体(自然生命)的认识、看法。总而言之,生命观是指人对生命存在、价值及意义的认识、理解以及基本观点。从生命的本质上来看,生命属性包含社会性、精神性与价值性,生命观不仅是人们单纯对生命的看法,也包含了对人和社会的共同认识。社会属性突出的特点决定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对人生命观取向的影响,同时决定了生命发展的价值抉择,同时,人的生命观也同样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个人而言,生命观也是人的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个体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传统生命观思想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历史传承性,另一方面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遗传性。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文化领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在新时期表现出一定的变异性,但仍时刻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生命观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它运用生命教育理论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本身,树立正确的生命态度,承担生命的社会责任,理解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提升大学生生命的质量,培养人文关怀精神和信仰体系,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追求美好的人生。“历史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是在一定的条件和基础上产生的,生命观的创造也是如此”。我们都沐浴在前人创造的文化成果中,每一位中国人身上都刻着民族文化的烙印,并在新时期的实践中推陈出新。因此,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中生命智慧与现代生命观教育理念的契合,发掘并揭示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实践途径,对于指导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创新性。
二、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提炼出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结构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总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命哲学观点与生命观思想,其中以儒、道、佛三家对国人影响至深,他们所宣扬的一些观点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深深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
(一)儒家“以人为本、以孝为先、内圣外王”的生命立场
“人”在儒家理论中具有崇高地位,是天地万物的重心。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圣治章》)儒家思想中的“贵生”就是很好的生命教育。儒家学说的基本思想即立足人类生活,其提倡作为自然界的灵长,人必须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儒家把“孝”上升到很高的理论高度,在全社会范围内提倡孝道。《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可见儒家注重“保身”为先,身体不仅是自己的,也是父母给的,不能擅自毁伤。儒家理论教育人们珍惜生命,反对任何轻生自伤的行为,更极力反对自杀行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人的生命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人既从血缘亲情生命方面与亲人保持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从人际交往中与他人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命并不单纯地属于个人,它还属于我们的父母、亲人、朋友甚至是国家和社会。儒家文化生命观所表现出来的热爱生命,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生命取向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讲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但对于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而言,有一定的消极影响甚至是错误观点,主要表现为:第一,排斥人的个性发展。内敛谦虚的民族性格失去了张扬个性的时代特征,个体原本应有的自我意识及独立人格没有被发掘并予以强化,过度强调“大一统”导致人们对个性自由独立的品质失去了应有的思考和追求,也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第二,过度强调“取义”淡化了生命价值本身的追求。个体生命和社会道德相冲突时,牺牲自我保全尊严,孔子追求“成仁取义”,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舍生取义会得到理解和褒扬。第三,男尊女卑的道德传统使女性丧失了独立的人格。男尊女卑、歧视女性的道德观念迫使女性成为家庭和男性的依附,丧失了自我,造成了女性的不自由、权利和义务不对等。第四,避讳死亡,缺少对死亡的一种科学态度和认知。海德格尔说“死亡”是“此在”最本己的可能性,即“死亡”是人的所有可能性中最有可能的可能性,无法回避。如果没有死亡,如果认识不到死亡,就无法把握生命的本质,人也就丧失了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
(二)道家“重生轻物、达生养生、自然无为”的生命取向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论文
摘要:
古诗作为我国历史文化中的瑰宝,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传统文化,是历史的见证者。它的美在于意境,在于内涵。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初中语文中加入了古诗文教学,将我国独有的古典精粹引用其中,可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因此,教师应对古诗文教学进行积极的探究,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
关键词:
初中语文;古诗;传统文化;相关探讨
一、现阶段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相关研究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现状大体包括两方面:一是过于重视古诗词背诵,忽视了古诗意境的感受,无法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二是过于注重对古诗词的翻译,忽视了学生对诗词的鉴赏。古诗词作为古代优美的古言,是多姿多彩的一种意境及心情。诗词需要我们用自身的感受去理解古诗词的含义。然而,在应试的教育下,死记硬背成为教师教学古诗词方法的主要手段。背诵虽然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力,但也会抹杀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授诗经《诗经•关雎》时,教师会要求学生将整首诗歌一字不落地背诵出来,或者采用默写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但由于学生对《关雎》这首词的内涵不够了解,对于作品中采用的创作手法一无所知,最后导致学生对诗词的背诵产生一定抵抗情绪。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存在,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时考取更多分数,想尽办法让学生牢牢记住,但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学生不应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的主动接纳者。传统教学方法的陈旧落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及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将传统文化之美与古诗词融为一体。古诗词教学是一个重要内容。每一首古诗词均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审美思想和审美价值。古诗词中体现出来的优美意境高尚情操能起到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其审美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升。
二、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古诗文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研究
摘要:本文简要阐述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分析初中语文教学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包含哪些,探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然后以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起到良好的人才培育效果等为目的,分别为其提供三点有效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目前,正处于初中阶段成长时期的学生,其自身文化底蕴、知识体系尚未发展成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还并不深刻。所以,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初中语文教学应担任着渗透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等重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全过程,培育学生形成深厚的人文底蕴,养成博大的民族情怀。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概述
语文教材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良美德的重要载体,其中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内容是语文教学活动开展、教学大纲拟定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关键性因素。初中语文教学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便是“中国文字”,是体现我国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内涵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也是传统文化精神表述的重要依据。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呈现的“诗、词、曲、赋、散文”等经典文学作品,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承载着我国悠久历史发展进程中极为重要的精神文明理念与精神财富,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通过学习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经典文化内容,可使其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魅力,了解到我国历史文明的意义与伟大,从而形成自主传承传统文化的优良美德。另外,初中语文教材中创作的《孙权劝学》《木兰诗》《陈太丘与友期行》等课文,内含着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精神文明,也就是“礼仪”,这一精神文明的存在,对于提升初中学生社会交际能力,培养其良好道德品质有着极其重要的帮助,是传统文化内容渗透最有价值意义的一种体现。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解析
传统文化是最能体现我国独特民族特色与民族精神,弘扬历史发展遗留的重要思想、文化精神与艺术宝藏的重要依据,是社会与国家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永恒动力。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载体,初中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理念背景下,实现传统文化内涵与精神的渗透,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关键所在。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思想等方面共同发展的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尚未发展成熟,其是明辨是非能力也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所以在此阶段将传统文化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品质,帮助其形成优良品德,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与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相比,传统文化的渗透让语文教学内容、形式变得更加丰富,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身心投入语文教学活动当中,从而起到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形成良好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所需高素质人才等关键性作用。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意义重大且势在必行。
我国茶文化教育简述(10篇)
第一篇:音乐教育茶文化传播与传承
摘要:
本文首先就我国音乐与茶文化的关系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就音乐教育对茶文化传播与传承的作用进行了具体的分体,然后在此基础上对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传播传承过程中的应用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我国音乐与茶文化的关系主要在于三点:二者同属于文化体系;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二者呈现出融合趋势。音乐教育对茶文化传播与传承的作用主要包括:音乐教育可以为茶文化传播提供更坚实的土壤;音乐教育可以发掘潜在的茶艺表演者,推动茶文化传承。为了促进我国茶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当前的音乐教育不妨这样开展:创新教材内容,加大文化比重;利用多媒体,调动课堂氛围;开设趣味茶吧,培养学生兴趣。
关键词:
音乐教育;茶文化;传播与传承;茶艺表演
1我国音乐与茶文化的关系
1.1二者同属于文化体系
体育教学方法讨论综述
摘要
目前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更多地开始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进行研究,由单一走向多元。在国内对此方法研究正逐年增多,近几年研究更有突飞猛进的态势,但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在数量上、质量上还不能完全满足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实际需求。主要问题还是存在于研究角度的单一,对各角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问题性、批判性和理论性的研究较多,如何修正、传承并发展优秀的科研成果则较少。在研究方法上,多数教学方法的研究仍采取的是问卷调查,而突出案例和实验性的研究很少。
关键词
体育教学;教育改革;教学方法
目前国内中小学生的体质检测结果整体显示下降明显,虽然造成这一现状结果的并不仅仅是学校体育工作一方面的问题,但通过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则是作为提高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并树立终身体育理念等的主要途径,也是作为学校体育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国内教育教学改革步伐的加速,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也逐渐成为体育教育领域中各个专家学者的研究热点。它囊括了体育教学中特有的思想哲学,通过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在特有的教学环境氛围下实现其独有的教育教学功能,可以组成较为行之有效的体育教育教学框架。不可忽视的是在不同的体育教学思想和实践方法上,会出现更加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模式。通过诸多专家学者研究发现,人在少年时期的体育技术水平与成年后的体育水平成正相关,尤其在12岁前参与过体育运动对成年后的体育水平影响最大。因此为青少年提供高质量的体育教学,对提高其运动技能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方面,以及对其以后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都能产生积极的作用[1]。目前我国在实践方面的探索比较广泛,但由于起步晚,发展历程时间短,体现在学校体育教学基础理论上,就显得尤为薄弱,诸多问题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来。多年来的研究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进展,同时也有相对不错的成果,但体育教育教学的研究始终面对没有突破性进展的尴尬窘境。
1国外体育教学方法研究
国外对教育教学模式的科学研究已历经较长的时间,由于其各国本身的文化背景及其他方面的复杂性,导致对国外研究的理解出现了多种界定。体育教学方面的研究虽然很多,但大部分研究的出发点都是以人的未来发展为主要内容,并将其作为培养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来开展。例如:《美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后简称《美国体育标准》)就是以培养学生掌握自身“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为目标。《美国体育标准》中提出———“以参加体育活动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目标口号。认为针对学生进行的体育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其养成重视健康和主动健身的好习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能够形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美国体育标准》中较为细致地描述了高质量的体育教学,指出若想达到高质量的体育教学目的,必须能做到提高学生的体质、体能,增强其责任感,使学生学会并能够享受到体育锻炼带来的愉悦感,从而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