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文化交际理论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以顺应理论浅析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
在国内,钱冠连、何自然、胡文仲等许多知名语言学家,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对语用失误的定义和分类的理解。钱冠连认为,说话人如果在言语交际中使用了符号关系正确的句子,但无意识地违反了人际规范、社会规定,或者不看对象,不合时间空间,就会造成错误,即语用失误[2]。何自然认为,语用失误是指说话不合时宜的失误,说话方式不妥当、表达不合习惯导致交际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失误。他还指出,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不属于语用失误[3]。胡文仲则把那些大多数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觉得不适合或者不能接受的语言或行为称为“文化错误”。他认为,“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加严重[4]。语用失误可以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两大类。我们可以把语用语言失误看成是一个语言问题。语言的习惯性用法可以作为语法的一部分教给语言学习者。然而,社交语用失误兼有社会文化因素,它主要是由交际双方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引起的社交准则差异造成的,所以,此种失误显得更加微妙和复杂。笔者认为,当两种不同文化交际者交际时,由于交际双方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与背景均有差异,思维方式和交际方式也有区别,人们会对同一词、同一句话、非语言行为和事物产生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联想和不同的所指意义,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也就在所难免。
顺应理论
1987年,著名的比利时语用学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Verschueren在《语用学:语言顺应理论》一书中提出了语言顺应理论。1999年,Vers-chueren出版了他的新著《语用学新解》。他认为,语用学是“aperspectiveonlanguage”,即对语言的一种综观。在这部新书中,他还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顺应理论。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认为,使用语言是一个不断反复地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它可以发生在语言结构的任何一个层次,可以是语言形式,也可以是语言策略的选择。这一选择过程之所以能够得以进行,取决于语言的可变性、协商性和顺应性等特性。语言的可变性、协商性和顺应性三种特性互为关联,但以顺应性为主要特征[5]。实际上,顺应理论是一种动态的语境观。如果说语言的选择是手段,那么语言的顺应就是目的和结果。在选择语言的过程中,语境和语言结构都需要动态的相互顺应,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交际目的。否则就会做出错误的选择,致使交际中断或失败,这也正是导致语用失误的根本原因。因此,语言的选择与语言的顺应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顺应理论视角下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
1.忽略了对语言使用者的顺应语言使用者,指的是参与语言交流的双方以及与交流内容有关的其他人。由于语言使用者位于交际语境的中心地位,只有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活动能够激活其心理、社会和物理世界中的语境成分,进而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因此,在进行语言选择时,我们应注意交际双方的年龄、关系、身份、地位、文化水平等因素。如果不顺应以上因素,很有可能会导致语言交际的中断或失败,造成语用失误。例如,在美国纽约,一位中国游客打算乘出租车去飞机场,他对司机说:“Wouldyoukindenoughtotakemetotheairport?”。没想到,这位司机满脸尴尬地说:“Well”。其实,这位游客大可不必如此客气,他的这番话反而让出租车司机觉得很奇怪。对于司机而言,打车肯定是要付钱的,为你服务是他应尽的义务。这位中国游客的客气反而让人觉得他是不是没钱付车费,所以,在求司机带他去机场。中国游客没有考虑到司机的身份以及他与司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等关系,忽略了对语言使用者的顺应,导致交际失败,造成语用失误。2.忽略了对物理世界的顺应物理世界指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空间和时间以及“纯”物质条件等,主要包括时间和空间的指称关系。此外,物理世界还包括了交际双方在物理世界的位置、与言语行为有关的体态语、生理特征、外表形象等。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不能忽视顺应以上因素。否则,交际双方就会错误性地选择语言的使用,最终导致语用失误。例如,一位中国朋友在星期一对他的美国朋友说:“Wouldyouliketocometomyhomefordin-nernextFriday?”美国朋友回答:“Ok.”然而,让这位中国朋友没有想到的是,过了四天,也就是他发出邀请那一周的星期五,美国朋友就来了。这让这位中国朋友有些意外和措手不及,因为他那天没有做任何准备。原来英语和汉语观察时间的参照点有所不同。中国人说“下周五”时,是以说话时的那个星期为参照点。如例子中的那位中国朋友在星期一发出邀请,那么他说的“下周五”是指过了这一周以后的下一周的星期五。而英语里的“nextFriday”实际上指的是本周五。例子中的美国朋友忽略了对物理时间的顺应,导致交际失败,造成语用失误。3.忽略了对心理世界的顺应心理世界主要包括交际者的性格、情感、愿望、意图等心理因素。进入交际语境的心理因素主要有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在言语交际中,参与语言交流的双方应注意顺应对方的心理世界,选择正确的话题和正确的表达方式。忽略对心理世界的顺应就会导致交际者的交际中断或达不到交际目的,进而造成语用失误。例如,一位中国学生看到一位年纪很大的美国老太太提着一袋很重的东西,走路非常吃力。于是十分好心地上前帮忙:“Letmehelpyou,granny.You’reold.”没想到,这位老太太不但没有表示感激,反而满脸不高兴。原来,“old”在中西方文化里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老”在中国人的心里表示尊敬的意思。因此,中国人习惯称呼年纪大的人为:“老爷爷”、“老奶奶”、“老先生”、“老张”、“老王”等以示尊敬。然而,在美国等西方国家,老年人的状况不尽人意。西方人怕老更害怕别人说自己老。他们宁愿别人直接叫自己的名字,也不愿意别人称自己为“grandpa”或者“granny”,更不愿意别人说自己“You’reold.”。因为“old”在英语文化里往往暗示着“年龄大不中用”,“年老体衰”等意思。例子中的这位中国学生不了解这一点,忽视了顺应听话人,即美国老太太的心理感受,引起对方的不悦,造成了语用失误。4.社交世界包括社会和文化规范。换言之,交际者所做出的语言选择必须符合社会交际、文化规范和社会准则,从而达到实现交际意图的目的。如果语言学习者不清楚该语言的文化背景,对使用该语言人民文化的了解有所欠缺,那么必然会对语言的使用做出某些错误的选择。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就难免会发生了。比如,一位美国朋友看到中国留学生穿了一条新的裙子,于是出现下面的对话:A:That’salovelydressyouhaveon.B:No,no,it’sjustaveryordinarydress.中国人一直有谦虚的品质,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所以当别人对自己称赞的时候,第一反应总是会表示谦虚,上面的场景中,当B听到A赞扬时,马上回答说“没有没有,只是很普通的裙子”来表示谦虚,而西方人对这样的赞扬则会表示感谢。例子中的中国学生B由于忽视了对社交世界的顺应,造成语用失误,导致交际失败。#p#分页标题#e#
结语
在对语用失误的阐释中,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为解释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提供了更加准确的视角,因而显示出强大的解释力和高度的概括性。顺应理论丰富的语境内涵和动态顺应的概念,既符合实际交际情况,又从理论上更充分地描述了语用失误的产生原因。语用失误会造成跨文化交际中断或者失败,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使用者应该尽量避免语用失误的发生。而语言顺应是交际中避免语用失误的一种有效策略。本文采用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作为理论框架,通过详细的语用失误实例剖析,希望能给语言学习者和语言使用者一些启发与帮助。
高职英语口语非言语交际研究
摘要:从多模态话语理论的视角,分析高职英语口语非言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重视不足、口语输入材料不够新颖真实、口语输出缺乏环境刺激及口语评价中非言语交际指标缺失等,针对问题提出培养学生非言语交际能力的对策,包括提高学生对非言语交际的重视和意识,在口语教学中尽量选用真实案例作为口语输入材料,在做口语输出时尽量以真实场景为依托,将非言语交际纳入口语水平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关键词:多模态;高职;英语口语;非言语交际
高职英语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必修课。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高职高专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职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但在目前的教学中还存在制约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瓶颈,本文依据多模态话语理论,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
1非言语交际定义和多模态话语理论
跨文化交际包含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两大体系,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比言语蕴含的交际意义更丰富。Ross(1974)称:言语交际所传达的信息仅占35%,而非言语交际所传达的信息高达65%[1]。因此,非言语交际对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达成具有重要作用。
1.1非言语交际定义
毕继万在《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一书中将非言语交际定义为:“不用言词表达的,为社会所共知的人的属性和行为,这些属性和行为由发出者有目的地发出或被看成是有目的地发出,由接受者有意识地接受并有可能进行反馈。”[2]他还将非言语交际分为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由于非言语交际行为受到一国或地区文化的制约,而这种文化背景又蕴含着深厚的非言语行为内涵。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不仅要了解交际对象的语言,而且要了解他所在地区或国家的、典型的、非言语交际行为的内涵,了解其文化背景,并时刻提醒自己要转换思维,用对方国家的传统和习惯进行交际,才不会引起误解,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茶文化对高职学生英语口语交际的影响
摘要:在英语口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交际意愿直接影响英语口语应用能力的提高。本文以交际意愿理论为基础,从实验的角度探讨茶文化对激发和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口语交际意愿的影响。实验研究表明,运用茶文化来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口语交际意愿具有可行性,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教学满意度普遍较高。
关键词:茶文化;交际意愿;高职;英语口语;口语交际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与日俱增,英语教育也越来越受重视。高职学生英语听、读、写能力普遍超过说的能力,哑巴英语在高职学生中甚为普遍。其形成原因一是语言表达环境即英语口头沟通的语言环境不足,二是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缺乏良好的语言输出环境和运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的需要,加上中国学生内敛、怕错等心理因素影响,学生的交际意愿普遍不强烈,甚至根本没有意愿。本文以交际意愿理论为基础,研究茶文化对激发和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口语交际意愿的影响,以期对高职英语口语教学和学生英语习得有所启发。
一、交际意愿理论及茶文化概述
1.交际意愿理论。1985年,McCroskey和Baer提出交际意愿这一概念,用于解释在交际活动中人与人之间有规律的语言行为差异[1]。MacIntyre认为,二语教学的首要目标应该是激发学生的交际意愿。如果学生的交际意愿得不到激发与增强,那么对应的教学任务也就无法顺利完成。只有提高学生的交际意愿,才能促使其语言交际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实现。[2]可见,交际意愿对二语教学极为重要。MacIntyre等之后提出了金字塔式的二语交际意愿理论模型。在这一模型中,二语交际意愿的定义是“在某一特定的时刻,个体发起同某人或某些人使用二语交流的愿望”,认为交际意愿受到一系列因素,包括交际愿望、交际中的自信、群际氛围、群际态度等的影响[3]。Wen和Clément指出MacIntyre等人的交际意愿模型理论产生背景决定了该理论更适用于西方二语环境,认为中国环境对本国二语习得者影响更大,于是设计了中国环境下的英语交际意愿模型。该模型认为,社会背景、个性因素、动机倾向、情感感知是影响交际意愿的主要因素[4]。之后的很多学者包括Yashima等[5]、Peng和Wooden等[6]的研究也表明外语交际意愿对二语习得的重要作用。
2.茶文化。(1)文化对学习的影响。文化是人类生活的环境,是人们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虽然不少学者曾定义过文化的概念,但至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Banks曾指出:“文化的内涵不在于其外在的物品、工具或者其他的现实文化元素,而是这个群体成员是如何解释、运用和感知它们的。文化是价值观、符号、解释和人们看问题的视角,这些东西将现代社会的人们从一个群体与另一个群体区别开来[7]。”这个定义受到较多关注。不同的文化,对语言求学者的影响也不同。例如,中国高职学生学英语多以获取证书、通过考试等为目的,学习动机往往是外部动机;西方国家学生学中文多以为了日后找份好工作,获得更好的报酬,学习动机往往是内部动机。又如,在中国高职英语课堂上,学生更多的是“服从教师”,习惯“听”为主,老师不提问就不主动回答,也不主动问问题。在西方课堂上学生更敢于直言或与教师讨论甚至争论。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发挥我国优秀文化的影响,值得研究探讨。(2)茶文化对英语口语交际意愿的积极作用。茶文化是优秀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有着数千年的发展史,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如以茶会友、以茶示礼、以茶表德、以茶养性、以茶为媒、以茶祭祀等等,经过长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茶促进人际交往、传递精神寄托、丰富饮食生活、形成保健养身、实现修身养性等社会功用。中华茶文化以茶德为中心。关于茶德,中国当代著名茶学专家庄晚芳先生提倡“廉、美、和、敬”[8],倡导以茶的奉献精神为模,重视人的群体价值,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平衡心态,提升文化素质。中华茶文化所强调的交际性、活动性、群体性、互动性、和谐性等与英语口语交际意愿的四大主要影响因素有着明显的共性。因此,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借助茶文化推动学生英语口语交际意愿,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实验研究
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商务英语教学初探
【摘要】随着全球各国经济不断融合,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与世界各国交流日益频繁,这对我国的高级英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而且要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便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更好地交流与沟通。本文着重探讨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问题。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商务英语教学;跨文化教学
一、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就是从指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导致他们文化差异的原因是所处的环境,生态,物质,社会以及宗教的不同。自60年代以来,很多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对其给出了不同的阐释:第一,Buttjes指出语言和文化是不能分离的,并且还解释了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必然要克服本土文化的干扰,以全新的状态去学习和顺应不同的文化习惯;第二,Spitzberg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广义地视为在某一特定语言环境中恰当和有效的行为;第三,Baumgratz提出要将外语文化涵义和观念与母语文化结合起来,有助于外语学习者转变学习观念,快速了解存在的文化差异,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从以上研究不难看出,跨文化交际与特定的文化紧密相关,但又不局限于某一种文化。这一研究的不断深入能够促进学习者更全面地掌握外语,促进有效地人际沟通与交流。
二、商务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贸易活动日益频繁,商务英语的巨大作用日益显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商务英语的教学。商务英语专业是跨学科的复合型专业,它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语言,文学,财会,管理,经济,贸易等具有较强人文性的学科。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商务英语专业不是单纯的英语专业,也不是纯粹的商务专业,而是商务和英语的有机结合。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教授语言理论和语言形式体系,而较少涉及外语的文化因素,使学生在实际语言交际中困难重重。因此,重视社会文化的教学,提高学生对外国文化的认知力,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提高商务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
三、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大学生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培养途径
[摘要]重新界定了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构成要素,并以此为基础从具体的跨文化课堂教学、和课堂内容相关的能力拓展项目以及课外实训三个方面,就如何全面提高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较为详尽的可操作性建议,是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培养路径的一次有益探索。
[关键词]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通过不同形式进行的有效的人际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的总称,它通常是指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处理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宽容的态度、按照主题背景和文化背景正确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本文试图将商务英语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结合起来,重新定义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构成,这是跨文化交际理论延伸的一种新尝试,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
一、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教育的目的是实现教育的预期目标,体现在培养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定位等方面的要求。它是教育实践的起点和落脚点,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它的具体体现是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作为高等教育实践的一种形式,“商务英语专业”必须根据专业人才的预期发展要求,即未来学生的预期角色和行为来构建(陈准民、王立非,2009)[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参与国际贸易的程度越来越深,中国经济的外向型结构特征愈发明显,参与国际市场的经济活动要求大学培养更多外向型人才,这是商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未来发展的方向,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将从学校教育的主体发展为国外商务实践活动中的行为主体(孙丹萍、匡颖,2013)[2]。目前,全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主要是因为商务英语专业符合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但是,商务英语教学强调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忽略了理解、评估和整合另一种文化的能力。除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商务知识与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是商务英语人才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某些商务英语专业的学校根本没有跨文化交流课程,或者只开设了一门课程。学生没有系统的理论研究,对跨文化的知识了解甚少,而且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的教学仅涉及文化表层知识,无法扩展。尽管一些商务英语专业开设了几门有关跨文化交际的课程,但能力培养内涵过于强调理论层面,实践层面被忽视。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构建全方位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符合学科发展的需要,符合行业发展的需要,更是符合市场的需要,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史兴松、徐?,2012)[3]。
(二)国际商务实践活动的要求
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浅析
一、英语教学法的演变
英语教学法经历了以翻译法、直接发、听说法、认知法、交际法为里程碑的五个重要发展阶段。翻译法是英语教学中历史最久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用母语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母语和英语并用,经常要把英语和母语在结构和用法上作对比。说出一个英语词,马上译成相应的母语词;说出一个英语句子,也马上译成母语。逐句分段读连贯的英语课文,然后再逐词逐句翻译,以加深或者检查对课文意义的理解。直接法,顾名思义,就是直接教英语的方法。“直接”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直接学习、直接理解、直接应用。它通过英语本身进行的会话、交谈和阅读来教英语,而不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和形式语法。第一批词的词义是通过指示实物、图画或演示动作等来讲解的。这个方法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在交谈、阅读或写作时都用英语思维。听说法认为语言首先是有声的,学习英语不论其目的是什么,都必须先学听和说,在听和说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学习读和写。
教学的顺序应当是先听说、后读写。听说法以句型为中心,根据句子在结构上的特点,从无数句子中归纳出一定数量的句子模式或基本类型,即句型。句型既是语言教学的基础,也是整个外语教学的中心。认知法是在以Chomosky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法和Caroll的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产生的。这种方法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出发,通过学习和分析,对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型式获得有意识地控制,并在有意识的情景中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这种教学方法的理论重视人的思维作用,把语言学习看作是智力活动,重视对语言现象的理解,着眼于培养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前四种教学法都以传授语言知识和培训语言技能为目的,虽然英语教材和教学过程都充满了影响语言学习的文化因素,但没引起英语教师和研究者的注意,直到语言交际能力理论提出----交际教学法产生,英语教学界学者们的视域豁然开朗,他们很快意识到了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从此,文化研究、文化差异研究、跨文化英语教学研究很快开展起来。
跨文化交际研究在我国的历史较短,大致上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的。虽然我国学术界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从未中断,但对跨文化交际研究有建树的著作和论文不多。我国学者对跨文化交际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处于介绍和引进国外研究成果阶段,我们自己的理论和应用成果还相当不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英语教学界引进了国外跨文化交际学说并尝试了各种新的英语教学法理论。在很短的时间内我国的语言学家、应用语言学家、对外汉语教学专家和英语教师在文化教学问题上达成了共识。这个共识是: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学者和英语教师在文化教学研究和实践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邓炎昌、刘润清(1989)、顾嘉祖(1990)、王福祥、吴汉樱(1994)、胡文仲、高一虹(1997)、陈申(1999)、王振亚(2005)等知名学者都先后著书立说,对语言和文化,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进行研讨。另外,无数英语教师,在教学第一线对文化教学理论进行实践,对文化教学方法进行探索。
二、以跨文化交际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建立适合中国英语教学特点的教学模式,对增强教学研究及实践的可操作性,促进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已经较为清楚地看到了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并确立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对过去和现在施行的各种教学模式进行了比较和总结,取其优点,避其短缺。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我国英语教学中一味照搬国外的教学模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甚至是有害的。我国的英语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到以下几个不同于国外的特殊因素:一是缺乏真正的语言环境和交际环境;二是学习者的个性,如认知结构、学习动机、学习潜能、理解能力等;三是教学形式在多数情况下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由此看来,我们必须对我国英语教学模式提出新的设想,这便是以上所提到的第三个条件。
英语教学的实质既然是“交际”,其基本特征是“文化适应”,即语言、使用和文化的三个过程,这就决定了我们采用的模式是以语言文化学和跨文化交际学为理论依据的“跨文化交际模式”。它是在积极借鉴国外现代外语教学模式的合理要素和努力吸取国内现行的各教学模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建构出适合我国英语教学特点的综合性教学模式。建构该模式旨在克服和改进传统教学模式以下几项主要缺点:
交际教学法在商务英语教学的运用
【摘要】社会经济发展,世界联系愈发紧密,英语这门世界性语言的重要性愈加突显,而商务英语是英语中的一大类。商务英语是满足职场生活需求的英语,内容涉及各方面商务活动,因此商务英语教学和一般的英语教学不同,其有自身鲜明的特点。本文经过了解交际教学法的核心理论和其特点,进而探讨商务英语教学的内容、目标、教学特征以及教学对象,分析交际教学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商务英语;交际教学法;核心理论
0.引言
伴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市场经济全球化,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商务英语教学也越来越被重视。商务英语教学的课程多种多样,不仅仅对学员进行英语教学,提升学员的英文水平而已,更重要的是向学员教授西方的工作心理和企业管理理念,而其中更加细致的是教导学员如何与外国人交流,与他们合作,甚至于了解他们的工作方式、生活习惯等,这倾向于一种对有别于东方文化的学习。我国商务英语是较热门的专业,商务英语的教学模式日渐趋向于完善,开设有商务谈判、外贸实务、外贸函电、国际商务英语、经贸英语等商务英语课程,学员们有比较多的选择空间,能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自己适合的课程。
1.交际教学法概述
交际教学法,换而言之就是交际法。交际法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年兴起于欧洲,建立在社会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之上的外语教学法。它注重培养学员的交际能力,而交际能力大多被认为是通过语言来达成意念和功能的能力,因此交际法又称意念法或功能法。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乔姆斯基在著作中提出语言能力的概念,指讲述者自身拥有对本族语言整个系统的抽象掌控,有内在化知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海姆斯相对于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一说法。海姆斯认为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部分,交际功能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没有交流功能,语法完全没有意义。同时,交际能力包括对应能力、篇章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语言知识等四个方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斯温学者和卡纳尔学者补充了交际能力学说,得到应用语言学界的认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巴克曼学者对交际能力学说进行了更全面的完善。当前交际能力普遍被认为有应变能力、话语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语法能力等四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2.商务英语的发展特征
言语交际茶文化英语刍议
摘要: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茶文化开始进入外国人的视野。要想更好地传播茶文化,我们需要对茶文化英语进行规范。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言语交际原则的基本主张理路,然后具体分析了言语交际原则对于茶文化英语交际的基本启示,最后在此基础上对言语交际原则下茶文化英语的翻译方案提出了几点建议。言语交际原则的基本主张理路在于它讲究交际上的合作原则、交际上的礼貌原则、交际上的情境性原则等内容。言语交际原则对于茶文化英语交际的基本启示在于两点:一是茶文化英语的创新和发展要深刻扎根于茶文化体系中;二是茶文化英语的创新和发展要服从于跨文化交际的目的。言语交际原则下茶文化英语的翻译方案选择可以尝试语言顺应导向的翻译策略、互文性导向的翻译策略等内容。
关键词:
言语交际;茶文化英语;跨文化交际
1引言
言语交际是跨文化交际的一种形式,是跨文化交际最为感性的一种符号体系,是传达文化价值内涵、理念体系的一种交往实践。按照人的交往理性类型来看,跨文化交际主要有两种实现方式:一是非言语交际方式,比如肢体语言、眼神、体距行为等;二是语言交际方式,即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语言对话实现交际目的的交际方式。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精华部分,集中性地体现着我国传统社会的生活智慧、价值理念和交往法则等,即便是在当前这个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也发挥着重要的社会教化功能、德育功能、全球跨文化交际功能。自唐朝陆羽所著《茶经》诞生以来,我国茶文化正式实现了从“非语言交际”向“语言交际”的转变,也可以说是从一种生活习惯发展到了一种正式的书面理论体系,至此我国茶文化真正得以形成。基于“言语交际”的原则,作为一种“话语权表达”的方式,加强对我国茶文化的英译创新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当前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新媒体沟通技术、跨国文化交际的频繁性等的发展,我国茶文化英语的系统性创新在言语交际原则下可以获得全新的发展思路。
2言语交际原则的基本主张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