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发展计划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文化发展计划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文化发展计划

酒店文化和员工服务行为的关系思考

摘要:当下,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背景对酒店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酒店数量的增长导致酒店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对酒店竞争造成影响的因素有很多,酒店文化在其中占据关键地位,这也和员工服务行为、酒店未来发展息息相关。基于此,本文对酒店文化概念、特征和构成进行了介绍,并对其和员工服务行为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建设酒店文化策略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酒店文化;员工服务行为;服务;关系;策略

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业内专家表示,在我国“十四五”期间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既要突出重视旅游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也要突出重视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必要性。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实现文化是旅游灵魂、旅游是文化载体的共识,强化我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种文旅协同融合发展的指导方针,为文化酒店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紧抓这一主题,打造具有特色的酒店文化,已是时代所需。

1酒店文化的概念、特征和构成

1.1酒店文化概念

酒店文化是推动酒店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受到了酒店所有员工的认可,是他们思想价值观的体现,还和酒店经营管理各环节有着密切联系。酒店文化和企业文化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前者是后者的延伸。酒店需要大量员工,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作为酒店员工主要就是为客户提供各种服务,而酒店文化在员工服务各环节都有体现,因此可以将其作为酒店精神的反馈,还可以将其作为酒店经营理念的体现,同时可以将其作为酒店行为的集中表现。通过建设积极的酒店文化不仅可以增强员工素质,员工服务质量也能得到发展。酒店文化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1)物质文化;(2)行为文化;(3)制度文化;(4)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酒店文化核心,能够对其他三种文化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1.2酒店文化特征

阅读全文

文化政治学视域下文化产业研究

一、作为政治策略的一种“文化”角色

国民党退守台湾初期,为了建立民众对于新兴政权的意识形态认同,国民政府尝试以“中华文化复兴”为核心理念,在本土范围内强制推行符合“中华意识”的文艺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压制与此理念相对立的地方文化,如地方方言、民间技艺、宗教活动、乡土文学等等,企图消融不同族群之间的文化差异。这种软性的文化控制策略在凝聚社会共识、统合意识形态方面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不过,到了20世纪60年代,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工商社会逐渐进入成熟阶段后,台湾不得不开始面对“乡村人口逐渐外移,造成城乡极度不均衡,城市就业人口增加,缺乏对社区的认同,传统文化与社会价值开始动摇”的现实。同时,“原本凝聚乡里庄头的地方常民文化,也因为社会经济的快速转型,无法对抗资本主义势力的政经、科技优势而逐渐萎缩。工业化、标准化的取向,使得地方的独特性慢慢消失,传统与文化艺术不再能突显社群或小区向心力”。不仅如此,由于国民党当局高度控制的中央集权和威权统治,一连串的空间改造建设导致实质的生活空间、生活质量及自然生态深受威胁,长期打压乡土文学及本土文化形成反弹效应,党外运动逐渐萌芽。尤其在1987年后,言论自由得到官方认可,民间政治力量开始逐步释放:“社会运动越演越烈,小区运动、草根自主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又兴起小区自主风潮,要求地域自主的呼声升高,寻求文化认同之趋势更成为热潮。”在此现实背景下,国民党当局为了巩固自身的合法性,同时出于缓解因过度忽视城乡发展失衡所造成的民间对抗力量,从20世纪80年代始,台湾方面开始重视地方建设,并尝试将“文化”作为解决当下社会问题的切入点。正如美国学者沙伦•祖金(SharonZukin)所言:“文化在都市资本生产与地方认同感的结合下,具备积极的经济作用,使得文化活动和文化产业成为都市复兴(urbanre-vitalization)的重要策略。”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这种关系不仅适应于都市,对于地方性环境而言亦如此。由此,“文化”开始作为一个政策议题进入研究视野。

二、“地方文化产业”:经济效能与身份认同建构

地方文化产业的核心在于“地方”,即强调由地方历史记忆、文化特质、空间结构、人口属性等“内发性”资源所衍生而出的产业模式,具有强烈的地方依存性(Localdependency)与地域源生性等。地方文化产业以“地方意象”、“特色”作为资本主义市场的筹码,可大致分为:历史文化资产、乡土文化特产、民俗文化活动、地方自然休闲景观、地方创新文化活动、地方文化设施等。从台湾地方文化产业政策实施的现实效果来看,基于地方“内发性”的文化产业至少有以下两方面的功能:首先,在社会建设层面,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不仅推动了地方文化硬件设施建设,提升了地方经济发展效益,而且还吸引了地方外流居民、创意人才以及外地资本等。其次,在社会治理的层面,“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的地域性凸显了“我”与“他者”的差异。在差异的区分和比照过程中,呼唤了民众自我身份的认同,有效地增强了民众的归属感,调动了民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不仅如此,在全球化影响日趋严重的当下看来,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已成为了台湾应对全球符码流动与文化殖民的重要利器。

三、台湾经验:地方文化产业政策的演变逻辑

“一般认为,某一政策的形成与实施是政府基于特定时空情境中的策略性产物。政策制定者在利用现存正式制度、社会心理、文化习惯等社会资源以应对新生挑战的同时,也在试图改变或再生产社会结构。”因此,台湾地方文化产业政策的演变历程与当时台湾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状况紧密相联,其演变逻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台湾的社会变迁脉络以及在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挑战。通过政策梳理与分析,笔者发现,台湾地方文化产业政策的演变历程可大致总结为三个阶段性特征:“文建会”的成立与文化建设的转向;“社造”运动与地方文化的全面发掘;全民动员与行政配合机制的建立。

(一)“文建会”的成立与文化建设的转向

阅读全文

企业文化创新综述

一、企业文化创新的现实意义

竞争的必然要求有创新才能更好的应对新的挑战,创新作为企业文化的精髓,是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的主动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的理念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游戏规则、培养企业的创新文化、形成企业创新的文化氛围对于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企业文化创新的发展趋势

1、培养创新型人才

企业要想实现创新就需要有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企业首先要在制度上为它们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其次是要鼓励员工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创新创造条件,其中主要包括知识积累、责任感、创造力、气魄和胆识。1)为员工的创新提供必要的知识和培训要培养创新型员工,最重要的是采取多种形式增加员工的知识储备,并建立奖惩机制,无论员工是否有创新结果只要有创新欲望并付诸于创新行动的员工、有创新闪光点的员工都要予以一定的奖励和肯定,从而鼓励他们继续努力,获得创新成果。日本本田公司董事长本田忠一郎,本身就是一位有一百多项专利的发明家,他在组织中一贯鼓励员工进行创新,鼓励他们犯“合理错误”,因而在本田公司创造出了人人创新、事事创新的良好氛围。2)为员工创新制定长远发展计划并营造创造性的发展空间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员工实现个人目标和自身价值的长远规划,只有给员工留下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感,才能留住最忠诚的员工。有研究显示:心理上的满足特别是自由和安全感的满足是激发创造力的动力源泉。企业要为员工创造一个自由、轻松地工作环境,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变你要创新为我要创新,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生机和活力。3)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企业文化发展趋势如上文所述,企业创新离不开人才,而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成为企业文化重要议题。这不仅仅需要企业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更需要企业文化建设发挥作用。就是要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挖掘员工潜力。

2、企业文化的信息化趋势

加入WTO后,我国经济进入到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化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和运用。企业要快速发展、要应对国内外挑战必须科学的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快获取信息速度、有效掌握和利用信息、大力推进企业文化的信息化。谁先抢到有价值的产品定单谁就抢到了市场,谁能有效快捷地掌握和利用信息谁就会取得各种竞争资源,在商战中取胜,而且企业竞争的本质是创新的速度,而信息资料是企业进行创新的依据,没有信息资料的迅速获取企业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阅读全文

两岸文化产业政策的共性与差异

 

一、两岸文化产业政策概况   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强调创意,大陆的“文化产业”强调内容。虽然概念不同、内涵上也有所不同,但两岸的产业范畴划分,在整体上还是较为接近的。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两岸文化产业都形成了一定规模,并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这与双方在各个时期采取的文化产业政策密不可分。   1、概念界定   在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被定义为:那些来自于创意与文化积累,透过知识产权的生成与运用,有潜力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并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升的活动。[1]大陆将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2]台湾使用的概念是“文化创意产业”,强调创意,注重产权,而大陆采用的概念是“文化产业”,侧重于内容的产业化。此外,两岸也都强调了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台湾考虑其“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的潜力和“促进整体生活环境的提升”的能力,而大陆则指出了文化产业的文化软实力作用及对社会经济的整体影响。   2、产业范畴   文化(创意)产业具体涵括的产业范畴在台湾和大陆有所不同。按2010年出台的《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的最新界定,文化创意产业共分为16个产业类型,具体是:视觉艺术、音乐及表演艺术、文化资产应用及展演设施、工艺、电影、电视广播、出版、广告、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设计品牌时尚、建筑设计、数位内容、创意生活、流行音乐及文化内容、其他经主管机关指定之产业。[3]台湾文创产业范畴的界定除有四个类别与设计相关较为突出外,创意生活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独立门类出现在世界范围内是绝无仅有的。大陆文化产业的范围,2004年国家统计局划分为:核心层(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外围层(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和相关层(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国务院2009年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九个重点方向: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动漫和数字内容。这个变化将新闻服务和文化用品的生产和销售淡化了。   3、行业比较与发展状况   在实际产业发展中,台湾的影视、音乐、设计、创意生活和数字内容等行业类别发展较为成熟,占有较大比重;而在大陆文化产业中,传媒和数字内容则占有重要与核心的地位。从经济增长数据上看,2002年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营业额为4,353亿元,2007年为6,329亿元,增加1,976亿元,2002至2007年年平均成长率为7.78%,比台湾同期GDP年平均成长率高出3.7%。在增加值方面,2002年台湾文化创意产业附加价值为2,311亿元,2007年为3,354亿元,增加1,043亿元,2002年至2007年的年平均成长率为7.73%。[4]大陆方面,2004年至2008年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了22%,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3.6个百分点。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400亿元左右,比2008年增长10%,快于同期GDP的现价增长速度3.2个百分点。[5]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了一万亿元人民币。在就业人员方面,台湾文化创意产业2002年解决就业人口16.24万人,2007年为21.16万人,增加4.92万人,2002至2007年年平均成长率为5.43%。[6]截至2008年底,大陆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182万人,占全国从业人员的1.53%,占城镇从业人员的3.91%。[7]   4、两岸文化产业政策演进   早在1995年,台湾“文建会”就在“文化产业研讨会”中提出,将“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作为“社区总体营造”的核心概念之一,不过,当时的“文化产业”还属于传统的初级产业思维。此后,在2002年《挑战2008—台湾发展重点计划》的6年规划中,“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被纳入其中,主要内容为: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机制,设置文化创意产业资源中心,发展艺术产业,发展重点媒体文化产业,台湾设计产业起飞。由台湾地区“行政院”召集“经济部”、“文建会”、“教育部”与“经建会”共同成立“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小组”,统筹相关工作。在此基础上,2009年进一步提出了《创意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案行动计划(2009-2013)》。2010年,台湾正式颁布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从法律层面为文化产业创造了更加公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和竞争平台。近十多年来,大陆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不遗余力地支持和引导文化产业。1998年文化部设立了文化产业司;2001年,“第十个五年计划”提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首次将文化产业确定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006年,国家了《“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十一五”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规划;2009年,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了大陆发展文化产业的总体思路、原则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2011年,大陆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此外,在国家层面的政策推动下,各省市地方也陆续推出了各自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进一步将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推向高潮。无论中央还是地方,各种综合性政策、知识产权政策、人才培养政策、投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陆续出台,以期从多方面、多层次推动文化产业不断发展。   二、两岸文化产业政策的共性与差异   由于政治环境和各自所处的产业发展阶段不同,两岸的文化产业政策在共性中存在着差异。一方面,稳定、连续、灵活、全方位、多层次是两岸政策的共同特点;另一方面,二者在完整性、地域性、政策原则、管理机制上,存在着明显差别。#p#分页标题#e#   1、两岸文化产业政策的共性   两岸文化产业政策的共性突出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文化产业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突出。从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政策制定来看,大陆和台湾战略都比较具体,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大陆文化产业战略步伐明显加快,战略目标连续性更强。在政策内容上,大陆与台湾都重视重点文化产业的发展、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带动作用和“走出去”战略。另一方面,大陆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具有紧迫感和跨越性,但规范性和完整性略显不足,在发展战略的阶段性和与百姓生活的切合度上与台湾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与大陆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关系密切。   (2)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支持。作为新兴产业,两岸为文化产业提供的政策支持是全面的。以大陆为例,从2001年起政府出台的政策中,既有综合性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也有仅涉及某个方面的《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以及支持某个具体行业的《关于扶持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等。台湾方面政策扶持的多面向可从2010年“文建会”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第二期(97-102年)第二次修正计划》的关联图中窥见一斑(图1)。该计划既考虑到了产业环境,也设计了旗舰计划;从资金、人才到研发、流通,政策措施全面细致(见图1)。   (3)政策处于持续的动态变化之中,灵活性强。到目前为止,两岸的文化产业政策都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从框定产业概念到调整产业结构,再到纵深发展、法制规范市场活动的发展过程。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政策需要解决的问题各有差异,再加上地区发展不平衡、地域文化有差异、产业构成复杂多样等因素,政策语境较为复杂。在文化产业发展初期,政策焦点在概念层面,主要任务是理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为文化产业“讲一个好故事”。大陆方面,1998年文化部文化产业司的成立,2002年十六大报告对发展文化产业的明确支持,台湾方面,2002年台湾“文建会”的《文化创意产业概况分析调查》,大体处于这个阶段。经历了初期的酝酿徘徊,两岸政策进一步关注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和产业实力的发展壮大。这个阶段代表性的是,2006年大陆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2年台湾地区了《挑战2008:台湾发展重点计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2009年,大陆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年,台湾颁布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这标志着两岸的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了纵深发展、法制规范的阶段。当然,在法制环境建设方面,大陆与台湾还存在一定差距,亟待完善。上述政策的阶段性变化,一方面体现出了两岸政策的灵活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文化产业政策所处环境的复杂多变。   2、两岸文化产业政策的差异   由于政治体制、发展理念、产业化程度等方面的不同,两岸的文化产业政策也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1)台湾文化产业政策起步早于大陆,完整性较强,大陆政策的地域性特征明显。从上面的介绍和论述中可以发现,台湾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起步要略早于大陆,其整体发展阶段较大陆超前。此外,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规划也更为深入全面。大陆的文化产业政策尚停留在产业目标、发展方向、战略部署阶段。对如何现实地实现某个目标,还缺少具体的操作性策略。相比之下,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规划则更为规范、详尽、可操作。以大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为例,文本大部分则是在讨论文化产业的目标和任务,措施部分提纲挈领;而台湾的发展计划从一开始就较为详尽,涉及各个行业、各个层面,操作性强。大陆的优势在于除了国家层面的规划外,各省市,如河北省、辽宁省、天津市、深圳市等都依据自身情况,出台了各自的振兴规划,补充了国家层面规划的操作性内容。   (2)台湾奉行低度管理、高度辅导原则,大陆采取政府主导原则。从两岸政策文本中不难发现,台湾的政策更倾向于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各类辅助支持。如2010年二次修正计划中提出的研发与辅导计划、人才培养计划、资金补助、市场拓展等,每个计划中都强调政策的辅助功能。2010年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更明确提出“低度管理、高度辅助”的立法原则。从宏观角度看,这一原则与马英九政府倡导的开放、松绑政策是协调一致的。相比台湾,大陆更强调政府的主导功能。大陆现实的发展情况,决定了文化产业要走“政府主导、专家论证、市场运作、群众参与”发展之路。从文化产业在大陆出现之初,政府就在其中起到了极为核心的作用,并一直是推动大陆文化产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主管机构相对集中,大陆政策体系有赖于多部门、以及国家层面与地方层面的协调建构。在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主管部门有四个,部门相对集中,分工较为明确(图2)。相比之下,大陆的文化产业政策则由多个部门分头负责,管理相对分散,需要各部门彼此协调。另一方面,由于大陆地域广阔,各地区情况不同,发展程度各有差异,因此,除了全国性文化产业政策,各省市地区也会逐层出台各自的发展规划、支持政策,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共同建构着文化产业的政策体系。   三、台湾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两个动向   2010年,台湾地区政府提出“黄金十年”发展远景,希望“以文化来发扬台湾的优势”。同年,包含四章三十条内容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三读通过,正式实施。近年来,台湾地区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创新,其中,有两个动向值得关注。   1、政府民间结合,资金投入加大。   2009年5月14日台湾“行政院”《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案》出炉,拟从2009年至2013年以280亿元新台币(下同),投入六大旗舰计划和文创环境整备工作。同时,从台湾发展基金提拨新台币200亿元成立创投基金,其中100亿元由“文建会”直接投资文创产业,以持股不超过49%为限;另外100亿元投入则与民间资金进行相对投资。2010年台湾订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案》,编列新台币262亿元推动各项文创产业。由于2008年马英九当选时提出未来四年逐步提高文化预算至政府总预算的4%,如依照2011年总预算达新台币1兆7896亿元计算,2012年文化预算将达到715.84亿元(近151.35亿人民币)。2011年9月14日“文建会”与12家创投公司共同宣布启动“文创投资机制”,预计10年内由政府带头投入新台币60亿元,估算另外从民间引进新台币60亿元资金;由官方结合创投基金的灵活专业投资与经营经验,积极寻找优秀文创目标进行投资。2011年8月投资的第一个指标性个案《赛德克•巴莱》电影,金额达新台币9000万元,主要作用于后期制作及营销费用,补足该片最后资金缺口。该片自9月9日上映后,短短三天半票房收入突破新台币1.5亿元。#p#分页标题#e#   2、市场导向明确,重视大陆客源   台湾文创产业一直以市场需求为发展导向,重视交易会、博览会等营销平台,重视开拓以大陆客源为主的文化消费市场。近年来,两岸文化产业论坛、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会、两岸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等不同类型的合作交流在北京、上海、深圳、厦门和福州等地广泛开展。2011年9月8日至11日在台北举办的台湾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400多家厂商参与,其中包括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等十几个国家的厂商,以及香港和大陆的多家厂商。这是台湾第二次举办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与2010年第一次相比,2011年度参展作品增加两倍,参展厂商增长大约三成,尤其是大陆厂商的参与,有助于台湾文创产业进入大陆市场。台湾善用中华文化资源,将艺术珍品与生活实用结合,创造出惊人收益。依据台北故宫内部统计资料(请见下图),2010年不包含门票以及餐饮收入,光是旅游纪念品收入即达到新台币647,630,008元(6亿4763万8元,以2011年9月13日汇率人民币:新台币=1:4.608计算,大约为人民币140,544,706元,即1亿4054万4706元)。如果细算其中由大陆客源所消费金额比重,2010年度大陆观光客占所有外籍参观人数比例为(1164450/1900668)x100%=61.27%(四舍五入至小数点第二位)。由此,大陆客源为台北故宫礼品收益贡献将近新台币3亿9680万2905元(约合人民币8611万1742元),目前大陆观光客可以说是故宫最重要的观光人数与礼品销售收益来源。   四、新形势下发展两岸文创产业的思考   台湾与大陆,拥有共同的历史文化渊源,这是维系两岸关系的坚韧纽带,也是双方合作的重要基石。面对国际竞争、两岸交流、拓展市场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共同需求,发展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当前应抓住两岸分别提出的“十二五规划”和“黄金十年”的重要历史机遇期,从政策、操作和借鉴三个层面思考新形势下发展两岸文化创意产业路径,进一步扩大合作空间,以文化推动经济,让文化改变生活。   1、政策层面:有限目标、分布实施、行业突破、企业先行   文化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坚韧的精神纽带,也是两岸政治经济领域合作交流的重要基础。2011年台湾故宫销售量第一的出版物是两岸合璧的《富春山居图》。以传统中华文化为基础的内容产业有着广阔的两岸及国际市场空间,需要两岸整合资源,共同开发和拓展。目前,无论在传统文化产业还是新兴文化产业,两岸交流都非常活跃,空间很大。但由于政策障碍,两岸交流很不平衡。ECFA中涉及了文化产业合作的部分内容,除设计、视听等行业获得政策支持外,其他文化产业领域仍有许多限制。2010年文化部长蔡武访台时正式提出过两岸在经济合作协议的基础上签订文化合作协议的设想,2011年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先生在与文化部欧阳坚副部长交流时对此作出了积极回应。建议抓住机会,适时推动相关工作,调整两岸文化合作的政策空间,以满足发展需求。考虑到两岸特殊的政治生态,建议在政策层面上为两岸文化产业的发展设定可以量化的有限目标,设计按时间段的分布实施计划,从目前的设计、视听和演出行业逐渐突破到动漫和数字内容等新兴业态,推动由企业出面,按市场规则进入和扩大文化消费市场。   2、操作层面:市场需求、产业基础、政策空间、战略思考   大陆在地文化资源丰富、生产加工能力强、市场空间大;台湾创意产品设计新颖、贴近生活,市场营销较为成功。两岸文创产业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目前双方都有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扩大合作的愿望和需求。台湾方面由于市场空间的限制,进入大陆市场的诉求更为迫切。从操作层面出发,寻找进一步推动双方文化创意产业合作的突破点需考虑以下四个要素:一、市场需求旺盛。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考虑投入的同时必须关注产出,这是所有产业的基本特征。有市场需求,才有盈利空间,才能引导资本投入。二、产业基础坚实。既是产业合作,需要双方在共同感兴趣的领域里有一定的技术、产权、人才及客户等前期积累及产业基础,才能互补和互动,从增量的角度共同拓展市场空间。三、政策空间允许。目前两岸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还是有不少的政策障碍,在业务范围,人员往来、资本构成等许多层面政策障碍的解决还有待时日。目前可以考虑先从现有的政策空间中拓展,比如在ECFA中已经达成协议的领域。四、战略思考可行。前三点是双方的共同利益点。当然,两岸的文化产业合作不仅仅是产业和经济问题,还需要双方的决策和行业管理机构从两岸整体战略的角度思考合作的意义和出发点。   3、借鉴层面:完善法制、搭建平台、淡化边界、关注民生   台湾于2010年推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及其实施细则,将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目标、范围、发展思路、执行主体、相关责任、保障措施等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推动有重大意义。台湾除了“文建会”和各县市文化局作为政府的行业管理部门推动文创产业发展外,行业协会、文化基金会等民间团体各自以独立的法人身份,努力代表企业利益,在政策诉求和市场拓展两方面搭建各类服务平台,推动文创产业发展。台湾文化类基金会数量多、影响大,代表性的有“台湾文化艺术基金会”、“台湾阅读文化基金会”、“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奇美文化基金会”、“太平洋文化基金会”等。台湾文化、出版、广电行业的融合交互已成常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没有清晰边界,基本上是相对独立、相互依存、在一定程度上可相互转化。博物馆、公园、文化遗址等公益性文化机构在完成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都在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开拓文化市场。台湾将源自创意或文化积累,以创新的经营方式提供食、衣、住、行、育、乐各领域有用的商品或服务定义为创意生活,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类别加以支持,把创意产业的发展与老百姓的幸福感直接联系。台湾方面的这些做法值得大陆的相关决策机构和行业管理部门借鉴。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岸文化产业的合作有着很好的基础与发展空间。目前两岸可以在“政府推动、协会搭台、专家论证、企业运作”的成功模式基础上,从战略布局的高度调整相关政策,融合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要素,以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胸怀,推动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造福同胞、造福社会。#p#分页标题#e#

阅读全文

汉字文化建设的意义与对策

【提要】汉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元文化,是各类文化发展的起始点。河南省在传承以及建设汉字文化中具有着重要意义。但在当今社会中,河南汉字文化的发展仍然存在着缺少长远规划、功利性较强和文化产品单一等问题。根据具体的问题,提出对应的政策,以希望促进汉字文化不断地传承与发扬。

【关键词】河南汉字文化;管理建设;意义对策

一、河南汉字文化概述

河南是文化大省,其中又主要以汉字文化最为光辉璀璨。在几千年的文化史上,河南汉字文化的形成与传播为中华文明的延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汉字文化主要是指汉字单位构成和字群体系当中蕴涵的文化属性,体现为造字原理,识字心理,用字共识,正字规范以及书法美学。在河南,汉字文化的生成主要是由仓颉造字、甲骨文字和许慎文字得来。

(一)仓颉造字文化

河南省是我国汉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这片具有悠久历史的土地上,孕育出了很多文化名人。追溯历史源头,仓颉乃是汉字的最初创造者。据历史记载,仓颉为皇帝左史官,视为造字圣人。仓颉把民间的图画进行搜集整理,并创造出一套完整体系的象形文字,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传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甲骨文文化

阅读全文

企业财务管理与企业文化论文

一、创建优秀文化对企业的重要性

随着企业发展理念的不断更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以被大多数人认可,但目前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缺点,如执行措施不配套、目光不长远等问题,因而制定正确的企业文化发展计划非常重要。一个企业文化的好坏在企业竞争中往往起决定性作用。第一,优秀的企业文化给企业提供正确向导,使员工的奋斗目标与企业发展方向相一致,把高层领导决策引向科学的方向。第二,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约束员工。企业文化对于每个员工的斗志、人际关及企业内部风气都有影响。制度规范能够约束员工的行为,在这种约束之下,企业的团队精神得到建立。第三,一个好的企业文化更利于凝聚员工的战斗力。使员工有着共同奋斗目标和信念,这种信念也让员工紧紧凝聚在一起,这样企业就能更好的发展进步。最后,优秀的企业文化起到激励的作用,企业文化能让员工之间相互关心和支持,员工感觉自身价值得到体现,在这种情况之下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

二、财务管理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两者之间的关系

财务管理和企业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企业的核心是企业文化的建立,在整个企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财务管理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企业文化并且对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有重要的决定作用

企业文化指导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是企业的核心,同时企业文化的体现需要财务管理做为一种介质。企业能否正常经营并得到高效的回报,取决于正确的准则和精神指导,这样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合作,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企业文化里面最关注的是它是否追求和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一致性,这不仅能够让企业获得很大收益,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员工都能够从中收益。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需要以企业文化为基石,唯有合适的企业文化,方可更好的建立财务制度。总之财务管理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两者之间不可分开的。

(二)企业文化的实施以财务管理作为平台,加强财务管理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实施

阅读全文

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实践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提升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生活往往与基层群众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对于文化的理解、定义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开展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使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得到满足,是我们的责任。本文旨在研究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开展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实践。

【关键词】新形势;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实践探究

基层群众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人民群众参加各项文化活动,不仅能使自身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新的时代背景下,怎样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有效的满足,已成为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群众文化遇到了冲击和挑战,要促进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就必须采取一定的策略,如拓展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发展通俗文化事业,发展城市广场文化等。随着新农村建设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农村很多地区改变了过去落后的农村面貌,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和进步,在村民的物质生活得到巨大满足的前提下,提高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就成为了越来越多村民的追求,在这种形势下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本文主要分析新形势下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基层文化工作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新形势下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开展的具体途径。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的促进开展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有一定的帮助。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对我国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建设以及政治立场的引导有着好的导向作用,物质以及文化精神的同步发展,对我国国家建设良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1][2][3]。基层文化建设作为我国国家建设的一部分,应该得到各地的重视。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对于促进社会发展,提高我国群众的基本素质,提升居民幸福感有着重大意义。在新形势下应该以更加科学系统的方式方法开展文化工作,紧跟时事时政,激发群众对文化的热情,创建文化交流平台,使文化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一、基层群众文化现状[4][5]

(一)开展的文化工作,群众参与度较低。随着国家的发展进程,近年来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正逐渐加大,同时政府为使文化工作开展更加顺利,相继出台了各类相应政策,在人力、物力以及政策的加持下,文化工作的开展得以顺利进行,工作内容也更为充实,开展活动亦有所增加,文化活动种类也日益丰富。奈何群众积极性始终不高,原因可能存在于活动过多以及内容上不为群众所接受,基层群众对于重复的活动司空见惯,对于活动所带的精神文化内容无法接受。部分基层群众物质生活并未得到满足,只有解决了基层群众物质方面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开展文化工作。

(二)基层群众的文化活动内容增多。就目前情况而言,各地政府均积极开展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也各有地方特色。各地政府所开展的文化工作种类繁多,例如小品、歌舞等受众面广泛的文化活动。除了政府机构主办的文艺演出活动,各地群众也由城乡街道办组织一并参与其中。艺术与生活往往密不可分,在文化推广上,人民群众更能体现出基层的文化需求。

(三)文化产业未来。文化产业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之一,经济与文化同步发展于国于民都是好的。我国为了发展文化产业,近年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同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例如2019年出台的《“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计划》以及《文化振兴产业计划》等,均旨在为我国文化发展扩宽道路,加速文化精神的发展。

阅读全文

国内城市旅游文化事业

一、以两个城市为例,具体分析中国旅游文化的全景

(一)青岛市旅游文化发展

1.青岛城市的旅游文化定位

很多年以前,会展行业在青岛并不是很发达,规模性展览也不是很大,但是由政府出马对该产业的支持性和产业未来的规划发展做出了更为具体性和更出色的规划,作为基础性发展的首当青岛国际啤酒节,经过多年的潜心打造,培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产业。所以说,每个城市都要依据本城市的资源条件,选择性的利用该城市的优势产业,凭借城市会展业发展的有利情况,选择适合城市发展的会展旅游文化类型,并且脚踏实地地对会展旅游业规模进行更深层次的规划,加快速度发展一批独具品牌效应的会展文化和一批具有专业性水准的和竞争实力的会展旅游文化公司。更出色的实施品牌战略和逐步扩大规模的基础。

2.旅游特色的方向

大家都知道,汉诺威的经济实力不及法兰克福,而会展经济行业的发展上却走在了法兰克福的前面,在北京、上海和广东三大巨头的强势竞争下,其他经济实力略微薄弱的城市必定要保持无比清醒的头脑,必须要相信:会展旅游市场的存在无比巨大的潜力,城市的发展总会分的一席之地,关键却是一定要做好该专业的特色性定位和规划,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性。著名的意大利乌地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并不是很高,是人们所说的“无名小卒”,但是因为全欧洲70%的椅子生产能力在其周围100公里范围内集中,其每年9月份举办的椅子展都会耗费心力并举办的非常成功,最终原因,其实主要是因为该会展行业结合了本地的产业性特色,并尽可能的进行了恰到好处的专业性特色定位。再比如说,众人皆晓的美国的底特律,每年仅仅依靠一个大型的汽车展展览会,然后一众小型展销在每年中频频展出,并且基本都是围绕着汽车这个单一的行业配套开展,也同样非常成功。相较于国外,国内的博鳌、东莞、义乌等地会展经济中心的成功发展也同样印证了这一道理,所以说,像青岛是中国著名的家电制造之都,应该充分利用自己在这方面的优势,在这方面做一些比较专业化的展会。

3.区域覆盖分析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