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文化传播推广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武术推广战略
1前言 近年来,武术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杰出代表,在国际上蓬勃发展,在各大洲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武术传播组织。但调查结果显示,武术的国际发展极不平衡,习练人数总体偏少,各国对武术存在严重的“文化误读”现象,武术传播过程中表现出技击单一性和文化内涵的表层片面特征以及锻炼方法的不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武术国际化的发展规模和传播质量。本研究试从跨文化沟通心理学角度对武术的国际传播问题给予分析和探讨。 2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承 2.1中国武术文化国际化传承的必要性 中国武术文化的跨文化交流传播并非是一项新尝试。自人类形成部落群体而开始人类文明之日起,当某一部落的人们遇到另一部落的人,发现他们存在差异时,跨文化交流便随之产生。新技术的发明、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全球经济领域的转移更是促进了国际交往的增长,这种增长明显带动了人们所处社会或群体的文化要素———世界观、价值观、非语言行为和特性等的交流传播及其文化要素的载体形式的世界传播。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它所体现出来的“天人合一”、“中庸”等哲学思想对当今世界的稳定发展是一种有益的价值参照,理应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全球化内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的世界交流传承也必然需要相应的载体存在和发展,以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武术就是优秀的民族文化跨文化传播媒介。21世纪,文化的地位逐步提升,成为综合国力在全球化竞争中的重要角色,被归为与国家硬实力相对的软实力,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是指通过吸引力而非靠强硬手段或利益引诱的方法去影响别人,来达到你所想要达到的目的之能力。”[14]文化软实力又是“软实力”中最核心的因素,使得民族文化的跨文化交流传播不仅是其本身生存的需要,也成为中国社会与世界发展的需求。科学合理地利用武术促进民族精粹文化的国际化传承,有助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2.2中国武术文化国际化传承现状 近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承成绩斐然。在国外,基本已经形成了以功夫、针灸、戏剧、孔子和酒等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形象,形成了一种区别于其它文化形态的明显特征。可以说,这五种文化形象成为别国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主要窗口。功夫作为武术在国际上的代名词,在以李小龙为代表的一批影视武打明星的倾情演艺之后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但是,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日趋重要的地位相比,与五千年所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化相比,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还很弱,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还很小,文化产品贸易逆差还相当严重。[9]尤其对中华武术来讲,它的境外传播同其它传统文化项目一样遭遇了艰难发展的困境,这可能因为与我们具有不同文化氛围和地理环境的外国人,特定的历史原因或已形成的特定思维方式,显现的地域界限以及必要交流的缺乏促成了一些国家和人群对中国文化的刻板成见,对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 3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策略 3.1重构中国武术现行内容体系 在武术的国际传播内容选择方面,存在两个显现的问题。其一,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以武术技术传授为主,对传统武术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涉及甚少,有的不了解甚至干脆满嘴迷信,胡编乱侃,误人子弟。在世界范围内,正式因为中国武术大量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粹,才被称之为中华武术。在世人眼中,其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特征才是其核心价值所在。然而国际上广泛开展的竞技武术,已经渗入了过多的竞技和商业因素,使得竞技武术异化成为一种“类体操”项目,沦为少数人追逐金牌目标的工具。重构现行武术内容体系,首先应该放弃对西方竞技体育传播体系的过度模仿,选取能够彰显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本质属性的武术内容。其二,竞技武术的突猛发展使得国际传播交流唯套路表演为上,技击意识和内涵退化严重。当今社会,虽然武术技击特性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改变,不需要更不允许以攻防技击为主、以致伤、致残、致死为主要目的武术技击特性存在,武术开始由实用性的技击项目向观赏娱乐性的体育活动转变,但技击仍是武术不可或缺的重要属性,抛开技击就只能是在练“舞”而不是练“武”。因此,当代武术的国际化发展应该以攻防技击为主,淡化门派意识,鼓励武术爱好者演练特征和技击风格的指导和培养,注重传统拳术中功力练习内容的遴选传承,并努力将武术功力大赛推向世界体育舞台。 3.2完善武术教练员的选派机制 武术教练员是武术国际化传播的主要媒介,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形象代言人,这个群体在对外宣传和传授武术的过程中,选择富有代表性、适应当地实际情况的内容,利用恰当的交流方式显得极为重要,相比国内对交流技巧娴熟运用的要求明显提高。毫无疑问,我们的宣传方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已经从极左式的、一厢情愿的灌输和傲慢的、仇视性的沟通方式,变成相对轻松、公平和理性的沟通方式。但是我们认为这样的沟通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对外国人的文化心理和他们的沟通风格缺乏足够的了解。以至于有的外国人说“好像中国人不关心或者是根本不知道如何与外国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当小心谨慎、不犯错误成为行动的目标和准则之后,任何有新意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式都会举步维艰。某些对外宣传人员甚至还以民族主义和斗争的态度进行跨文化沟通,这种方式彻底地丧失了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仁爱、礼貌、包容、智慧和诚恳的精神。另外,在教授武术过程中,教练员或翻译对中国武术专业词汇的翻译要更加审慎,因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很容易对武术翻译传授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武术翻译既要尽可能地向西方传递武术中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信息,同时,也要兼顾西方人的信息解码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华武术’”[16]因此,建立选拔和培养拥有良好传统文化修为、具备精湛武术技艺的教练员模式,健全武术传播效果监控和即时反馈机制,完善武术文化人才培养战略体系是中国国粹文化境外传播的长久之计。#p#分页标题#e# 3.3建立武术跨国现代远程教育,扩大武术网站扶持力度和完善网站内涵建设 武术远程教育是对传统武术教育教学的一种必要补充,对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武术远程教育并没有因为远程教育的发展而进步。通过对网络相关教育资源的检索研究,发现中国武术现代远程教育存在如下特点:第一,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武术资源的共享,但缺少对武术资源和信息的深度加工。各大武术相关网站以及远程教育网,仅仅是一些教学视频等资源的罗列,资料分类不合理、资源本身质量不高等问题严重。第二,互动交流不流畅。各大网站资本都设置了在线留言等交流板块,但时效性差,大部分都只是网页中的一个摆设,没能发挥其工具效用,成为武术教学方面交流和指导的障碍。第三,武术在线教育教学内容匮乏。许多看似中华武术远程教育的网站,实际内容多是涉及武术教育的资讯、学院场馆专家介绍,或仅为传授某种技法的广告,真正意义上的武术教育教学内容很少。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但这一内涵在各大网站少有体现,影响武术远程教育的效果。第四,武术远程教育机构管理缺失。武术管理部门或者教育部门应该加强武术远程教育网站的认定、扶持和监管力度,提高武术远程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可信度,[5]促进武术跨国远程教育的迅速发展。 3.4加速武术赛事的完善和国际推广 武术进入奥运会的进程从来没有中断过,也不必要中断。入奥申请几经失败,暴露出的问题理应充分审视,但不是一棒子打死。摒除武术不适合西方体育盛会的悲观情绪或是不应该入奥的狭隘民族观。这些年学术界对武术入奥课题的研究成果颇丰,最有希望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武术作为表演项目,给了武术专家学者一种慰藉,但依然要推动武术进入奥运会的步伐,非奥运项目的地位明显影响了国家对武术项目的经济投入,制约武术的国际传播,另外,这些年武术的迅猛发展一大部分是武术申请入奥促进的结果。不管是削足适履还是良性改造,结果都是进入国际体育盛会的希冀给了武术界一种活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武术全球范围传播的软硬实力的建构和完善,也缩短了武术成为奥运会正式项目的里程。除了奥运会,世界武术锦标赛,世界散打锦标赛,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国际武术节等等赛事对武术文化的交融和传播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要利用好这些平台,促进武术项目的国际化发展以及武术文化世界范围的良性传播。 3.5加大武术文化底蕴挖掘及输出途径探索 中国武术的功能优势,表现在项目本身所具有的技击、健身、表演、养性、自娱等各种功能的复合体,从而使中国武术的习练这能够在相对简捷的运动中一举多得;中国武术的精神魅力,并不在于其对所谓的“高、难、美、新”等技术规格的人为设计,而是在于其简单朴实的动作运动中所内含的文化蕴含与宗教魅力。我们必须使中国武术所固有的文化魅力得以挖掘和完好的保存,扭转中国武术发展的形式化趋势,保持中国武术所具有的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功能多样、自娱自乐等文化特质,把中国武术介绍给整个人类世界。在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途径中孔子学院的作用不可忽视,孔子学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致力于增进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但遗憾的是,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以武术技术传授为主,注重形式的推广,即便是在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己任的孔子学院也难逃此窠臼。虽然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远远没有达到系统推广武术文化的程度。中国武术文化底蕴深厚,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己任的孔子学院是传播和弘扬武术文化的有效模式和途径。当前阶段,应深入探索和研究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武术的具体方法,构建内含武术文化特质的办学模式,努力使其成为各国习练者学习武术、了解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场所。 4结语 武术在中华大地上之所以能够千年传承,得益于其内在组成要素,而这些要素的形成,也并非仅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自身孕育的结果,而是在与外界交流沟通的过程不断吸取和兼容中逐渐实现的。传统武术文化的认同并不是要对其做原汁原味的推进,而是要发掘具有现代性意义的东西,弘扬和提升武术文化能对全球具有普遍价值的内容。在当今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需要有更加开放的胸怀,使其固有的原汁原味的内在要素在不断吸取和兼容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袁济喜教授认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我们民族精神与中华之魂的写照,也是燃照今天的火炬”。武术的境外传播,为国外朋友提供一种路径去感受和体认这种文化精神,让文明的火炬薪火相传。
网络技术在茶文化传播与推广的应用
摘要:茶文化作为我国文化史中的重要内容,具有教育思想、文化内涵、艺术品格。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生成,为茶文化有效性传播、推广提供机遇。将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入到茶文化传播与推广中,使茶文化得到广泛性的传播与推广,实现茶文化的弘扬、传承与继承。对此,立足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茶文化内涵,分析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茶文化推广与传播中的价值,提出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茶文化传播与推广中的应用路径。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推广;传播;茶文化;应用
茶文化是我国历史人文的沉淀,是我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凝聚。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生活品质得到提升,茶文化的重视度得到凸显,并且在人们生活中得到普及与推广。从当前茶文化传播与推广中,存在传播速度慢的问题。而计算机网络技术以自身独有的信息传播快的优势,为茶文化传播注入新的动力,实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性、广泛性的传播与推广。因此,在茶文化传播与推广中,重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进而实现我国茶文化的传承、弘扬。
1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茶文化概述
1.1计算机网络技术内涵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在信息科技技术下发展而来的,运用通信设备、线路连接计算机设备、系统,在网络环境中,以网络操作系统、网络通信协议、网络管理软件,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传递模式。计算机网络技术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性的产物,以先进的思维理念、技术运用模式,使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发挥最大化优势,并且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信息资源的传递、获取、分享,提升计算机设备信息数据的处理、运用功率,使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有效性运用,为人们生活提供便捷性。
1.2茶文化内涵
博物馆茶文化传播力探讨
摘要:博物馆需充分发挥自身在茶文化传播方面的多种功能,并认识到茶文化传播的现实意义。沿着正确的思路和目标,设计具体的工作方法和策略。具体来讲,博物馆需创新设计和开发数字化多功能展示厅,并将茶文化元素巧妙应用于博物馆景观设计中。同时,根据社会整体风尚和文化氛围,主动与社会组织进行战略和长期合作,最终实现多主体的宣传茶文化。
关键词:博物馆;茶文化;传播力
博物馆可通过陈列和宣传等形式,向社会大众介绍茶文化发展的整个历史。沿着历史轨迹,对中国现代文明和传统茶文化进行多视角的解读和深入学习。以博物馆为物质载体,对茶文化进行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要根据时代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大众的文化理念,科学的制定工作方法和宣传模式。博物馆可围绕茶事、茶具、茶诗,以及与茶相关的艺术作品,多样式和多形态的宣传和推广茶文化,进而逐渐形成完整和丰富的工作体系,持续的增强茶文化传播力。
1茶文化传播过程中博物馆的功能定位
1.1展示功能
博物馆是茶文化传播和宣传的物质载体,对深入和长期的宣讲茶文化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不断提升茶文化传播力的整个过程中,需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展示功能,将我国最优秀的茶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设计领域,并对艺术化的作品进行长期的展示。博物馆在历史文物保存和传统文化传播方面有着鲜明的优越性,应充分利用其具备的展示功能,对茶文化的传播力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和强化,改变以往茶文化的展现形式,要根据大众审美情趣和文化体验需求,对茶文化的传播和展示形式进行创新和优化。
1.2文化教育功能
高校图书馆助力乡村文化传播途径分析
摘 要:高校图书馆应承担起助力传承、传播优秀乡村文化的职能,培育乡村文化人才,促进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本文阐述在传播乡村传统文化上,高校图书馆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先进技术的优势,针对乡村文化传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助力乡村文化传播路径上进行尝试,希望给高校图书馆提供借鉴经验,推动乡村传统文化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乡村文化;传播途径
一、引言
2021年2月21日,中央颁布了关于指导“三农”工作一号文件,该文件明确指出继承、传播优秀传统乡村文化的重要意义,并要求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新时代赋予中华农耕文明的新内涵。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明确指出了高校图书馆在服务地方公共文化的角色定位以及传承公共文化的重要功能。高校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机构,它在加工、整理、推广文化资源等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为此,乡村文化的传承、传播,高校图书馆责无旁贷,大有可为。笔者调研发现,乡村文化在传承、传播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为了解决这一短板,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先进技术的优势,探索切实可行的传播途径,为乡村文化传播助力。
二、高校图书馆助力乡村文化传播的意义
乡村文化反映了乡村人际间的处世原则,成长于农耕文明的沃土之中,是数千年农耕文明的延续,承载着乡村村民的人生理想,它是乡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村民的精神寄托。中国农业大学朱启臻教授把乡村文化归纳为农耕文化、乡村手艺、乡村景观文化和乡村节日与习俗。调查发现,乡村文化面临着灭绝的危机,如乡村传统文化传承缺失,乡村文化传播主体缺乏等,乡村文化传播亟需高校图书馆助力。高校图书馆助力乡村文化传播能促进理论创新、文化传承等作用。一是有助于丰富和完善现有的乡村文化传播理论,有力地促进图书馆学与文化传播学相互融合、补充。二是能使高校图书馆更好地发挥其在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是对高校图书馆公共服务理论和服务机制的合理完善。三是能够促进先进知识和文化的推广,带动当地乡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四是可以改善农村环境,为乡村村民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逐渐提高农民的文化修养水平。只有这样,高校图书馆才能更好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帮助准确表达乡村主流文化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三、乡村文化传播存在一些问题
旅游文化传播战略
摘要: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产业的发展在不断地前进,旅游文化的传播也在不断地摸索,旅游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本文对旅游文化传播形成深刻的认识,并分析传播战略,通过旅游文化的传播,实施准确的科学定位,制定传播战略,推广品牌化传播。
关键词:
旅游;文化;传播;战略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地加深,外出旅游的人数也在不断地增加。在旅游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之下,通过旅游文化的传播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制定相关的旅游文化传播战略,对于旅游文化的传播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能有效地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大力发展。
一、旅游文化传播认识
1.传播内涵。
孔子学院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
一、引言 文化传播作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表现和特征,是人类了解世界和适应环境的武器和工具,也是人类社会最普遍、最重要、最深层和最复杂现象的一种体现。可以说,文化传播既改变了人类,也改变了世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文化传播息息相关。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对文化多样性的关注使人们把文化和传播融为一体,并将跨文化传播看为一门独特的研究领域。跨文化传播是人际传播的一种,使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念的不断冲突中加强文化的融合,有利于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化和历史的传承。跨文化传播更有利于不同文化背景和政治背景下的受众以文化为媒介感受一个国家的内涵和思想,并产生深远的影响。基于此,承担汉语国际推广、传播中国文化使命的公益机构——孔子学院应运而生。孔子学院是在借鉴国外有关机构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在海外设立的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它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概念,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1】自2004年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挂牌以来,截至2009年12月,中国已经在世界各地启动建设了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分布在88个国家和地区,还开办了网络孔子学院、广播孔子学院。【2】而孔子学院的创办成功的将汉语、儒家文化、中国连成一体,把中国的语言、文化,把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把中国的“和谐友善”,传达到全世界各个角落。此外,国家汉办暨孔子学院总部还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合作,在亚洲和欧洲等国开办了12所广播孔子学院,主要利用国际广播电台50多种语言的对外传播优势,向世界播出不同形式的汉语教学和传播汉文化的节目,开展远程多媒体教学。海外孔子学院的蓬勃发展,无疑昭示着中国文化的生命力。 二、汉文化的传播语境 在分析孔子学院海外传播之前,有必要就海外的文化的传播语境进行辨析,这样就能够更为清晰了解以孔子为代表的汉文化传播的路线。文化传播与传播语境密切相关,尤其与文化所具有的性质密切相关,当两种文化在其性质上相近的时候,文化的传播或接受就较少阻力。如果反之,则文化的传播就受到不同程度的碰撞甚至反抗,有时两种文化如同水和油的关系,始终处于不相融合的地步。【3】有的则象水火一样引起强烈的冲突,而难以相处。同时文化的传播又往往呈现出就近避远的特点,其特点包括两层,一是从相近的周边地域开始其传播历程,一是从文化性质相近的区域开始传播。一般情况下,两种文化不仅在地域角度相近,而且文化的性质也相近。就现有文献而言,历史上,儒家思想传播于海外的历程,基本是沿着与汉文化由近而远的传播线路进行,跨文化传播的起点往往就是从这里开始。 首先,传播的地域就是东亚地区,其后就是欧美地区,然后是非洲地区。在传播的类型上,各个传播区域也有明显的区别,既有从文学形态传播的儒家理念,也有从民间信仰角度传播的儒教信仰,还有从学术文化层面传播的儒家思想,构成了孔子文化立体的传播格局。而从文化类型的角度看,孔子文化传播的区域涉及到了儒教文化圈,佛教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基督教文化圈,还涉及到了原始宗教文化圈。实际上涉及到了除犹太教和印度教以外的世界上主要的文化圈。世界各国的基本文化特征各异,因而文化传播的状况也不尽相同。也正是由于文化以及地缘的关系,儒家文化的传播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涉及孔子跨文化传播的区域看,主要包括:在儒、佛文化区域,儒教和佛教为主要的文化取向,如朝、韩、日,越南以及原来的琉球王国,由于他们与中国地域毗邻,文化特质相近,传播的类型和层面最为广泛。在基督教文化区域,则以欧美地区为主,主要涉及美国、澳大利亚、留尼汪岛(法属)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等,虽然其信仰不尽相同,但孔子传播仍然具有其广阔的空间。 现在孔子学院的跨文化性传播有别于以前的文化语境,它由原来的自然形态的传播,变成为有组织的传播,但从各国学习汉语了解汉文化受众角度讲,与文化的语境仍然有直接的关系。海外传播群体对于孔子学院的选择倾向,体现了对于孔子学院的浓厚兴趣,而这种兴趣的渊源则在于孔子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的地位和影响力,尤其是孔子是作为信仰的儒教而传播于华人文化圈中,而信仰则是文化的深层结构,因此了解一种文化,就必须了解和研究这个民族和国家的信仰,尤其是至今仍有影响力的古老信仰,这是跨文化传播中具有深远意义的方向。尽管作为信仰形态的孔子儒家很难为伊斯兰和基督文化所接受,并成为其信仰,但却会引起他们的研究兴趣,因为这可以更深的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下面就系统解释一下儒家思想的内涵。 三、孔子学院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 儒家思想也称儒教或儒学,是由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立,起初儒家思想仅仅指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也是迄今为止影响中国的最大流派。孔子的儒家思想主要包括:孔子的仁与礼、孔子的孝道、孔子的命观、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以及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和谐与包容,而不是冲突。儒、释、道能在中国完美的融为一体,体现着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儒家文化讲究伦理道德,而不需诉诸上帝,这是孔子对中国文化的独特贡献,也是欧洲启蒙运动大师伏尔泰特别推崇孔子的原因。文化和教育交流是融合两种文化,促进两个国家和人民相互了解的最好途径。儒家文化提倡兼容并包,而不是自我膨胀。这正是我们通过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这一形式,来加强中西文化融合,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融合的目的之一。 另外,通过孔子学院的建立,也可以适应世界人民对汉文化学习的需求。正如国学大师季羡林所说:“不能只让外国人在孔子学院学习我们的汉字,还要让他们领会中国和谐文化的精髓,这是最主要的。”【4】外国人汉语语言水平的提高,为他们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地的推广,促进中西文化和各地区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加强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好处。例如,我国和日本樱美林大学一起创办的孔子学院,除了进行汉语课堂教学之外,每年还邀请孔子学院的日本学生到上海来两次,到同济大学聆听中国历史、文化方面的讲座,参观文化设施,还到上海人的家里去过春节。通过这些活动深化了日本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在德国柏林市中心的一所语言学校里,不同年龄阶段的11名德国人走进同一间教室里学习汉语。如今,学习汉语的热潮已遍布德国大小城市。据中国驻德使馆教育处参赞刘京辉介绍,目前,德国30多所名牌大学都开设了中文专业,共有学生3000多名,与5年前相比,在德国学汉语的人数增加了5倍以上。即使是在只有10万人口的小城特里尔的大学,学习中文专业的也有80人之多。#p#分页标题#e# 2004年底,德国柏林举办第16届国际语言展览,中国展台前门庭若市。前来咨询的几千名德国人,有着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共同兴趣。另外,也有许多人学习中文是出于经济和就业方面的考虑。德国学生钟爱的专业从单纯的文学、戏剧等人文学科向经济、管理、科技等应用学科转变。目前,德国人学习汉语已从简单的兴趣过渡到生活的需要。中国的儒家思想是世界文化瑰宝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使世界各地的人们能够进一步了解和接受其文化内涵,近年来,我国在海外陆续创办的孔子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当然,孔子学院不仅仅弘扬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实际上孔子学院的实质就是中国文化学院,也就是孔子学院代表了中国文化,比如包括老子、墨子、庄子等,也包括文学、哲学、中医和历史等。四、孔子学院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优势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国家形象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有利于一个国家在国际舆论环境中获得较高的美誉度,从而更有利于为本国的内政、外交服务。国家形象的建构不仅要以经济、政治、军事和科技等为基点,也要以文化为重要的支撑,而文化传播对我国国家形象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 2007年五一黄金周,好莱坞大片《蜘蛛侠3》在内地市场登陆,开始在各大城市影院上映。在上海,《蜘蛛侠3》几乎抢占了各大影院80%以上的放映场次。比如,在上海一家影视城,《蜘蛛侠》每天总共上映十五场左右,而同期上映的国产电影《明明》却仅有五场。美国好莱坞电影正是跨文化传播的成功案例,美国电影之所以能赢得全球的观众,不仅仅是因为其影片本身具备了很强的竞争实力,从美国电影的每个细微之处我们解读到其中蕴含的国家精神、道德精神以及人文精神。从表面看,好莱坞大片仅仅是一种商业化的大众影视娱乐文化的产物,无关深度文化知识观的传播。宣扬个人主义、英雄主义、科学主义,主张人文关怀,崇尚个性自由,突出自我,都是在许多欧美影片中所融入的主流价值观。作为中国在海外传播汉文化的重要途径,孔子学院不仅教授汉语,更重要的是传播汉文化。近年来,虽然传统媒体通过各种方式让世界更好的认识现代中国,但仍然不能与孔子学院在跨文化传播中相比较,孔子学院的直接教学和直接面授是任何传统媒体不能媲美的,不仅因为孔子学院拉近了国外学生与中国语言的关系,而且拉近了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亲身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东方文化特有的魅力。这正是孔子学院在跨文化传播中与传统媒体相比的优势所在。 2009年11月19日到22日,50多个国家所代表的不同文化团体在美国印地安纳州的展览大厅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印城国际节。在展厅中,100多个展台展示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内涵、传统工艺和美味佳肴,将展览大厅变成了小小的“地球村”。在中国展厅中,印第安纳孔子学院参加展览,一扇具有中国文化气息的孔庙大门吸引了众多外国参观者,也让外国人更多的了解孔庙庙门和孔子的故事,了解中国剪纸、书法、城市以及古代四大发明等等,这也成为了孔子学院向世界展示汉语和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窗口。语言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孔子学院在对外语言推广中会起到很大的作用。目前,中国相继在海外开设孔子学院,创办这些学院的目的是希望向世界推广汉语,推动汉语成为“强势语言”。孔子学院在跨文化传播中塑造了良好的国家形象,让世界更多的了解中国。当今的信息化时代,通过文化传播方式可以很好地实现树立国家形象之目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孔子学院的成功创办也加强了文化的融合,向世界推广汉语和汉文化,让世界从了解中国的古代文明开始,进而了解一个现代腾飞的中国。 总之,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相与许多逐渐衰落的古老文化和文明相比,中国文化至今仍保持着较为强大的生命力,这充分说明了它的存在与发展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网络直播下海派文化传播策略探究
摘要:海派文化是中国江南传统文化与欧美的近现代工业文明融合形成的一种上海特有的文化现象,该文化在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开放性并且自成一体风格特征。在如今网络直播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通过网络直播对海派文化产生的重要影响进行分析,从而基于平台建设、衍生产品、受众市场与主播能力的角度探究网络直播视域下的海派文化传播策略,以此来用海派文化来领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网络直播;海派文化;传播策略
一、引言
上海开埠以前,吴越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为海派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之后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开放、多元的商业经济社会氛围逐渐形成,并且在国外先进文化的影响下,整个江浙地区逐渐形成了成熟的商业社会。在商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海派文化由此形成,不仅融合了吴越文化的古典与雅致,还富有国际大都市的现代性与时尚型,这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海派文化以“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特征而呈现在大众的视野中。
二、海派文化主要特征阐述
(一)以契约精神为主导。在海派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基于商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以契约精神为主导的社会氛围。一方面,上海的海派文化主要是基于地方的商业文化所形成的,这种商业文化形成了遵守法律、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社会氛围,从而构建了整个社会中人际交往、利益分配的社会规范与行事准则[1]。另一方面,上海区域在经济产业合作发展中普遍讲求契约,主要通过人与人在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约定俗称的规范来实现双方的平等,从而在这种利益交换的过程中促进双方经济利益的平衡,以此来促进社会的平等和谐。
(二)尊重文化多元发展。在海派文化形成的过程中,个人在生活中的自我意识以及个体意识较强,这就使得在一个团体中针对某一事件会产生针锋相对的观点碰撞,但是在观点碰撞的过程中团队依旧能够实现和谐相处,这主要就是因为海派文化尊重多元思想的观点,特别是在经济产业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经济主体需要尊重个人思想观点的表达。在这种相互尊重的环境中,逐渐形成遵守社会道德与规范的社会环境,从而在个体之间的思想与观点的传递中推进了海派文化在上海的传播与发展。
闽南语歌曲的文化传播思考
【摘要】本文从闽南语歌曲入手,用闽南语歌曲传播文化涵养和闽南特色,探究闽南文化的发展现状和价值取向。作为发展和弘扬闽南文化的载体之一,闽南语歌曲通过其特色的传播途径可以轻易深入人心,通过歌曲表达的文化内涵传承更多的闽南特色,充分促进闽南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闽南语;闽南歌曲;闽南文化;文化传播
一、闽南文化与闽南语歌曲
在当下文化传播中,闽南文化蕴含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氛围已经成为文化研究领域的重点关注对象,如何让闽南语文化经久不衰地传播下去,成了相关学者的研究目标。闽南文化起源于泉州地区,是如今福建南部地区生活的人经过历史的变迁所共同创造出来并传承和发展下去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一种文化形式。闽南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闽南地区原住民的生活方式、礼仪风俗、信仰、当地习俗等都是闽南文化的内容。闽南语歌曲是闽南文化的真实写照,是当地人在生产和生活中不断积累的文化财富。闽南语歌曲反映了闽南地区的特色思想和文化生活习俗,值得探究和欣赏[1]。在闽南文化中,闽南语歌曲是民俗音乐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闽南当地的民俗音乐具有闽南文化的特征,被现在的人称为“活化石”,其通过悠扬的旋律和歌词反映闽南文化古老的传承,体现闽南人民的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记载着闽南地域上千年历史的变化。闽南文化的传播对东南亚地区的音乐文化产生了较大影响,是传统民族音乐中不可取代的部分。
二、闽南语歌曲中所蕴涵的价值取向
在历史上,随着中原地区人口不断朝南方迁徙,闽南地区人口数量不断增加。闽南地区负山环海,田少民多,当地的居民为了正常生活,都会迎浪出海捕鱼或者漂洋过海从事贸易工作。这种生活习性孕育出闽南人好拼搏,不惧艰难的价值取向。到了明朝时期,由于闽南地区山多田少,已经无法负荷日益增长的闽南人口的正常生活,因此,闽南原住民利用海峡优势,寻找全新的生活方式。在不断开垦和拼搏的过程当中,闽南地区人民与自然环境相抗衡,即使遇到困境也要一直往前冲。这展现了闽南地区人民不怕艰难险阻,迎难而上,勇于拼搏的人文精神。闽南地区这种特殊的拼搏进取精神也融入了歌曲当中。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从体力开垦到脑力创收,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闽南歌曲特有的韵律油然而生[2]。例如《一枝草一点露》这首歌的歌词“认真打拼天袂绝生路,脚踏实地三思每一步,自己路着靠自己铺,不免惊咱无好前途”就淋漓尽致地体现了闽南人的拼搏精神和不惧困难艰险的进取精神。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首《爱拼才会赢》引起了当时闽南地区人民的共鸣,这首歌迅速走红。一句大家都熟悉的“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唱出了当时人民的心声,甚至成了很多人的座右铭,激励着众多的闽南人继续拼搏,寻找自己的道路。到了21世纪,拼搏进取的精神和价值取向成为闽南语歌曲的主旋律。像翁立友的《坚持》、袁小迪的《打拼》、王识贤的《坚强》都是以拼搏进取为主题的闽南语歌曲。近些年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闽南地区人民将拼搏进取的精神和价值取向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未来的闽南语歌曲仍需要传播这种正能量。
三、福建地区闽南语歌曲的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