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文化差异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中西文化差异视阈下英语教学论文
一、英语文化教学的理论依据
英文中“文化(culture)”一词是由拉丁文cutura演化而来,原意是指“耕作、教育、培养、发展”。诺思洛普•弗莱给“文化”一词下的定义是:文化是生活方式,是人们赖以生存、思维、感知和相互交往的背景,是把一个特定的人类社团“粘合”在一起的“粘合剂”。西方的人类学学者对文化这一概念的看法一般包括了语言、信念、思维模式、处事态度、价值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多种元素,这些看法在诺思洛普•弗莱对文化的定义中也得到了体现。英语文化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于语言学、人类学和心理学得研究成果。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典型的人文性,而且与相应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也并非一成不变,其规范与个性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也都非常不同。尤金•A•奈达曾经在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书中用三种隐喻说明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从哲学角度看:语言(肉体)+文化(血)→有生命的组织;从沟通角度看:语言(游泳技巧)+文化(水)→沟通(游泳);从实用主义角度看:语言(交通工具)+文化(交通灯)→沟通(交通)。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文化教学的影响
由于缺乏对中西文化之间差异性的了解,很多学生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出现语用失误。张占一(1990)把文化差异分为两种:知识文化差异和交际文化差异。他认为,两者的本质区别是交际文化差异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中信息的准确传递。吕必松也指出,所谓交际文化,是指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社会习俗、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的文化因素。有关研究表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来:
1.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最东端,东部面临大海,北、西、南三面都被荒漠和山脉所包围,中央是适宜耕作的大片平原。自然地理环境使得中国在历史进程中必然发展成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所以,中国的语言(主要是指汉语)中与农业有关的习惯用语非常多。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瓜熟蒂落。英国和中国有很大不同,它是一个位于欧洲大陆边缘的岛国,国土狭小且缺乏可耕种的土地,人民必须通过向海洋扩张来获得生存空间,其历史上就以渔业和畜牧业为主,所以,作为一个海洋民族,英语中源于航海和水的用语很多。如:atsea(茫然不知所措);beinsmoothwater(事事顺心);fishintroubledwater(浑水摸鱼)。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人口大国,“民以食为天”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社会从统治者到平民百姓最为恪守的信条,所以,中国人传统的见面打招呼的语言就变成了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句“您吃过了吗?”。英国地处大西洋东岸,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在中纬度西风的影响下,常年温和多雨且天气多变,常常一日之内时晴时雨,其独特的气候及自然环境也造成了英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对天气变化的异常关心,所以,英国人传统的见面寒暄时往往也少不了非常有英国特色的一句“今天天气怎么样?”。不一样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不同文明各自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文明自身与其周边环境的联系也会对其文化产生直接的影响。中华文化生长于内陆平原,被丰沛的江河湖泊所浸润,属于典型的农耕文化、大陆文化。西方(欧洲)文化诞生在地中海沿岸,属于典型的商业文化、海洋文化。中国大陆东临太平洋,季风气候显著。由海洋和陆地的气压差引起的季风,在每年的春季由东向西给内陆地区带来充沛的雨水,其时万物复苏、草木生长,所以温暖的东风又被称作“春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就对其喜爱备至,而预示着秋天到来的西风则是令人讨厌的,西风紧、北雁南飞,严冬将至。汉语词典上对西风的解释是:西风指秋风,比喻日趋没落的腐朽势力。有趣的是,与此恰恰相反,欧洲由于位于西风带上,每年春天的西风给欧洲大地带来降雨,滋润万物生长,所以欧洲文化中自古就对西风倍加推崇。
2.风俗习惯。
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差异下中西文化论文
1基于文化差异导入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西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首先,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语言离不开文化单独存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言的基石,是依靠语言来传播的,学习语言的基本目的是为了交际。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提高交际能力,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导入文化知识是培养学生良好交际能力的过程。而为了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适应性,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文化知识的输入,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其次,英语语言结构不但包括单词、短句,还包括词组、句型以及语法等。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般都是用记笔记、背笔记等学习方法,比较枯燥,从而极其容易导致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而文化导入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能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如果把相关的历史、地理、价值观念以及人文风俗等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不但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另外,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西方的文化知识,将中西方文化精髓结合起来,不但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或者就业打下基础,还能拓展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能够使学生掌握了一种语言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掌握了一种技能,从而能够帮助学生的自身发展。如:翻译、接待、对外汉语教学、对外贸易等只要与西方人交际有关的工作,学生都可以大胆的尝试,从而在择业的时候,拓展了学生的就业面。
2基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下,大学英语教学中中西文化导入的有效途径
2.1以学生兴趣为导向,拓宽教学渠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资源的稀缺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出的要求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针对这个问题,指出了:“由于我国可利用教育资源相对有限,高校大学生人数迅速增长等原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改进原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契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习获得结果,因此,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高校应该拓宽教学渠道,以学生兴趣为导向,普及多媒体应用,以多媒体传播西方文化为主,不断的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帮助和引导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和态度,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实践和交际机会,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开设多种西方文化课程,如:经济、军事、信仰、礼仪等方面,涉及面要有广度,从多角度引导学生来学习西方文化,要有计划性、阶段性、重点性引导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知识。如:鼓励学生听一些英语广播,看一些影视资料等。通过绕口令、猜谜语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外语,并且带领学生参加一些英语讲座、小品演出等活动,从而为学生学习好语言打好文化基础,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2.2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加强教学之间的学术交流,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
为了丰富教学内容,作为语言的传播者和引导者,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具有系统性的教学理念和较高的教学素养,才能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在课堂上,把西方文化准确的传授给学生,才能基于文化差异下,因材施教,把中西文化导入到教学过程中。另外,大学英语教师要具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才能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因此,为了加强大学英语教学质量,通过校与校之间的学术交流,交换引用中西文化差异教学意见,不断沟通大学英语教学的经验,从而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学校之间的学习交流,不但为学生搭建了学习的平台,还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从而使师资队伍建设得到了提高,使学生从中也感受到了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实用性和乐趣。
中西文化差异下文学作品大学英语论文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分析
1.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是核心,而在中国,文化是群体文化,所以价值也是群体性的价值。传统的西方文化比较崇拜个人英雄主义,有的时候甚至是牺牲他人和集体利益获取自身价值。英美人信奉个人主义,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并理所当然地把寻求个人发展和谋求个人利益作为人生目标。个人利益和个人自由神圣不可侵犯,集体利益不应该也不能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因此,他们主张以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去生活,而丝毫不受外界的干预和限制。而中国人则比较侧重于整体价值和集体利益,识大体、顾大局、集体利益始终高于个人利益,而个人利益应服从于集体利益。中西方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在很多方面都能够看到,比如常见的“Godhelpthosewhohelpthemselves”。而中国汉语则有“众人拾材火焰高”等说法。因此,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应深入了解我国和西方国家价值观方面的差异,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学习英文作品的翻译。
2.风俗文化的差异。
风俗文化主要是指贯穿于交际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风俗文化的不同在中西文化中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在中国文化中红色象征着喜庆、吉祥以及好运等,其中像汉语中的“事业红火”主要是指事业兴旺,并且红色也象征着进步和革。但是在英语学习中,我们得知英语中的“red”除了表示颜色之外,习语中“seered”则指的是大发雷霆、气得发疯等意思,“paintitred”指“把某些食物描绘成骇人听闻的样子”等等。这与中国文化中的用法是大相径庭的。针对上述可以得知,同样的字词,因为存在不同的风俗背景下,所产生的意意思和象征也是不同的。因此,大学英语文学翻译学习中,如果仅仅根据字词进行翻译,则很可能误解作者的意图,正确的做法就是首先应该了解不同国家历史文化背景的含义,将字词本身引申义翻译出来,这样才能实现准确的翻译,实现中西文化的对接。
3.非语言文化的差异。
语言是人们交际的重要的途径,但是并不是唯一的途径,其中表情、眼神以及身姿等在交际的过程中也占据着中重要的作用,甚至在特殊的场合下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比如西方人见面喜欢拥抱。而中国人见面时则都是以握手视为礼节。并且在中西方人际交流的过程中,眼光的接触两个国家也有很多的不同之处,比如西方人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如果目光不看对方,则表示对方对所交流的话题不感兴趣,而在中国在交流的过程中,如果眼睛盯住对方则认为是不礼貌的。因此由于国家不同,所以中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在学习英美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充分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这样才能达到翻译的正确性。
水利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思考
培养具有较高水利工程专业英语水平的应用型人才既是相关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我国水利水电行业发展的需求。专门用途英语的英语表达为EnglishforSpecialScienceandTechnology(ESP),即结合各种专业的一门实用型英语,与一般用途英语存在一定的差别。从词汇方面讲,专业英语词汇学科属性更强,用派生法构成的新词数量大,词形较长;从语法方面讲,专业英语语法中被动语态与长句较多;从修辞方面讲,专业英语没有冗余和过度的修辞;从内容来讲,专业英语更加专注于阐述介绍某一门学科或专业相关知识。这就表明一般用途英语教学模式并不适合专业英语教学。因此,想要培养出高水平水利工程专业英语人才,相关院校不仅要理清水利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还需要探索制定出一套系统科学的教学模式。由王兆印、梅尔钦、易雨君、王睿禹著写,清华大学出版社于2017年8月出版的《水利工程专业英语》一书,包含了流域水文、水环境及生态、水利科学、水利工程等方面的专业词汇及其用法,阐述了中国作者写作科技英文文章时常见的错误,以及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从侧面指明了我国水利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如教学不注重中西文化差异、不注重知识扩展与补充等。通读全书,发现该书具有以下两大特色:
一、注重知识扩展,对ESP教学模式改革具有启发性
虽然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在高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也能进行一些简单的英语日常交流,但是高中生学到的语言知识毕竟有限,高中生的英语能力要应对专业领域的交流还是不足,而专门用途英语对学生学习语言能力的要求较高,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听、说、读能力,还需储备丰富的词汇量,掌握良好的文献阅读技能、写作技能和翻译技能。因此,在进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时,不能照搬一般用途英语教学方法,教学者要注重扩展课堂知识,帮助学生积累专业词汇量,提高语言应用功能。《水利工程专业英语》在编写时明显考虑到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目标,不仅罗列出文献中的出现的专业词汇,还会对相关词汇进行展开说明。例如,在“HYDROLOGICALCTCLE”这一篇文献的名词注释中,作者指明osmosis和infiltration的含义都是渗透,但是指向完全不同,osmosis指水透过膜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的渗透,如osmosisforce意为“渗透力”,infiltration指水由表及里渗入土里,主要在重力和毛细管作用下从下往上渗透;如infiltrationcapacity意为“渗透率”,同时还表示与infiltration意思相近的词还有soakinto渗进、seepage渗漏、leakage淋滤、sink渗下等。在“DRAINAGENETWORK”这一篇文献中的名词注释中,作者指明Horton-Strahlerstreamorderingsystem是霍顿河流分级系统的同时,还阐明霍顿河流分级系统的定义,即去流域内最上游的支流为一级河,两个一级河相遇形成二级河,两个二级河相遇形成三级河,以此类推,而一级河与一级或二级河相遇,仍是三级河。这种编写方式不仅有利帮助学生积累专业词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契合了当前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需求,且在某种意义上革新了我国一般用途英语教学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方法、内容、目标。
二、注重中英文化差异,对革新ESP教学目的具有借鉴意义
英语与中文本就是在两个不同文化体系中产生与形成的,不管是两者之间的用语习惯、语言认知,还是两者所体现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本土规则,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关注语言表达方面的文化规则、习俗及其所体现的文化背景尤为重要。这也意味着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必须重新审视教学目标,加强对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的认识,而《水利工程专业英语》一书正视中西文化差异,作者指出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的方法与步骤的同时,还指出了中国作者写作科技英文时的常见错误。科技论文作为水利工程专业学生了解国际前沿信息、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尽力避免因文化差异、用语习惯等因素引起的科技论文阅读、翻译、写作误差,对水利工程专业文献资料的丰富、科学技术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正如该书在“COMMONHABITSOFCHINESEWRITERS”这篇文献中所论述的那样,“中文作者常把主要概念放后面,把非主要概念的论述放在前面,而英文表达一般将主要思想放在前面。这是因为中西方存在用语习惯、表达方法差异,因此学习水利工程专业英语要克服必要的文化差异,以求在最大程度上理解国际学术用语。”总而言之,该书注重中西文化差异、注重知识扩展,在专业英语教材中具有很高的辨识度,是一本编排撰写较为科学合理的专业英语教学用书。
作者:赵琰 单位: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从中西茶文化的看大学英语的文化教学
摘要:中国人饮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而如果从神话传说来进行推断,这一事件还要再提前。在茶这一事物上,中国人是发明者和应用者,其在发展中也成为我国非常重要的文化,它展现着中国悠久的文化以及精神文明。在西方一些国家,也有饮茶文化,他们的饮茶历史比较短,不过也有自身的文化特征。有必要对中西方茶文化差异进行分析,因为文化和语言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在大学教育中也极为关键。本文就此展开,立足中西方茶文化差异来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关键词:中西方茶文化;大学英语教学;文化教学
英语这一门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大学生来说它更是一门必修课程。在语言类学科的教学中,一定不能只关注理论知识的讲解,要适当拓展,这样才能让学生对于知识融会贯通。尤其在英语教学中,由于文化差异,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拓展的知识更多,而茶文化差异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中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部分,因此本文将其作为重点,引出大学英语教学的中的文化教学。
1中西茶文化差异
1.1历史发展差异。谈及文化,必能不提其发展的时代背景。茶文化在中西方国家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国家存在历史往来,茶文化也有一定的融合。茶文化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中算是非常典型的一种。在历史发展角度看,中国的茶文化出现得非常早,在两汉之际形成雏形之后,它渐渐成为一些文人雅士表达自己淡泊名利思想的载体,有很多文人墨客借饮茶这一活动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慢慢地就给饮茶这一行为赋予了更多的内涵,比如修身养性的特性,由此便出现了茶道艺术。西方国家在茶文化方面出现得比较晚,英国是最先接触中国茶叶的,而且也顺利把他带入了西方世界。不过在当时这只在上层社会流行,因为它的价格比较昂贵。在后续的发展中,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升,所以茶叶开始逐渐普及,普通民众也能接触到,这样一来,让西方的茶文化从以往的追求奢华向务实的方向转变。
1.2社会性差异。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饮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这凸显了它的社会性功能,即:人们的主要交际用品。比如等家里有客人来时,会选择泡一杯茶;平时吃完饭后,也会泡茶,一边喝茶一遍聊天。此外还有茶话会这一活动,大家可以围坐着讨论一些问题。而茶文化在西方国家中的社会性特征就更为明显,比如下午茶这一活动,对于社会民众来说已经成了一种固定习惯。不过他们的下午茶非常有讲究,不是随意吃一些点心,是有搭配的,比如在英国下午茶中,就有“没有司康的下午茶是不完整的”这种说法[1]。可见,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茶文化都是民众进行沟通交流的一个必备品,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只不过在西方国家,茶的交际性特征被放大了,这体现在他们的下午茶文化中。
1.3饮茶习惯差异。这一差异中有非常多的内容,也是茶文化差异中最关键的,从饮茶习惯可以很好地看出不同国家人民的一些文化风俗。就饮茶种类来看,中国人比较喜欢绿茶,在饮茶时不仅得到味觉、精神上的满足,还在碧绿美观的茶水中满足了视觉要求。而且中国人本就将自己的情感等寄托在饮茶上,绿茶泡好之后的晶莹剔透更能和修身养性等精神内涵联系起来。此外,黑茶、乌龙茶、白茶也是中国人的选择。而在西方国家中,红茶是比较多的选择。再来看茶具,饮茶必然少不了茶具,中国在这一方面以陶土茶具、瓷器茶具、玻璃茶具还有竹木茶具为主,西方国家则不然,以英国为例,他们常用的是陶瓷茶具,金属茶具也有,不过不如陶瓷类用得多。在冲泡时,中国人秉持着“顺乎自然”的原则,清饮雅尝,且在饮茶时喜欢搭配歌舞或者戏曲等活动。而英国人则是泡茶叶末,将袋一起放进热水杯中,所以每一杯茶中都是一小袋茶,喝完即丢弃。且他们核查喜欢“调饮”,比如在红茶中加入牛奶、柠檬片、糖等。
中西茶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教学(3篇)
第一篇:中西茶文化差异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
摘要: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和实用工具。在英语教学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不但学明白,更要学透彻,则必须注重文化的教学。学生只有把握了语言背后的文化思想,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和消化英语知识。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就显得十分必要。英语教学越来越被重视,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通过对中西茶文化的差异性对比,探究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对文化教学提出了看法,希望能够对大学英语教学及中西方文化融合和发展有所帮助。而茶文化在中西文化体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作用,故此,本文从中西茶文化差异性的角度,去探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关键词:中西茶文化;差异性;大学英语教学;文化教学
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所形成的行为方式、习惯等的总称,而茶文化也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种植茶叶以及饮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茶文化最早形成于中国,随着全球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而不断被西方诸多国家所熟识和喜爱,但是,由于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饮茶习惯等的不同,中西茶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以茶文化为桥梁,研究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现实意义。
1大学英语中的文化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进行语言的教学则必须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与英语语言相关的文化教学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一方面,大学英语语言教学如果单是进行语法、语句、语言使用等方面的教学与训练的话,则显得单调和枯燥,并且就像无根之木一样失去了其基础,更难保英语语言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全面性。另一方面,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行为方式、习惯等的总称,让学生在课堂中了解承载着语言的文化,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的质量。
2中西茶文化差异概述
文化差异商务英语翻译探究
【摘要】
商务英语是实现对外交流十分重要的渠道,商务英语不仅是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还是实现跨文化语言文化交流的根本途径。我国实现对外交流的过程,同样是双方文化传播和交流过程。由于中西方文化具有很大的差异,直接对商务英语翻译活动产生了影响。因此,在商务英语翻译时,必须要对东西方文化差异进行了解,对翻译技巧进行掌握,不管是在用词方面还是在用语方面,均要与东西方文化差异相符,并且善于对东西方文化契合点进行掌握,实现准确翻译。本文就分析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并且提出翻译的对策。
【关键词】
商务英语;翻译;中西文化差异;影响;对策
文化对语言产生直接影响,而语言是文化的直接反映,因此,想要熟练运用商务英语这门语言,就必须要对对之对应的文化进行了解。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贸易双方存在很大差异,如思想行为、生活习惯、民族传统等。近些年来,我国和西方国家贸易交流越来越频繁,正因如此,对西方文化进行了解,明确中西文化差异对于商务英语翻译所产生的影响,提升翻译精准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就对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翻译策略。
一、商务英语及翻译的特征
商务英语的兴起将国际商业贸易作为前提和根本,商务英语翻译主要用于国际商务贸易的沟通和交流之中。因此,要求商务英语的用词必须精炼,语言必须准确,用语必须礼貌,要求商务英语翻译从业人员,必须要具备丰富的商务知识,此外,还要具备很强的语言文化素养。
中西文化影视传播现状与对策
【摘要】
中国热播电视剧《甄传》是当代中国流行文化与古典文艺的完美结合,亦是一部在思想上与西方女性主义有部分契合点的影视作品。但是美版《甄传》在美国上映遇冷,这一现象值得分析和研究。本文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基于中西文化差异,探究造成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以促进更加有效的文化传播与交流,同时提升中国电视剧跨文化传播的能力。
【关键词】
《甄传》;中西文化差异;跨文化传播
1《甄传》叩开西方大门的前提
当今时代,多部中国电视剧只着眼于狭隘的文化领域,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广大观众的需要。而不同于以往的“清廷宫斗”,《甄传》导演郑晓龙则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讲述。因此,很多学者通过该剧追溯后宫争斗的根源,进行“宫斗剧”文化视点方面的反思,并得出文化启示。在中国有名的论文网站上,以甄传一词搜索记录共有5179条,可见这部电视剧在中国的成功,也可见其对学术界的影响。该剧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服饰、职官、称谓、礼俗、哲学、诗词韵文、戏曲、音乐、绘画、文史人物等内容,很好地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层美。当一部电视剧进行跨文化背景传播时,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会成为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从接受的文化消费来看,当电视剧传播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能够与观众的文化背景形成共鸣时,观众才会有兴趣去看[1]。同中国传统的女性形象相比,在西方观众眼中,甄的形象加入了更加显著的女性主义色彩。女性主义一词(Feminism)一词来源于十九世纪法国,主要指妇女的解放运动。女性主义者意识到,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被认为是“第二性”。女性主义者的任务是批判社会中男女不平等的现象或女性的第二性的处境,向男女不平等的关系挑战,鼓励女性寻求解决和改善的办法[2]。西方人眼中的甄具有鲜明的独立性,努力追寻自我的价值,最终证明了女性可以向男性一样获得成功,甚至有些方面会强于男性,以女性身份获得了社会认可,展现了浓厚的女性主义特色,用自身的行动,重申了“性别秩序既不是普遍存在的,也不是永不改变的”[3]。
2《甄传》在美遇冷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