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文化差异理论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企业文化差异与并购探析
摘要:近年来,文化差异对公司并购行为的影响成为公司财务研究的热点。研究发现,文化差异对并购有正反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文化差异通过形成学习效应,促进企业并购;二是文化差异增加了并购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对并购产生不利影响。文章主要从国家文化差异、区域文化差异以及企业文化差异三方面来综述文化差异对并购的影响,并对文化差异与并购的研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企业并购;国家文化;区域文化;企业文化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企业通过并购进行企业扩张的投资行为极为广泛。根据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的数据来看,就2018年而言,中国资本市场发生并购10887宗,交易金额6783亿美元。大多数企业通过并购产生规模效应、进行业务范围的扩张、也有部分企业进行并购是因为公司高管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并购行为在资本市场的活跃程度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研究发现,并购的影响因素包括产业政策(蔡庆丰,2019)、支付方式(孙世攀等,2019;葛结根,2013)、财务顾问(宋贺,2019)、创新能力(张学勇,2017)、风险观念(温曰光,2015)、风险投资(李善民,2019)、政治晋升(陈仕华,2015)、政治关联(张雯,2013)、机构投资者持股(周绍妮,2017)、卖空压力(周绍妮,2017)、媒体负面报道(陈泽艺,2017)、信息优势(李善民,2015)等。虽然并购受到了绝大多数企业的青睐,但是超过半数的并购方表示他们最终失败了(HaspeslaghandJemison,1991;CartwrightandCooper,1993)。大量的研究者将并购失败归结于文化差异(BuonoandBowditch,1989;Datta,1991;CartwrightandCooper,1992;Chatterjeeetal.,1992)。后来的研究也表明文化差异对企业并购的成败有不同的影响。DattaandPuia(1995)认为文化差异与企业并购绩效显著负相关;Morosini等(1998)发现文化差异与企业并购绩效之间是正向关系或者没有关系。研究者得出不同的结论可能是依据的理论不同,依据文化距离理论来看,文化距离阻碍了核心能力的可理解性,限制了并购双方的交流,给并购带来了负面影响;依据文化兼容理论来看,文化差异有助于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双方取长补短,给并购带来正面影响(ReusandLamont,2009)。本文从国家文化差异、区域文化差异、企业文化差异三个角度,分开梳理不同层面的文化差异对并购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一)国家文化差异对并购的影响。国家文化被定义为印刻在一个国家的公民脑海里的思想,与组织的文化或者其他的文化相比,国家文化在更高层面运作(Hofstede,1980)。Olie(1990)最早研究了国家文化对企业并购的影响。学术界关于国家文化对并购的影响观点不一,Stahl&Voigt(2008)认为这可能是研究者把完全不同的事物放在了一起比较,没有区别不同程度的文化对并购的影响,混淆并购绩效的衡量方式,或是没有区分文化差异对并购方还是被并购方的影响。Stahl&Voigt(2008)用Hofstede指数法来衡量国家文化差异,发现文化差异越大并购绩效越差。后来的研究发现,文化差异越大,并购溢价越高(孙淑伟等人,2017;江珊等人,2016),企业的异质性越强(裴?和彭飞,2019),并购为企业创造的价值越低(孙淑伟等人,2018),跨国并购的数量越少、收益越低(Ahern,2012);温日光(2019)认为研究国家文化的核心是国家层面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维度的文化距离与并购绩效负相关(张艾莲等,2018)。并购方的集体主义比被并购方更高时,个人或者集体主义价值观差异对并购产生负面影响,不过业务相关性可以削弱这种影响(李洪等,2019);此外,大量研究表明国家文化层面的语言差异、民族文化距离与组织文化距离、制度距离、东道国的区域水稻文化均会给企业并购带来不利影响(Mohammad和Keith,2011;王宛秋和吴文玲,2015;裴?和彭飞,2019)。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文化差异可以促进企业并购。Evans(2002)认为,企业在并购时应该重点关注文化差异,国家文化差异越大,并购双方相互学习的机会越多(Zol-lo,2002;李洪,2019),并购之后的协同效应越大(李进龙等,2012),能够提供多样性和异质性的优势,缩短并购完成的时间周期,促使并购双方达成交易(刘勰和孟勇,2019),产生的并购绩效越好(陈英和章俨,2015)。此外,温日光(2015)研究发现国家层面的风险观念越强,并购溢价越低。
(二)区域文化差异对并购的影响。当前文献在该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方言文化差异、南北文化差异以及地方政策保护上。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李路,2018),部分学者就并购方与被并购方的方言差异对并购的影响进行探讨,李路等人(2018)通过对并购双方的独董方言差异这一特征进行研究,方言差异越大,并购绩效越差,并且信息不对称越严重,方言差异对并购的影响更为明显(李路等人,2018)。而蔡宁(2019)的研究结论与此相反,认为并购双方所在地的方言差异越大,对创新和学习越有利,知识结构更为丰富,并购公告后的市场反应和长期绩效越好。张媛等人(2014)用公司的注册地与管理层的籍贯所在地衡量区域文化,研究发现与受农耕文化影响的企业相比,受游牧文化影响的企业并购频率更高。李善民等人(2019)基于南北区域文化对并购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有北方文化背景的CEO更具有冒险精神,同时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更强,进行的并购次数更多、金额更大,并购长短期绩效越好。唐建新和陈冬(2010)发现,被并购方所在地的投资者保护程度越高,公司所处的治理环境就越好,并购方获得的收益越大。
中西文化差异下中英歌词翻译原则
摘要: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方式正在发生变化。音乐作为无国界、无地域性的艺术形式,已然成为文化交流和碰撞中的重要形式,受到大众的认可和接受。但在交流过程中,不同文化环境对音乐歌词的理解存在偏差,影响跨文化交际质量。现立足于中西方音乐文化存在的差异,提出中西方文化差异背景下,中英文歌词的翻译原则及具体翻译方法,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为跨文化交际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中英歌词翻译原则;翻译方法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沟通和交流,作为一种重要的交流形式,音乐体现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即使音乐本不该存在文化差异和地域隔阂,但在英文歌的欣赏和理解中,地域文化、国家文化差异仍可造成理解误差。因此,如何借助翻译这一途径传达出英文歌曲的情感,实现中英文歌曲上的共鸣,已然成为中西交际和交流的重点和关键。
一中西方音乐文化差异
由于人们生活的环境、地域存在差异,导致各地区、各国家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存在差异,而不同的思维方式也形成了文化上的差异。中国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较深,一些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早已根深蒂固。中国儒家文化注重内心的自省、中庸思想等,将“中和之美”作为最高的审美标准,认为在审美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等各因素应保持协调和统一。从此方面来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更加保守、传统。而纵观西方的发展历史,西方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追求个性化和个人主义精神,西方人有非常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更加注重享有自己的私密空间。总之,中西方音乐文化存在差异是不争的事实,中国文化含蓄,重“虚”,西方文化奔放,重“实”。思想上和思维上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差异,而这种所谓的文化差异,也是影响中英文歌词翻译质量及翻译准确性的重要因素。
二中西文化差异下的中英歌词翻译原则
首先,要忠实于原作。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就是实现文化传递上的等值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不能改变歌词原本的大意和文化内涵,这也是严复先生提出的“信”。在中英歌词翻译中,使翻译理解不同文化间对事物的认知存在差异以及对不同表达方法存在的差异。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中西方在同一事物的理解上产生了不同的认知,导致差异的原因往往是中英两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地域存在差异,社会环境不同导致社会意识形态不同。因此,在中英文歌词的翻译中,要最大程度上体现翻译歌词与原有歌词在音乐风格及音乐意境上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其次,歌词翻译要体现自然的原则,就是要做到严复先生提出的“达”。在进行歌词翻译时,译者要在歌词顺序、风格上与原来的歌词保持一致性,真正做到“以歌译歌”。以SteinmanJim作词的MakingLoveOutOfNothingAtAll为例,这首歌的翻译就充分体现了“达”的翻译原则,且符合歌曲的特点。再次,中英文歌词翻译要做到优美典雅,也就是严复先生所提出翻译原则中的“雅”。这是中英文翻译中的最高境界,这不仅是将歌词简单的翻译出来,符合语言特征和翻译原则。而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形式上自然、优美,体现出意境美、用词美等多方面的美感。作为音乐的重要分支,歌词需要具有更加优美的语感和语境。
从中西茶文化的看大学英语的文化教学
摘要:中国人饮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而如果从神话传说来进行推断,这一事件还要再提前。在茶这一事物上,中国人是发明者和应用者,其在发展中也成为我国非常重要的文化,它展现着中国悠久的文化以及精神文明。在西方一些国家,也有饮茶文化,他们的饮茶历史比较短,不过也有自身的文化特征。有必要对中西方茶文化差异进行分析,因为文化和语言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在大学教育中也极为关键。本文就此展开,立足中西方茶文化差异来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关键词:中西方茶文化;大学英语教学;文化教学
英语这一门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大学生来说它更是一门必修课程。在语言类学科的教学中,一定不能只关注理论知识的讲解,要适当拓展,这样才能让学生对于知识融会贯通。尤其在英语教学中,由于文化差异,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拓展的知识更多,而茶文化差异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中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部分,因此本文将其作为重点,引出大学英语教学的中的文化教学。
1中西茶文化差异
1.1历史发展差异。谈及文化,必能不提其发展的时代背景。茶文化在中西方国家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国家存在历史往来,茶文化也有一定的融合。茶文化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中算是非常典型的一种。在历史发展角度看,中国的茶文化出现得非常早,在两汉之际形成雏形之后,它渐渐成为一些文人雅士表达自己淡泊名利思想的载体,有很多文人墨客借饮茶这一活动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慢慢地就给饮茶这一行为赋予了更多的内涵,比如修身养性的特性,由此便出现了茶道艺术。西方国家在茶文化方面出现得比较晚,英国是最先接触中国茶叶的,而且也顺利把他带入了西方世界。不过在当时这只在上层社会流行,因为它的价格比较昂贵。在后续的发展中,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升,所以茶叶开始逐渐普及,普通民众也能接触到,这样一来,让西方的茶文化从以往的追求奢华向务实的方向转变。
1.2社会性差异。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饮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这凸显了它的社会性功能,即:人们的主要交际用品。比如等家里有客人来时,会选择泡一杯茶;平时吃完饭后,也会泡茶,一边喝茶一遍聊天。此外还有茶话会这一活动,大家可以围坐着讨论一些问题。而茶文化在西方国家中的社会性特征就更为明显,比如下午茶这一活动,对于社会民众来说已经成了一种固定习惯。不过他们的下午茶非常有讲究,不是随意吃一些点心,是有搭配的,比如在英国下午茶中,就有“没有司康的下午茶是不完整的”这种说法[1]。可见,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茶文化都是民众进行沟通交流的一个必备品,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只不过在西方国家,茶的交际性特征被放大了,这体现在他们的下午茶文化中。
1.3饮茶习惯差异。这一差异中有非常多的内容,也是茶文化差异中最关键的,从饮茶习惯可以很好地看出不同国家人民的一些文化风俗。就饮茶种类来看,中国人比较喜欢绿茶,在饮茶时不仅得到味觉、精神上的满足,还在碧绿美观的茶水中满足了视觉要求。而且中国人本就将自己的情感等寄托在饮茶上,绿茶泡好之后的晶莹剔透更能和修身养性等精神内涵联系起来。此外,黑茶、乌龙茶、白茶也是中国人的选择。而在西方国家中,红茶是比较多的选择。再来看茶具,饮茶必然少不了茶具,中国在这一方面以陶土茶具、瓷器茶具、玻璃茶具还有竹木茶具为主,西方国家则不然,以英国为例,他们常用的是陶瓷茶具,金属茶具也有,不过不如陶瓷类用得多。在冲泡时,中国人秉持着“顺乎自然”的原则,清饮雅尝,且在饮茶时喜欢搭配歌舞或者戏曲等活动。而英国人则是泡茶叶末,将袋一起放进热水杯中,所以每一杯茶中都是一小袋茶,喝完即丢弃。且他们核查喜欢“调饮”,比如在红茶中加入牛奶、柠檬片、糖等。
中西文化差异下茶文化研究
摘要:我国茶文化起源时间很早,茶文化中包含的内容也比较广博。而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流传到西方,形成具有西方特色的茶文化。中西方的发展历史不同,文化思想也不同,必须正视中西方文化中的茶文化差异,才能在英语教学时,学习更多的茶文化内容。我国坚持走特色社会主义路线,茶文化中包含很多儒释道三家思想,希望通过研究中西文化中的茶文化差异,了解我国独有的茶文化特色,并将茶文化与英语教育进行融合,希望可以在培养语言人才的同时传播我国茶文化精神。本文首先讲述中西方文化中茶文化的差异;其次,阐述在英语教学中融入茶文化的意义;最后,提出中西方文化差异环境下英语茶文化教育策略,希望可以为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英语教学;茶文化;教育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运转,各国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各国之间为增深相互的了解,不仅在学习别国的语言,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我国十分重视世界通用语言之一——英语的学习,将茶文化引入到英语教育中,可以提升学生跨文化的交流能力,也能使语言人才拥有我国民族特色。茶文化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发扬和传承对学生具有重要影响。可以将茶文化作为中西文化沟通桥梁,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同时也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这样才能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具体差异,为英语教育改革奠定基础。
1中西方文化中茶文化的差异
所谓茶文化,是指一切与茶有关的相关文化,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在不同时期代表不同的精神文明。而任何文化传播都需要语言作为基础,因此在学习语言时也要了解不同的文化,这样才能充分了解语言内涵,培养高素质复合型语言人才。虽然西方的茶文化我国流传出去的,但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茶文化也得到不断升华,通过研究东西方文化中茶文化差异,可以得到很多启示,这些启示可以推动英语教育改革,为我国培养更多语言人才。
1.1我国茶文化与西方茶文化。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很多史料都证明我国茶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神农尝百草时期,由此可以得知当时茶是作为药材使用,后来逐渐成为饮品。成为饮品之后有一段时间茶叶比较名贵,只有贵族才能享用。但唐朝之后,茶叶开始逐渐普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饮品。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茶文化也在逐渐升华,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代表我国古人的智慧。我国的古诗词中有很多关于茶的词句,这足以证明茶文化对我国文人的影响,我国茶文化具有很悠久的历史,也具有很博广的内涵。大概17世纪,茶传入到西方国家,刚流传到西方国家时,茶也是一种奢侈品,只有贵族才会饮用,但在逐渐发展过程中,茶叶价格逐渐降低,很多平民也开始饮茶,这与我国茶叶的发展历史有些相似。以英国为例,虽然英国不属于茶文化发源地,但每年的茶叶销量却很高。虽然西方的茶文化是经由我国流传的,但饮茶习惯却各不相同,我国的茶是单独饮用的,而西方国家一般会在茶中添加牛奶或糖,并且相关的茶具也各不相同。这与各国的文化差异有关。英国流行的是绅士文化,因此,茶文化中也蕴含绅士精神。
1.2中西方文化中茶文化的差异。虽然我国是茶叶发源地,这一点很多史记也可以证实。但中西方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具备不同国家的不同特色,无论是中西方的茶文化、品茶方式、茶具、饮茶礼仪还是茶叶精神都有差异。随着地球村的建立,英语教学不能只单纯学习一门语言,而是要在学习语言时了解不同文化差异,这样才能根据文化差异了解中西方特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而且每一门语言之中都蕴含非常强烈的民族文化,只有了解不同的文化特点,才能真正掌握一门语言的应用。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应用
饮食作为人类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动,不仅是维持人类生命的基本条件,更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物质组成部分。不同的地理位置及经济环境,使人们有着不同风土人情与饮食习惯,从而表现出现代饮食文化的地域性与多样性,同时也反映出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文化特色,饮食文化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缩影。由何宏编著的《中外饮食文化》一书,从当代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性着手,在对中外饮食文化的理论知识进行具体阐述的基础上,又分别对中外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不同民族间的交流、国际交流等更深层次文化发展作了深入讨论,凸显出中外饮食文化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外饮食文化》全书共8个章节。第1章总结概述了饮食文化的相关理念,又对当前国内外关于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进行陈述。第2章从生活环境以及不同文化的多元角度出发,对饮食文化进行了理性讨论。第3章以当代饮食文化的区域差异为重点,分别对亚洲、欧洲、非洲等世界不同地区的饮食特色进行了分析介绍。第4章从礼仪、宗教、年节等方面对世界不同地区的饮食民俗作了概括总结。第5章主要介绍了中外不同的饮食礼仪。第6章以中国的茶文化与国外的咖啡文化为中心进行对比论述。第7章从中外两个视角介绍了酒文化的起源、发展与礼仪。第8章从中国各民族间、中外间、世界范围内3个层次对饮食文化的交流进行了详细探讨。该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食品营养专业学生的教辅用书,同时也可作为理论指南,为相关饮食文化专业研究人员提供参考。饮食文化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缩影,已成为不同民族特征的身份验证码。以饮食文化为基础,将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外饮食文化差异巧妙融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知识,还能够锻炼学生对外国文化的理解能力,提高其跨文化交际水平与语言应用能力,深入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外饮食文化》一书为高校英语教学与中外饮食文化差异交流提供了可行性窗口,能进一步促进中国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1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外饮食文化差异教学的重要性
(1)打破跨文化交际障碍。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代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下的核心能力,是时代赋予高校教育的历史责任。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外饮食文化差异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而且对促进中外饮食文化交流、增强高校学生对不同地域饮食文化差异的了解程度、促进国际文化交流融合具有重要影响。英语作为一门实用性语言学,最基本的实用功能就是其交际性,而饮食文化差异作为中西方基础性文化差异,将其有效融入高校英语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帮助学生在实践交流中提高自身的语言交际能力,打破跨文化交际障碍。同时教师在融合教学的过程中也能够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的同时提高自身对不同地域多元文化的包容程度,更好地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不同文化差异间的语言交流,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社会所需人才。
(2)提高学生语言学习兴趣。不同于传统的英语教学课堂,将中外饮食文化差异教学有效贯穿于高校英语教学中,能够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增强高校英语课堂的趣味性,改变传统枯燥的英语课堂氛围,增强英语课堂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于英语语言学习的感受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传统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枯燥无味,让学生通过背单词、记笔记的死板学习方式进行英语学习。而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课,实践性是其最主要的学习目的,而传统学习方式不仅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学生英语语言的实践运用也毫无帮助。而中外饮食文化差异知识的融入,能够提高英语课堂内容的丰富程度,在语言学习的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对不同地域的人文价值、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等观念的接受程度,既增强了学生对不同地域文化的认识程度,开阔学生眼界,又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学习思维能力,使英语成为学生最乐于学习的一门课程。
2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不同饮食观念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饮食观念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烹饪方法、营养价值及意象表达上。中国传统的饮食不仅强调色香味俱全,而且更加强调艺术性,追求饮食文化中的意境美,这种饮食观念体现出的是自古以来中国人的集体思想及儒家中庸观。而相比于中方感性的饮食观,西方饮食观念则偏于理性机械,其强调饮食的科学配比,注重菜品本身的味道和营养价值的吸收,这种饮食观念则充分体现了西方独立自主的理性思维方式。而如何将这种饮食观念差异背后所体现的人文价值差异表现出来,则成为高校英语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观念教育上要求高校英语教师借助当代多媒体技术,通过图文及动态音视频解说来吸引学生对不同地域饮食文化观念差异的关注度,增强学生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多元了解,提高自身跨文化语言交流能力。
(2)餐桌礼仪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餐桌礼仪作为民族文化精髓的浓缩表现,是每个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沟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讲究规矩和社会地位,因而中方饮食礼仪在餐桌文化上尤为重要。以餐桌上的座位就坐顺序为例,通常面朝门口为尊、左侧为尊,这些位置要留给高贵的客人和长者,次要客人在两侧依次排开,且主人与客人相对而坐。相对而言,西方人提倡的自由、平等、随性等观念在餐桌礼仪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其对座位并无严格要求。相较于抽象的饮食观念,餐桌礼仪的实践性较强,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中外饮食文化》一书为参考用书,帮助学生设置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在情景互动中加深对不同饮食文化及餐桌礼仪的印象,提升学生对餐桌礼仪的实践应用效果。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及翻译3篇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及翻译篇1
在中西方交流碰撞日益频繁的时代发展状态中,在“开放、合作、共赢”的全球观理念指导下,以“饮食文化”为切口,打开中西方交流对话的路径,无疑是可行又有益的尝试与努力。由吕尔欣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便是其中颇为可观的研究成果。该书共4个部分,分别从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中西方餐饮语言的差异及原因、中国八大菜系以及中西方饮食文化沟通中的翻译入手,研究中西方各自的饮食文化及成因,最后,落脚到“翻译”这一双方文化沟通中的关键因素的探讨与梳理中。
在“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部分,作者从中西方饮食观念、中西方社会及传统习俗、中西方饮食对象、中西方烹饪方式4个方面对“差异”进行溯源式探究。中国饮食文化蕴含天人感应的观念,强调饮食与自然、审美、养生和谐相合,以“色、香、味、形”作为食物评判标准,兼顾生理需要和心理需求,实现文化熏陶的作用。相对而言,对营养成分及比例,卡路里供给,饮食顺序的关注使得西方的饮食理念显得更精准与理性。在如此观念影响下,西方饮食的侧重点与心理满足和精神享受的关系更为疏离,无论做菜还是进食都更“规范”和“有章可循”。在餐饮语言的使用上,中西方文化亦有审美意趣上的差别。中国饮食的取名通常包含意趣或祝福,如“雪山盖顶”“五福拼盘”等,取名方法也多种多样,如表达颂扬的“万寿无疆”,表达文化想象的“凤凰卧雪”,表达历史典故的“霸王别姬”,表达艺术审美的“乌云托月”等。而西方饮食语言就显得直率明了,如“炸培根鸡肉卷(Deep-FriedChickenandBaconRolls)”。而在中国饮食文化内部,受地理环境、自然气候、资源特产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域的饮食也各有特色,并分出了不同派别,所谓“八大菜系”。不同菜系的常用烹饪方法,菜品口味,常用食材各有不同,可谓各有千秋。面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翻译”便成为彼此对话无可替代的重要桥梁。该书中,作者用近1/2的篇幅探讨菜名翻译的问题。中西方菜名间的翻译不仅需要严格传达名称的字面意思,同时还要承担传递内蕴文化的功能。
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一问题,作者概括梳理了勒弗维尔与巴斯奈特的翻译理论、奈达与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以及诺德的翻译理论,并总结出常用的翻译原则,如“做法(动词过去分词)+主辅料+人名/地名+Style”。有了一定的理论支撑,作者花费大量笔墨列举冷菜、热菜、风味菜、汤煲、点心及饮料的中英文菜名翻译对照,并列成表格,一目了然。在翻译过程中,“信达雅”兼备是理想样态,然而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出现令人两难的时刻。例如作者在书中举例“年糕”的翻译,“RiceCake(米糕)”直白明了,可以通过翻译看出食品原料,易于让人在食用前有充足的心理预期;“NewYearCake(新年里的糕)”则更侧重内涵传递,突出“年糕”之“年”的“年味”与喜庆,两者间征询外教后最终选择后者。
这一事例也佐证了在将中国饮食文化介绍到异质结构文化领域中时,不仅要传递“吃什么”“怎么吃”的饮食信息,更重要的是传递文化背景和意蕴内涵。如此,既可以获得更多外国友人的心理共鸣与认同,同时也使得饮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走出去”。《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互鉴、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研究自身和观照他者的有益研究成果,从具体菜品、菜品谱系、认知结构与历史原因等多个方面,对既有文化现象做了总结、梳理与展现,同时也为饮食文化研究的后继者提供了良有裨益的参考依据。
作者:吕尔欣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及翻译篇2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影响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中西方之间的跨文化交际也越来越频繁。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仅可以达到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目的,更是促进国与国之间建立良好关系和实现共同发展的催化剂。鉴于文化差异的存在,跨文化交际也愈加复杂化,想要取得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并非易事。本文主要从文化差异的视角来分析影响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因素,把文化因素分别与语言和非言语行为两方面相结合进行分析,以便中西跨文化交际者深入了解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减少交际障碍。
[关键词]文化差异;中西方跨文化交际;语言因素;非言语行为
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具有生命力和推动力的新生学科,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迅速地发展起来。改革开放加快了我国对外交流的步伐,尤其是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交流迅速增多,跨文化交际也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一般认为,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不仅包括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还包括任何在语言及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顾佳希,2016)。由于文化差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心理因素、语言、非言语行为等)的客观存在,当前中西方之间的跨文化交际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语言不通、理解偏差、交际障碍、文化误读、文化冲突等,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文化误读。鉴于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误读事件屡屡发生,交际者必须了解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诸多因素,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以便在跨文化交际中减少失误,从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融和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提高跨文化交际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言,首先,从交际者自身方面来说,交际者要主动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学习跨文化交际知识、研究跨文化交际方法、分析跨文化交际失败原因等来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跨文化交际者要从外部环境中汲取有关跨文化交际的成功案例,并积极地参与到跨文化交际当中来丰富自己的跨文化交际知识与经验,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积累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经验。
1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因素
1.1文化的定义及内涵
文化是一种精神文明,是动态的存在,由一系列的综合因素(包括地理环境、思维方式、语言、社会环境、民族民俗、价值观念等)而形成的独特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姜琳,2008)。此外,文化还包括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模式化且固定的思维方式,并通过人们的日常交流体现出来。文化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人文情怀,它呈现出动态的变化过程,并不断地与时俱进。因此,文化的内涵也是丰富多彩的。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族民俗、信念、价值观、社会地位、性别差异、心理、环境等因素,在交流互动中尤为重要,更体现在跨文化交际当中(徐俊彦,2011)。由于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自然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信仰等,所以各个民族对文化也会有不同的认知,文化差异处处隐现。其实,正是这种深层次文化精神的不同,才使得世界文化多姿多彩,但这也是跨文化交际的难题所在。因此,跨文化交际者应该充分了解异文化内涵,学习文化识别,以便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到从容镇定,减少失误。
1.2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中西文化差异下英语翻译教学策略
摘要:在全球化的趋势下,文化逐渐呈现一体化、多元化发展,语言之间的互译活动的显得尤为突出。尤其是通过发翻译等手法达到沟通的目的,让不同背景、文化、层次的人实现交流零距离。所以,对于英语翻译的教育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英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对比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探讨英语翻译的要求及目的,根据实际目的对应实际需求来实施进而具体分析英语翻译教学的方式。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英语翻译教学;实施策略;翻译方法;文化对比
强调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也是目前国内市场的普遍需求。其实质是本质性、内涵性,不仅仅体现在文化背景,也表现在生活的交流。以实际沟通为目的才是方向。
1教学活动中的翻译问题认知
当前的英语教学活动,等多是闭门造车、单一、守旧的教学方式。未曾注意对受教育者的思维启发,乃至整个英语教学的思维方式的差别。国内英语翻译教学课程,内容突出的是理论知识,教学的目的也是偏向于解决翻译的实际问题,却不注重对学生的翻译兴趣的培养。实际教学中的互译教学,不仅引导学生完成翻译目的,更重要为了教育者掌握一种了解自身文化以外,获取更多知识的手段。而非强制机械的翻译资料。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屏障,兴趣与目的相结合,实现良好的互译目的。
2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对比认知
在人类语言应用与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环境,往往会将独特的文化信息与内容理解,综合融入到具体的语言应用之中,翻译活动作为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具体转换工具,合理有效的翻译教学活动。只有以文化理念作为支撑,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对翻译内容的合理表达。文化往往渗透于整个语言体系的各个元素之中。词汇与句子,更是构成文化差异性的重要因子。结合当前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诉求看,不仅要注重发挥文化的影响力,更要侧重学生的实际理解与体验。在翻译过程中,文化之间的具体差异,是整个语言翻译活动中的重要障碍和本质难题,尤其是部分词汇。在不同文化语境,乃至文化体系中的意义完全不同,决定了我们很难忽略翻译活动中的文化价值与词汇内涵。只有站在文化的角度,才能对其中所诠释文化内涵和信息内容,予以生动挖掘。此时的词汇已经发展成为相关文化内涵的载体,或者语言应用上的容器。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多样性的,除了语言使用习惯上的差异外,文化禁忌、乃至人文风情都完全不同,这些都是翻译教学活动中需要诠释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