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区域研究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文化产业区域研究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文化产业区域研究

地方文化产业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初探

摘要:近年来,湖南文化产业已发展成为湖南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但其存在的区域发展资源浪费、市场壁垒和制度冲突,严重影响到湖南文化产业的市场地位。为了提升湖南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须制定文化产业发展区域协同制度,构建文化产业市场主体的行为准则。

关键词:湖南文化产业;区域协同发展;体制机制

湖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湖南省今后“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整体实力,重点发展影视传媒、新闻出版、动漫游戏、演艺娱乐等优势文化产业,推动文化跨界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随后的湖南省《“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湖南将构建“一核两圈三板块”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推进长株潭、大湘西、大湘南、洞庭湖等四大板块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这些任务和目标为推动湖南省文化产业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导和制度支持。

一、湖南文化产业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优化的必要性

当前,在湖南省委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的大背景下,湖南文化产业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推动湖南国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强湖湘文化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了推动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优化湖南文化产业区域协同发展机制。

(一)推动“四大板块”优势互补的内在要求

湖南按照产业集聚、功能分区、错位协同的布局原则,构建了覆盖全省范围的文化和创意产业“一核三板块”总体空间布局,形成了以长沙、株洲、湘潭为核心区的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以岳阳、常德、益阳为生态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环洞庭湖板块试验区,以郴州、衡阳、永州为文化制造出口加工的大湘南集聚区和以湘西自治州、怀化、张家界、邵阳、娄底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大湘西示范区。2017年,长株潭板块文化和创意产业营业收入2791.79亿元,占全省1911.26亿元的63.7%;环洞庭湖板块占14.6%;大湘南板块占12.7%;大湘西板块占9%。可以看出,这四大板块在湖南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中的地位截然不同,产业的区分度大,相互之间虽带有一定的互补性,但总体协调不够,没有实现“四大板块”优势互补,不利于湖南文化产业的均衡发展。

阅读全文

一体化文化产业整合优化发展

摘要: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就是建设京津冀都市经济圈,是国家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文化产业的整合优化发展,是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分析了京津冀一体化视角下三地文化产业的整合优化,具体涉及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区域文化产业整合优化发展的必要性、现实基础和文化产业整合优化发展的具体路径,深刻认识到京津冀文化产业整合优化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

京津冀一体化;文化产业;整合优化

基金项目:

2015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项目,京津冀一体化视角下文化产业发展整合优化发展研究,编号:2015030534;2015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确认课题,河北省调整人才策略的必要性和建议,编号:HB2015ZT027;2015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影视叙事对“京津冀区域文化形象”的提升研究,编号:HB15WX029;2015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项目,“京津冀区域文化形象”的影像传播研究,编号:2015030535;2016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津京冀文化资源整合视阈下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编号:HB16WX020。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是国家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是在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原则下的京津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国家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之一。文化产业的整合优化发展是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京津冀一体化视角下三地文化产业的整合优化发展,具体涉及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区域文化产业整合优化发展的必要性,文化产业的高效整合,将会推动京津冀三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京津冀三地文化相同,地缘相亲,具有大量同质或相似性极强的文化资源,这是三地文化产业整合的现实基础;结合三地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提出文化产业整合优化发展的具体路径及建议,如突破行政和行业壁垒,将三地的统一规划,文化资源的统筹开发落实到实处;重点开发京津冀三地文化产品、项目的高层次合作;尝试建设共同的文化消费市场,最大化实现联盟效应。从理论高度深刻认识到京津冀文化产业整合优化发展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阅读全文

我国区域文化产业论文

一、指标的选取

本文选取的投入指标为:文化产业年末从业人员数量(人)、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万元)、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个);产出指标为:文化产业增加值(千元)、利润总额(千元)。由于本文研究的是文化产业,剔除了文化事业的相应数据,因此,有关相应的数据相比《中国统计年鉴》要小了很多。其中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转变为资本存量,本文采用“永续盘存法”,参照张军等人的研究成果,对当期投资额进行折算,折旧率为9.6%。以上数据来自于2005—2013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

二、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利用DEA中的CCR模型测算我国31个省份的文化产业效率,将区域分为东、中、西、东北部四个区域进行对比,得到全国及四个区域的效率评价结果。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平均效率在9年间整体提高,呈现“先升后降再升”的变化趋势。具体表现为2004—2007年为上升阶段,2008年有所下降,2009年又开始上升。从四大区域看,东部地区效率最高,中部地区次之,然后是东北部地区,西部地区效率最低,东部地区文化产业效率平均值为0.7631,效率总体处于上升趋势,总体增长幅度为10.33%,中部地区文化产业效率平均值为0.6499,效率总体处于上升趋势,整体上升幅度为11.38%,东北部地区文化产业效率平均值为0.5438,高于西部地区,在三大区域中排名第三。西部地区文化产业效率最低,平均值为0.4992,文化产业效率总体处于上升趋势,且上升趋势相对其他三个区域最明显,说明西部地区文化产业近些年来发展较快,资源利用状况越来越好。由此看来,我国文化产业区域间存在差异。为了研究这种区域差异的内部变化,本文通过用σ收敛来分析我国区域文化产业效率的收敛性,如图3.3所示,可以看出,2004—2012年,全国范围内的文化产业效率变化不大,全国范围内的文化产业效率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呈现出总体σ收敛的特征。2004—2012年间东部地区文化产业效率的波动幅度比全国范围内的波动幅度稍小,总体呈σ收敛,2004—2012年间,中部、东北部地区文化产业效率区域间差异变大,但变大程度不大,西部地区文化产业效率差异变动幅度较大,内部差异逐渐缩小,呈现总体σ收敛的特征。

三、区域文化产业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在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影响文化产业效率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阅读全文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摘要: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作为一个以交叉学科为基础的应用型专业,由于办学时间尚短,在培养目标、办学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既然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那么办学定位和课程设置就应该立足于地区经济发展,尤其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只有在切实服务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视角下,培养目标模糊、课程设置驳杂等问题才可能得到有效解决。

关键词:办学定位;评估;课程设置

2004年3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公布2003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专科专业名单的通知》,决定在4所高校设立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自初设至今十余年时间,全国开设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的院校从首批的4所增加到2018年的近两百所,增长非常迅速。

一、贵州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办学现状

就贵州省而言,2006年贵州大学率先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隶属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授予管理学学位。截止2012年,全省开设院校共有7所。7所院校虽然都授予管理学学位,但专业所属院系各不相同,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也相互各异。

(一)课程设置

“广”而“散”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实施是专业培养的根本依托。为详细了解贵州全省高校文产专业的课程和教学情况,笔者先期进行了相关调查。经过调查统计,在文产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日常教学中,全省各院校课程设置的多学科特征非常明显,主要包括《美学概论》《艺术学概论》《西方经济学原理》《文化产业市场营销》《管理学原理》《传播学概论》《会展业概论》《博物馆理论与实务》《文化产业导论》等等。这些课程不仅跨越众多“一级学科”,甚至哲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4个学科门类均有涉及。“博”而“杂”、“广”而“散”的倾向特别突出[1]。

阅读全文

突显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开发

 

一   作为经济与文化有机结合体的文化产业以其双重身份成为当今世界一个极具可持续发展力的朝阳产业,正如有学者指出:“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一是高新技术产业,二是文化产业。”一些发达国家早已成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强国,以其良性循环的态势从中受惠。如美国文化产品出口额仅次于其作为“老大哥”的航空航天产业,成了美国经济的第二大支柱产业;韩国的文化产业也是继电子产业之后的又一大产业;日本、英国、德国等也是发展文化产业的行家里手。这些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就在于文化产业不仅为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且扩大了他们的世界影响力,促进了意识形态的对外渗透,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从中折射出一个信息,当今世界发展文化产业对一个国家、民族是何等重要。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已成为美国、韩国、日本等国的文化产品的消费大市场。如美国电影占我国电影市场总量的70%以上,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支撑中国电影院运转的“轴承”;韩国的电视剧已成为闪映在我国普通家庭电视屏幕上的主打产品,观众在“看了又看”中津津乐道;中国儿童看得最多、也最爱看的电视节目是显耀地打印着“日本制作”的动画片。这些文化产业强国从我国拿走的是丰厚的金钱,留下的却是西方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深层次的影响,站在今天的世界文化背景之中,我们更能清醒而深刻地看到其中的弊害。正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氛围中,我国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构想。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首次使用“文化产业”这一概念,提出了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任务和要求。《十六大报告》进一步对发展文化产业的作用、目标、方法、文化产业与其他事业的关系等做出了全面的论述。《十七大报告》肯定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取得的成绩,分析了不足,提出了新的目标。各省、市与时俱进,提出了“文化兴省”、“文化兴市”的具体目标与发展策略,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作为促进经济、文化、社会共同发展的一个突破口、重要环节。正如有的人论述到的,发展文化产业“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文化产业自身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必然结果”。   二   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与它所产生的影响一样,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如体制改革、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科学技术等。如果这些是属于宏观范畴上的,那么,立项调查、开发利用、包装宣传、市场营销等就是微观层面上的。对一个省、一个市来说,发展文化产业,除了兼顾这些因素之外,还应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突出地方特色。一方面,这是由文化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文化是人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总和,而这两个文明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由于多种原因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与内容,所以文化的表现形式(载体)也有很大差异。另一方面,从文化产业发展的典范来看,也体现出了这一点。以国别为界,美国电影的个人英雄主义、日本动画奇幻的想像力、韩国电影剧的幽默都是本国文化整体特质的集中表现。以省别为界,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较快并富有成效的云南、陕西及东三省等,都是凭借其特有的地域风情取胜。从这一角度来看,甘肃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坚定依靠甘肃本土的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甘肃地处西部,相对远离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有人认为是“地理上的高地,也是文化上的高地”。这对发展文化产业来说,既是“瓶颈”,又是“大道”。其封闭性虽然阻碍了文化的交流与整合,但也保持了原生态的独特风格,这正是甘肃已有的文化产品产生广泛影响,赢得物质与精神上“双丰收”的主要原因。如舞剧《丝路花雨》自1979年上演以来,久演不衰,目前共演出1300场,创下了单项剧目演出场次之最,被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并被评为20世纪华人经典剧目。舞剧《大梦敦煌》不仅在全国20多个城市演出240多场,在海外10多个国家“亮相”,2004年还登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榜首,目前已签定大金额演出合同,踏上欧洲。这两个剧目取得的成功,主要在于其中所蕴含的甘肃典型的地域文化给世人以惊奇与震撼,满足了大众的消费愿望,并且具有了文化产业的基本模式。成功和喜悦使我们看到了美好的未来,也坚定了我们的发展思路。因为甘肃的文化资源异常丰富,这对发展区域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甘肃不仅是多民族文化的荟萃地,而且有诸如莫高窟、炳灵寺、白塔寺、崆峒山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境内有文化保护单位43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4个。据统计,甘肃的历史遗迹、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观光四类资源丰富,排列全国第五。其次,甘肃境内革命文化遗存丰富,它是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再者,甘肃境内有55个民族文化成分,2个少数民族自治州,7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各民族文化互相融合,显示出极大的魅力。还有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如河西宝卷、天祝土族格萨尔、裕固族民歌、花儿、庆阳唢呐艺术、永登苦水高跷、皋兰太平鼓、甘肃陇剧、敦煌曲子戏、华亭曲子戏、环县皮影戏、孝贤、庆阳香包刺绣、酒泉夜光杯、临夏砖雕、天水伏羲祭典等。甘肃虽然蕴藏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但被以产业形式成功开发的却是凤毛麟角。今后的发展之路,可以说,潜力巨大,任重道远。   三   坚持区域文化特色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必由之路,但这并不是要“闭门造车”。文化产业的本质要求是文化产品的商品化、市场化,也就是说要利用国内外市场进行文化资源的配置。这样,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处在多重矛盾关系之中。相应地,发展文化产业应立足于市场,处理好这些关系。这主要表现为:其一,区域性发展与整体性发展的关系。区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大的方面讲,一个国家、一个省都是一个区域;往小处说,一个市、一个镇也是一个区域。区域的这一含义决定了在发展文化产业时,必须要考虑区域性与整体性的关系。对一个大区域而言,既要保持和突出辖区之内小区域的文化特色,又要从整体上对其进行引导;对一个小区域来讲,要在突显本身特点的基础上自觉与大区域相联合。当然,这样的调整不能直接依靠行政指令去进行,而应依据市场调节的手段进行。其二,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小区域文化,大都突出的是原生态、传统的文化,而区域文化在市场化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市场本身是一个现代化的产物,作为被市场化的区域文化产业不能不带有现代性的文化因子,它往往是以传统“身躯”穿着现代“外衣”。所以,如何利用现代因素为传统文化增色,发展自身,是发展区域文化产业的现代化要求。其三,输出与引进的关系。发展文化产业对一个地区而言,其主要途径是文化产品的对外输出,目的是从中获得经济与社会利益。从整体来看,每个区域既是一个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既是工厂,又是市场。所以,文化产品的输出与引入在一个区域里是并存的,只是谁占主体的问题。新的矛盾也随之产生。本质上讲,文化产品的输出与引进是受市场调节的,但在其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职能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引进文化产品对本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会起到推动作用,也会带来冲击。只有兴利除弊,才能长足发展。其四,文化产业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文化产业的开发并不只是单一的“商品”制造,而是多种因素的共同结果。具体说,包括人力、资金、设施、科技、体制等多方面因素。如何使区域文化产业突出特色,具有竞争优势,就必须形成一个以文化产业为中心、集多种因素优势于一体的规模化生产的发展模式。#p#分页标题#e#   四   以突出区域文化特色来发展文化产业,只是认识问题的一个方面,或者说,这是文化产业发展中诸多策略之一,因为文化产业包括诸多文化事项,由不同的文化类型组成,不一定都要或都能够突出区域文化特色。联系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突出地域特色则是最有效最可行的战略之一。目前,甘肃正处于一个历史性发展的良好时机。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已初见成效,“西部大开发的过程同时应该是一个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我们应该大力发展西部的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和科技产业作为带动西部大开发的两翼。”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科学引导以及积极性政策的推行,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的涌进,也为甘肃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春风”,营造了良好氛围。“抓住机遇,文化强省”已成为共识。当下,要做的主要工作是:以公共财政为主体,吸收多种经济成分,加大投资;培育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完善用人制度、分配制度;重点扶持一些基础强、效益好的文化企业,形成品牌优势;优化环境,增加设施,硬件软件并重;整合高校科研力量,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深化体制改革,明确产权关系。这样做,才能真正使甘肃的文化产业突出地域优势,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最终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同提高。

阅读全文

互联网对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

摘要:本文利用2012-2017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互联网应用对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考察该影响的行业与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互联网应用对我国传统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负效应,且该影响具有行业与区域异质性,互联网应用对文化服务业的负效应最强,对中部地区负面影响最显著。因而提出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加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相应产业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文化产业;互联网;全要素生产率;产业融合

1前言

第四次经济普查显示我国文化产业实现规模效益双提升[1],迎来新的增长点。2008-201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9%,高于同期GDP现价年均增速6.9个百分点,可见文化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渐提高。总体来看,文化产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创新活力不强,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仍有差距。近年来国家提出加快发展“三新”经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互联网+”作为“三新”活动的重要部分发展势头迅猛,成为推动产业变革、提升经济技术水平的国家战略。研究互联网应用对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有何影响,该影响是否存在行业与区域异质性,对于国家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各地区制定文化相关产业政策,加快转型升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文献综述与假设

2.1互联网应用与生产率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中传统产业居主体地位,处在互联网导入的初期,运用该技术的意识不强,且技术进步耗时长[2],短期内占用大量资源,因此互联网对技术进步有抑制作用。其次、传统产业更明显地具有“成本次可加性”,互联网的交叉网络外部性使产业垄断更普遍[3],对技术效率产生抑制作用。故本文提出如下假设:假设1:互联网应用对传统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负效应。

阅读全文

区域经济文化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

摘 要:文化产业作为区域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而许多高校虽然开设了文化管理专业,但是由于教学理念不具备针对性,课程设置不符合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等,导致文化管理专业无法为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大量优质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基于此,本文将在研究区域经济文化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适应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特征和时代之需,发现当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缺失,加强教学实践,通过明确培养目标等途径,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策略,希望能够通过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高效发展,为地方区域经济建设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区域经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前言

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和朝阳产业,对于区域经济的推动和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我国也在“十三五”规划中,将文化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而想要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中文化产业的发展,拥有较强专业素养和能力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必不可少。我国自2004年在四所高校设立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以来,随着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截至2018年,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已经超过了200所,从一定层面可以看出,近些年来文化产业出现迅猛的发展态势以及国家政府对于文化产业以及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重视。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作为一门以交叉学科为基础的应用型专业,由于其发展时间较短,因此在许多学校在开设这门专业时,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成熟、办学定位较为模糊等问题。而文化管理专业作为一门落地性的应用型的专业,必须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托,特别是当下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只有在保证文化管理专业能够切实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才能够进一步解决当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各种问题。

一、适应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意义

近些年来,文化产业在诸多经济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迅猛发展且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并开始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发展,已成为部分西方国家支柱型的经济产业,是当下发展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而为了进一步满足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2004年,我国先后批准在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时为北京广播学院)和云南大学四所大学设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最近的几年中,我国各地高校纷纷增设了这一专业,并成为我国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专业之一。虽然这些年来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但实际的教育形式问题重重,文化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大多难以满足地方区域经济文化的实际需求,对这一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后,我们不难发现,主要是由于人才培养模式上缺乏相应的培养标准,并且对于专业的认识程度较低,由于开设该专业的学校没有实际理解应用型文化产业人才的实际内涵,导致专业教学与能力素养的培养存在明显的失衡。而在当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培养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才能够进一步满足文化产业实际的发展需求,填补文化产业市场人才的空缺。通过针对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结合学校所属区域经济文化特色和产业结构,对学生的授课模式与思路进行相应的调整,才能够使培养出来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逐渐适应地方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需求,使地方和学校能够相互补充、相互扶持,最终推动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共同提升与进步。

二、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阅读全文

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及经济协调度探究

【摘要】旅游产业不断发展带动了区域经济增长,与此同时,区域经济增长也推动了旅游产业整体的进步,两者互相作用、互相依赖。只有保障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才能够在整体的旅游文化中达到双赢。我国的旅游资源丰富多彩,通过探讨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及旅游经济协调度能够更好地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

【关键词】区域文化;旅游资源;旅游经济协调度;研究

文化发展是区域旅游的核心和动力,在当前文化繁荣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业不断拓展,需要与文化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实现区域文化与旅游经济的融合与互动,这也是如今旅游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及现实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文化旅游的相关概述

文化旅游包含了旅游的各个方面,不仅可以从旅游中学到相关的历史文化和遗产知识,还可以了解到旅游地的相关生活及思想内涵。人们出于相关文化动机,对于历史古迹、表演艺术、研究性旅行及民俗艺术等文化旅游内容格外关注。旅游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文化也是旅游的一种文明体现。

2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文化产业是20世纪后出现的新兴服务产业,要为社会公共提供相关文化娱乐产品及服务活动。旅游产业是旅游活动中的直接或者间接服务,包含物质、人力信息服务等相关内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具有相互重叠、相互依赖的特征,比如在很多旅游景区都有大型歌舞剧表演,而一些文化产业中也会让旅游者参观游览、接受服务,不仅具有文化产业内容,也发挥旅游产业的功能。博物馆会展、美术馆等就具有两种产业的融合性。因此,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能够促进两种产业的共同发展,改变原先单一的产品和市场需求,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发生新的转换,不仅增强了文化的表现力,还强化了旅游的体验感和参与度。我国出台了很多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指导意见,从政策方面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