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文化产业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摘要: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作为一个以交叉学科为基础的应用型专业,由于办学时间尚短,在培养目标、办学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既然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那么办学定位和课程设置就应该立足于地区经济发展,尤其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只有在切实服务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视角下,培养目标模糊、课程设置驳杂等问题才可能得到有效解决。
关键词:办学定位;评估;课程设置
2004年3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公布2003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专科专业名单的通知》,决定在4所高校设立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自初设至今十余年时间,全国开设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的院校从首批的4所增加到2018年的近两百所,增长非常迅速。
一、贵州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办学现状
就贵州省而言,2006年贵州大学率先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隶属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授予管理学学位。截止2012年,全省开设院校共有7所。7所院校虽然都授予管理学学位,但专业所属院系各不相同,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也相互各异。
(一)课程设置
“广”而“散”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实施是专业培养的根本依托。为详细了解贵州全省高校文产专业的课程和教学情况,笔者先期进行了相关调查。经过调查统计,在文产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日常教学中,全省各院校课程设置的多学科特征非常明显,主要包括《美学概论》《艺术学概论》《西方经济学原理》《文化产业市场营销》《管理学原理》《传播学概论》《会展业概论》《博物馆理论与实务》《文化产业导论》等等。这些课程不仅跨越众多“一级学科”,甚至哲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4个学科门类均有涉及。“博”而“杂”、“广”而“散”的倾向特别突出[1]。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初探
摘要:自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以来,文化和旅游的高质量融合发展被提上日程,文旅品牌蓬勃发展,而文旅品牌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本文通过文旅融合政策的解析、当前文旅品牌发展状况及人才需求的探索,提出文旅品牌文化背景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以期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做一些有益思考。
关键词:文旅品牌;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
一、引言
改革开放40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文化和旅游业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自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以来,文化和旅游的高质量融合备受关注,文旅品牌蓬勃发展,文化和旅游业成为提升人们美好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而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在于人才的培养。文旅融合使得原有产业内涵发及产业人才需求发生结构性的变革,这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的需求。那么当前文旅融合背景下人才需求情况如何?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情况如何?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该如何适应行业需求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二、文旅品牌背景下的行业变革与人才需求变革
(一)文旅品牌发展带来行业变革
文旅融合不仅仅是国家层面组织机构的变动,文旅融合首先带来的是行业内涵的变革。文化和旅游原本是有各自内涵的两个行业,我国教育部在专业设定时也将文化产业管理和旅游管理设置为两个专业,随着文旅融合的推进,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专业方向设置、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更需要考虑文化旅游的方向。行业内也催生了一批文旅品牌。概括起来如下:第一,一批像北京古北水镇、浙江乌镇等文旅品牌小镇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旅游文化的发展。第二,旅游演艺经济继续增长,《宋城千古情》《印象丽江》《印象刘三姐》等大型实景演出品牌。第三,主题公园、主题酒店、民宿等以某品牌IP为主线的线下旅游娱乐产品开发越发受到欢迎。第四,民俗旅游、博物馆旅游、节事活动等文化旅游项目成为热点。随着人们对旅游产品需求的层次不断提升,旅游者对于旅游的需求不再局限于观光,而产生更深层次的需求,走进文化发生地,体会文化成为旅游的热点。第五,研学旅行实践教育作为重要的中小学生校外实践教师,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也为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推动行业快速发展。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特色课程设置原则
[摘要]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发展不成熟,对特色课程重视度不够,缺乏系统分析,使其特色课程的开发存在自发性、不完善性和脱节性等不足。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得深化认识,统一原则,使本位原则、产出原则和系统原则成为高校文管专业特色课程设置的重要原则。将学校为本、学科为本、教师为本和学生需求、社会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高校;文管专业;特色课程;设置原则
在全球性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高校设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简称“文管专业”)势在必行,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一次以党的政治决议形式开启了我国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新时期。与此相呼应,2004年,教育部正式在本科专业目录外设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近年来,国内已有100多所高校设置了文管专业,对于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认识已趋于一致,但是由于对特色课程设置的原则、依据、目标认识的不同,各高校对特色课程设置的认识存在差异,这就为本文提供了探讨空间。
一高校文管专业特色课程的开发现状
(一)自发性
各高校,特别是全国性重点大学在设置文管专业特色课程时,一般会在学科认知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优势资源和特色,设置文管专业的特色课程。比如,同济大学在原医学院的基础上并入了原上海建材工业学院、上海城建学院和上海航空工业学校,这就使得其在医学和工学方面拥有了雄厚的师资力量,对动画、创意设计、软件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工业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等有深入研究。基于此,同济大学文管专业着重于文化创意产业、新媒体和城市文化三个方向,其特色课程包括文化发展规划专题、创意设计概论、新媒体经营与管理、互联网文化概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专题、文化创意项目管理、新媒体策划与写作、城市文化专题、艺术市场与文化消费、文化艺术策展实务、互联网传播专题、新媒体广告等。特别是在城市规划和新媒体方面特色鲜明,体现了同济大学依托学校特色和优势开发文管专业特色课程的自发性和自觉性。
(二)不完善性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思考
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的现状
教育部明确认可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从2004年开始,至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历史已有10余年。2004年,教育部批准了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云南大学四所全国重点高校开办了“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的试点招生。2005年,教育部又批准了中央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和山东艺术学院等高校开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截止到2014年,全国已经有100多所高校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从举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高校的构成来看,根据浙江传媒学院“全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课题组的统计,大约能够占到50%,综合类大学(含师范类)居多,其它高校如艺术类高校、财经类高校和其他多科类大学相对要少一些。从高校文化产业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每个高校都是以学校原有的学科专业和教学资源为基础来建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如首都师范大学以文学院为依托介入文化管理,首都师范大学的传统学科文学有很大优势,学科力量深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由于专业建设时间较短,而且由于文化产业概念很宽泛,口径广泛,包括9个大类和29个小类,各个高校在建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时也主要依靠本校原有的学科专业,就使得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建设没有普遍的经验模式可循,各个高校也主要依靠原有的专业来建设和摸索。
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
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没有普遍的模式可循,且每个学校发展情况不同,导致高校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建设中面临着诸多问题。
1.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归属不明,专业培养定位不明确
从文化产业管理的院系归属来看,文学、历史学、艺术学、新闻与传播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专业对文化产业管理均有涉足,这样就造成以文化产业学科的特性和专业特点难以达成共识,各高校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都有着不同的观点。由于文化产业包含的内容很多,许多产业门类都属于文化产业,这就导致每个院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定位都不一样,人才培养目标也存在较大差异。
2.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群构建
[摘要]文化产业人才在当前人才市场上十分紧俏。但目前高校培养的学生却理论有余,应用能力较差,无法满足文化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通过将该专业学生能力划分为基础素质和专业技能两大模块,根据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视角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议高校对学生采取“三基一专”模式重点培养核心技能,通过“赛、练、学”结合使学生对技能进行综合运用,最后创办文化创意工作室,以市场需求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创新,进一步提升学生实用技能。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专业技能;课程群;构建对策
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的持续升温,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文化市场对文化创意、文化项目运作、会展策划、文化产品销售等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发强烈。在对商洛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实习情况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方向普遍不够清晰,缺乏核心竞争力。而这与该专业目前培养方向不够具体、课程设置不够科学有很大的关系。该专业开设了文化学、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与文化产业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课程,而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应用型课程相对偏少。而文化产业本身涵盖知识面较广,使得学生学而不精。因此,只有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规划,将所学课程细化成培养学生具体能力的课程群,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有重点的学习相关课程,进行分流培养,才能保证学有所用,培养出能有效满足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优秀专门人才。根据各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技能培养的角度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进行归类划分,提出建设课程群的具体措施,为高校设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及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思路。
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群的构建
1课程群的含义
课程群是指以课程间的知识、方法、问题等内在联系为契机,通过对同学科或跨学科的相关课程进行划分和整合,将联系紧密、培养目标相近的课程编排到成“群”,使不同课程知识得以渗透互补,形成相对独立的课程系统[1-2],通常包括3~5门课程。课程群教学模式能使不同课程知识具有更强的传递性[3],解决了专业课程知识和能力培养割裂的问题,强化不同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结和递进,建立起教学培养目标明确的大课程观念,具有明显的技能培养属性,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较大幅度地提高专业课程教学科学性,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和应用能力。
2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群的构建
文化产业管理创意能力培养措施
摘要: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能力是文化资源转换生成文化产品的创意与策划能力,实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创意能力培养,就必须强化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创新,加强文化课程、创意表现课程与市场营销课程的设置与开发,这是解决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意能力培养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
文化产业;专业教育;创意能力;对策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厅2016年度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应用型产业开发人才培养为专业定位与特色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批准文号:湘教通【2016】400号)
创意产业(文化产业)是人类经济发展产业下游化的必然趋势,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因而众多国家都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意识的支柱性产业。我国也于2012年颁布了《振兴文化产业发展纲要》,标志着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文化产业类专业是直接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创造美的感性呈现形式的专业,直接面向的是工业产品、服装服饰、园林景观、动漫等生产生活行业,本身就是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类别。此外,向人类的文化成果寻求文化产业的创意灵感,以丰富文化产业的哲理深度与审美温度,本身也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与必然趋势,也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如何加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意表现能力,就成为文化产业专业面临的一个重要现实课题。本文拟就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如何加强创意表现能力提出对策与措施。
文化产业课程建设管理能力构建
摘要:
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当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正在积极构建核心课程体系,在这种背景下需要充分考虑课程建设与专业能力结构之间的关系.从厘清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能力的结构体系,思考不同的课程在承担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优劣,寻找合适的实现课程功能的途径的基础上来构建专业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
课程建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能力;构建
当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面临的紧迫任务是课程建设,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思考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能力的要素及结构体系.
1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两种理念
通过对开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院校的分析可以发现,有两种理念在影响各高校在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的进程及做法.其一是,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落脚到“管理”二字之上,也就是培养管理人才,只不过是为文化产业这一特定的产业培养专业的管理人才.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之下,相关的培养机构主要针对学生与管理有关的,特别是体现出与文化产业的管理能力有关的能力的培养.这从相关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可以看出来.其二是,考虑到文化产业在中国发展的现实需求,以及该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层面,部分院校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落脚到“文化产业”之上,也就是为文化产业培养各种专业人才,这种理念促使相关的培养单位更加重视对学生文化产业所需要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而不单单限于文化产业的管理能力.由于文化产业所包含的门类及具体业态甚广,这里又显现出两种趋向.其一,部分高校该专业把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主要在于让学生理解作为整体的文化产业及基于此培养相关的能力,也就是从各个作为文化产业的具体门类中抽离出具有文化产业共性的东西.希望通过对学生一般性的文化产业的知识传递和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很好地应对现实需求中的某一种具体的文化产业的工作.其二,另一些培养单位则在考虑文化产业共性的同时,提供一个或多个文化产业的具体门类作为专业方向,将此重点发展,这也就成了培养某一类或几类文化产业具体门类的专业人才,同时基于此进行相应的能力训练.比如重点培养文化产业门类中的影视类人才、会展类人才等.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理解成文化产业的理念的两种趋势各有优长,但也都有局限.将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并基于此来培养学生的能力侧重于对文化产业一般规律的学习,由于把文化产业当作整体来讨论时,势必抽离其特殊性,也就是排除掉对具体文化产业业态的讨论,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能力培养也只能流于空泛,也就是只能培养诸如更上一层级的能力,如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意能力等,而这些更基础的能力是否需要特定的专业来培养则成为了问题.用抽离出文化产业的某些具体门类来培养文化产业学生的趋向,由于更加重视某一类或几类具体的文化产业门类的学习,比如说会展方向、广告方向、或影视方向等,这的确可以弥补第一种方式流于空泛的弊病,但是,会展专业、广告专业、编导专业已经是较为成熟的独立专业了,用后一种方式来理解文化产业和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的话,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存在的合法性问题在这里就面临了挑战.除此之外,这种方式同时忽略了文化产业的共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眼界,没有为其在未来从事更广泛的文化产业门类打下基础.当然也有一些学校采取了将上述两种思路结合的方式.
民族文化产业创意管理有机思维探究
摘要:第四次工业革命起源于德国,是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对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目前已上升为德国的国家级战略。在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对社会所带来的变化中,中国快速启动了《中国制造2025》,并全面部署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传统行业相对于第四次工业革命引入的自动化、智能化来说,面临着危机与机遇。针对民族文化产业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如何思考其战略发展目标,对于政府及相关企业来说是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文章结合阿坝州特色民族文化产业,从第四次工业革命对民族文化的冲击与机遇出发,提出有机思维模式,以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传统行业的冲击。
关键词:第四次工业革命;阿坝州民族文化产业;有机思维
一、阿坝州传统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阿坝州是藏族、羌族、回族、汉族的重要聚居地,贯通藏羌彝走廊南北,形成独具特色的藏族文化、羌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交融的现状。从传统行业上来看,阿坝州拥有丰富的特色民族文化产业,且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大都依托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文化生态旅游等相关政策。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助推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初步形成。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于2008年,阿坝州8项民族文化遗产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阿坝州传统音乐类:南坪曲子、川西藏族山歌、羌族多声部民歌;传统舞蹈类:羊皮鼓舞、博巴森根、马奈锅庄;传统美术类:羌族刺绣;民俗类:羌年。境内拥有丰富的自然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四川拥有5处被列为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的景观,阿坝州则有2处被列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九寨沟———黄龙、卧龙四姑娘山大熊猫栖息。与此同时,阿坝莲宝叶则、茂县叠溪松坪沟成功创建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汶川县成功创建为全省首批天府旅游名县。拥有45个A级景区,其中3个5A级景区,22个4A级景区。除此之外,州内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及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如马克康卓克基土司官寨、松潘古城墙、松岗直波碉楼、壤塘棒托寺、营盘山和羌围城遗址、阿坝州红军长征遗迹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宏观上来说,阿坝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先天的优势,并逐步形成文化创意产业空间。
(二)全域旅游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从阿坝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显示,阿坝州通过构建“全域全时多元”旅游格局,完善“一地、三廊·三圈、三环线、六片区”发展布局,进一步加快全域旅游建设,这一政策可以促进区域内特色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依托旅游呈带状聚集分布,并逐渐形成民族文化产业走廊。全域旅游是阿坝州文化产业战略发展的主要路径选择之一。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按照中央灾后重建中以旅游业为先导、以农牧业和工业为基础、以文化产业为新增长点,大力发展旅游业、特色农牧业,积极培育文化产业,同时将民族文化保护与特色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2010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8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3.78亿元。从2019年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全年接待游客3157.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27.58亿元。这一数据说明,全域旅游对阿坝州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二、第四次工业革命对阿坝州传统民族文化产业创意管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