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委托理论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校企联合工商管理论文
一、校企联合培养MBA的主要模式
有效整合资源发挥高校与企业各方优势,最终真正实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和模式是关键。从目前已有的实践来看,校企联合培养MBA研究生有以下四种典型模式。
模式一:双导师制。
所谓双导师制的联合培养模式是指在学校和联合培养单位各选定一名导师,校内导师偏重于对研究生基础知识学习的指导,联合培养单位导师负责研究生专业技能的指导,两位导师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研究生培养工作。这种培育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弥补高校自身师资的不足,而且能够加强高校和企业界的联系,让学生在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得书本外的实践经验。该项目实行“1+1”双导师制,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学员和企业零距离接触,根据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提升实战能力。双导师培养模式已经在越来越多的高校中得到实践,高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协商MBA的培养方案、培养目标、科研选题等,在校企双方共同的努力下达到多方共赢的效果。
模式二:校企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基地”以高校名义招收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学位授予在高校进行,而学位论文可由企业导师指导并在“基地”完成。高校在企业等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中遴选导师,企业导师享受高校导师同等学术待遇。这种让学生积极走出校门,深入企业、工厂等单位,加强同他们的合作的培养方式,对于MBA研究生来说是一种职业训练,特别强调在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商业案例分析、实战观摩、分析与决策技能训练等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接受知识与技能、目标与愿望等方面的挑战,更具有职业竞争的实力。
模式三:校企项目合作。
中小企业股权激励方案制定与优化
摘要:近年来,中小企业历经了高速的发展,在民生、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效应,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也逐渐重视起来,在“新常态”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的发展将会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与之相应的,中小企业急需关注自身的治理结构以及人才培养,人力资本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愈发受到企业的关注。而股权激励作为在上市公司中运用的较普遍的一种激励手段,引入股权激励制度将提升中小企业对于人才的吸引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中小企业股权激励计划的制定与优化能有助于明确中小企业在制定股权激励计划中应关注的焦点,能够帮助企业改善股权激励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各项具体问题并加以解决。
关键词:中小企业;股权激励计划;制定;优化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以及经济总量的迅速攀升,各行各业都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与机遇。大型企业如腾讯阿里,在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经济发展注入无限的活力,而与之相应的,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国家及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在经济发展的洪流中迅速占据了一席之地并有渐行渐起之势。如今,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已不容忽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愈发重要。受中美贸易摩擦的滞后影响,2019年,我国中小企业的外需增长空间受到限制,下行压力依然存在。虽然,随着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但是,中小企业信心低迷,融资供需矛盾等问题依然突出,中小企业发展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如何保证中小型企业走持续有效的发展道路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讲,中小型企业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那必定需要引进高质量的人才,人力资本理论以人为核心,主张决定企业发展的根本性因素是人。人力资本理论主张将人作为企业的一种物化资本,倡导企业从人力需求角度出发,解决人力需求的各方面矛盾,股权激励理论作为解决委托问题为企业招贤纳士留住人才的一种激励方式,在国际各大公司中均受认可,中国于1997年引入股权激励制度,自股权分置改革以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上市公司在其内部施行股权激励计划,随着2016年《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的颁布,股权激励在上市公司中已成为一种主流的激励方式。反观我国中小企业对股权激励的运用则不尽人意,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中小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滞后等原因所致。总的来说,中小企业对于股权激励的实际运用缺乏相应的指导,无论是在股权激励计划的制定还是制定以后的优化都与大型企业存在不小的差距。
1股权激励理论概述
股权激励制度与人力资源理论、委托理论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是将劳动者物化为一种资本,这种资本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也可以成为劳动者未来收入的主要来源。委托理论主要是将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经营权分离开,使得资源能得到合理配置,维护企业所有者的权益,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股权激励理论以人力资本理论和委托理论作为依托,一方面股权激励理论强调以股票增值权对企业管理层,高级技术人员甚至普通员工进行激励,以实现人力资源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股权激励理论的提出更好的解决了委托理论下企业所有者与人之间的矛盾。委托理论中,由于委托人与人二者最终利益不一致,在实际操作中会发生人为自身利益而置企业于不利地位进而损害委托人的利益。股权激励理论以股权增值权为激励手段,让人在也拥有了部分所有权,使委托人与人的利益趋于一致,更好的为企业服务。股权激励理论起源于美国。经多年发展已普遍运用于国外企业,经国外各方实践研究论证,股权激励理论在激励企业员工,促进业绩增长等方面是行之有效的。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首次提到股权激励理论,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其发展较为缓慢,引进内部的企业数量仅几十家,而在股权分置改革以后,数量急剧攀升。我国的股权激励制度引进时间较晚,发展不成熟最主要的是学术界对股权激励理论是否有效尚未形成统一定论,究其原因是目前国内没有完善的制度,现有的市场环境也与西方国家有很大不同再加上国内公司自身滥用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股权激励在我国仍处在一个不成熟的发展阶段,本论文从各类文献论文入手,希望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进行股权激励制度设计,目的是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过程中,对以后企业的股权激励制度设计有参考价值。目前国内对股权激励的研究大量集中在上市公司,而非上市公司却鲜有研究,要知道目前非上市公司在整个市场环境中所占比重远远大于上市公司,对于非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激励实际案例研究或许更具价值。
2股权激励方案的制定与优化
AOL体系下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探索
一、问题提出———集中实践课程教学绩效的困惑
市场营销专业的集中实践课程是在完成专业大类基础必修、选修课程,以及专业必修课程学习之后,学生选择《零售营销实务》、《网络营销实务》、《物流运营实务》课程模块之一,学习市场营销的专项能力,深入企业相应的职业岗位,或进行零售营销、或进行网络营销、或进行物流运营的实践训练,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营销状况,选定毕业论文题目,理论联系实际完成毕业环节的教学任务。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集中实践课程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以面向职业的模块化的综合实践项目为载体,贯通毕业环节,着重学生营销能力的培养,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两次(2011学年/2012学年)课程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现行的集中实践课程评价并不高①,学生认为课程教学内容不连贯、体系不完整、环节不清晰、检测不落实、绩效不明显的问题比较突出,学生质疑课程,如集中实践课程模块与理论课程模块教学内容的有效对接,如集中实践课程实施环境与路径的延展和拓宽,如集中实践课程过后接续立项“实务专题”论文等具体问题亟待解决。面对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建立、实施AOL体系,引领市场营销专业集中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创新。AOL是一套规范、完整的学习质量保障系统,其主旨内容包括建立课程理论学习目标和能力养成目标;校准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方案要求相符合;设置课程考核形式与方法,与课程目标相匹配;收集、分析、公示课程评价资料,发现课程教与学存在主要问题;拟定课程教学改进方案,持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二、问题解决———集中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市场营销专业秉承AACSB“目标驱动、质量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依托AOL学习质量保障体系,创新集中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以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方案为基准建立集中实践课程教学体系,设置课程学习目标,拟定课程实施方案,开展课程效果评价,保障课程持续进步,从而使集中实践课程教学环节紧扣、教学目标可测、教学绩效显现。其过程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质量,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律。
(一)明确课程学习目标
课程学习目标需要描述该课程所期待的学习成果,当课程结束之时,学生能够知晓达到什么样知识水准、具备什么样的职业能力。课程学习目标引领课程学习内容、引发课程教学的方式与方法,决定课程的评价形式,导向课程的绩效成果。因此,课程学习目标应该是教师、学生、用人单位共同参与决定,并将学习目标诠释为可以观测、可以考量课程绩效的评价标准。市场营销专业的集中实践课程,其学习目标分解为四个层面:一是了解、熟悉营销职场环境;二是在工作环境中逐渐养成专业素质、练就专业能力;三是凭借素质和能力掌握专项职业技术;四是能够发现工作现场实际问题,并且提出解决问题对策。四个层面学习目标表明课程学习的渐进过程,其各自对应的观测点反映课程学习的直接目的。
(二)清晰课程内容、转换课程学习方式和方法
司法鉴定下海洋环境污染论文
1海洋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的概述
1.1概念
海洋环境污染损害事件发生后,对事实的认定及案件的处理往往都离不开鉴定意见。根据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及有关学理解释,可将海洋环境污染损害鉴定界定为具有资质的鉴定机构和鉴定人根据相关专业知识,运用海洋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采用现代海洋调查分析仪器,并运用必要的检测、分析手段,对海洋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进行因果关系认定,并对海洋环境损害范围、程度进行量化,评估其损害数额,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本文所称的海洋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主要是针对因污染海洋环境导致的海洋环境损害而进行的鉴定,对因污染海洋环境而引起的其他损害(如可能出现的人身损害、直接财产损害等)所进行的鉴定,可依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委托法医司法鉴定机构等机构进行。
1.2特点
海洋环境污染案件在法律意义上属于侵权案件,但相较一般侵权案件,其还具有隐蔽性、间接性、复杂性及广泛性等特点。除个别大型突发污染事故在发生之时即被发现以外,多数海洋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具有渐进性,且污染物可长期存在于海水和沉积物中。同时,由于污染物质是通过海水、沉积物和海洋生物等或进入食物链而间接作用于人身或财产,这使得传统侵权法上“直接的和必然的”因果关系认定要求难以得到满足,且增加了对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的判断难度。此外,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往往存在多种污染因子的复合作用,且各污染因子存在物理化学转化,区分并判断某一或某些污染因子是主要致害因子存在技术上的难度。污染物质会随着海水的流动而不断扩散并远距离输送,因此污染事故发生地和损害结果发生地往往存在空间上的距离,由此导致受害者可以是相当地区范围内不特定的多数人,这也使得国家行政机关代表国家作为海洋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权利主体有了法理上的依据。海洋环境污染所具有的上述特点,增加了海洋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的难度,也使得海洋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具有如下特点:第一,鉴定证据的易逝性。由于海洋的流动性和污染的隐蔽性、间接性,对第一手污染证据的提取地点和时间有着严格的要求,一旦错过,则无法再收集到证据或证据不具有证明力。污染事故发生后,受害方一般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发现损害事实,此时由于污染事故的第一现场已经发生改变,因而会出现证据提取方面的困难。第二,鉴定的专业性。由于海洋环境污染损害案件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受害方一般无法做出判断,因此鉴定证据的采集、固定、检测必须由专业机构在特定的时间内按照特定规程完成。提交司法过程的证据材料需要具备客观性、合法性和关联性,这就要求鉴定人员不仅要有专业技术背景,而且必须了解相关法律知识,特别是诉讼程序方面的法律知识。第三,鉴定结果存在科学上的限度。海洋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包括查找并确定污染源、确定损害范围及程度、进行损害价值评估等多方面,受制于现有科学发展水平、仪器设备条件和海洋污染损害事件的复杂性,在海洋环境污染损害价值评估等方面,尚无完备的损害界定与量化的技术标准体系,使得海洋污染损害的事实判断和价值评估都存在科学上的不确定性。因此,在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对海洋环境污染损害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中,不同专家对相同问题会存在意见分歧。
1.3应用
由于海洋污染损害情况复杂,在对污染损害事件进行调查和认定时,对鉴定具有较强的技术依赖性。在海洋污染案件中,既有对单个项目进行鉴定,如溢油污染中对溢油源所进行的油指纹鉴定,也有对整个污染事件的系统鉴定与评估。从全球性、区域性和各国关于防止海洋环境污染的立法来看,海洋环境污染可以根据污染物质种类划分为油类污染、油类以外化学物质的污染和放射性污染,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油类污染,本文即以油类污染为例简述鉴定在污染损害事件中的应用。
创意成果转化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
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外艺术设计高校教学创意成果成功转化的经验,分析了国内服装设计类院校教学成果转化不高的实际情况,重点探讨创意成果转化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可行措施,以此促进服装设计教学改革。
关键词:服装;创意成果;人才培养
“创意成果转化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能使学生更好了解瞬息万变的服装市场需求,更快适应服装企业的实际工作,更是有效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途径。高校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创作出众多优秀的设计作品,这些作品是高校服装创新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高校服装设计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创意作品能有效进行市场成果转化,将有利于高校提升课程设计活动的创新层度和实践技术含量,大大提高学生参与各个课程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服装市场的结合度。高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将服装创意成果转化成企业的服装市场产品,服装企业对创意成果进行服装市场推广,对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经济成本降低和人才的培养以及引进都具有积极作用。
1国外艺术设计高校教学重视创意成果转化
国际上艺术设计类知名院校设计教学注重创新和创造精神培养,与相应的艺术市场紧密结合,积极参与企业实践项目,教学成果非常重视商业性的市场转化。当代西方艺术设计院校教学常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与市场接轨非常好,很多设计院校会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设计院校相关教学成果基本是企业的实际委托项目。被誉为“现代设计摇篮”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课程中强调创意设计成果的产业化,强调课程创意设计产品与市场消费者的密切联系。包豪斯设计学院的设计工作室接受大量的企业设计委托项目,并将企业设计委托课题付诸实践,真正做到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教学成果商业化转化率高。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与众多国际知名企业进行紧密的合作,这些企业为学生创作研究和项目制作提供大量的赞助,如影视专业的学生就常参与许多好莱坞电影大片的摄制工作,学生也为影片设计制作各种类型的道具、场景;汽车工业设计专业每年的毕设展,世界各地的知名汽车大佬们都会参加,直接购买学生的汽车创意设计作品,同时直接挑选企业适合人才。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致力于学生个性培养,教学中提倡革新和创造精神,在实践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处于行业制高点的实习环境,实习基地为很多知名服装品牌公司,有助于学生充分了解服装行业前沿信息,教学内容直接接受企业委托项目开展,教学中注重创意成果的商业转化[1]。
2国内服装设计类院校对教学成果转化意识不高
国内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各类创新成果,在区域服装企业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服装培养计划各类院校大同小异,教学模式同质化严重,教学手段大多以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传授为主,课程中对学生进行不合实际的理论灌输,学生设计作品追求停留纸面的艺术效果是非常常见的现象,这种虚多实少脱离服装产业实际情况的教学是无法培养出行业需要的人才。学生课程中花费大力气创造的设计成果,因为脱离产业实际情况,也很难被企业看中,创新成果转化率极低,对当地服装产业发展促进作用也不大。学生在课程创新活动中获得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低,课程创新活动积极性不高。服装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结合的综合性学科。服装设计行业特性就是紧随时尚潮流信息的变化,不断革新和创造。人们时尚观念、服装材质、工艺设计的不断变化等都要求服装设计教学上要不停的变化,适应产业需要。“创意成果转化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在教学中要求设计教学要快速应变服装市场变化,教学创意成果能和企业实际需求紧密相连,能为企业所用,参与产业创新中去。改变高校大量的所谓“优秀作品”被市场拒绝、行业喻为“中看不中用”而被束之高阁的现象[2]。
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我国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无法保证高质量专业硕士的培养。因此,急需探索适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介绍我校对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药学和工业药学两个方向)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制定与职业发展、社会需求相契合的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实践基地的建设;开展以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实践基地为纽带的企业横向合作服务;构建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校院企深度融合,从而探索构建了学科共建、资源共享、人员双跨、研究生共培养的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了与社会需求相契合的、特色鲜明的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关键词:药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硕士研究生
1制定与职业发展、社会需求相契合的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国家相关部门颁布的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性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结合药学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特点,我校围绕培养临床药学和工业药学两个方向,制定了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形成了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学位论文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1.1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药学学科准确定位全日制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紧贴社会行业需求,创新药学教育模式,形成工业药学和临床药学两个学科方向。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的临床药学方向以“懂医精药,能力为先”为目标,培养“具有较扎实的药学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临床医学基本理论及实践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人际交流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能够从事临床合理用药、治疗药物检测、新药临床评价及临床药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药学服务人才”;工业药学方向则以“实践能力为基础,行业需求为牵引”为目标,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与较强专业能力,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胜任药物技术转化、生产与技改、推广与流通及药品监管等领域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药学专门人才”。
1.2构建了“校企(院)一体化、三阶段递进式”的药学专业学位实践教学体系
学术期刊出版学术不端行为及建议
我国一直很重视科研诚信建设,为此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最近的包括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2019年科技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为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提供了规范性依据。2019年10月,科技部在官网上了《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规定(征求意见稿)》,预示着我国学术不端行为处理措施的进一步细化。但在此形势下,仍有小部分科研工作者在科研工作中继续违反基本学术诚信原则,并将所谓的成果在各类出版物上发表,产生了恶劣影响,也给学术期刊正常出版工作带来了挑战。
一、学术期刊出版中的学术不端行为和发现途径
目前学术期刊发现学术不端行为的途径主要来自举报揭发。虽然科技管理部门和教育机构、各研究机构都制定了科研违规行为的处理规定,但这些规定还是没有阻止住各种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从学术期刊角度看,经常表现出来的学术不端行为形式和发现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抄袭和剽窃,全文或部分抄袭,单语种或多语种抄袭。这类事件在国内一般可以通过几大期刊数据库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进行得到确认。但从近年来学术期刊发生的抄袭和剽窃事件上看,表现形式更加隐蔽,跨语种进行抄袭的发生频率增加,学校排名成为影响此类事件发生率高低的因素之一。一般出版前编辑部通过目前的数据库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可以发现部分抄袭或剽窃的论文,还有一部分稿件依赖于同行评议专家根据其多年理论基础和研究经验进行查询后确定,另外一部分出版后由其他学者的举报发现。二是署名问题,署名表示论文作者声明对论文拥有著作权,愿意文责自负。非事实署名包括几种情况:一是以出版面费为由署名;二是贡献与署名顺序不一致;三是署名人对文章无贡献,人情关系上的署名;四是被署名人不知道的署名。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nternationalCommitteeofMedicalJournalEditors,ICMJE)提出了适用于医学及其他学科出版的作者的定义,即需要同时符合以下原则才能被列为作者名单:为文章主体框架、思路、数据、实验、分析等做出贡献的人;论文起草或做了重大修改的人;同意最后发表的版本且能对全文正确性和诚信负责的人。在署名问题上,出版道德委员会COPE认为,出现以下几种情况预示着署名可能出现问题:通讯作者无法回答评审问题;没在署名内的人员对稿件进行了修改等;相似的观点已经被不同的作者出版过;缺少论文贡献者的工作内容;不合理的长作者名单或短名单;资金资助的研究项目却没有任何一个作者来自这个项目。在长期工作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内容检测标准,有些编辑可以在出版过程中确定,但是在遇到下列情况时编辑需要重点关注:作者要求调整作者顺序,要求去掉或增加某位作者,作者单位进行调整等等。三是买卖学术论文或,这类事件比较隐蔽,除非买卖双方利益分配不均而暴露出来,否则很难发现。但在出版修改过程中与“作者”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有所发现,比如作者不知道论文的主要内容或无法对编辑或审稿人提出的问题进行回应、一次投稿三篇以上且专业方向不同的学术论文、作者投稿前征求更换作者姓名问题等,这些都预示着这篇文章有可能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四是重复发表和多次发表,作者将研究内容相同或相似的文章在多个期刊上进行发表,还包括多次使用主要内容发表。期刊接到作者以文中数据错误、作者单位不同意、某位作者不同意、主题进行调整等上述内容为由要求退稿的,一般可能是作者出现了一稿多投的情况。虽然避免此类情况后没最终构成重复发表和多次发表问题,但还是造成了编辑部资源的浪费。期刊利用数据库提供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检测出作者是否重复发表。五是数据或实验过程作假,包括伪造科研数据和统计资料、实验过程不合规、编造虚假研究成果、虚构文献和注释或捏造事实等等,这些问题多需要经过同行评议来发现,但审稿人并不能够完全保证评议的文稿的“独创性和准确性”。实验数据和过程作假的发现往往依赖后来学者的重复实验和学者的举报。学术期刊编辑部或出版机构面临的学术不端行为主体有三个:作者、编辑和同行评审专家。其实三者之间往往是不同情况下的角色转换。对出版机构来说,行为不端的主体是作者这一角色,但有时编辑和同行评议专家在某种情况可能在任编辑和评审人的角色时违背学术诚信原则,如编辑和同行评审专家可能全文抄袭或直接将评审稿件的核心内容,在委托评审机构刊发前抢先发表;编辑可利用职位优势请作者增加署名;编辑不符合规定泄露作者或评审人信息,违背双向匿名评审原则等。
二、学术期刊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做法及难点
(一)主要做法
经过相关调查确定学术不端行为后,期刊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处理:一是建立黑名单制度,根据学术不端行为的严重程度确定在一定时间或永不刊登相关作者的文章,同时将黑名单向公众公布。黑名单制度有利于编辑部或出版机构对相关事宜的管理,多种途径特别是通过信息网络平台方式对黑名单公开可以实现快速扩散的目标,从而对作者起到惩戒和警示作用。二是通知学术期刊数据库撤稿。请学术期刊数据库撤稿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期刊编辑部通知期刊数据库将该篇文章撤稿,在数据库搜索不到这篇文章。但从效果上看虽然将数据库中文章撤销,因缺少读者的监督反而保护了学术不端行为人,对作者本身影响不大。第二阶段,经查证实学术不端行为后,通知知网等学术数据库撤稿。数据库根据情况对文章进行相应处理。一般发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撤稿,数据库将上传编辑部的撤稿原因,题目和作者、全文、撤稿原因可以同时被搜索到,既表达了对期刊对相关文章的处理决定,也增强了公众对作者行为的监督,发挥了警示作用。三是向作者任职机构通报。期刊将编辑部最后确定的或认为疑似的学术不端行为相关材料同时通知作者任职机构,由所在机构根据教育部、科技部等出台的相关规定和本机构的管理规定做出相应调查和处罚措施。一般期刊都是经过慎重审核后才将结果向作者所在机构通报,最终确认率较高,高校会撤销涉事人因该成果获得的所有利益,并对其未来课题申请、职称或职务晋升、奖励等做出限制。针对编辑和评审人在出版过程中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对编辑,一般是根据期刊所在机构的学术不端行为规定进行处理;对评审人出现的情况,编辑部可能采取的措施包括通知评审人所在任职机构、通知其文章的出版机构、不再列入期刊的评审专家库,另外在评审人投稿时编辑部也会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
(二)难点
交通工程监理困境与改善
【摘要】
对交通工程监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和交通工程监理的意义进行简要概述,并就我国交通工程监理因监理单位与工程其他有关各方关系处理不当及监理单位自身体系问题而造成的困境分别进行了阐述,就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改善我国交通工程监理的建议。
【关键词】
交通工程监理;困境;改善
1引言
交通工程项目快速而高质量地完成是我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有力保障,然而要想让交通工程项目施工过程追求快的同时也拥有让人放心的质量,就需要一个认真贯彻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行业标准规范的机构来维持平衡,交通工程监理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但目前我国的交通工程监理却陷入了一定的困境,论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工作经验对我国目前的交通工程监理工作进行了探讨。
2交通工程监理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