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卫生技术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公共卫生疾病防治中信息技术论文
1.积极推广"预防为主"的疾病控制方针,增强农民的健康意识
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对疾病预防的理论与实践,并提出了许多的疾病预防方案。加强对疾病的预防,能够有效减少疾病的产生。因此,在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和疾病防治中,积极推广"预防为主"的疾病控制方针,比对疾病进行治疗更加重要和关键。在我国新医疗改革的方案中指出,要建立一个健全的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此外,还要加强对疾病防治、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专门服务网络体系,充分利用相关的网络媒体,加强对城乡居民进行健康知识的教育以及宣传医疗卫生和健康文明知识,增强农民的健康生活意识。在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和疾病防治的知识宣传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医疗方案政策。虽然新农村医疗合作政策为农民的就医费用减轻了一定的压力,但是,农村医疗仍然存在着看病困难以及医疗设备落后的情况。虽然国家政府在农村医疗事业上加大了出资力度,但是,农民的传统就医观念还存在很大的缺陷,农村的许多不良习惯,都会给农村公共卫生的管理和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带来很大的困扰。积极推广"预防为主"的疾病控制方针,首先要从转变农民的生活观念入手,增强农民的生活健康意识,积极加强对农民疾病预防重要性的讲解,让农民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疾病进行预防和控制,减少疾病的发生几率。
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农民的健康信息管理系统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也不断提高。在农村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治的医疗事业中,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为农民建立起相应的健康档案。在农民健康信息管理系统中,要由相关的专家对信息数据做好把关,确保数据传递过程的安全。通过健康信息管理平台,可以及时地将最新的医疗信息传递给农民,提高农民的疾病预防意识,为改善农民健康水平打下坚实地基础。通过乡镇卫生所采集的农民基本健康信息,然后由技术人员建立起电子化的健康信息档案,让农民准确掌握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在管理健康信息档案时,健康档案一定要符合相应的国家规定标准,保证各个医疗机构之间的数据交流,并具备交互实用性和可携带性。另外,健康档案的建设对象为农民,许多农民由于本身的知识文化水平较低,对于专业的医学知识了解并不是特别清楚,因此必须要符合农民的知识水平,让农民在登录查看自己的电子健康档案时,能够读懂里面的内容,准确了解和掌握自身的身体情况,及时做好对疾病的防治。
3.借助通信技术,提高信息化的使用效率
移动通信技术作为互联网技术的一项信息传输技术,随着3G和4G业务的不断发展,手机上网已逐渐成为主流,手机上网的便捷性和普遍性,能够让农民随时随地登录健康信息管理系统,查看自身的健康信息情况,监测农民近期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对健康的影响。通过手机健康信息的查看个监测,能够使农民及时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保证身体的健康。同时,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员也可以通过手机3G网络服务,向农民宣传健康生活知识,及时向农民传播疾病预防信息。并对最近流传的疾病进行报告,让农民做好及时预防工作。另外,在农村常见疾病的预防工作中,农村公共服务人员可以通过对农村流行疾病做好总结和分析,提出相应的预防建议。
4.讨论
营养与食品卫生网络课程教育技术论文
1建立《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数字化学习平台网络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营养、关注健康。因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这门课程不仅作为医学生的必修课,在医学部对广大医学生开设,同时据了解,广大非医学背景的学生也迫切希望学习这门课程。每次开设的《饮食与健康》公开课都非常受学生欢迎,而且学生已不满足于课堂营养和食品卫生知识的学习,希望能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并有所交流和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例如每次课后,学生都会围着教师问问题,积极跟教师讨论营养方面的相关知识,索要教师的PPT课件等。另外,由于营养学公共课课程开设人数的有限性,不能给非医学背景每一位学生提供这门课程的学习机会来满足广大学生的学习愿望和要求。鉴于此,十分有必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设《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的数字化学习平台网络课程。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可以突破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地域上的限制,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多元化、多渠道地接受教学信息。《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的数字化学习平台网络课程开设,有助于拓展学生学习渠道,促进师生、同学之间协作学习与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因此,作为一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的授课教师,本文作者认为十分有必要建立这门课程的网络课程,向广大学生开设这门课程的数字化学习平台。通过运用数字化学习平台、视频音频媒体技术、Photoshop图像处理、FLV等软件工具的应用、Flash及Flashpaper制作、思维导图绘制和应用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构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的数字化学习平台网络课程,不仅提高了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开阔了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拓展了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成为传统学习方式的有益补充。
2基于Blackboard教学平台构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网络课程
Blackboard教学平台是国际领先的教学平台及服务供应商,该平台以课程为中心集成网络“教”、“学”的虚拟环境,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开设网络课程,学习者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选择要学习的课程内容,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讨论和交流。教师将该数字化教学平台与现有的传统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开展基于网络的辅助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与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查阅文献与科学探究技能,倡导学生进行网上的交流和协作,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有利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基于此,利用Blackboard教学平台初步建立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网络学习平台,以期通过该平台的应用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该教学平台课程结构设计具体如下。通知及教师信息:通知栏主要向学生教学安排、布置学习任务等,实现了信息的实时更新与。教师信息栏简要介绍了授课教师的个人简历、联系方式等,方便学生以多种途径与教师交流。课程信息:课程信息栏放置了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和本课程学习的思维导图。课程简介对本课程进行了简单说明,如课程性质、地位、主要内容、课程结构等,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程的相关信息,同时也认识到学好该门课程的重要性。教学大纲主要介绍了各章节学习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以及学生需要掌握的程度,注明各章节学习内容中哪些是一般了解、哪些是需要理解的以及哪些是必须重点掌握的。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避免盲目,对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一目了然,学习目的更加明确。本课程学习的思维导图向学生形象直观地展现了本课程学习的知识结构和内容,便于学生理清本课程学习的思路,帮助学生学习记忆。另外还可有助于学生拓展学习思路、巩固和提高所学的知识、激发创造和促进创新。课程资料:本栏放置了课程PPT和精品网络课程。课程PPT教学课件主要将课堂教学内容按章节细化,将授课内容用powerpoint文件上传至学习平台;精品网络课程直接放置了该课程的相关链接,点击该链接可直接进入精品网络课程学习网页,例如放置了著名营养学专家蒋卓勤教授开设的《饮食与健康》精品网络课程。课程内容:本内容区直接展现了各章节的授课内容,并辅以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图片、视屏、音频和flash动画等多媒体教学形式,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活泼、图文并茂,易于理解。课程作业:本内容区放置了课后作业和单元测试题,课后作业和测试题是检验学生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必须手段,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融会贯通,提高对知识的掌握。作业的类型包括了课程期末考核的所有试题类型,如单项选择题、多选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学习资源:该内容区主要为学生提供与课程学习相关的参考书籍、课外阅读文献、学习网站以及学习软件,学生可以下载自主学习,以加深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教师通过检索国内外学术期刊将相关知识最新动态在课外阅读文献区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接受的信息更加广泛,视野更加开阔,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讨论区:教师在讨论区中主要组织学生进行营养与健康讨论,通过给出营养状况案例介绍,安排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查阅有关文献后将学习心得与大家分享,同时对学生讨论的方向或内容给予适当的引导或作出解释回答。以数字化教学平台为媒介的营养状况案例讨论能够全方位调动学生课余时间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使之在组员的相互协作下解决问题。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另外,教师也可通过讨论区一些学科前沿热点话题,例如目前研究比较热的膳食因素与基因对慢性疾病发病的交互作用、非营养素植物化学物对健康的影响等,组织学生自学和自由讨论,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进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弥补了现有教材知识更新滞后的不足。同时,讨论区也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答疑解惑的平台,教师既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还鼓励其他学生帮助其答疑,最终根据大家回答的情况给予总结性陈述。
3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数字化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拓展了学生获取知识途径,增进了学生、教师间的合作学习与交流,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
作者:冯丹 单位: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卫生技术资格考试中的监考管理论文
一、重视监考管理工作
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属于全国性的统考,做好这一考试的监考管理工作,对全面稳定卫生医疗队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监考管理工作则是连接试卷命制和考试结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中间环节,也是保证整个考试考务工作能够顺利完成的一个关键所在。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点遍布于全国各个县市当中,各个市县考点的主要负责人担任监考工作。而各个分考点的主管领导,则有分考点的相关人员来担任。在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进行前,组织召开考务工作会议,由各个市县的卫生局长主持,重点强调考试的相关纪律、考试过程中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对各项具体工作细化到各个分考点的主管领导那里,做到责任落实到人。在考场的设置和监考人员的安排方面,务必加以明确,确保考试顺利进行。在考务的相关培训工作结束以后,各个市县卫生局的主管领导要亲自到各个分考点,进行认真考核,确保监考各项工作达标。
二、制定完善的监考管理机制
1.及时公布各考场信息和相关注意事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已经实现了网上报名,主管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相关网站要及时公布有关考生考点的信息,并且将考试的相关注意注意事项及时在网站上更新,在注意事项当中将考生的进场时间和所携带的相关身份证件等,尤其特别注明在考生迟到以后,禁止考生进入考场的字样。还要注意考生所必备的工具:橡皮、签字笔、2B铅笔和小刀等必备的考试用具,禁止携带的用具包括:通讯工具、书刊资料或者是一些具有查询查询功能的电子产品等,让考生能够在考试前做好充分的笔试准备。另外,还可以将考点的乘车路线及时公布给考生。
2.设立分考点考务管理机构
进行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各个分考点,要根据相关主管部门制定的考试规章,设定分考场的考务管理机构。各个分考点的考务机构,主要有以下几个部门组成,分别是考务室,保密室、医务室和休息室。考务室主要的任务是负责试卷的发放与试卷的回收工作。考试的试卷在发放的时候,一定要由分考点各个考场的主监考人员,在签字以后才能够领到试卷,在考试结束以后,进行试卷回收的时候,必须要经过考务室的人员在数好试卷分数,主要监考人员签字以后,才完成试卷的回收工作。试卷的发放与回收工作,关系到卫生专业技术考试能否顺利进行,所以各个分考点的相关负责人员必须将试卷的发放与回收加以高度的重视。为了保证考试的顺利进行,各个分考点必须有医生值班,防止考试在考试期间出现身体不适的情况,这也是保证考试顺利进行的关键,各个分考点的值班医生,要负起责任来,切实保障考生考试顺利。医务室的医务人员,由各个分考点的主要领导负责管理,做到有情况出现及时处理,安定好家长和考生的情绪,为考生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休息室,主要是给考生和监考老师提供休息的场所。考生在考试结束后,考试没有进行,考场是不允许随便进入的,这就要求考生到各个分考点指定的休息室休息,能够维持体能,确保能够迎接接下来的考试。
卫生政策期刊资源采集标准
作者:安新颖代涛 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研发的卫生政策研究知识服务平台的总体目标是“整合卫生政策研究信息资源,实现知识的准确分类、快速定位和获取,建立综合信息门户,实现用户分层管理,构建能充分满足卫生政策管理人员和卫生政策研究人员需求的知识服务平台”。为实现这一目标,首要任务就是要对信息资源进行遴选,即确定该知识服务平台整合和利用的资源范围。卫生政策研究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医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和政治学等多个学科。为满足科研人员的不同需要,应根据其使用行为,研究卫生政策研究知识服务平台中期刊资源的遴选标准,使卫生政策研究知识平台服务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实现资源的准确推送。卫生政策研究领域知识服务平台的期刊资源采集标准,要综合考虑交叉学科的特性,期刊遴选集合既要包含本领域的核心期刊,还要包含与本领域密切相关的其他学术期刊。核心期刊是面向某个学科或者某个主题的,其学科范围较明确,因此利用现有的期刊评价工具就可确定核心期刊的范围。期刊遴选集合主要是面向交叉学科,其学科范围较为模糊。该领域中作者所发表的文献刊登在不同学科的期刊上,因此界定期刊遴选集合较为复杂,目前还没有相关的评价工具可确定对交叉学科期刊的遴选范围。本文主要立足于科研人员的文献使用行为,以文献计量学为基础,探索知识服务平台中期刊的遴选标准,为卫生政策研究知识服务平台的建设奠定资源基础。
1现有期刊遴选的方法
1.1基于布拉德福定律布拉德福定律指出,相当数量的专业论文相对集中刊载在少数专业期刊中,形成核心区,其余数量的论文高度分散在大量非专业期刊中,又形成包含着与核心区同等数量论文的区域,每个区域中的期刊数量成1:a:a2的关系。但布拉德福定律遴选各学科领域核心期刊也存在单一数据源无法满足期刊遴选的需求和主题检索容易导致大量期刊漏检等问题[1],而卫生政策研究涉及广泛学科,仅通过主题检索很难确定其研究内容和范围。
1.2基于引文分析科学工作者的引用行为是科学活动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科学交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引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引用是否真实地使用文献,也能够反映文献的价值(质量、重要性和影响度)[3]。由美国科学情报所(ISI)建立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CI)收录了国际上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建立了科学的文献计量指标,被科研人员用于科研绩效评价,但由于语言的限制以及源期刊分布的不均衡等原因,导致SCI在期刊收录范围上产生了很大的遗漏[4]。因此,单纯以引文分析法确定期刊的采选范围也不能全面满足卫生政策研究人员的要求。
2卫生政策研究领域期刊的遴选方法
2.1期刊遴选方法D.P.Wallace在1986年有关文献分散与老化之间关系的研究中,以期刊的被引次数代替期刊的载文量,认为期刊被引用的次数也可像期刊的载文量一样,直观地反映其在本专业的贡献大小和地位[5]。根据该研究成果,本文假定文献的被引用情况可从另一个方面反映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期刊。因此,本文将布拉德福定律所反映的期刊载文量累积数与期刊累积数之间的函数关系,转化为的引用文献数量累积数与引用期刊累积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并以此确定期刊的遴选范围。该期刊遴选方法是一种综合评价学术期刊的方法,一方面充分考虑了布拉德福定律在文献计量学中的应用特点,反映了高水平学术期刊在学科领域内的权威性,也能采用较为客观的方法从不同水平、不同学科范围的期刊中遴选出较为重要的期刊;另一方面弥补了载文量会受到期刊发文量的影响,造成低水平高载文量的期刊被遴选出来。以某一学科文献大量引用的期刊作为分析对象,按照期刊被引文献数量的多少对期刊进行排序,根据布拉德福定律将被引文献划分为3个数量相等的区间,确定3个区间的期刊数量,并以第一区间的期刊作为卫生政策研究知识服务平台的期刊采选范围。该方法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确定了卫生政策研究领域的期刊遴选范围,以文献计量学理论和卫生政策研究人员的引用行为基础,确定了交叉学科的期刊遴选方法,该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意义。
法律期刊载文中医药法律研究
摘要:通过中国知网查阅《中国卫生法制》近10年来的电子期刊,刨除期刊中简讯等相关不属于学术论文部分,共刊发学术论文1111篇。查阅这些文章中有无中医、中药、中医药相关法律研究等信息,结果显示共有44篇,总体占比为3.96%,占比较小。据此得出今后要加强中医药相关法律制度、法律规范、法律保护等方面的研究,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关键词:《中国卫生法制》;中医药;卫生法律;中医药法律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疫情防控、疾病治疗期间发挥了巨大作用,也引起了我国社会各界对中医药发展的关注,中医药行业迎来重要发展契机。国务院于2009年5月7日颁布的《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研究制订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逐步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专门保护制度”[1]。《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曾指出“以提高中医药发展水平为中心,以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体制和政策机制为重点,以增进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促进中西医结合,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中医药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国家鼓励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企业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中医药研究方法,开展中医药科学研究,加强中西医结合研究,促进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继承和创新”。可见加强中医药行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的同时,其相关法律的研究势在必行。《中国卫生法制》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集学术性与实用性为一体,研究卫生法和卫生法学理论,探讨卫生法制工作的规律和发展方向,介绍国内外卫生法制建设动态和卫生法学研究成果,交流地方卫生法和执法经验,普及卫生法律知识等的中文学术期刊,在相关卫生法律研究领域中具有代表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卫生法制》近10年来中医药相关法律研究情况,并根据其结果指出我国近年中医药相关法律的研究状况,以期为中医药相关法律的发展提供建议。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以《中国卫生法制》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所刊发的中医药法律相关的44篇学术论文(不包括简讯、文摘与信息等)为研究对象,对其数量、作者单位、基金项目、被引情况逐条记录,进行统计分析。
(二)方法。在参考相关文献的研究方法基础上[2],通过查阅《中国卫生法制》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所刊发的1111篇学术论文,仔细查看有无中医、中医、中医药相关信息,并将登记数据分类输入Excel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
浅谈创新继续医学教育学习模式
【摘要】近年来我国继续医学教育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在“互联网+”背景下探索新型的继续医学教育模式,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也是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医信平台是面向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专业学习和学术交流平台,本文介绍了医信平台在继续医学教育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探索,以微论文形式对前沿国际文献进行深入解读,以直播和视频形式传播会议培训等活动,基于丰富的内容和先进的技术,形成了独特的自主学习模式,为更多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新型便捷的学习平台,为继续医学教育模式创新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继续医学教育;自主学习;主动性;模式创新;线上;互联网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积极开展现代远程继续医学教育[1],通过新型的学习方式提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2]。2020年6月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继续医学教育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充分发挥远程教育方便快捷的优势,鼓励和支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学习[3]。2020年9月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第十七条中明确提出,“创新继续教育方式,逐步推广可验证的自学模式。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健全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网络。”指导意见同时指出,推进“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认证”,支持“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建设”[4]。医信平台跟踪国内外发展形势,积极响应国家和上级领导的要求,充分发挥自身技术和资源优势,创新继续医学教育模式,为继续医学教育对象尽可能地创建方便、灵活、自主、多样的学习方式,以激发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使继续医学教育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通过继续教育真实提高其职业发展能力。
1医信平台介绍
医信是由医学参考报社(CN11-0269)和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社(CN11-5709/R)于2017年联合创建的医学互联网学习交流平台。医信是专为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医学教育学习服务的专业性服务平台,核心目标是促进国际与国内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播交流,利用新型互联网技术为我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搭建国际化、专业化、互动型的自主学习和交流平台。医信APP已在苹果商店和各手机应用商店上架,用户下载APP后只需进行实名制注册,通过真实手机号获得验证码,填写所在机构、专业和职称,通过平台认证后,就可以在此平台学习相关文献和直播内容,并可与专业同行进行沟通和交流。医信创建了新型的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自主学习模式,具有独特的功能属性、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自主研发的智能推荐系统、内容审核系统、学习管理系统、学习激励系统、会议服务系统、直播系统等,均已获得了国家版权局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认证。
2医信平台的自主学习模式、内容和特色
2.1微论文
医学期刊的学科引领作用
新媒体时代国家对医学期刊发展速度不再量化,但对发展质量却十分看重。我国经济发展从过去的传统粗放转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医学期刊模式的转变,科技内容已经成为科学普及的基本内容之一,卫生健康与公众对话已成为常态。科研和科普,不是两个彼此独立的领域,而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医学期刊要把科研和科普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积极主动地向公众介绍医学科研最新发现、展示科技创新成果。医学期刊要引领专业学科不断拓展,不仅需要传承基础医学专业知识,还需要引领研究疾病的各种科研方法,挖掘科研亮点,借助科研的平台和医学学科专家的权威性,开展多种形式的卫生健康科普活动。课题的内容既有高端学术论坛和研讨,又有国家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同时还要有宣教式的社区科普活动等。
1医学期刊服务领域的不断推进
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的要求,选择研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和文化特征的多维一体生活方式疾病防治体系;研究慢病防治技术筛选评价标准,开发慢病防治技术并在全国试点城市推广;建立集体检、诊断、预防、管理、健康促进为一体的慢病综合防治体系和评估监测模型;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个人家庭检测为手段、中心医院(或医学中心)为支撑的慢病分级防治网络和网络健康管理信息平台;整合和促进慢病防治科技资源科普化,集成开发慢病防治信息资源包、健康科普图书等科普资源。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进,给社区医疗带来很大的发展动力,而社区医疗对疾病诊疗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刊开展以疼痛为例的专题论文,专栏刊发慢病防治的论文,疼痛患病率极高,且给患者、家庭、社会医疗等多方面造成巨大的负担,每年全球用于诊疗疼痛的金额占全球GDP的2%~3%。多数患者会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社区医疗机构对疾病诊疗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社区诊疗现状不容乐观,诊疗水平有待提高,诊断符合率约10%,提示社区医疗机构人员诊疗环节薄弱。所以未来要深入推行科学的社区诊疗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社区诊疗水平。只有社区医生的诊疗水平提高了,患者才愿意到社区门诊看病,只有患者愿意去社区看病了,才能逐步实现三级分诊的原则。提示社区医生继续教育至关重要,做好基层医生的培训工作,才能整体提高我国医学诊疗水平。例如我刊在重视学术传播的同时,时刻不忘科技传媒的职责,2017年10月27-28日在全国科普日“健康一生”宣传活动中,走进社区,积极宣传预防疾病为主旨,卫生健康引领未来的理念,开展专家一对一义诊,邀请武汉协和、同济的名医专家开展慢病防控讲座,切实将学术殿堂的理论知识落地,使医学期刊既能惠及到社区医生,也让公众在科普宣传活动中受益。
2基层卫生医疗作者群的培养
基层工作的难点在人才培养,为此,杂志的主编联合编委会的专家专门撰写基层医师的培训手册及诊疗指南。通过提高基层诊疗水平,强化基层卫生医疗作者的论文撰写水平,提升基础医疗机构的实力,推动基层医疗可持续发展。国家2014年在全国范围内1200家医院进行基层医师的培训和巡讲,基层医疗服务是慢性病防控的关键和基础,强化对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工作,特别对慢性病的高发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至关重要。既包含对广大民众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民众的健康意识,也包括高危人群的筛查和已有高血压、心血管病患者的治疗,提升对慢性病防控的认知意识。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现状严峻,而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的重点在基层,这既是我国医改的重点,也是心血管学科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为了展示我国的医改重点工作,我刊专门约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发表了一系列专题论文,《“健康中国”背景下健康管理的发展策略》、《从全球视角看中国脑卒中疾病负担的严峻性》、《全球健康覆盖及其相关研究》等。为此,还设立了继续教育项目、基层论坛、专家面对面专场等形式,把心血管病的最新诊疗规范、指南、技术、进展、理论传递给广大的基层医师,切实提高了广大基层医院心血管病的诊疗水平,对广大基层医师来说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一方面,建立自上而下的数据管理体系以及效果评估体系,保障疾病筛查及治疗干预的效果,切实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移动健康管理平台,协助医生高效管理患者,帮助患者做好家庭长期监测和自我管理,助力“科学就医”的目标实现。医学期刊领域的专家一直坚持推进糖尿病防治的社会化宣传和引领工作。呼吁各方在糖尿病防治工作中积极协作,关注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关注医患之间的良性互动。积极倡导“5公里健康跑”活动,以倡导公众更积极地关注健康、重视健康运动的生活理念。而持续多年的糖尿病经典活动“蓝光行动”,将继续在重点城市、重点地区推进,将糖尿病的防治意识深入人心。
3对期刊数据的深度挖掘,作好学科引领作用
3.1利用期刊的引文数据
基层健康教育人员学术交流需求
【摘要】通过小组讨论、文献评阅和半结构式访谈梳理出供给侧改革和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广州市基层健康教育人员的学术交流的备选措施。经过专家咨询和结构性访谈,备选措施得到扩充和调整。专家、典型对象的意见赋值协调系数为0?670。结果提示,有必要在保留论文和科研交流的基础上增加科普短文、实践案例、校园教案等载体的交流,研究得到的备选措施符合专家的判断和基层健康教育人员的需要。
【关键词】需求;健康教育;学术交流;基层
学术交流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对知识、经验、成果进行的探讨、论证、研究活动,其本质是通过激励、激发和启迪,促进学问的总结、推广和创新[1-2]。学术交流为参与者提供了开阔视野、更新知识、了解动态、激发灵感的机会,促使涉足者深入地归纳问题、分析问题和寻求解决方案,从而帮助“人力”掌握有系统的专门学问向“人才”转变。需求评估是在专家判断的需要和潜在需要、供给、主体诉求和可接受程度这几个因素之间找出平衡点。广州市的基层健康教育人员主要包括区级健康教育所的全职人员52人(11个区合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的健康教育专责人员189人。广州市健康教育所从1997年开始,每2年组织1次学术交流会。前9次学术交流会均以论文稿件为基础开展交流,从第10次起,稿件形式有所扩充[3]。为了更好地制定未来3年的学术交流供给措施,笔者于2018年3月启动了需求评估工作。项目组在充分考虑备选措施的结构、质量、有效性[4]的基础上,根据卫生服务研究中“需求”的来源和转化关系[5]选择评估对象,以定性方法为主开展评估。
1从典型对象了解诉求并拟订备选措施
1.1通过小组讨论了解诉求
根据广州市健康教育所往年的基层学术交流措施自订小组讨论提纲,主要内容是学术交流的必要性、既往措施的可延续性和存在的问题。选取区级公共卫生服务包健康教育专线2016和2017年考核累计分数[6-7](下简称考核分数)中上和中下水平(即第3和9名)的区,每区选取基层健康教育人员代表8人参与讨论,共组织小组讨论2场。小组讨论获得的诉求如下。a1?有必要继续举办健康教育学术交流会;a2?基层健康教育人员对学术交流会的功能期待主要是更新专业知识和开拓工作思路;a3?可延续以往征稿和评奖、现场交流和优秀稿件网络公开的做法。存在的问题包括:a4?基层健康教育人员身兼数职,科研能力有待提升;a5?科研或科普项目主管部门面向基层的申报配额少,导致基层健康教育人员获得科研或科普项目立项的机会甚少,足以提供交流的学术成果则更少,建议加强立项前的交流;a6?有些基层健康教育人员认为学术和自己的日常工作关系不够密切,建议选择与日常工作关系更密切的内容进行交流。
1.2经过半结构式访谈后得到备选措施